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头歌决》-13 利湿之剂

    《汤头歌诀》一书为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使用。

    汤头,原为汤剂的俗称,此处为方剂的代名词。汤头歌诀,即是用诗歌体编写的方剂书籍。

    本文所编内容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庆业(1940.12-2011.8)教授2006年所编《汤头歌诀》白话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不可做用药依据。若据此用药医病,需多方查证或遵医嘱,本文之编者不对其用药后果负责!

《汤头歌决》- 13 利湿之剂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存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这些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汤头歌诀》- 13 利湿之剂

来自文艺书社

03:33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猎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利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6.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木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1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解读】:

1.五苓散(张机,行水总剂)(《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猎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利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注释】 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 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

【用法】 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日三次。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①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③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方析】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中“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官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2)猪苓汤(《伤寒论》)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2.小半夏加茯苓汤(张机,行水消痞)(《金匮要略》)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注释】①悸厥:悸,此指心下惊。即胃脘部悸动不宁。厥,指寒厥。皆因水饮停于心下所致。

【组成】 半夏一升;茯苓三两;生姜半斤。

【用法】 3药用水煎,分2次温服。

【功用】 行水消痞,降逆止呕。

【主治】 膈间停水。症见突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

【方析】 膈间停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为君,健脾渗湿行水,使膈间之水从小便而去。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既可辛散水饮,又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辛温,行散水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水行胃和,呕吐痞满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为止呕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方】

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 炙甘草一两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水饮停心下。症见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阳化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调诸药。本方治疗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证候。因无呕吐及心下痞满之症,故去半夏。

3.肾着(张机,湿伤腰肾)(《金匮要略》)

【歌诀】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注释】 ①肾着:指肾着病。本方主治肾着病,故方名为“肾着汤”。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表虚不固,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滞体内,郁于肌腠所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组成】 甘草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白术二两。

【用法】 4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脾祛湿。

【主治】 肾着病。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等。

【方析】 腰重冷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辛热的干姜温脾散寒,为君药。白术甘苦温以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为臣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能补气健脾。四药相合,使寒去湿消,则腰重冷痛自除。

按:因本方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故又名“甘姜苓术汤”。本证实为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未伤及脏腑,因腰为肾之府,所以用“肾着”名。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附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七钱半;甘草半两。

用法:上四药研为细末,每次抄五钱匕,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按:方歌中“黄芪防己汤”即是本方。由肾着汤除去干姜、茯苓,加生姜、大枣、黄芪、防己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防己祛风行水,两药配伍,祛风不伤正,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气,共为君药。所以方名为防己黄芪汤。加生姜、大枣既可调和营卫,又助白术、甘草健脾助运。用此方煎服治疗风水和风湿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都有良效。

4.舟车(刘完素,燥实阳水②)(《医方集解》引河间方)

【歌诀】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注释】 ①舟车:舟即船,走水道;车走谷道。本方逐水之力极峻,服后能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畅行而出,如顺水之舟,下坡之车,故名舟车丸。②阳水:凡水肿见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渴面赤,腹胀坚实,脉沉数有力等属热属实证的为阳水。

【组成】 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

【用法】 9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时用温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且不通利,第二天早晨再服,用六、七分,渐渐加到一钱,总以大便通畅下利为度。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致精神萎靡不振,可减到二、三分。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水肿水胀减轻为止。并忌食盐、酱 100天。

【功用】 逐水消肿。

【主治】 阳水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等。

【方析】 本方证乃因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邪实而止未虚,亦称热(燥)实阳水。燥实阳水即为本方主证。故方中用黑牵牛苦寒以通利二便,下气行水,为君药。大黄助君药荡涤肠胃,泻热通便;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积水,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水湿从二便分消而去。青皮、橘皮、木香疏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通窍利水,协助诸药,使水湿分消下泄,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行气逐水消肿之功。

5.疏凿饮子(严用和,阳水)(《济生方》)

【歌诀】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注释】 ①疏凿:指本方能上下内外分消,其势犹如夏禹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名疏凿饮子。

【组成】 槟榔、商陆、茯苓皮、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木通各等分。

【用法】 10药共研细末,每次服四钱,加生姜皮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行水退肿,疏风祛湿。

