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敬畏河流——从息水兽石刻说起

一、

“息水兽”


息水兽又称镇水兽,即镇伏桀骜不逊的桥下“水怪”的瑞兽。古人的能力有限,除人工辛苦征服自然灾害外,更重要的是寄望于“神力”来抵御天灾。在治水方面,他们“发明”了“厌胜法”(也称“厌胜术”)来制服水患。所谓“厌胜”,即是“以咒诅来厌伏其人其物”。

镇水兽首推龙,有研究者认为,龙的初始原型来源于河川的自然形态。先民们从河川的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绵延千万里,想象出龙的屈曲腾挪,灵活逶迤;又从河川的作浪奔腾,起跃伏涌,构想出龙的腾云游雾的娆矫雄奇,于是把龙神化为一种既能兴云布雨又能镇水平浪的神兽。但并非哪种龙都可称为镇水兽,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的称为蚣蝮(bāxià),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又称吸水兽。

传说蚣蝮性善好水,能吞江吐雨,会调节水量,负责排去雨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在故宫、天坛等我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又说蚣蝮能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常雕刻于桥顶两侧的龙门石上,以此灵异之物镇住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因此倍受百姓崇敬。


二、
北京地区息水兽遗存举例
1.
万宁桥镇水兽



北京石刻博物馆所展示照片

鼓楼南大街的万宁桥始建于元代,俗称海子桥。明代因地近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

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万宁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桥的前后两侧,河道两岸各分别趴着两只神兽,纹路清晰、雕刻手段精致。西面北岸那只非常完整,南岸那只失去左手。两只的样子都是龙头、鹿角、鱼鳞、脊背骨突出、麒麟爪、长软尾、尾尖为球状、表情凶猛、威严、两爪紧紧扒在河沿。爪上带吸盘;桥的东面还有两只。但样子和正面那两只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是每只都不一样。在右侧的那一只看起来比对面的那两只稍小些,样子也不那么凶猛,牛角、大块鳞片、四肢蜷缩在一起、附身、卷尾、头向水中张望。而左侧的那一只则更让人迷惑,因为他基本上就是一块儿整石,像从地上长出来的,只有神兽大至的身型轮廓、颜色也和那三只不同,偏乌色一些。比对面的那只更小,无鳞无角,只有头尾四肢的大概轮廓。

( 视频链接:北京公共新闻频道-凤凰宽频-万宁桥:一只镇水兽引发的猜想

//v.youku.com/v_show/id_XMzI5OTYzNjU2.html)


2.
步粮桥拱顶石镇水兽


北京石刻博物馆所展示镇水兽头

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只券顶石上的镇水兽。此兽头是北海公园后门稍东,原西步粮桥券顶石上的。西步粮桥又叫西不压桥,也叫西压桥。此桥下为连通什刹海和北海的通道,为明代所建,1972年扩展马路时拆除,此镇水兽为路北侧的。有专家考证此镇水兽为元代雕刻。

此兽高80、宽118、厚70厘米。体量较大,形象威猛。异兽高浮雕,顶饰鹿角叉,面目狰狞,骨骼突出,双目圆睁,眉头紧拧,披发中分,前爪趴伏外露,息水兽置于桥梁、水窦等券脸中部,作为龙门石,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此物征集于西城区北海后门附近,原在石桥中孔上嵌置。

镇水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趴蝮,面部、鬃发与腿爪都长着像狮子一样兽类的特征,腮毛为卷窝状,鬃发中分为波浪形,阴刻线条十分流畅,技法娴熟。两爪岁风化不清,但通过前肢肌肉可看出其抓力十足。其长着龙角,身上披着鳞甲,说明其又带着龙的特征。


3.
通州张家湾广利桥镇水兽


广利桥镇水兽目前在土桥村新建的小区7、8号楼之间

地铁八通线的总站名为土桥,土桥村就在地铁站附近。土桥村也是因大运河而生的村落,村落取名土桥,就是因为村里有一座古桥而得名。不过桥虽名“土桥”却不是土做的,而是实打实的石桥。

土桥在今张家湾村北,通惠河故道之上,其本名为广利桥。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督挖竣工,由西山经北京城流经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果园、九棵树、车里坟、东小马庄一线,东南流向今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

据记载,石桥南北向,跨元代通惠河故道之上,独券平面,桥面以花岗岩条石砌成。东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块,乾隆年间重修经过。东南向雁翅嵌一块大石雕刻的镇水兽,护桥镇水,保佑商民通行。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后,张家湾附近河塘收缩,运河被淤水浅,码头没落渐小,只有盐商停泊。此后,土桥渐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尚存石桥雁翅残段,镇水兽埋入土中多半。

