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导向下的试题改编策略

2019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等指导性文件,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根源性问题,给出了在高考领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答案。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是将素质教育中高考的核心功能进行概括,阐明为什么考;“四层”是对高考中素质教育目标的提炼,明确考什么;“四翼”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解决怎么考。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已在近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及命题当中逐步体现,为保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师改编试题时通常将其作为试题改编的参考模板。改编时既要遵循试题改编的基本方法,又要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试题改编,对改编者的学科水平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笔者根据个人的命题经验,总结五大试题改编策略与广大教师们分享。

一、“立意”策略:考查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

作为一份化学试题,首先要有好的“立意”,即考查化学学科必备知识,明确基础化学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必备知识是在为掌握关键能力及培养学科素养夯实基础,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主要为“化学语言与概念”“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原理与方法”。以往的高考强调的是基础扎实,新高考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建立在新研究、新原理、新成果等试题情境基础之上,减少了对静态知识的单一考查,改编试题的重点在于知识点迁移。

【例1】“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助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应用太阳灶、生物质利用、地热采暖等终端清洁能源,减少天然气不完全燃烧B.发展工业领域中电制氢、甲烷、甲醇、氨、尿素等电制燃料与原料技术C.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不随意掩埋废旧电池D.使用含磷洗涤剂后治理水污染时,污水处理厂进行曝气及药剂投放

【答案】D

【解析】污染治理过程本身也是耗能过程,能源消耗造成的影响甚至远超污染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在降碳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故选D。

【改编亮点】同样为考查化学与环境知识,此题立足“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新落点,将题目内容进行改编,加入“碳达峰、碳中和”的介绍,选项中加入治理手段与目标。通过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热点,考查学生的必备基础知识及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二、“造景”策略:掌握关键能力,展现综合性

高考中除了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考查主要针对“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可通过试题检验学生在处理化学知识的能力上是否达到综合性标准,即学生是否具备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在改编该部分试题时,可改编题目的设问部分,转换设问角度与方式,增强题目的融合度及综合性,多维度考查同一概念及知识点,在知识点不变的条件下,赋予试题新思维。

三、“活物”策略:凝练学科素养,增强应用性 

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部分的试题尽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实质仍旧是对知识点进行单一性、限制性的考查,为确保学生学以致用、真懂会用,试题更重要的是要考 查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 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教师在改编试题时,可更换试题的表达方式,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选取片段对试题进行适当扩充,让试题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充分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移情”策略:体现核心价值,提升创新性

五、“升华”策略:反映时代性,坚持科学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不论是“四层”还是“四翼”,最终都遵照“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归为其内在的“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立德树人具有统领作用,决定高考的价值取向,是高考发展的导向,也是高考的根本任务。服务选才具有功能作用,引导教学是高考在基础教育中的实现,二者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两个基本手段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教师以高考试题作为参照,通过改编试题,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注重化学知识的立意、造景、活物、移情乃至升华。从高考试题到高考评价体系再至改编题,教师受原有优秀高考试题的触发,依照高考评价体系,遵照命题规则,参照改编方法,对化学试题进行一次全新提升与创造,改编后的试题,既是试题在评价体系下的成长升级,也是教师智慧的凝练与革新。

你对教育的期待,是什么样的?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01

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02

教育需要安静一点

让教育安静一点是一个共识。但是,要真正做到安静是不容易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自身总是希望有些彩头让大家都知道。

比如宣传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学霸,其实搞这些彩头很多是向着利益而去的,即便向着教育而去,也只是向着教育利益而去的附属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检查考核、不当干预。

政府办学,接受一些检查和考核是必要的,纳税人的钱可不能花得不明不白,花了没效果更不行,这就需要检查、督查和考核。但如果过度,就又走偏了路子。

三是媒体和社会参与过度。

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本身是好事情,但有些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见风就是雨,以讹传讹,搞得教育杯弓蛇影甚至人人自危。

这就需要办学者有定力、有能力、有智慧去应对。

如何应对呢?坚守教育底线,遵循教育规律,知道应把学校带向何方,把学校的教育做成什么样子。如果人云亦云,那就麻烦了。

教育的安静,大多来自办学者鲜明的教育思想、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忠贞不渝的热爱。

03

教育需要理想

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行的。教育也一样。

多一些理想,就可以少一点儿斤斤计较;多一些理想,就可能减少抱怨和马虎了事。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和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可能差得多的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的缺失,这是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谓职业倦怠,职业愿景、工作积极性消怠,哪个不是因为缺失教育理想?

人一旦没了理想,就会短视、焦躁、功利;人没有了理想,就变得无生机、无力量、无所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呢?从事教育,一定要有某种想象、某种期盼,把这种想象和期盼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

比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比如,教育终究是美好的,只是过程艰难而已;再比如,教育好孩子,就是一种人生修行……这都可以算是教育的理想。

有了理想,才能抵达真正的目的地。

04

教育需要守望

叶圣陶说,教育像农业一样。

这句话描述出教育的整个生态。农业是怎样的呢?辛勤耕作,播撒种子,细心呵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然后静静守望,丰收自来。

育人跟种庄稼何其相似!只要我们辛勤工作,细心呵护,按照教育规律来,可能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了。

你着急也好,生气也罢,孩子的成长总是以他自己的姿态缓慢而坚实地进行着,没有人可以阻挡。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义,生活的价值便更真切,我们心灵的诗意和远方才会如约而至。

如今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1.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2.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

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

“10岁。”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 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

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3.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

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4. 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

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 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5.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你看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内心。

简单地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您的打赏是对老王付出的肯定

声明

来源:视频和课件是以前的收藏,如有侵权请私我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题·地理 | 探究新高考新思维,掌握新方法新策略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发展历程
大连教育学院__大连教师网__高三物理的有效复习策略___宋小羽
做好三研究,二轮不用愁!!
[转载]铸就高考辉煌
【原创】基于遵循“一核”考查目标,“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査要求: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