【主治】 阳水证(水热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胸腹胀满,脉沉数等。

【方析】 阳水为本方的主证。喘、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之商陆以通利二便,行水退肿,为君药。椒目苦寒,助君行水消肿;赤小豆、泽泻、木通利水祛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能行皮肤中水湿;秦艽、羌活疏风发表,使水湿从肌表而去;槟榔行气利水,共为佐药。

6.实脾饮(严用和,虚寒阴水①)(《济生方》)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注释】 ①阴水:凡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运湿而致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肢冷神疲,口不渴,大便溏泻,舌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等。阴水属虚、属寒、属里。

【组成】 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炙甘草五钱。

【用法】 10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阳虚水肿(虚寒阴水)。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等。

【方析】 虚寒阴水即为本方的主证。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以干姜温补脾阳,助脾运化水湿;附子温肾暖脾,助气化以行水,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共为臣药。木香、厚朴行气散满,使气行则水行;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散寒;加生姜、大枣意在调补脾胃,助脾运化,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补脾气,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按: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使脾实则能治水,故以“实脾”名之。对脾阳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阴水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7.五皮饮(脾虚肤肿①)(《中藏经》)

【歌诀】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注释】 ①肤肿:多由脾虚湿重,水溢皮肤所致,亦称“皮水”。症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②肤胀:是指寒湿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证。症可见全身浮肿,腹部膨大,按之肿有凹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③司:即主管。

【组成】 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

【用法】 5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水煎,去渣,温服。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 皮水,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等。

【方析】 脾虚湿盛,溢于肌肤而致肤肿为本方主证。心腹胀满,上气喘急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茯苓皮淡渗利湿,行水消肿,为君药。生姜皮、大腹皮助君行水消肿,为臣药。三药相合,能去皮肤中的停水。又佐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且泻肺平喘;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使气行水行。方中五药皆用其皮,则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专治皮水。

按:本方作用平和,利水消肿还能健脾,故治疗脾虚水肿轻证有奇效。亦可用治妊娠水肿。原书名为“五皮散”。

【附方】

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 本方即上方去桑白皮,换五加皮而成。其功用、主治与上方基本相同。

按:五加皮亦有利水去湿之功,但性偏温,而桑白皮甘寒,这是二方不同之处。

8.羌活胜湿汤(李杲,湿气在表)(《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木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组成】 羌活、独活各一饯;川芎、炙甘草、藁本、防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用法】 7药水煎服。

【功用】 祛风胜湿。

【主治】 湿气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痛,有轻微寒热,苔白脉浮等。【方析】风湿在表,头、肩、腰背重痛,苔白、脉浮为其主证。故方中用羌活祛上半身风湿;独活祛下半身风湿,二药相合,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而通痹,共为君药。防风、藁本祛风胜湿止痛,与君药相配,辛温升阳,发汗解表,使湿气随汗而解,共为臣药。佐以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胜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温发散、祛风胜湿药为主,因其能鼓舞人体阳气上升,服后当微发其汗,使在表之湿气随汗而出。清阳升,浊阴自降。这和用行水渗湿的方法治疗里湿不同。

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末见到此方,而《内外伤辨惑论》有载。

【附方】

羌活除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本方系羌活胜湿汤除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加升麻、苍术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按:本方又名“除风湿羌活汤”,原方中还有柴胡。

9.大橘皮汤(方贤,水肿泄泻)(《奇效良方》)

【歌诀】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注释】 ①五苓:即五苓散。②六一:即六一散。③缀:缀( zhuì),音坠。即连结。

【组成】 茯苓一钱半;猪苓、泽泻、白术各一钱;官桂半钱;滑石四钱;甘草三分;橘皮三钱;木香、槟榔各一钱。

【用法】 10味药,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理气行水。

【主治】 湿热内盛。症见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及水肿等。

【方析】 湿热内盛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滑石为君药,清热利湿。赤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助君药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肉桂温阳化气,使气化水行;槟榔行气利水;橘皮、木香理气行气,使气行则水行,气行湿亦化,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可利小便而实大便,水湿从小便而去,则水肿、泄泻可消除。

