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妙解伤寒丨把握天地运行,读懂生命状态

作者简介

谢国仲,法名嗣仲,海南人。拜武当全真教龙门派第二十七代传人周高仙道长门下,修习武当中和派性命双修丹法,悟得甚深妙义。后隐居山林数载,并辗转各地禅、道、密参学专修。在院校任教十年;志于修行,兼通歧黄之道、医药之理,救治疑难,广布道心,近年常居江南掩门讲学著书。著有《黄帝的人生观》、《老子禅解》、《庄子玄解》与《医圣心印》等书。

引言:谢国仲老师讲解了五脏六腑与天干地支及五运六气的关系,疾病在六经中流转有着“日行一经”的规律,天、地、人、物的“四大海”模型。强调不能只想着消除症状,症状是生命自我调节的表征,要通过表层的症状去了解深层的生命机能,帮助身体自我调节修复。揭示了天地运行规律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并可以借天机以助人机。提醒我们要有五运六气的架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才能与内经伤寒的模型相契合。

太阳病篇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用“五运六气”来解读《伤寒论》,在我看来绝对是正道。我们先来看仲景关于病几天能好的问题,阳为什么是七?阴为什么是六?阳是什么,是六腑;阴是什么,是五脏。我们要知道六腑应的是十二地支,应的是六气,五脏应的是天干,是五运,那么六腑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下一个起点是七,所以说子到午是七,子午同气,子午卯酉都是以六为间隔以七为数。再来看十个天干,在五运中甲己合化为土,乙庚合化为金都是以五为间隔以六为数,由甲到己、由乙到庚就是六,天干应五运,地支应六气,这是天地阴阳的数。一般外感的病时程短,是以日子为周期的,所以仲景用天数,用六日、七日来应天干地支、五脏六腑。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发于阳、发于阴的问题,“发热恶寒者,发于阳”,病发于阳,说明病邪在外层,你的阳气还比较足,正邪斗争激烈,所以会出现发热。如果无热恶寒,就说明病邪已经在五脏了,不在六腑,发烧发不起来,敌人已经攻进内部,不在国家边境打仗了,没有大规模战争了,到你的内城宫殿了,这是发于阴、发于阳。我们再从别的角度来讲,六腑主气,五脏主血。在六腑以气为主的时候,容易发热;邪入五脏主血的时候,不怎么发热,已经进到五脏之阴了。发不发热是生理上的指标,发于阴阳是五运六气的构架,它始终坚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道家思想概括性的体现。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头为诸阳之会,正邪交争于头部则痛,阳气足七天就会邪去病愈。这里仲景再次说明,行经是一日一经,六经整个走一遍,走完又回复到起点,则是第七日,病邪已是强弩之末,如果还会传病,就针刺足阳明胃经,太阳病下来会传经到阳明,把阳明经调理好,让邪气没机会传进来,身体完成最后的自我修复,病就会好了。

某甲:仲景是说卫气运行在身体里,每日行一经或一脏腑吗?

谢老师:这是五运六气的思维,年月日都有相应的一个天干地支,比如今天是甲午年庚午月乙丑日,日是小的周期,年月是大的周期,还可以更小的周期到时辰一样有天干地支相应,所以用哪个周期来分析气血运行状态,要看疾病的轻重,不能把术数的东西局限成固定的尺度。这只是一个原理、一个模型、一个思维方法,一旦公式化,反而不准了,就像算命的,八字一出来,就去套这个公式,哎,怎么不对呀!这只是一个模型用来揭示天地运行的规律和对人体相应的影响。

比如我们这里的午时很热,但你跑到另一个地方去,午时未必是最热的,甚至可能是很冷的,不要呆板。关键是要用天人合一与经络脏腑的思维方式,来看一个生命的状态,你如果非要具体到第几日然后看准不准,就落入术数思想了,这是不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病才能好。“和”要和于术数,这个量化是比例,不是固定的量,是如何让不同生命体的阴阳相和的比例。“和”是我们的目的,去调和它,叫“和于术数”。这个“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一个地方和了,另一个地方的不和又显现了,继续调理,直到全“和”了,就完全好了,要活学活用。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寒热、虚实、表里、有无都是它的相,要读懂《黄帝内经》所讲的五运六气。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部分我们前面讲了,就不再重复,六经每一经生病,都有一个病愈的最佳时机(欲解时),这是借天机以助人机。人在天地宇宙中实在太渺小了,无时无刻不受它的影响。这也再次证明了仲景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天地运转和生理六经相应的思想,而上古圣人在《黄帝阴符经》中则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是如何互生互灭、互恩互害的。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二日就是六日的两倍,从子到亥走完一圈,伤风后这个表解不解,要看每个人自身的抵抗力,有的人阳气足,气血旺盛,虽然没吃药,但是站站桩什么的,一般七日就好了。如果还没好,再转一圈到亥日(第十二天)应该就好了。现在很多人没有真懂,或者急功近利,就乱用药,不给身体自我修复的机会,有点儿症状就去折腾,《道德经》讲“不知常,妄作,凶”,根本不了解生命的机能,多少天以后会怎么样,五脏六腑是怎么运作的。

