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什么让这座城市的孩子爱上“考试”?(附10所小学评价案例)

如果说考试偏向了选才,评价就重在育才。作为教育的关键环节,评价历来牵动人心。它是收获与反馈的节点,是新一轮学习的起点,也是人如何更好发展的智慧之问。

眼下,正值期末季,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吐槽自己是“烤鸭一族”。但上海小学阶段“教育评价”探索却让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是怎么回事呢?

PART

01

建立儿童学习与评价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
高安路一小

2013 年9 月,上海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试点启动,“学习准备期”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几年时间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学生通过2~4 周的准备期学习,对于“学习者”身份并不真正理解,他们并不能够将学习准备期习得的内容和学习关联起来。看似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却很难体现。

1.从“会学习的小孩是怎样的”到学习准备期评价

2018 年,我们重新设计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融入了项目化学习要素。

我们设计了项目“会学习的小孩是怎样的”,开展了持续三周的学习活动。

老师们提炼出了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概念——“学习者”,设计了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型问题—— “会学习的小孩是什么样的”,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引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老师们进一步为孩子的学习过程设计支架与指导,引导他们经历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富有挑战的家庭小调查、促进社会性的混龄课堂学习、自我反省的专家问答、同伴合作的校园探秘。

在对校园学习环境的同伴合作探索中,孩子们借助先前学习过程中学习并总结的“会学习的孩子”的特点,从自己是一名“会学习的小孩”的视角,不断发现校园环境中具有怎样的学习功能。

2.学习与评价的“无缝衔接”与“良性互动”

整个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老师们都密切关注着孩子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者”的理解程度。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和学生交流,收集学生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诊断、判断,提出反馈建议,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们开展下一阶段学习,促进学生走向下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一系列活动,老师们还和孩子们一起,将学习所得的“会学习的孩子”的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梳理, 通过进一步引导孩子的讨论和表决,把以下行为表现一致认同为“会学习的孩子”的评价量规:

· 会倾听

· 勇于提问

· 敢于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 能够在交流时使用合适的音量

· 还有不同意见先等别人讲完再讲自己的意见

· 学习时要始终认真思考

· 乐于鼓励别人

……

于是,学习准备期阶段孩子们广泛认同评价量规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诞生了。

让每个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
新世界实小

我们以小学生5 年学习生活发展为周期,通过“前期评估—过程评估—后期评估”,积极尝试评价的变革。

1.前期评估诊断

我们在新生来校之初就用专业的工具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可能家长也未必能那么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一份儿童发展报告能让老师和家长更早也更准确地了解孩子, 在以后五年的教育教学中帮助孩子扬长补短,也可能在一些方面做一些提前介入。所以,前期评估诊断是我们之后的所有行为的逻辑起点。

2.评价指标指向多元

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与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评价应该是尊重人的差异、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评价指标指向孩子终身发展的多维元素:

· 有帮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理能力以及成为社会人要遵循的社会准则;

· 有关注于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综合素养;

· 有激发学习兴趣的激励奖章。

每天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被老师用手机端扫手环上的二维码,获得一枚奖章。家长也能及时在手机上收到信息。家校沟通更及时、便捷。

每天的记录会汇成一个数据集, 与其他的评价数据相汇集,五年下来就是每个孩子最真实的评价,每一位孩子会生成属于他自己的个人画像,也为他今后的发展倾向提供建议和依据。 

从1.0 到4.0,我们的学业评价探索之路
大宁国际小学

1.0 基于证书认定制下的评价改革

2003年,从数学学科开始,学校启动了“基于证书认定制下的评价改革”的课题研究。

数学学科的评价方案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建立学科“金银铜牌”的学业考查机制,力求淡化考试分数,转变质量观念,建立起等第制的雏形;

另一方面,数学学科证书认定的评价方案不仅关注学业考查机制改革,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表现的外延,形成了知识掌握(学业考查)、拓展应用(作业、活动、竞赛)和课堂表现(发言)三个板块构成的总体框架。

经过实践中的不断修正和调整,数学学科的证书认定评价方案也成为了语、数、外学科共同的评价方案。

2.0 共性与个性之难——全学科评价方案

2007 年,我们共同讨论并酝酿了学校校本化的学生综合评价载体——微笑存折,从微笑礼仪、微笑习得、微笑服务、微笑参与、微笑强者五个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要求及评价规则。

为了便于课堂操作,我们将课堂表现、拓展应用和知识掌握的奖章做了进一步简化设计,形成“三章”评价机制,即问号章、铅笔章和感叹号章。

· 问号章对应的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 铅笔章对应的是学生学科活动、日常作业等方面的参与度和参与情况;