按:本方即五苓散和六一散,再加橘皮、木香、槟榔而成。而五苓散原方是用桂枝,本方则用肉桂,以更好地温阳化气。

10.茵陈蒿汤(张机,黄疸)(《伤寒论》)

【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注释】 ①疸黄:即黄疸,此是阳黄。②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因湿热内蕴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溢于肌肤所致。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伴有口渴,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如浓茶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③阴黄:多因寒湿内郁所致。症见皮肤黄色晦暗,伴有神疲身倦,手足不温,胃呆腹胀,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沉细迟等。是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组成】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用法】 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析】 湿热黄疸为本方的主证。腹微满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茵陈苦寒,善清热利湿退黄,是治黄疸的要药,重用为君,并用它作方名。以栀子为臣,清热泻火,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引湿热从大便出。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小便通利,黄疸自消退。

按: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寒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凡属阳黄证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颜色象皂角汁一样,色正赤,经一宿后腹胀就减,黄从小便而去。若治寒湿内郁属阴黄者,可将本方去栀子、大黄,加附子、干姜各6g,以温里散寒,利湿退黄。如再加炙甘草 6g,即为茵陈四逆汤(茵陈与四逆汤合用)。

【附方】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按:茵陈虽是治黄疸的要药,但也有不用者。如栀子柏皮汤,只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炙甘草甘缓和中,以防苦寒药伤胃。本方与茵陈蒿汤均治湿热黄疸。但本方清热之力大于利湿,故适用于热重于湿的黄疸(阳黄而有发热的证候)。而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重,适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

11.八正(淋②痛尿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注释】 ①八正:方由八味药组成,以泻膀胱之热(本证为湿热结于膀胱,故泻之),此为正治,故名八正散。②淋:病证名。通常指小便淋漓不畅、急迫、涩、痛等。③蠲:蠲(juān),音捐。即免除。

【组成】 木通、车前子、扁蓄、大黄、滑石、甘草梢、瞿麦、栀子各一斤。

【用法】 8味共研粗末为散,每次用二钱,加灯心草同煎,去滓,温服。

【功用】 利水通淋,清热泻火。

【主治】 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症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小便浑赤,小腹胀急,甚者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方析】 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热淋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扁蓄、瞿麦除膀胱湿热,利水通淋,为君药。木通、滑石、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通淋,为臣药。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导湿热从小便去;大黄泄热降火;煎时加灯芯草可增强诸药清热利尿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为使。若用甘草梢可直达茎中止尿道涩痛。诸药相配,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则淋痛、尿血也就祛除了。

12.萆薢分清饮(杨倓,膏淋①白浊②)(《杨氏家藏方》)

【歌诀】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注释】 ①膏淋:此指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淋证。症见小便频数,白如米泔,或如胎膏之物,尿出不畅等。②白浊:病证名。指小便白而混浊。

【组成】 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益智仁各一两;甘草梢五钱。

【用法】 5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盐一捻煎服。

【功用】 利湿化浊,温暖下元。

【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症见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等。

【方析】 下焦虚寒所敛膏淋、白浊为本方的主证。乃因肾虚受寒,肾失封藏,膀胱失约,败精渗入尿道而致。故方中用川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的要药,为君药。石菖蒲通心窍,化浊除湿,助君分清化浊,为臣药。乌药调气,温肾逐寒;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梢调和诸药,且直入茎中,增强利湿分清之功。加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也为使药。诸药相合,利湿化浊,通心固肾,则病自除。

按:一方加入茯苓,可增强利湿分清之功。

【附方】

缩泉丸(《妇人良方》) 益智仁乌药各等分。

用法:二药研为细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用盐酒或米汤送下。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症见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按:缩泉丸用山药为糊,意在增强健脾补肾缩尿之功。

13.当归拈痛汤(李杲,脚气②疮疡)(《兰室秘藏》)

【歌诀】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注释】 ①拈:拈( niān)。即用手指搓捏东西。此指服用本方后疼痛顿时去掉,如同用手指搓捏东西一样利索。②脚气:此指湿热脚气。乃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症见脚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组成】 当归身、防风、猪苓、泽泻、知母、黄芩各三钱;羌活、茵陈、炙甘草各五钱;升麻、葛根、苍术、苦参、人参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

