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1-5)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一)
许杏林

  许杏林,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6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1987年担任河北区政协文史委编辑主任,至今为全国50余家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文章,文章涉及文史、民俗、教育、文学等内容,家有藏书1万余册。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以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天津城市的发展虽比较晚些,但在民俗节令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更有自己的特点。当然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民俗节令也有变化。有的陈规陋习已被新的习尚取代,确为可喜;但也有些可贵的传统风俗,竟逐渐消亡被人遗忘。故援笔追述,有的可弘扬,有的可理解其含义,有的可批判。新旧杂糅兼顾,未作选择,只供参考,并就正于识者。

  本文所述节令从农历正月初一元旦说起,至腊月三十除夕为止,虽曰有则必录,但也难免挂一漏万之虞。元旦是我国大节,讲究甚多,非此短文所能概括,只好略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岁之首,故称“元旦”。古代的岁、载、年通用,故元旦也称新年,并不称春节。春节古也有之,而是指立春日。今行公历,始改农历新年为春节,以与公历元月一日的新年加以区别。

  我国一年四季以春节为首,正月初一既为春之始,又为岁之首,故从古便极重视。古代天子在这天率百官到东郊祭祀上天,祈求五谷丰登,亲自扶着耒耜耕一段地;宫里王后也在这天带领六宫嫔妃,在宫内种植五谷,以表示重农。

  天津人在元旦清晨即起,称“岁朝”,不汲水,不乞火。穿新衣,设神象于堂中,摆香案供品,拜天地,拜全神,拜祖先,拜父母长辈,次弟拜毕,然后吃素饺子,取更新“交子”(新年自子时起)之义。有的整夜不睡,称之为“坐夜”。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和女孩,全身红色,即头戴红花,身穿红袄红裤,脚着红袜红鞋。但天津人旧习,大多因除夕夜“坐夜”不睡,故初一多不出门拜年,除大家族分居,这天男人才率儿孙到长门家中拜祖。农村这天有上坟(拜祖)的。女子不出门,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习从初一到初五,妇女不串门。即使住同院,也不串门。但有的人家,于初三请“全人”开市,开市后妇女就可以互相串门了。这几天不以生米为炊,主食大多在腊月小年之后就已做好准备。正月初五晨起放鞭炮,称“破五”,或谓为“五路进财”,商号也就开门大吉了,人们开始如正常互为来往。旧俗有的初六(过破五)开市。

  立春即古之春节,或在年前,或在年后。古代对立春极为重视,每当立春前三天,天子仍要率百官迎春于东郊。百官还要穿春衣,戴青帽,插春幡,做土牛耕人的门外鞭打春牛,俗称“打春”。后来逐渐演变简化成用纸札春牛鞭打。至立春这天,人们还沿古习炸春卷,烙春饼,吃生菜。生菜一般用葱、蒜、韭、芥等嫩菜掺和在一起食用。此外还要吃白菜心和萝卜,尤重紫心萝卜,称作“咬春”。传说咬春后去病、益寿、延年,一年内大吉大利,吃萝卜煞食去痰。说“吃萝卜就热茶,饿得医生满地爬。”故天津至今仍保留着立春之日吃青萝卜“咬春”的习俗。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二)

  初七、八妇女不做针线活,谓之“针七”、“眼八”。

  正月十五是个大节日。十五也称上元节或上元日,又称“灯节”。在此之前,天津城厢内外到处售卖各种彩灯。自正月十四至十六止,居家铺户张灯三日,官民同乐。这三日夜,神花火树如不夜之城。除沿途路灯外,又张挂壁灯,兼射灯谜。或品画工,或猜文虎,以遣雅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人如织,到处流连,目不暇给,实为乐事。

  灯节日所有寺庵都作“天官会”,河北区大悲院尤为热闹。草厂庵、估衣街、北马路、东马路一带商贾都挂各色飞禽走兽花灯或盒子灯(也称烟火盒子)。白天演戏、赛会,上灯后陆续燃放花筒,如八仙上寿、游龙戏珠等,还有人物、花卉、楼台、鸟兽隐现空中,锦簇花团,光怪陆离,观者人山人海。后因拥挤伤人,奉令停放。是日夜,儿童也提各样花灯游戏于街巷之间。