这只镇水兽腰上的裂纹,因为原石质就有裂线,雕成水兽后,长久经日晒雨淋后自然断裂而成。


4.
万寿寺东延庆寺门息水兽

万寿寺东延庆寺门息水兽

广源闸桥就在万寿寺东延庆寺门口,跨长河。广源闸桥始建于元代,当时正引西山白浮泉水,挖掘沟渠修筑长河,把西山泉水引进京城,闸桥为控制水流量而设置。桥头建有龙王庙,河边桥旁设有船码头,当年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都是乘着骡车,率大队人马从西直门出来,沿高粱河西行,在闸桥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歇息,广源闸下闸阻水,将水面调高,然后转乘龙舟船走水路,逆水拉纤去万寿山昆明湖。

广源闸桥汇集了来自西山所有的水源,经昆明湖东流至此,“广源”二字就是这个意思。桥上人如织,桥下船如梭,相映成趣。闸北原有斗母宫,后转音叫“豆腐宫”。闸西侧南北石壁上各有一个带有前肢的含水龙头,闸东侧南北石壁上各有一个无前肢的喷水龙头。元代至清代闸旁有龙王庙,桥东边有紫竹禅院,桥西有万寿寺。

广源闸桥用花岗岩石垒砌,目前保留的应是清朝重修的建筑。原来的桥,下面有13 块活动闸板,水闸中间是直水道,有约1l米长,两边呈喇叭口状,闸直水道进水处略窄,为5.8米,出水处略宽,为6.1米,中间有闸板槽,放闸板就能控制水量。岸边有揽杆、滑轮、戗石支架等提闸设施,闸与桥连为一体,闸口即桥洞,呈方形,是条石砌成,桥面略带孤形。河闸两侧石墙上有吸水兽头的雕像,上水下水四墙上各一只,共有四只吸水兽头,都基本保存完好。


三、
息水兽与镇水文化

在中国传统水文化中, 趴蝮是专职于镇水的神兽。趴蝮(蚣蝮、叭嗄), 又名吸水兽、吞水兽, 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的说法, 是指龙生9 个儿子都不成龙, 各有不同。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 但是直到明朝以前, 还都只是概说, 并无实物与之匹配。明代一些学人笔记, 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有了明确记载, 尽管没有统一说法, 但是, 趴蝮是其中之一。

李东阳的《怀麓堂集》书影

趴蝮, 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 不过比龙头扁平些, 更接近于兽类, 有点狮子相, 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其实, 镇水神兽是民俗的一种象征,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维、心愿、希冀。既是人们想象创造的神物, 因民俗不同神物长相也就南北有异, 或龙头、蛇身、蜥蜴尾, 或狮子、龟、蛤蟆、水牛、麒麟之类的变形。总之,在似与不似之间, 更显镇水兽神力莫测。传说龙能闹水成灾, 同时又能治水。

故宫藏“大禹治水图”玉山

于是人们就想尽各种方法利用它治理水患为人类造福。古书上说“禹王治水, 伏九龙, 命各司其事, 洪水息”。禹王是人民的代表, 他能“命令”龙各司其事, 于是将趴蝮放在桥上让它看水。《正杨·卷4》记载“趴蝮”为龙之第六子, 传说其“性好水, 故立于桥柱。”《水东日记·卷九》曰:“好饮者曰叭嗄, 石桥两旁俯水兽是也”。因趴蝮好饮水, 故将其立于桥边, 当水位涨到其附近时, 趴蝮便可将洪水吸入自己腹中。既是龙子神兽, 除了吸水之外, 还应有神力镇祛水怪。在治水造桥时, 人们便在桥的拱顶、望柱、桥翅以至栏板上到处雕刻趴蝮神兽, 既希望它镇伏桀骜不驯的桥下水怪, 护桥安全, 又用它来装饰桥身。

我国是水患频繁而严重的国家, 为了兴水利除水患, 古人不仅兴建大量水工程, 而且还在建设水工程过程中, 就近兴建庙宇或安置神物, 以祈求伏波安澜、水旱从人, 以至形成了中国治水史上的镇水文化。

无论是镇水的佛、塔、楼、亭, 还是铁牛、趴蝮等镇水神兽, 虽然早已不再冠披镇水外衣,但在今天却已成为珍贵的水利文物。这些遗物、遗迹是水利建设和发展历史的一种见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治水实践的活动状况, 具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 我们应有意识地发掘整理这些水文化遗产, 科学地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它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走过的那些桥(第三集)几年来的行走看过一些桥,归纳起来竟有这么多……
运河-5、广源闸-小土河十八变
万宁桥 北京城中轴线上第一桥
晨钟暮鼓万宁桥
什刹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的镇水石兽到底叫什么?
万宁桥:中轴线上第一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