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那么优秀,为什么还是不幸福?


今天的你我,以及很多人,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在逐年递增,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为此,我们问了自己很多遍,看了很多书,也跟那些看起来很幸福的人交流过,甚至还模仿过别人的生活方式。以期,让生活过得有意义,让自己从心里快乐。


可是,似乎仍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给出了答案。


作者王觉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王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


这些看起来似乎跟幸福指数无关的理念,却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今天,就是教我们如何提高幸福感。


心即理:欲修身,先养心


书中提到,一切幸福和痛苦的来源,都是心。欲修身,先养心。欲要真正的幸福,也要先养心


那么,如何养心?


便是: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天道”“人心”,心中的道德准则。存天理,就是去发现、选择、坚守、实践内心深处的这种道德意识(良知)


人欲,是指“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去人欲”就是去掉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


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欲望既定的情况下,所得越多,幸福感就越强。


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


因此,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


一是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


二是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


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个共同点就是,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


我们之所以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却仍然感受不到更多的幸福,就是因为忽略了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


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自己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


想要快乐多一点,外求不如内索。修正心态,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幸福感自然就提高了。




人生的智慧:练就从容自在的内心


大多数时,我们感到的累、不幸福,其实都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


我们整天处于不停的忙碌中,有事的时候,忙得七荤八素,找不着北;没事的时候,也往往是“百种须索”、“千般计较”。


如何才能在面对大量纷繁琐碎的事情(而且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呢?


答案就是:只动脑,不动心


我们绝大多数人平常对待事情时,往往是脑没动心先动,很容易被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等控制,只有极少数修行及定力深厚的人,才会只用脑子(理性)去对待和处理事情。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喻成采石场上的搬运工,把每天等待我们处理的工作看成是一大堆石头。那么,每天带着情感、情绪、利害计较、患得患失之心去上班的人,就等于平白无故往自己身上加了一大堆脚镣、手铐和枷锁。


试问,这样的人能够搬得动石头吗?就算搬得动,也会把自己累死。


而善于用理性去对待事物的人,就等于轻轻松松空着两手去上班,面对那一堆可以把绝大多数人累死的石头,却能愉快胜任,有条不紊地一一搞定。


杜月笙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是对“动脑不动心”的完美诠释: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本事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是指这个人面对事情时能够理性思考,从容应对。脾气不仅指一个人容易发怒,更是不善于管控自己的情感、情绪、欲望等。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开启幸福的起点。



致良知:减法生活,知行合一


怎样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内心,做到动脑不动心,达到幸福生活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致良知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即内省;另一个是向外求索,即事上磨练


1
内省


内省就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回归“本真”。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并善于反思、反省、总结。


如何做到真正的内省呢?


第一,放下占有欲


拥有外物不是罪恶,可占有欲会成为你所有痛苦的根源。阳明心学的修行方式提倡做减法, 就是消除占有欲,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改变一直紧抓不放的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


比如爱情,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占有物。如果没办法走到最后,就要学会放手。


第二,不苛求完美


这个世界是无常无我的,你可以允许自己朝心中的完美目标努力,但永远不要抗拒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足与缺憾。 


对于任何事情,做最好的打算,但要随时准备接受任何结果。即尽人事,听天命。


2
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就是实践,践行自己的“良知”——知行合一。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这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和谐统一


也就是说,你必须去面对你自己的内心,找到你真的觉得快乐、有益的东西,知道什么是你不希望看到的东西。从而把你觉得快乐、有益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去。


比如,都说读书有益,你也知道,但是实际行动上却从不读书。那么你对“读书有益”就是“不知”。


再比如,你虽然嘴上没说孝敬父母是儿女义务,但是你每个周末都回家看望他们嘘寒问暖。那么,你对“孝敬父母”就是“知行合一”。


“事上磨练”说白了就是知道,也要做到


如果知道而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知行合一才是真知道。



结语


阳明心学翻来覆去所讲的“心”,就是人格。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没有人是不希望自己拥有高质量幸福人生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拥有这种人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只动脑,不动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减法生活”,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要我们做自己的心灵导师——具有高品质的人格


一个人活着,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品质,其次才是积累更多的外部生活的资料。


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心的感受和评定;而内心品质的好坏,却不能由外部的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决定。


一辈子可以赚多少钱、获取多高的职位、得到多大的名声,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决非一己之力所能掌控。


但是,一个人可以练就一颗什么样的心,成就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却是完全操之在己,无须求助于任何外部力量。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在感受,与我们相依相伴的人也只有自己。


所以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参考书籍:王觉仁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份,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心学思想“致良知”精选内容
“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备受推崇,却无法成为文化主流?
王阳明被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为何被易中天评价“姿态大于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阅读心得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读心学,悟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