· 感叹号章则是对学生非考查学科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肯定。

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掌握部分的规则拟定,逐步确立起所有学科的质量观,形成了学科评价方案的2.0 版本。

3.0 第一次信息化之变——等第制与分项评价

2014 年~2017 年,学校确立信息化推动国际化的三年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应用与探索。

首先,我们确立了等第转换规则,形成G、A、B、C、D 五个等级,依此从高到低对应学生群体的20%、40%、25%、10%、5%,并转换成等第。

其次,我们制定了分项等第规则,针对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了不同学科的分项设计,每个年段根据侧重点略有不同。

第三,我们探索了低年段考查学科评价,将原来的阶段考查转换为学科嘉年华活动,以趣味性活动为载体,开展相应的学习评价。

通过评价量表和评价奖章的变化,将质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最终根据这个比率再进行等第的转换,形成低年段学科评价的操作方案。

4.0 第二次信息化之变——三维目标评价

我们对评价指标的制定从分项评价、等第制,又增加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指标要求。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寻找怎样数据证据来体现习惯和态度的评价要求。

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学生学习经历的关键领域——课堂、作业和学科综合活动以及它们的常态评价机制——三章。

每学期各学科分两次对学生阶段性的获章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学业电子管理平台,通过赋值的方式,利用分学科和全学科雷达图的形式,给予学生多维度的学业表现与成果的肯定。

同时,通过对学生雷达图的跟踪和叠加, 学校还会对学生各方面的潜能特长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判断学生优势、潜质的依据,便于教师实施进一步的“扬长”教育

PART

02

近期,一场以“评价、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小学校长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我们得以见到了很多学校的探索,更有专家与一起共话教育评价改革新趋势。

传统评价的二次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认为, 中国教师无疑是教学素养的巨人,但在评价素养上落后太多。“现在使用的评价很多是结果评价,单元考、周考、月考、期末考这些都不属于对学习的评价。靠打分实现的评价,无异于要求不同的学生爬上同样一棵树。” 

经典评价方式正迎来内部革新。

针对纸笔测试往往单项操练性题目多,偏重于识记知识,忽略检测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问题,2017 年,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启动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纸笔测试框架研究”,把四年级语文纸笔测试的内容确定为积累、阅读、写作三部分。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学情,制定了三至五年级学习内容与要求,再根据四年级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学情,制定了四年级测试目标。

经过157 名四年级学生的实证测试,虹口四中心形成了小学四年级语文纸笔测试框架,包括“测试目标” 和“评价示例”两部分,能通过四年级学生在积累、阅读、写作三方面的表现,考查积累、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清晰地反映其基础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让教、学、评齐步走,学习过程是评价的过程,评价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崔允漷说。

同样是“老戏新唱”,一年级的新生准备期在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有了另一种意味。学校运用项目化学习设计,让学习与评价实现了无缝衔接与良性互动。

“当孩子们能通过真正的学习深度领会评价的内涵意义,并通过对评价的认同积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时,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校长滕平说。

表现性评价的多样化呈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璟提到,PISA 测评从2000 年至今已持续八轮,除了常规的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 PISA 开始关注到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能力、信息素养、财经素养、全球胜任力、幸福感等。

我理解的21 世纪能力,是指将知识和技能迁移或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这里面包括了情境的适应,也包括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了一些参与社会的态度,社会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陆璟说。

这些能力无法通过考试打分得出,往往只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迹可循。用崔允漷的话来说,要看一名驾驶员是否尊重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分析这一个月的行车记录仪数据,判断他在尊重生命上属于哪一个水平。

“像行车记录仪一样将学生的学习、关键事件等,基于课程和实证证据记录下来,作为表现评价和情感评价的依据。” 

一锤定音的评价已经过时,现代评价体系的特征之一在于用多样化记录反映人的持续成长。当固化的标准无法适切所有学生,百年老校也到了变革之时。

有着昭化、华阳、长宁三个校区的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三地生源带来的评价多样性问题更加显著。校长孟水莲认为,一校三校区意味着建立新的校本学科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把评价融入日常的办学、教学工作。

三校区将每班学生随机了分成豆荚、花穗、翠叶、藤蔓四个学园,打破校区之间的物理围墙。

同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每个班级的豆荚都属于“豆荚学园”。这又打破了年龄结构,形成跨班级、跨年级、跨校区,高低年级混龄、不同校区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将学生置于同一育人体系的背景下,学校还设计了紫藤学园手册及其徽章晋级制度。每个在校生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就,包括平时的课堂表现、课间表现,都会以紫藤徽章的形式体现在手册上。

数学学科纸笔测试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兼顾完成态度和书写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倾听、表达、举手等习惯,每次课后教师都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表现评价,每月各科教师按各科操作细则,将各自的评价记录折算成紫藤徽章发放给学生。