  晚上吃汤圆,称汤圆为元宵,故也称这天做“元宵节”。

  正月十六夜间,妇女小孩都到各地大街小巷中行走,称做“走百病”,或称丢百病,意思是如此一遛,会把一年中所有疾病丢走。这天还要故意丢到路上一两个钱表示去病。

  十六过后,“年节”基本上结束了。

  正月廿四晚,人们烧秸秆灰于门前,称做“照真”,以祈求丰年。烧前将秸秆捆好竖放,据说点火后秸秆倒向哪方则哪方丰收。然后将灰堆做囤形,名叫“打囤”,再抓一把五谷杂粮放在囤内(也有放置钱或铜板的),称“填仓”,表示预兆丰收,后来只用灶膛硝灰。二十五日午后将灰囤收起扫净。此一风俗城郊县乡均举行。此日,还用米饭鱼汤在门后祭祀“仓官”。

  二月初一中和节,传为太阳生日,在津不盛行过此节。二日因百虫皆蛰动,故称“龙抬头”。民俗用灰末引青龙至门外通水处,用谷糠末引黄龙至家,称之为“引钱龙”。这天家家吃煎焖子,焖子象征龙鳞,烙薄饼,炒豆芽菜,称龙须菜,用薄饼夹食之。另外,还要在屋内进行扫除,消灭虫害,俗称“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此日,为土地公公生日,还要祭祀土地神。郊县尤盛。

  二月初五吃花糕,花糕是早已干了的蒸后再吃。还包饺子,叫嚼恶人,捏恶人嘴。

  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诞辰日。各佛寺僧尼建观音会,道场庄严,香花供养,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许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幡求子。既生子后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妇女持斋,称之为观音素。此时为春风季节,故俗传此日为“观音暴”,要刮大风。南方也有此传说,谓“老和尚过江刮大风”,或云为廿八日。

  三月三日称做上巳之辰,因在晋代时有曲水流觞故事,故各地多于是日倾城禊饮踏青。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形容此景。这天,因系文昌君诞辰之日,故文人聚集于城西文昌宫内,察祠文昌帝君。过去文人敬惜字纸,成立敬惜字纸会社,如崇文、广善、德文、拾遗等社。每社分地段散发给各家字纸笺,以备随手将字纸放在篓内。又不时有专人敛取,然后焚灰,将灰再抛入海中。还有专人收买破书字纸焚烧。特别是三月三日这天,人们把积攒的字纸都送到文昌宫文昌帝君前焚化,值年于两廊下酬以酒食。

  (编者按:文昌帝君诞辰日,他处均为二月三日)笔者幼年,屡见街头有背筐用竹竿头上加钩拾字纸者。先辈也经常教导不许作践字纸,只许烧掉。同日,在谢公祠有赛会。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三)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2-02 17:17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三月三日还有蟠桃会,王母娘娘生日,妇女这天“立头”。大女孩这天梳头,不再打辫子。(蟠桃→盘头)上庙烧香。

  清明日为传统三大鬼节之一,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为鬼过节。祭品为麦面,焚烧纸锭楮栈,并到祖先坟墓祭祀,称之为“上坟”,或“扫墓”。上坟时在坟周围掘土添在坟上,称“添坟”(今改火葬,已无此举)。此日,沿途行人如织,热闹非凡,坟前哭声甚哀。

  清明前后十日如有风,称“青草没踝”。

  二十三日传为天后诞辰。自本月十五日启门,善男、信女连日络绎而来,每日有赛会,百戏云集,谓之“皇会”。香船不远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樯林立,三岔河口泊船之处更是无隙可录。河面黄旗飞舞,书“天后进香”字样。红颜白发,善男信女弥漫于途,拥挤异常。

  四月初六、初八两日,传为城隍出巡日。自初一至初十,府、县城隍两庙即香火纷繁,每年此时分段搭盖灯棚,两庙相连。灯彩陈设,备极华丽。两庙前均搭有戏台,笙歌妙舞为神祝寿,观者甚众。

