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境无为:读李显波的水墨人生

                            

                                                     一

    李显波最早的一个童年回忆,是他小学时爬在老师办公室的地上,在一张张泛黄的新闻纸上涂抹一幅幅“四人帮”漫画。围观的老师啧啧称奇。在创造的狂喜中,他仍毫无意识自己就这样进入了“天才少年”的神话王国。或者说,是现在的他这样觉得;他每个时期的所有奋斗,似乎都是为了延续他早年那次于内心迸发的冲动。这种具有排他和专一性的延续,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来:国画山水和水墨花鸟。如果不是艺术家以其自身实力活跃在当今画坛,那么,他将因不受关注而无人问津,大概人们最初的好奇和惊叹,只是限于当时那个特定环境下他自身所做出的某种反应,并不代表他未来成熟时期将要做的一切。


        李显波生于一九六五年,是出身工人阶层父母的第四个孩子,其名字取自他家乡门前那条波涛连天的岷江水系。是否早已暗示他命运的跌宕起伏,或许,这只是一种假设。他的家乡在灌县城距离那个先秦帝国开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遗址不远地方,尽管这地方早已闻名于世,但他同他的祖辈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依旧过着默默无闻,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但是,这种普通生活并未妨碍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想要打开未知艺术世界大门的行为。也许有过这样的激情,他以少有的成熟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过早显露的才华竟是这样。“说实话,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代课了”,他说。学校发现他这方面的天赋,就让他代上小班美术课,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他上高中。这个时期,他苦恼于绘画方面知识的欠缺,在当时知识匮乏的年代,他无法让自己获取更多的能量,以便能走的更远。然而,在他命运之路中,走进一个人来——一个被管制的班级老师。他原是某大学俄语教授,因历史原因下放到他所在的这个偏僻学校——尽管后来这名老师已恢复名誉,但在当时,应该是见人绕道,说话低声的低层人物。好在他“及时发现”了李显波绘画方面的才能,随以家访的名义经常到他家“蹭吃蹭喝”。据说,李显波父母在当时的都江煤矿工作,有大把时间料理院子里的自留地,养猪,喂鸡,在那个各种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其家境已算不错。当然,吸引这位老师的不仅是有酒有肉和吃饱喝足,重要的是,在这个学生家里,他将得到一种除体面之外的尊重。除此之外,李显波对他的认同和崇拜也是他光顾的原因。他从他那里认识和学习了颜体、柳公权、唐碑等书法,成为他后期从事国画和书法艺术的重要铺垫。


事实上,直到现在李显波都很少离开过古老的灌县城(现今都江堰)。这个地方其久远的历史,斑驳的城墙,破旧的砖瓦房及古老的街巷,以及乡场似的场景和次第拔起的现代化建筑,都将成为他过去和现在艺术创作中交替不去的映像和符号:古朴、简单、节奏缓慢而不失美好。尽管这地方给他提供了学习绘画的灵感和想象的空间,但相对于一个只求温饱而无他求的工人阶层家庭来说,绘画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东西——尽管在这方面他的父母还算是开明并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当这个家庭不能给予再多的帮助时,他一度陷入困境。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想做一件事都很困难。父母在矿上上班,收入有限,几乎没有更多的钱让我买资料,画材。一到周末、假期,我就乘矿上的运煤车、运砖车去矿上阅览室翻阅各式各样的书报画刊。那时,资料少的可怜,但我可以大半天坐在那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当然,对一些爱不释手,又买不起的画册,我也只能偷偷的撕下其中一页,或是开个“天窗”,事后,又愧疚难当。

 

困知勉行,是这个特定年代一些人的精神渴求,一旦他们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所需知识,他们或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克服内心惶恐与不安,藉此享受某种获取知识的快感——当然,我们无法精准的去解释李显波当时的动机和他对绘画渴望的程度,但他却未受动摇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李显波幸遇他绘画生涯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国画大师董寿平开门弟子雷启厚先生,师从老先生习画,主攻山水。集大家之风范,他潜心问学,2002年后,师从秦天柱先生,专攻花鸟画。


                                                          

 

