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荣筱箐:少了这项技能,你感知到的世界都不完整



文 | 荣筱箐



大都会博物馆最近搞了个新花样,委约普利策获奖作曲家John Luther Adams做了首曲子,把曼哈顿五大道上的主馆和麦迪逊大道上新开的分馆连接起来。玩法是这样的:你站在主馆门口的台阶上,拿出iPhone,戴上耳机,到博物馆网页上找到这首曲子,按下播放键的同时起步。9分零9秒之后,一曲终了,你刚好就穿过了八条街,来到分馆门前。这首曲子名字就叫《9:09》。

这题目算简省吧?曲子本身就更简省了,作曲家没写过一个音符,车水马龙、鸟叫虫鸣,风呼呼的刮,警笛哇啦哇啦的响,所有的声音都是在这段街上录来的原声。音乐也有,远远的,来自街头卖艺的萨克斯手。这段创作过程反映在我脑子里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妇,一撇腿生了小丫头,随口起名叫瓜娃,吃风拉烟一转眼就长大成人啦。

可艺术总归还是得高于生活,作曲家的贡献在于他把这些街头原声按音频高低剪辑编排了一下,让它们之间出现了某种若有若无的旋律上的联系,他想展现的是隐藏在这个城市的喧嚣嘈杂之中那根旋律的金线,他不是农妇,是陆放翁在音乐界的洋徒弟,他要的是“乐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至高境界。

艺术作品的好与坏,你要不去听评论家喋喋不休的指手画脚,就纯粹是个人化的判断。有人从没头没尾的《等待戈多》里看到了人生哲理,有人从达利用旧鞋、火柴盒、石膏脚模和零碎小玩意凑成的装置作品《超现实物件》里得到了精神升华,有人被差不多整场沉默的“刺客聂隐娘”感动得泪流满面,当然也会有人喜欢在大都会博物馆老馆和新馆之间穿梭往复,拼命捂住耳朵,来品味浑然天成的另类音乐。但艺术的事留待以后鼓足勇气装逼时再说,今天咱们先说说为啥要捂住耳朵。

这个事解释起来不难,无非因为耳机里的声音和耳机外的声音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手记里说,这正是此曲的妙处,里外两个世界自然混音、互相成就,才能使它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但听者和作曲家显然不是一条心,偏要在“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上纠结,捂上耳朵去分辨自己听到的到底是马路上来的声音还是耳机里来的声音,好像不这样就对不起作曲家的一片苦心。


但当我们对着真实的世界捂上耳朵,只为了去听从耳机里传来的世界的真实,这件事就开始变得匪夷所思起来,它成了一个信号,或者说一个症状,让你必须停下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记忆。对我来说,这种记忆永远都跟中国北方的那座城市有关:夏天午后白杨树上的知了没完没了地聒噪,衬出的是午休时间的静;深秋的夜晚,躲在蜂窝煤垛里的蛐蛐依然嗓门洪亮,衬出的是炉火旁的暖;卖牛奶的老汉用自行车带着两个大锡铜,一松两紧有节奏的车铃声配上锡桶敲击车身的咣当声,主妇们就拿着家里的碗盆跑去排队;收破烂的是靠一只拨浪鼓,边走边摇,不需一句话就能揽来生意。那时候有一种玻璃做的玩具,形状有点像个封了口的小喇叭,里面装一颗玻璃弹珠,吹起来弹珠碰撞玻璃发出嘎巴嘎巴的声响,很诱人,我却从来没得过一个。我妈是典型的“麦太”,每次街上一传来这种声音,她总会严肃地跟我说:“从前有个小朋友,吹这个时把弹珠倒吸到气管里,‘死着’。”

现在想来,那种嘎巴声对我的诱惑大概跟纽约的小朋友听到Mr. Softee冰淇淋车驶过时放出的叮叮咚咚的音乐声是一样的。这段小曲是以写广告歌闻名的Les Waas在1960年为这家冰淇淋流动贩售公司专门创作的。作曲家今年4月过世了,几代听见这叮咚声就闹翻天的小朋友如今都已经为人父母和祖父母了,可纽约市不久前为了降低噪音污染开始讨论禁止Mr. Softee流动车播放音乐时,整个纽约都闹翻了天,骂市政府夺人美好童年。