  至初六、初八两日,人们用辇抬着府、县两城隍塑像,到大街行走,即所谓城隍出巡。边走边赛会,随驾有装扮各色鬼形者,称“傩”。或身高丈余,或矮不足三尺,面貌狰狞,令人可怖。旋走旋舞,称“傩舞”,云能辟邪。随驾又有书役皂隶,文武仪仗;旗锣伞盖,金瓜钺斧;对马执事,按辔徐行;炉鼎缤纷,旃檀缭绕;音乐鼓吹,清韵悠扬。又有因病许愿者,扮罪囚,衣赭衣,系缧绁,名曰“红犯”,在前为导引。

  初八夜,到白骨塔超度亡魂,谓“赦孤”。

  初八又传为佛诞辰,人们多以齑豆饲行路人,以结善缘。此日不许杀生。

  二十八日传为药王诞辰日,药王其说不一,但多指扁鹊,各庙院举行庙会。香火最盛者则为城南峰山庙,俗称“峰窝”。传所供奉药王最为灵验,故香客游人最多,在南门外乘大车前往,摩肩击毂,拥挤异常。庙会多售农具者,兼有售卖用挺杆和麦秆编的各种玩具,如五彩花篮、鱼等者。沿路有茶棚,饶有古风。唯后变化甚大,与一般庙会相差无几。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或称端阳节。人节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大节。“端午”本为“端五”,与“重九”同,后世误为“端午”。是日,天津旧习俗有贴门符,挂钟馗图,插蒲艾,蒲剑蓬鞭,簪榴花,采百草,结五色丝为长寿线,系小儿臂,男左女右,剪五毒符(各地五毒不同,天津五毒为蝎子、蜈蚣、蟾蜍、蛇、蜥蜴。或无蜥蜴而改为老虎,故是日穿绣花老虎鞋者,带老虎褡裢者),饮雄黄酒,要在小儿头囟和耳朵眼、肚脐抹雄黄,食角黍,划龙船。唯龙舟之戏逐渐消亡,其他仍盛行,尤以食角黍(今称粽子)为最。从节前即沿街叫卖角黍、门符、蒲艾、长寿线等物。

  五日采百草,藏之,合诸丸药,辟瘟疫,疗恶疾。

  端午日晴,主年丰。谚有:“端午晴干,农民喜欢。”

  十三日相传为关帝单刀赴会磨刀期,欲以此二日雨,称关王磨刀雨,主人口平安。故俗语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各地是日均以为关帝生日,故有诗云:“神诞犹传汉寿亭,神台弦管散诸伶。竹君自醉龙生日,一阵磨刀雨恰腥。”俗有宰白雄鸡以祭之者,后来少见。

  是月夏至,以东风为有水征兆,谚云:“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意即夏至有东风,明年必水大。此日家家吃捞面。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王烁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四)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2-07 08:00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俗云:“六月六晒谷秀”。书香家庭于是日曝晒书画、衣服等物,谓不生蛀虫。天津铃铛阁也于是日晒经,称“晾经会”。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旧时自晨起即饮绿豆汤,谓不受暑。并以绿豆汤洗幼儿,则幼儿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称入伏面。如有雨,或称“初伏浇,末伏烧”,意谓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谓水大征兆。

  此时已入雨季,十三日俗传为分龙兵之日,即龙有勤龙懒龙之分。这天如有雨,即为勤龙值年,为久雨之兆;不雨则为懒龙值勤,为久晴之兆。外地分龙日多为五月二十,与天津民俗异。

  廿日至廿八日,为诸神寿诞日,常多雨,称连阴天。天津或谓廿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称“巧节”。神话故事载牛郎织女是夕于天河相会,喜鹊蒙救命之恩皆去银河搭“鹊桥”,或云小燕翻空为织女搭桥以便于牛郎与织女相会。七日晚有“乞巧会”,也称“女儿节”。七夕,设果祭,女儿罗拜月下,或浮花针于水面,观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线穿针,能用线穿过针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叶等物作承露盘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结网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备载,今皆废。七夕前后数日,各剧院竞相争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台,以广招徕。这些天如有小雨,则说老两口子叙别情流了眼泪。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则为秋涝之兆,称“秋洒”;不雨,则为称晴之兆,称“秋吊”。立秋日竞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谓可免腹泻。