如果真懂了的话能预见未来,根本就不用慌,这个人气血还挺旺,下什么药啊!到某个时间自己就好了,你告诉病人,什么时候会好,不用吃药。仲景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又不是治病又没有方子的内容?他苦口婆心想让你了解生命,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就很着急,看见一点症状就害怕,现在很多人治病只为了消除症状,症状本来只是生命自我调节的表征,是给你提示内在情况的窗口,你怎么能只想着去消除它呢?你要通过症状去了解生命、去帮助生命,阴阳调和了,那些症状自然会消失。

治病以消除症状为方向那是西医思维,这是不合于“道”的,久了病人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功能。如果我们中医也这么干,那就不是中医了,没有体悟“道”,没有尊重生命,就不会理解仲景的深意,这个正气、这个“道”气怎么养,怎么让它壮大,这才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正途。只是学习方证对应,用哪个方子治哪个病,就如同仲景在序中所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成为“窥管”的一“斑”(般)下士了!

某甲:现实生活中,很少病人跟条文中的症状完全一致,如果都照着条文的症状生病,那治病太简单了,《伤寒论》背下来就行了。
谢老师:说对了,仲景讲伤寒只是给大家举案例,你如果没理解仲景背后的核心思想,就不能变通,只能等着病人出现一致的症状,遇到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出大问题,学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是讲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从这个条文来看,仲景可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对脉象没有太注重,没提脉,只看病人身上反映出什么行为特征,想不想穿衣,就知道了背后的真相,这也是大道至简。如果我们不能确认,那么一摸脉肯定也就知道了,寒在骨髓,脉肯定是又沉又紧的。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灵枢》就是灵魂的枢纽,它描述了整个生命的机能,它将人体物质能量中枢归为“四大海”。脑为髓之海,膻中(中丹田)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下丹田为冲脉的起点,为血之海、诸经之海。用这“四大海”来建立中医的人体模型,我们就比较容易去解析《伤寒论》。四大海各有所主,六经亦有开阖枢之别,六经主外,四海主内。脑为元神之府,三阳以膻中为中心,三阴以下丹田为中心,古人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型。“四大海”中每一个层面所含能量的精微程度是不一样的,脑部是神光,就是一团光,膻中就是一团气,下丹田就是精,或者说是血海,胃就是人吃下去的物质,为水谷之海。这个模型也是天人合一的模型,脑与天相应,下丹田与地相应,也就是《易经》上说的,乾为天,坤为地,膻中表现为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万物与我们的胃相连,胃为水谷之海。就是这样一个天、地、人、物的“四大海”模型。我们发现这个模型与《伤寒论》比较契合。

太阳病主要表现在气海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气海以膻中为中心。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体会到身体被一团气围着,就好像地球的大气层,这是我们六经中的太阳。膻中气海的运行与肺、心、胃、肝都有关。气的根是精,精来化气,精和肾、小肠、膀胱这些都有关。它是综合的产物,我们不能单一地描述哪个东西起作用。神是以眉心为中心的,即所谓神光。说了气和神,再下来,精相对而言有形,有物质性,没有那层光,但它是气的源动力,它是根本,没有这个精,补不上那个气,它有个储存的过程,大略地说,肺为华盖,肺朝百脉,精微物质输布到肺,由于肺的敛降而金生水,肾主水藏精,精的出入关系到身体能量大小以及生育等,所以下丹田作为根基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中医的阴阳五行六经汇于四海之中,这是《黄帝内经》的模型,老祖宗对这些问题都看得很透彻,阴阳二分,阳主气主外主六腑,阴主血主内主五脏。三阳以中丹田为中心,三阴以下丹田为中心,中丹田的药物代表是桂枝,下丹田的药物代表是附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两百多个方子,用到桂枝的有七十多个方,用到附子的有四十多个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中医并不难 刘文澄
关于三阴三阳和六经的含义
仲景立六经大意论
医理真传(17)
黄元御讲六气,仲景讲六经,这六气、六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哪
跟师李可老中医学医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