关于李显波一系列水墨作品画,本土知名诗人席永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宣纸上的抒情诗人。甚至把他的名字与首创水墨渲染,大名鼎鼎的诗人画家——人称“诗佛”的王维连在了一起,这种恰到好处且充满赞誉的比喻,并不多见。

《初雪》是李显波新千年后发表的水墨作品。观众或早已知晓。在这里,评论家似乎在王维山水诗《辋川集》中找到了在枝头参禅的鸟和竹的影子:观其 “以心观物”、“以意立象”的一件件作品,可谓简而不空,淡而有味,计白当黑,薄中见厚,大境无为。自古绘画之道不离生活之道,一花一鸟尽显有情世界!更准确地说,他的作品再现了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向照”的禅意世界。他将禅的空与静看似不经意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着墨不多,但虚实相生,意趣幽玄。他深谙绘画之妙,妙在文字之外。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显波,水墨画的简朴, 正好体现了老庄哲学“道”的自然之性。最后,他坦言:李显波是真正的宣纸上的抒情诗人!


摄影和绘画艺术评论家罗缋沅对李显波水墨作品似乎更有研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艺术家艺术造诣方面的浓厚兴趣,无论是从主观抑或客观上的评判都予以新的解释。他说:也许因为有过山水画的磨练,显波在置景中也长于多景层的处理。景层的丰富当然能使叙述的气息更为细腻更为充实,使题材的表达更为丰盈更为立体,“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像诗人的诗句一样,也能把思绪的厚度和欣赏的维度推向深处。

从2002年到2018年的十六年里,李显波由不为人知渐渐蜕变为有影响力的实力派画家和公众人物。较权威的《人物志》(2014.8,陈颖),包括《中国画清赏》(2011.2,席永君)、《中国艺术家》(2014.2,李海)、《文学鸡因论》(税清静,2017)等本土一些报刊、艺术评论网对其有多个篇幅介绍。


有关李显波拜师雷启厚先生学习山水画,《人物志》记者陈颖不吝笔墨有过较详细的叙述。1985年,他从朋友那里偶然看到一幅雷启厚的青城山山水画,一下子就着了迷,无论如何要朋友带他去见雷老先生。得知地址后,他借了一辆自行车,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40元,到供销社买了两瓶五粮液和一包糖果点心,带着日常习作,冒大雪来到都江堰金马镇雷老先生家登门拜师。然而,眼前破败的四合院,贫寒的家境令他唏嘘:这样条件下,先生困厄已极,却作画不辍。对他的到来,令几乎穷困潦倒的先生大为感动,当即,作梅花图一幅相赠,并题:《梅花苦自寒香来》,其寓意深远,至今他视若珍宝留藏着。

然而,另一种说法是,李显波其时并给老先生未送如此大礼,料想寒舍之士也未必欣然接受。尽管生活境遇不同,精神形态各异,但传统文人笑傲尘俗的贞洁操守,凸显的却是中国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那么,这份礼品又会送将何处?据他讲,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报考四川美术学院,不得不四处托关系,想凭借自身实力参加考试,关键是,偏安一隅的小县城,信息闭塞,必须打通关系,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而是否用于此,看来已不重要。至少,它折射出李显波向学心切和那种投入绘画时于一切不顾的执拗与舍得。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李显波与四川美院失之交臂,错失了一次有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机遇。随后,他心有不甘的进入当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行政职员。这并不影响他继续的梦想,他艺术方面的才华得以施展。其间,他一直负责银行所有宣传工作,办板报,出期刊。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规蹈矩,令他十分不安和抑郁寡欢,几乎摧毁了他,那段时间,他几乎无所事事地干遍了银行所有工种。由于自身对绘画方面极尽苛刻的要求,一般的写写画画,似乎让他看不到未来,这种情况直到他中年。2012年,他终有机会参加清华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

不甘平庸,将传统的中国画水墨艺术视为自我生命一部分,成为李显波艺术创作的铺垫。换句话说,以他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全不费工夫之事。如果没有他这种淡泊隐逸的忘我心态去潜心探索,那么,在难抵诱惑,痴醉功利的现实社会中,难免一事无成。事实上,他所持有的那种待人接物与其练达,不若朴鲁的处事之道,以及画家本人对各种自然场景独到的解读方式,和他在作品创作发挥的中国黑墨特长——不求形似,但求神似,那种以笔生气,以墨生韵,寓繁于简的特性,使他突破了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边界,完成了其艺术语言的进一步拓展。