  十五日为中元节,为鬼节之一。夜幕降临,祭祖先,举行“盂兰会”。盂兰之说,或云:编竹或柳枝为盆状,内贮纸钱,以物承之,焚之,视盆倒向,以测寒温。又盂兰,佛语,意谓倒悬,救急器也。今无此习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在南运河和海河中烧法船,放荷灯,冤鬼得荷灯(莲花)可以得“脱生”。铙钹喧阗,旃檀馥郁,称为“水陆道场”。津城内外不一,尤以临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园为最。月白风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灯(剪纸作灯如荷,或用纸札糊如荷状灯,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谓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凉正爽,兼之香花鼓乐,也别有风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则为旱兆。俗谚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又云为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小儿额腹,可祛百病,谓之“天灸”。

  初三,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八月节,为我国大节。节前各糕点店各式各样月饼应市,斗新斗异。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称团圆饭。人常以此夜阴晴,占次年元宵阴晴。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灯。”此谚颇验。夜晚,月上柳梢头,比户瓶花香烛,望空顶礼,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称之为“斋月宫”。天津习俗,待月上东山,设免塑像祭祀(传说月宫有白兔捣药,故月饼面上图案也有多种月中蟾兔),陈瓜果,拜月于庭,曰“圆月”。过去妇女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此俗今已无。是日以月饼相馈赠,夜祭月之后吃月饼,取人月双圆之义。

  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之日,旧习天津官员及文化、教育界人士,会集于东门里文庙祭祀,大礼奠献,礼仪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王烁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2-07 08:00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俗云:“六月六晒谷秀”。书香家庭于是日曝晒书画、衣服等物,谓不生蛀虫。天津铃铛阁也于是日晒经,称“晾经会”。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旧时自晨起即饮绿豆汤,谓不受暑。并以绿豆汤洗幼儿,则幼儿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称入伏面。如有雨,或称“初伏浇,末伏烧”,意谓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谓水大征兆。

  此时已入雨季,十三日俗传为分龙兵之日,即龙有勤龙懒龙之分。这天如有雨,即为勤龙值年,为久雨之兆;不雨则为懒龙值勤,为久晴之兆。外地分龙日多为五月二十,与天津民俗异。

  廿日至廿八日,为诸神寿诞日,常多雨,称连阴天。天津或谓廿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称“巧节”。神话故事载牛郎织女是夕于天河相会,喜鹊蒙救命之恩皆去银河搭“鹊桥”,或云小燕翻空为织女搭桥以便于牛郎与织女相会。七日晚有“乞巧会”,也称“女儿节”。七夕,设果祭,女儿罗拜月下,或浮花针于水面,观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线穿针,能用线穿过针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叶等物作承露盘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结网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备载,今皆废。七夕前后数日,各剧院竞相争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台,以广招徕。这些天如有小雨,则说老两口子叙别情流了眼泪。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则为秋涝之兆,称“秋洒”;不雨,则为称晴之兆,称“秋吊”。立秋日竞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谓可免腹泻。

  十五日为中元节,为鬼节之一。夜幕降临,祭祖先,举行“盂兰会”。盂兰之说,或云:编竹或柳枝为盆状,内贮纸钱,以物承之,焚之,视盆倒向,以测寒温。又盂兰,佛语,意谓倒悬,救急器也。今无此习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在南运河和海河中烧法船,放荷灯,冤鬼得荷灯(莲花)可以得“脱生”。铙钹喧阗,旃檀馥郁,称为“水陆道场”。津城内外不一,尤以临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园为最。月白风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灯(剪纸作灯如荷,或用纸札糊如荷状灯,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谓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凉正爽,兼之香花鼓乐,也别有风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则为旱兆。俗谚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又云为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小儿额腹,可祛百病,谓之“天灸”。