【用法】 1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服一两,水煎服。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症见遍身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较多,舌苔白腻微黄,脉滑数等。

【方析】 湿热相搏而致肢节沉重疼痛,脚气肿痛等为本方主证。脓水较多为次要症状。故方巾用羌活祛风胜湿,止周身重痛;茵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猪苓、泽泻利小便而渗湿;知母、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共为臣药。佐以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邪得以运化;防风宣透关节间风湿,与升麻、葛根一起升发脾胃清阳,以发散肌肉间风湿;当归养血活血,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血;人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利湿清热,上下分消,使血气通利,经脉和畅。对湿热相搏所引起全身关节疼痛,脚气,疮疡等,服后都有良效。

【增辑】

1.五淋散(五淋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注释】 ①五淋:指五种淋证。即膏淋、气淋、血淋、石淋、劳淋。

【组成】 生甘草当归各五两 山栀子仁 赤芍药各二十两赤茯苓六两

【用法】上五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水煎,空腹服。

【功用】 泻火通淋。

【主治】 五淋。症见尿频、尿急,淋沥不畅,脐腹急痛,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冷淋如膏等。

【方析】 本方证多因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五淋即为本方的主证。久淋不愈,耗伤正气,阴血亏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苦寒之栀子仁泻三焦之火而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为君药。赤茯苓渗利膀胱湿热,助君利水道泻热;赤芍清热凉血,又可利小便,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补益肝肾,防利尿伤阴血,为佐药。生甘草泻火和中凋药,为佐使药。五药相配,有泻火通淋之功。凡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三仁汤(吴瑭,湿温①)(《温病条辨》)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②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注释】 ①湿温:病名。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多因感受时令湿热所致。症可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疼,胸脘痞闷,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等。②甘澜:即甘澜水,又称“劳水”。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可扬百遍),使水面上起无数泡沫,取泡沫水便是。此水质轻不助邪,还可益脾胃。

【组成】 杏仁五钱;白蔻仁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厚朴二钱;半夏五钱;白通草二钱;飞滑石六钱;竹叶二钱。

【用法】 8味药,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析】 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为本方的主证。胸闷不饥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以畅中焦气机;生薏苡仁甘淡寒,利湿清热而健脾,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相合,宣上畅中渗下,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满。诸药相合,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

按:本方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本证禁汗、禁下、禁滋阴。

3.甘露消毒丹(叶桂,湿温时疫①)(《续名医类案》引叶桂方)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注释】 ①时疫:病名。通常指温疫病证,具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此多发生于夏令暑湿季节。

【组成】 白蔻仁、藿香、连翘、射干、薄荷各四两;绵茵陈十一两;飞滑石十五两;石菖蒲六两;木通、川贝母各五两;淡黄芩十两。

【用法】 11味药生晒,共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三钱,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弹子大,每次用开水化服一丸。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楚,小便短赤,颐肿(颐指面颊、腮),咽肿口渴,吐泻淋浊,身目发黄,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等。

【方析】 湿温、时疫之邪留在气分为本方主证。胸闷腹胀,颐肿,咽肿为次要症状。故方中重中滑石、茵陈、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清利湿热之功尤强,共为君药。臣以木通清热利尿,导湿热从小便去;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祛湿开胃;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薄荷解毒利咽散邪;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白豆蔻芳香悦脾,行气祛湿,使气畅湿行,胸闷腹胀则除。诸药相合,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作用。

按: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但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者。

4.鸡鸣(王肯堂,脚气②)(《证治准绳》)

【歌诀】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③。

【注释】 ①鸡鸣:原书规定在五更鸡鸣时服药,故名鸡鸣散。②脚气:见当归拈痛汤。③彰:彰( zhāng):音张。明显,显著。此指疗效显著。

【组成】 苏叶三钱;吴萸三钱;桔梗、生姜各半两;木瓜、橘皮各一两;槟榔七枚。

【用法】 7味药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汁倒出,药渣再加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合,安置床头,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冬天可略温服)。