象征表现性评价的紫藤徽章让校园成为一体化学园, 嘉定区普通小学的乐学星也可以打造“超市”。

普通小学的“乐乐评价”以金、银、铜三种乐学星为代币, 学生凭借表现获得在“乐乐超市”兑换心愿的代币,代币又作为了评价的数据。

副校长唐晓燕介绍,学校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激励作用,落实到所有学科教学环节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上,从不同模块对学生进行学科评价,改进学生学习。

“乐乐评价”打破了传统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得到了学生的高度欢迎。在争得乐学星的过程中,他们的成长与能力也被真实记录,发挥了评价的多样性功能。

AI 时代的评价甄别

2018 年,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为教师配备了87 台平板电脑,引进了87 个移动终端以及1400 多个手环, 30 个数字班牌。

针对表现性评价带来的庞杂数据收集与分析难题,不少学校想到了借助大数据。奉教院附小通过课堂评价、日常评价、光荣榜、统计分析、手环绑定等板块,组成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当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移动终端,选定某个维度如坐姿端正等,对学生的手环一扫,就在个人后台上积累一个相对应的太阳宝贝,平台自动生成了“慧慧”(学科以及阅读能力评价)数据。

体育老师每天的日常评价生成“康康”(身心健康评价)数据,班主任和值日老师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评价生成“美美”(行为规范评价)数据,拓展课教师每周五对班级学生进行课堂评价生成“能能”(拓展活动评价)数据,班主任则通过对学生的岗位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生成“强强”(岗位和社会实践评价)数据。

每日采集的学生数据自动生成各个班级的数据,最终形成更大的统计数据,如个人学习报告、班级学习报告、年级学习报告、学科报告。

教师可以清晰地得知一(4)班在某一天、某一周或者某一个月的评价情况,以及这门学科在这个时间段的总体指标表现趋势。教师也可以从每个单项指标的表现趋势图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为评价提供了详细便捷的手段,然而学习的数据总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甚至溢出。

什么样的数据真实有效值得采集,什么样的徒增干扰甚至会引起误导,数据能否决定学习的一切,依旧留存许多问题。对于如何利用与甄别AI 评价数据,尚处于探索阶段。

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王燕萍认为,学生在主题综合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比在学科课堂上更能反映综合素养。

“平台的开发也不仅仅为了评价,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线上与线下的实践体验和个性的表达与分享。” 

学校在学科素养平台与学生身心健康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不仅能存储学生一至五年级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的照片、作品、评价等第、资料等,还能汇聚、分析和分享学校持续五年的主题综合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

即便都以跟踪性量表的方式呈现,不同的学校也有很多不同尝试。

融评于教, 以教师行为促进评价优化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黄俊杰将评价优化的重点放在了教师行为上,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转换为课堂教学规范,把课堂教学规范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学校研制了英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编写了两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手册,包括编写背景、编写目的、基本结构、项目解读、观察点、操作流程、教学案例等。

比如小学部每位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确定一个微项目,作为自己参与校本教研、开设公开课的研究重点。

英语教师彭丹敏对“教学目标”下的三级指标“课时目标可以达成”怎样检验进行了微项目研究。

在撰写教案时,贯彻教、学、评相一致的原则,对评价内容、评价活动、评价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采用“嵌入式评价”,通过积分卡, 小组PK,纸笔评价等形式。

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判断、激励、改进的作用,不仅达标率高,学生学会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升华了情感,课堂取得了综合效应。

“要将评价细则有效落实在课堂中,首先以教研组为单位研讨,分学科进行评价融于课堂教学观察点的制定及实施,并不断修订学科评价观察点,观察点体现学科特色。”

松江区中山小学校长诸斌根介绍,学校教师设计了“评价融入教学”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记录本,学科教师在课堂进行实践,落实评价点的应用。形成了每月评价点、一单元一评价、一课时一评价的教学落实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设定评价指标,在层层细化的过程中, 教师了解了要培养孩子什么,培养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关注了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标准的细化,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将课程评价转化为评价细则。”诸斌根说。

就像诸斌根说的,融评于教很难像纸笔测试一样马上看出教学质量。它是牵动师生、学校和家长的整体行为。

评价就是在一个长期过程中不断完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不断改进使体系更完善的探索。围绕着评价, 教育的整体生态正在不断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家长!上海9月起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
浅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
且行且思 探索创新 推进等第评价均衡发展
“等第制评价”进入上海所有小学
大数据 | 没上过学科辅导班的孩子,可持续学习能力更强
沪上小学全面实施等第制评价后 专家校长都在讨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