纽约是个不夜城,不夜城必须要有不眠不休的声音,地铁的轰鸣也好,刺破耳膜的警车救护车鸣笛也好,天籁也好,噪音也好,都深植于这个城市的肌理之中。改变这种声音体系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像改变这个城市的DNA,总会伤筋动骨。很多纽约人到了外州都会睡不着觉也是这个道理,太安静了,没了家的感觉。

我曾经跟纽约大学的韩裔音乐教授朴泰弘(Tae Hong Park)聊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朴教授是音乐家,也是音乐技术专家,作曲,弹贝斯,还擅于把新科技用到声音的学问里。他的父亲是韩国外交官,他出生在维也纳,在那里读到幼儿园。三十年后,他再次到访维也纳,物是人非,唤起童年记忆的正是声音。马车走在维也纳特有的青石板路上发出的哒哒声、这个城市独特的警笛,连地铁上报站名的票务员都还是原来那个,“他年纪大了,声音有点衰老了,但我一听就知道还是他。这还是我记忆里那个维也纳。”朴泰弘说。

最近这几年,朴教授一直在研究帮纽约做一份声音地图,他计划在全市安置成百上千个微型“感知器”,也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手机当作“感知器”,把收集到的实时声音数据转化成一套以动态颜色标识的“声音能量”,在网上的互动式地图上显示出来。地图做成后,人们上网一看就知道在这个时刻,在整个纽约,哪里安静,哪里喧嚣,然后各取所需去你想去的地方。

声音是一种能量,一种来自大千世界的能量,你需要有个“感知器”才能感受到这种能量。这个“感知器”大部分人都有,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它关上了。





我家住在20楼,阳台上景色不错。夏天的傍晚我几乎每天都会在阳台上度过,看景、想事、发呆。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突然间,世界改变了。耳边,车来车往的沙沙声,来自远处一条高速路;一些若隐若现的孩子们的笑声叫声,来自几条街以外的儿童活动场;急刹车,轮胎尖叫着摩擦路面,是谁躲过一劫有惊无险?叮叮当当是旁边楼顶栅栏上一根松动了的铁条在风中振颤;一只鸽子从阳台前疾飞而过,翅膀扑踏扑踏地拍打着空气;一架直升飞机轰隆隆从头上驶过,载着它富足的主人飞向长岛的度假海滩;远处有人点燃了烟花,烟花凋落了,咚咚的炮声才赶到耳边,小学物理老师果然是对的。

这些声音让我大吃一惊,到那个时刻我才猛然意识到,我以前坐在阳台上的时候从来都是戴着耳机的。那天iPad突然没电,音乐嘎然而止,在熟悉的景致里竟然浮现出一个我从没见过的全新的世界。世界是三维的,至少要靠看、听和触摸去感知,缺一样就少一层,原来直到那一天,我在这阳台上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

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文青闲花淡草的生出些小感慨那么简单,这种缺失更为严重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妇人向一个从她身边走过的年轻人问路,她话没说完,他就目不斜视地走过去了,他戴着耳机,对他来说,她根本就是不存在。还有一次,在纽约的地铁站台上,一个母亲无意间手一松,一辆婴儿车连带着孩子,跟一个站在轨道边等车的乘客擦身而过,滚进了地铁轨道里。那个站在轨道边上的人,原本一伸手就可以避免一场灾难,但他戴着耳机,等他看到婴儿车时已经太迟了。这差不多成了这个世界的新常态。

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相信人不只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的确啊,无声惊雷、雪落花开、新年的脚步、话里的玄机,这些都不是用耳朵听到的。但她得此结论是因为有一次戴着耳机切菜切到了手,居然听到了哗啦一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不戴耳机倒未必能听见。这孩子的话让我开始有点怀念年轻人穿着大喇叭裤,拎着大喇叭录音机在街上逛游的80年代,那时候他们的音乐和他们自己跟这个世界之间都没有界限。而现在,世界在耳机里,耳机里的世界只有自己,放大了的自己,放大到听得见刀划破指尖的声音。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耳日”丨给耳朵多点关心多点爱
用一只耳朵倾听世界(散文)
耳机听歌也可能引发耳鸣
耳朵听音乐最大声音
扣人心魄的纽约演出——龚丽娜在纽约演出
用眼睛观察世间的声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