【功用】 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主治】 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可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方析】 寒湿之邪,下着两足所致湿脚气为本方的主征。恶寒发热为本方兼证。胸闷泛恶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槟榔质重下达,利水化湿,为君药。木瓜酸温,下冷气化湿,舒筋通络,为臣药。佐以生姜、吴茱萸散寒祛湿,且和胃降逆;紫苏叶、桔梗宣通气机,外散表邪;陈皮燥湿健脾,更能理气畅中。诸药相配,开上,畅中,导下,共奏温化寒湿,宣通散邪,行气降浊之功效。服后久着之寒湿从大便而去,肌表之邪从微汗而解,因此治疗湿脚气疗效显著。按: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则药力易行之义,再者五更时自然界阳气始升,人体阳气亦始升动,此时服药则得阳助,更易收效。

5.中满分消汤(丸)(李杲,中满寒胀)(《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汤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二芩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组成】 川乌、当归、麻黄、荜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参、泽泻、黄连、青皮各二分;吴茱萸、厚朴、草果、黄芪、黄柏各五分;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三分。

【用法】 2l药水煎,食前热服。

【功用】 散寒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 脾肾虚寒,清浊不分。症见中满寒胀,大小便不通,四肢厥逆,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证。

【方析】 脾肾虚寒,湿浊内郁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及湿郁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助脾运化水湿;吴茱萸味辛大热,入肝脾肾经,散寒燥湿,温助脾肾之阳,二药共为君药。草豆蔻(原书是草豆蔻,非草果)散寒燥湿,温中之呕;毕澄茄既能暖脾胃而行滞气,又可温肾与膀胱;川乌散寒除湿;益智仁温暖脾肾散寒;伏苓、泽泻渗利湿浊,使湿浊从小便而去,俱为臣药。君臣相配,除湿散寒,暖脾胃温肾,利小便作用尤强。青皮、陈皮、厚朴理气燥湿,消痞除满;人参、黄芪补气健脾,以助脾运;升麻、柴胡升清气,清升则浊降;麻黄开毛窍,使寒湿从汗而出;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当归和血;生姜温胃散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去湿郁之热,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寒得散,虚得补,气得顺,湿从上下分消,则中满寒胀自除。

【附方】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 炒黄连枳实半夏各五钱 炒黄芩一两二钱 砂仁干生姜 白茯苓二钱 厚朴一两 陈皮 泽泻各三钱 知母四钱 炙甘草 猪苓 人参白术 姜黄各一钱

用法:共研细末,汤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 l00丸,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湿热内蕴而致中满热胀,二便不利及气胀、水胀等。

按:本方重用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燥湿;猪茯、茯苓、泽泻利湿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枳实、厚朴行气散满除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温脾助运;知母清热泻火,且滋阴润燥;砂仁醒脾开胃,行气和中;姜黄行气破血;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助脾健运。诸药相配,标本兼顾。与前方比较,虽都治中满证,但前者功偏散寒利湿,适用于中满寒胀之证。而后者功偏清热利湿,对中满热胀更为适宜。

6.二妙丸(朱震亨,湿热骨酸)(《丹溪心法》)

【歌诀】

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①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注释】 ①痿痹:即指痿证、痹证。痿证,又称“痿躄(bì辟)”,是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尤以下肢痿软,足不能行较多见。痹,痹阻不通之意。此痹证是指湿热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而引起足膝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病证。

【组成】 黄柏、苍术各等分(原书末著分量)。

【用法】 2味药同炒,共研细末,姜汁泛丸,每次服三钱。亦可作散剂,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视病情酌定。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气盛或湿热下注。症见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

【方析】 湿热内盛及湿热下注为本方主证。故方中以黄柏为君,取其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善祛下焦湿热。苍术苦温,善能燥湿健脾,为臣药。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功,使湿去热消,诸症自除。

【附方】

三妙丸(《医学正传》) 黄柏四两苍术六两川牛膝二两

用法:三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七十丸,空腹服,姜、盐汤送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痿、痹等证。症见下肢痿软无力,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按: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而成。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且又能引药下行,故专治下焦湿热的痿、痹等证,见两脚麻木,疼痛、痿软无力等。但由于湿热之邪不易速除,所以可以久服多服,使湿热全部除去,病才可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病因学说---外感六淫---湿邪
二妙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清热除湿方------茵陈蒿汤
笔记十九∣苓桂术甘汤
中医神方,走天下(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