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希彦·如何完成一次深度而准确的经方问证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子开


汪铎·忘机 来自希言館 03:32



在诊疗的时候,第一步是取脉象。要注意,让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再去取脉。病人可能刚从外面走过路,到你面前,这个时候他的呼吸可能比较急促,脉象是不准的。有的时候,病人可能刚刚去打了一个电话,心情比较激动,脉象也是不准的。另外,我们在取脉刚开始的一分钟,脉象也有可能轻微不准,一个人突然扣住我们的手腕,心理素质差一点的人就会产生情绪波动,这个脉象会略有偏差。这些问题对于初学者尤其要注意,因为取脉功夫还没那么高,稍有偏差就更容易误判。一般是取完脉象之后,才进入问诊阶段。


问诊的时候,先要跟病人说清楚你所问的是当下证。什么叫当下证?就是一些急性的证以当下为准,当下烧已经退了就是退了。慢性的证状,最多也是以近两三天为准。比如说他有肋痛腰痛,这两天已经不痛了,那就是不痛了。很多病人说自己哪里痛,再一问,是半个月以前痛过,这样就容易引起误诊。医圣张仲景说“随证治之”,指的是随当下证论治,当下变了,辨证也就变了。这种根据当下情况的变化来变动组方的案例,在《伤寒论》里论述极为丰富。病人讲的若是之前发生的症状,你却当作当下证状来理解和做判断,这样就会把病看错。这种错误临床很多见。


跟病人讲清楚了当下证,就可以开始问证了。


我的习惯是先问半表半里。半表半里这块是需要一些感知力,比如说有没有胸闷,是不是上半身热下半身冷,或者一会热一会冷,这样的情况多少需要病人想一想。而相对来讲,便不便秘,发不发烧,身上痛不痛这些表、里证是比较容易感知的。再者,病人一般对于前面的几个问题回答比较仔细,往后配合度就会变低,有些甚至有不耐烦,回答就会比较粗糙。所以,鉴于这种状况,我个人习惯是先问半表半里。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这三个层面,以及水饮、气滞血瘀、食瘀这几个主要的瘀堵都要问到,不可偏废。有的人问证不全面,他会想,我为什么要问得那么仔细。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人体呈现出来的状况很驳杂,什么情况都可能有一点,你能什么都去管吗。什么都去管就不叫治病了,那叫乱枪打鸟,药物太多了疗效肯定不好。一般来讲,我们治病的原则是抓大局,取大象,找主要的方面。主要情况只有一个,那就从一个下手;主要情况有两个,最多三个,那也可以同时下手,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去管。既然要抓大局,取大象,你说该不该问全面些?甚至于还要问到这个证状的严重程度。全面性和程度都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地方。


比如你问病人汗不汗出,他说有;你问口不口苦,他说有。汗出指向太阳,口苦指向少阳。再问口苦严重吗,他说不明显,一点点;汗出严重吗,他说汗出很多。那你说哪个是主要问题?你该从哪里下手?你要是不问程度,就没有办法知道哪个是主要的,没办法抓大局。治疗起来一定不精准,效果也一定没那么好。


还有些证状病人是鉴定不清楚的,你就要仔细与病人沟通,并细致观察,才能把握准确的状况。比如你问病人心不心烦,病人很难鉴定自己是不是心烦。有很多容易心烦的病人常常会说,我不烦,我心态很好,你能信吗?她是基于自己的标准,她也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有些人平时心态很好,但是最近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他会觉知到有点心烦,其实他比起那些真正心烦的差很远。所以,这个问题有些病人很难说准确。这个时候,你就要辅助观察,看病人的表情和性格,眉宇紧锁,满脸焦躁的人是看得出来的;一个面容平静,心态平和的人也是看得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单凭他的语言去判断,还要结合你的观察。


有时候,甚至于头晕也会说错。现在运动少,睡得晚,吃的又油腻,有些头晕头昏是常有的。习惯了之后,也就不太能感觉到了,昏昏沉沉是常态,也就不知道自己昏昏沉沉了。所以,你问他头晕吗,他会说没有头晕。像这样的证状如果对于辨证很重要,就需要问的仔细一点,引导病人好好感知一下。因为你是专业的医生,天天治病;病人可不是专业的病人,他没有天天跑医院。再比如,你问他小便多吗,他怎么鉴定,他没有标准。你可以告诉他,一个上午两到三次小便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如果少于或多于这个次数可能就不正常。前提是你自己要知道这个标准。夏天出汗多,一上午一两次是正常的;秋冬天出汗少,一上午两三次也是正常的。所以,你把这个标准确定好了以后,病人就好回答你他是否正常。


大家不要怕繁琐,功夫是越细致越好的。打群架不需要这样的精细功夫。但是高手过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经方若想成为治愈率高,能治疑难病的高手,就不要忽略这样的精细功夫。学经验方不需要这么精细,因为都是分类,都是套路,拿方子去套病,套上了就套上了,套不上也就没辙了。


一些不常见的证状,你要给病人时间去思考一下,感受一下。比如问心下痞和肋下痛。比较严重的情况,病人直接能够感受到。不太严重的情况,你就需要触诊,用手去摸一下他心下和肋下的位置,看他会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很多病人借由这个触诊才能感知到有没有。日本人用经方很重视触诊按诊,发展出了专门的学科。触诊的力度也要有训练,无论是肋下还是心下,你如果重按的话,都会痛。有些医生去按这个位置,按得很重,病人肯定会说痛的。所以,你要有一个常态按下去不痛的力度去做按诊,这样得出的答案才会准确。


我们做一个木匠,都要崇尚匠人精神,何况是治病这样关乎人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有好的匠人精神,每一个细节都推究到。有些人问证不全面,哪个证为主,哪个证为次都不清楚,哪怕能获得一定的基础疗效,疗效再想上去很难,情况复杂一点的就容易误判。


有的病人会敷衍你,甚至试图主控你,跟着他的思维走。当你碰到这样的病人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到,你的取证可能就遇到障碍了。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用一些方法让他配合你。


这里只是大概把问证当中容易出现的障碍,跟大家讲了一下。让大家知道,问证这回事是没有那么容易的,是需要有觉知和一个长期的训练的。


最后说一下,问完证之后,要再取一次脉。这一次取脉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你看看现在的脉象和你之前取到的是不是一样,记个号码还要检查一两遍,何况取脉。如果你两次取脉的情况都大致一样的话,说明取的脉象是真实和常态的。如果不一样的话,那就要再细细地推究一下。一般来讲,以第二次为准。因为第二次取脉,病人状态与刚坐下的时候比相对稳定。另外,第二次取脉是在开方子之前,这就关系到用药剂量的问题。比如说,有热,我要开生石膏;阴证,就要开附子。那他有多热,有多阴呢?你之前摸的脉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再仔细推求一遍强弱浮沉的程度,就可以定剂量了。


这样做下来,一次完整的问证过程就算圆满了。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哪怕基本证状都一样,有一个证状不同,方子就变了;证状一样,脉象不一样,方子也变了。医圣张仲景传授就是这样的变化之道,细致功夫。都知道中医的灵魂是“辨证施治”,重在一个“辨”字。如果取证都不细致和准确,拿什么辨?如何谈得上辨证的功夫?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2月 已出版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作者:刘希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临床概要(2)
模糊就当模糊治──伤寒论学习笔记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中医诊断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二七)临证谈小柴胡汤
王新陆教授讲仲景脉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