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过诗意的禅境
透过诗意的禅境
后人常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原本就容易一体交融。它们具有最大的共性,启用的都是源自心灵的情感语言,营造的都是人间至纯至美至高的意境。
回顾历史唐宋时期,不仅许多著名的禅僧喜欢写诗,诸如苏轼、王安石、王维、白居易、刘禹锡、颜真卿等著名的诗人,也与禅僧交往甚密。他们不但与禅僧一块写诗唱和,也向禅僧学习参禅,将诗情融入禅理,诞生了恰如佛坛青莲既沁人心脾又玄妙无比的禅诗,从此绽放在后世人的眼里心底。
细品这些著名诗家词家遗留下的众多禅诗,独王维的作品“澄澈精致”、“深厚闲雅”极富盛名。他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山水诗中,并通过寓虚于实的手法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使他的作品在诗中藏画的艺术技巧中又多带一种深远玄妙的禅宗意象,从而借助了特殊的意象而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
王维的少年时代,正是“东山法门”在中原兴盛、广为流传的时期。王维的母亲从师于大照禅师三十余年,一生吃素安禅,乐住山林,只求寂静。除了母亲极小对他的影响,王维热心习禅,与他的个人遭际和个性更有重要关系。他生逢“开元之治”,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志于以自己的政能才干效力于当时。那种豪情壮志,在他早年写的意气风发的作品中时有展现。但他的仕途很不顺利,特别经过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张九龄的罢相事件后,感觉深受打击,从而逐渐消沉。四十多岁后的他热衷于参禅习佛,表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性格比较软弱,不那么坚定的执著于原则的他,后半生干脆选择了亦官亦隐的道路,一心昄依佛门,放弃了对官场和世俗名利的追求,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别业》正是王维当时生活与真实心境的诠释。这首诗相比他早期的作品,虽然同属田园山水诗,但因为作品前后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蜕变,于是所传达思想和意境也浑然不同,从曾经的“无”和“有”,“闲”和“静”的重点字眼落在了“道”与“空”上。诗人直接坦言自己“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样的生活对诗人的心境无疑有着很大影响,相比以前宦海沉浮,红尘忙碌,自然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了。《终南山别业》一诗中最著名的句子尤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历来都被认为极富禅意的诗。对于这句话其实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含蓄的折射,“白云、流水”不仅是客观的景物,更是诗人主管心性的象征。它们生动的衬托出诗人那种物我无一,自由自在的乐道心怀。笔下的白云流水不过只是他心中所映像的景物罢了,其自由舒卷的形态分明暗示着诗人的心态。另一种便是直观的传达,诗人顺水而下游玩,当行到水流消失之处时,便逍然自在的坐在山顶,静静地眺望云朵在山峰间萦绕徘徊,让自己与山林融一体,豁达而悠然。也是告知人们当遇到逆境绝境时,转移一下注意力,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放下一切执著和妄念后便是一片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天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有灵”“天人合一”。佛教禅宗认为,伟大深奥的佛法不是抽象无形的,它是通过天地万物来显示它的本性的,自然界一切的存在莫不是佛法的具体体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我们自己和每棵树,每根草一样,都是这伟大而灵性生命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和它们一起存在着。仔细阅读王维众多的山水诗,可以感悟到那些充满大自然无限生机的山水草木,枝枝叶叶,无不体验着禅意。那样的禅意通过诗人慧心的扑捉和感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精妙的融合,从而渲染传达给众人后,便使人对那些出自笔下的山水树石也不由生出一股肃然神往。《过香积寺》之所以为历代文学大家所称颂,相信正是因为成功营造了此境。“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原本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当行至数里云峰,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云雾缭绕,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这回荡的钟声,方才让他感知到了古寺的存在,平缓而悠扬的钟声在山林间幽幽回响,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愈发渲染出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此时此刻暮色的山林,缭绕的云雾,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样出尘脱俗入木三分的场景描画从表面看好似写景,实为借景参禅,诗人通过古木、山径、钟声、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自然物象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人禅的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王维所有的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几乎无一例外的体现为闲、静、空、寂的境界。不难看出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之大,这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同时也因静寂往往有着某种和禅境相近的缘故。空寂地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我几乎儿时就以熟读过的《鸟鸣涧》。寥寥数字,细细吟诵,顿觉一股幽美、空静、闲适的自然气息油然而生。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全诗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赏析,精妙之处自然在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但从禅的角度来看,却诠释了另一种深意,惟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有“夜静春山空”的境界,夜深人静之时,哪怕是白日眼见的一片春山,此刻也化为须有,没有了万物。
《鸟鸣涧》似乎可以让人想起这样一则禅宗故事:
一休和尚独坐参禅,有好多天,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仔细体味“夜静春山空”与这宗禅宗故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理。传达的都是无和有的禅意境界,告知有和无并不存在于外观世界,而在于本心之中。
诗意本是极美,更添禅境,更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境。禅宗的悟道,忘却心机,忘却物我的境界,与意境的心物合一,物我神游是统一的。王维诗作的魅力所致,相当程度上在于不仅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正是由于王维得之于禅宗的影响,并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写到这里,我想说对于以上一番穿越禅诗的行走,丝毫不能说我就真正懂得了其中精髓,或具有某种领悟的慧根。只不过,因为喜欢古诗,不免爱屋及乌,没事的时候喜欢用简单的心体验不简单的感悟。就像今天我在细细品读着这些美妙经典的禅诗语句,这一个个字符便仿佛是一粒粒星星,闪烁在心灵的夜空,又仿佛是一道道小溪,流淌奔向在我干裂的心胸。禅宗五祖弘忍曾问:“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答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试想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不已的诱惑委实是太多太多了,但弱水三千,只可取一瓢饮,每当心幡摇荡之际,我们何妨低眉问禅,就算不懂,只是偶尔借助那些表象的文字做一番行走,也如同长期目触枯山竭水,呼吸着污浊空气的人,于焦躁中隔墙观赏了一院奇花,于昏俗中闻了闻出尘的香气,哪怕只是一时半刻的提神醒脑,也是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禅境与诗境
品味诗情与禅趣
读懂诗意,先要读“心”
深层解构禅学、美学、诗学之关联
季羡林:《作诗与参禅》(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