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对仗的种类

古诗词对仗的种类

对仗的种类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一类是对韵书,就是前面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在《近体诗的押韵》一章中介绍了《笠翁对韵》一东韵的一段对偶歌诀,下面再介绍《声律启蒙》中典故较多的六鱼韵三段对偶歌诀。

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戈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绵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复高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这三段歌诀中有从《史记》、《汉书》、《晋书》、《说苑》、《天台山赋》以及传说中引出的典故23个。不是说,老同志啃大部头古典书籍,精力不济吗?一席盛宴胃口吃不消,不仿来点小吃零嘴。翻翻这类对书,看看注释,查查原著,可能是蛮有味儿的。

下面再介绍《词林典腋》地理门中的'春山'、'秋山'条目,(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

春山:送青/横翠青帐/画屏石横/林密花香/泉韵歌莺/戏蝶绣岭/烟溪红点杜鹃/白分蝴蝶白云四面/绿柳前头千峰雷雨/百和花香

秋山:白云/黄叶清高/碧瘦朝爽/夕佳断壁/疏林云霞现/风月清崖枫老/路菊香螺黛浅/画图宽竹兼露密/藤与风长削成青玉/截断碧云

上海书店出版社82年影印出版的清.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附有《诗腋》和《词林典腋》,可惜字太小,编排不醒目,没有标点符号,缺乏必要的注释。如果加以编排、标点、注释,重新出版,也可以作为学旧体诗的工具书。

旧时学对仗除读上述两类之外,还要应对----老师出上句,学生应下句。童年跟一位老塾师学经,附带学诗。他很重视应对。据他说,应对如何,不仅考核你对仗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你的志向、品德等等。我的家乡---江苏南通---清末出了个状元---张謇(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创办人之一)。幼时学诗,老师出的上句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消息传出,乡里都夸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倾家供其念书。我的那位老师,这故事不知讲过多少次。他给我讲的经,讲的诗,几乎都忘光了,这故事还记得。旧时之所以对学童强调学对仗,还与八股文有关。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钱钟书《谈艺录》32页)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工对在修辞美、和文字整齐美上有其优长,但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形式服从内容,作诗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宽对虽然其工整严谨不如前者,但咏物抒情较前者方便,而且若对得好,别有风致。王力'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底。'这是就总体而言的。但宋代苏轼、陆游等诗人的许多律诗,诗风雄浑豪迈,想象丰富,善用比喻,艺术水平很高。这和他们善用对仗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陆游,沈德潜说他:'七言律队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诗话晬语》)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其评价更高:'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谈艺录》118页)钱先生对苏轼的评价也很高:'唐人衰枫之语,一入东坡笔下,便尔旖旎缠绵,真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者也。'(同上121页)苏、陆作品中的对仗,在深化意境的前提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前面介绍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一例,'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由于用生动的比喻,阐发了人生哲理,语言自然流畅,因而万口传诵,还被浓缩为'雪泥鸿爪'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广泛运用。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明花暗又一村。'是一联对偶极工的'就句对'(后面介绍对仗类型时还要说明'就句对'亦是工对),状景委婉明丽,同时由于其中蕴含着人生哲理,人们不论干事业、做学问,都会遇到类似的境界,因而常被人引用,至今传诵不衰。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首诗的颔联是宽对,出句三仄尾;颈联半工半宽,双拗一救。这两联用典精当,语言流畅,国仇未报、壮士空老的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这也就是《红楼梦》里林妹妹所说的'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奇句'。

初学者,最好先在工对上下点工夫,把各类词性搞清楚,把对仗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学宽对。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它虽然修辞美、整齐美不如工对,但它更讲究寓意深刻、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钱钟书写道'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谈艺录》185页)唐人贾岛,专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时称'苦吟诗人'。他写了一首题为《送无可上人》的五律,其颈联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人撮合不类为类,下了多大的苦工。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出句、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二)反对。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流水对。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题三义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前面介绍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颔联、颈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乙.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四)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同音,所以与'苍'字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五)就句对。也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又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例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人事门,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要学好就句对,须掌握名词的门类系列,具备工对功底。

(六)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丙.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还有:

(七)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八)双声、叠韵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丁.结构特殊的对仗:

(九)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

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十)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戊.虚词入对。虚词包括介词和助词,介词如:与、和、共、同、并、于、还……等字;助词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在《怎样读诗词》一章中曾说过: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皇帝写诗之多,莫过于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他的诗里助语用得过滥,故钱钟书批评'清高宗以文为诗,助语拖沓,令人作呕。'(《谈艺录》179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

(十一)虚词对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

对仗有两种避忌。

一种叫做'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类似这样的对仗,在初学者的作品中却是常见的。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同前面讲比、兴章里说的博喻不同,博喻的各种喻体各有其特征,使被形容的本体更丰满,更鲜明,更感人,而喻体同义、近义,徒增累赘。在介绍'正对'时曾讲过,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另一种避忌是两联对仗结构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但这种现象在当前出版的一些报刊、诗集上并不少见。这里从一本诗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间两联: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

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仂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仂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风骚'都是名词仂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报刊、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初学者出点差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编者,或者不明此规,或者疏于检查,未认真把关。由于报刊上常见,乃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形成误导。希望旧体诗的编者们对此能引起注意。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不是也有'蹈袭'杜甫《秋兴》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的痕迹吗?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在《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一章里,介绍了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这诗在许多唐诗选集中大都选上了。而与秦韬玉同时代、年长几十岁的李山甫也有一首《贫女》,这诗除《全唐诗》录有外,在其他选集中很少见到,诗曰:

生平不识罗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处说,暗垂泪珠湿蚕筐。

这两首诗都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惆怅抑郁的心情。非常明显,秦诗是蹈袭李诗的,但秦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思想性、艺术性远超李诗。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就把一个待嫁的贫女,不见媒人前来成全的哀怨和盘托出,浓缩了李诗的全篇;颔联和颈联同时用了两个反对:'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检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刻划出贫女高尚而自恃、能干而鄙俗的鲜明性格,藉以鞭挞社会环境的不公,表达封建寒士独清独醒的情怀;尾联则画龙点眼:'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以贫女自己婚事茫然无望,却年复一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沉痛,抒发寒士为上司捉刀献策、久屈下僚、不为世用的愤懑。

学对仗,乃至学写诗填词,都不避蹈袭古人和今人,关键是有创新意识,敢于立异出奇,自别流俗。

相关推荐

古诗词语文词句的平仄  

古诗词欣赏:观沧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才能写好诗》(下)
【诗词曲创作漫谈】格律诗词创作中的对仗【附录一】
你还有“平头、上尾、合掌”的毛病吗?你知道古人对仗的原则吗?
【诗边乱弹】对仗的种类和技巧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三)
浅谈律诗中的对仗(外一篇) / 汪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