 

 

其实,《水墨花鸟系列》一直是李显波持续创作的主题。自他从清华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学成归来,更是投入了主要精力尝试探索这个主题。相对于前期(2012年之前),新近的创作有了一种新的倾向:

一是更多的将自己情感融入笔墨变化之中,将绘画的“书写性”与自我的情感表达相融合,使水墨的特性在画面上表现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二是强调通过了解物象、在认识过程中提炼物象之后的形象表现,不落窠臼,创作富于激情,讲究笔墨情趣,形式构成喜于点、线、面的同时,又用心于整体效果的黑白灰,这使得画面效果极具抽象意味——这正是传统花鸟画在现代文化语境下,走向现代花鸟画的一种探索吧。


 

 

 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游学,李显波在积淀与创变中,花鸟作品已经能够充分把握笔触的流畅书写与情感宣泄的融合,从而进入情感的自由表达阶段。在流畅与朴拙、浑厚与华滋、浓重与清淡中给人以无尽的笔性和墨趣。他的水墨作品涉猎广泛,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然的礼赞。他把对日常生活、事物、景观所观察的每个最初的一刹那,都成为他笔墨下永恒的记忆和符号。从表面上看,虽则简洁,但观之不空,总给人一种轻松怡然之感。作品重意境、讲构成,奔放而少粗狂、精细而不拘谨。画面清新淡雅、疏朗空灵,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语境,凝练新意,每幅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蕴。谈及心得,他说:现代中国画家,特别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画家,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现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独具慧眼的寻找艺术的源泉。通过'再现'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拓宽审美领域,高度概括提炼后的'表现'对象。在表现现代美、强化当代写意花鸟画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中国画独特的美学品格。


 

 

 现在来看,李显波每个时期关于水墨艺术的探索,都是一次人生的苦历。关于他最早的童年回忆,到现在成为本土乃至国内最活跃的中青年实力派画家,是他一次次跌倒爬起后的最好见证和回报。前些年,他在成都、杭州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再次证明其实力不容小觑。2014年4月,他在成都东区音乐广场岁月画廊艺术超市举办的《宣纸上的湿晕》展,60幅作品很快销售过半,成为该个展中销量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面对取得的如此艺术成就,李显波更多的是从思想的高度去探索,去思考。早在2012年前,他在自己的习画随想中,就这样苦苦思索过:


 很多时候,自以为在思考,却未能有自己的思想;自以为有独到见解,却未有自己的语言;明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却未能特立独行。好想自由的画,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哪怕它并不难完美,终有生命的涌动与燃烧。

中国画是文人品格,人格精神的一种载体,是物我合一的体现。中国画是一门哲学,水墨是一种道,让我知道做一个中国画家,尤其要做一个卓越的中国画家应具备的思想高度。搞艺术思想是很苍凉的,很悲壮的……

 

李显波被称之为宣纸上的抒情诗人,似乎与他诗人一般的忧郁和沧桑经历有关。他以诗作画,以墨写意,在现实中寻找一方净土,在虚无中笃定自我,他所做的不过是一个率性而真实的艺术家内心渴望独处,灵魂得到升华的一次次自我磨砺,而这些恰好又是当今画坛所缺少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显波,1965年出生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水彩国画院画师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四川省少城诗书画院院士

都江堰市锦江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农工党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北京巴蜀书画院特聘艺术家

成都丙戌书画研究会会员

成都西蜀花鸟画院画师

特邀驻成都浓园艺术机构画家

清华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结业

李显波是近年来活跃在画坛的实力派画家。少年习画,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广涉各派名家,深入学习传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探索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上走出了新路。

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绘画的表现激情,其作品在严谨中透出浪漫,在写实中散发飘逸。

无论是宏篇巨作还是斗方小品,将瞬间的笔墨变化与感情全部融入其中,在笔墨的挥洒中将创作的内在感情跃然纸上,无不给人以生动而又鲜活的美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基本知识
中国花鸟画技法——兰花
关于中国绘画史的一些基本认识
大匠水墨重彩——李聿仁先生 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7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