  初三,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八月节,为我国大节。节前各糕点店各式各样月饼应市,斗新斗异。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称团圆饭。人常以此夜阴晴,占次年元宵阴晴。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灯。”此谚颇验。夜晚,月上柳梢头,比户瓶花香烛,望空顶礼,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称之为“斋月宫”。天津习俗,待月上东山,设免塑像祭祀(传说月宫有白兔捣药,故月饼面上图案也有多种月中蟾兔),陈瓜果,拜月于庭,曰“圆月”。过去妇女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此俗今已无。是日以月饼相馈赠,夜祭月之后吃月饼,取人月双圆之义。

  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之日,旧习天津官员及文化、教育界人士,会集于东门里文庙祭祀,大礼奠献,礼仪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王烁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2-07 08:00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俗云:“六月六晒谷秀”。书香家庭于是日曝晒书画、衣服等物,谓不生蛀虫。天津铃铛阁也于是日晒经,称“晾经会”。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旧时自晨起即饮绿豆汤,谓不受暑。并以绿豆汤洗幼儿,则幼儿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称入伏面。如有雨,或称“初伏浇,末伏烧”,意谓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谓水大征兆。

  此时已入雨季,十三日俗传为分龙兵之日,即龙有勤龙懒龙之分。这天如有雨,即为勤龙值年,为久雨之兆;不雨则为懒龙值勤,为久晴之兆。外地分龙日多为五月二十,与天津民俗异。

  廿日至廿八日,为诸神寿诞日,常多雨,称连阴天。天津或谓廿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称“巧节”。神话故事载牛郎织女是夕于天河相会,喜鹊蒙救命之恩皆去银河搭“鹊桥”,或云小燕翻空为织女搭桥以便于牛郎与织女相会。七日晚有“乞巧会”,也称“女儿节”。七夕,设果祭,女儿罗拜月下,或浮花针于水面,观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线穿针,能用线穿过针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叶等物作承露盘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结网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备载,今皆废。七夕前后数日,各剧院竞相争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台,以广招徕。这些天如有小雨,则说老两口子叙别情流了眼泪。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则为秋涝之兆,称“秋洒”;不雨,则为称晴之兆,称“秋吊”。立秋日竞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谓可免腹泻。

  十五日为中元节,为鬼节之一。夜幕降临,祭祖先,举行“盂兰会”。盂兰之说,或云:编竹或柳枝为盆状,内贮纸钱,以物承之,焚之,视盆倒向,以测寒温。又盂兰,佛语,意谓倒悬,救急器也。今无此习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在南运河和海河中烧法船,放荷灯,冤鬼得荷灯(莲花)可以得“脱生”。铙钹喧阗,旃檀馥郁,称为“水陆道场”。津城内外不一,尤以临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园为最。月白风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灯(剪纸作灯如荷,或用纸札糊如荷状灯,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谓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凉正爽,兼之香花鼓乐,也别有风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则为旱兆。俗谚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又云为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小儿额腹,可祛百病,谓之“天灸”。

  初三,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八月节,为我国大节。节前各糕点店各式各样月饼应市,斗新斗异。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称团圆饭。人常以此夜阴晴,占次年元宵阴晴。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灯。”此谚颇验。夜晚,月上柳梢头,比户瓶花香烛,望空顶礼,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称之为“斋月宫”。天津习俗,待月上东山,设免塑像祭祀(传说月宫有白兔捣药,故月饼面上图案也有多种月中蟾兔),陈瓜果,拜月于庭,曰“圆月”。过去妇女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此俗今已无。是日以月饼相馈赠,夜祭月之后吃月饼,取人月双圆之义。

  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之日,旧习天津官员及文化、教育界人士,会集于东门里文庙祭祀,大礼奠献,礼仪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王烁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五)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3-01 08:57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九月初一至初九,每日夜间城内水月庵、东门外玉皇阁、太平街、白寺等庙拜北斗,作“北斗会”。修经攒香,作高丈余如塔形的斗,然后焚烧之,一昼夜方烬,氤氲馥郁,芳气传播数里。他处少此会。

  初九为重阳节,自古有之。古以九为阳数,九月而又九日,故称重阳。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于是日,齐家登山。夕还,鸡犬牛羊一时暴死。”有此神话传说后,遂有登高之俗。天津登高多在玉皇阁。是日食糕,以“糕”代“高”,饮菊花酒,作菊花宴,人以是日晴雨立秋后第一寒信,称“重阳信”。谚有:“九月九,蚊虫叮石臼。”及“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十七日为财神爷生日,祭财神,旧时各大小商贾均有行动,商店门脸要上格扇,意即把财神关在屋内,人人争先恐后祭祀财神。

  十月初一天津习俗迎城隍于西郊赦孤。民间又以此日为鬼节之一,称为“寒衣节”。人无贫富皆于日或夜祭奠祖考,烧用腊花纸作的五色冥衣及纸帛,称“十月一,送寒衣。”此习今犹有之。二十五日为皮袄生日,俗谓是日晴,一冬凌(寒冷之意);是日阴,一冬温。他处无此俗。

  冬至多在十一月中。冬至又名“日至”或“长至节”,俗称“冬至大如年”,故旧时官绅于是日更鲜衣互相庆贺,称为“拜冬”,食馄饨。并绘“九九消寒图”,多白描勾画八十一朵梅花,自冬至日起,逐日用红色点染一朵,点染尽,寒消。或用墨笔加点于上下左右,歌云:“上黑是天阴,下黑是天晴,心里是寒冷,左雾右刮风。”

  俗传:冬至晴,则年夜雨雪。

  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腊月初八)。佛门信徒多于初七夜间晚佛前捻豆,每捻一豆念佛一声,“阿弥陀佛”。次日晨,于路边持赠行人,谓之“结缘豆”(或有煮黄豆为“缘豆”者)。并以各种米、豆及枣、栗、果仁、百合、薏仁米等煮粥食用,杂成多者为盛,称“腊八粥”。大悲院也于是日施五味粥(也称佛粥),藉作功德。从此准备过节,扫房糊窗户,打磨家伙,买年货。谚有:“老婆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婆婆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

  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称“小年”或“小除夕”。此日开始,不论贫富家家户户择宜扫除舍宇日(旧时多查宪书),洒扫门闾庭除,去庭户尘秽,俗呼“打埃尘”。“茅舍春晨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即咏此。俗称为“趁乱岁”或“乱丝日”。因二十三日后无忌日,本乱丝无忌之说。夜,在灶神前(或木或纸,天津多纸灶神像)设祭,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之事。合家少长罗拜祭祀(有的家庭祭祀时妇女不得预),祝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品多用年糕、饴糖(即麦芽糖,称做糖瓜或糖元宝)兼蔬、豆。年糕、饴糖二物粘其口,使不得乱言。祭毕将灶神焚化,灰纳还灶中,叫做“接元宝”。祭品除青豆撒屋顶(俗称“马料豆”)外,余均食之。俟残腊三十除夕,再请新灶神入位。

  二十五日传为玉皇下降之辰,玉皇三清巡视诸天,定来年祸福,诸佛下降,家户多持斋诵经,烧烛拈香以迎接玉皇。或以赤豆杂米作粥,大人小孩遍食之,以避瘟祛病。

  年市自此日至三十,极盛,百物备陈,任人选购。年画、爆竹、绒花销售最多。

  除夕系一年最后时刻,迎全神,接灶神,祀祖先,设祭品,拜尊亲,称作“辞岁”。贴春联,夜不寐,饮隔年酒,称为“守岁”。彻夜扫地,称为扫“隔年地”。杂役小贩送水,送柴(仅象征性),送芝麻秸一二根(意谓节节高,吉祥之意。此举也有于初二接财神时送者)者,均有赏赐,送大户者络绎不绝。子时,诸神下界,鞭炮齐鸣,迎神镇邪,震耳欲聋。自是,鞭炮之声彻夜不断,至元旦日犹然。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王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苏州的风俗与方言
春节古诗词丨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一天一首诗词伴你过兔年春节!
八月初三灶王诞,东厨不扫少一年:八月初三啥日子,还有啥说法?
《八闽通志》岁时
岁华忆语--夏仁虎
古人是如何过年的:从腊八到填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