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子论问题探讨——2、确定性的终结?


量子论有幸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的黄金期之后来到了这个世界,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使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远远的超过伽利略、牛顿、富兰克林、法拉第、麦克斯韦等所处时代,许多新的发现如黑体辐射中能量的非连续性、原子衰变的随机性和非因果性、元素内部的能级存在和概率分布、光电效应中的波粒二相性现象、在观测和逻辑基础上建立的测不准原理等等,使其对经典物理学的自然从根本上服从确定性和因果律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已经完全失效了呢?是否需要颠覆和推翻而重新去构建一个物理学的框架呢?这是一个决定20世纪物理学发展总体走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决定人类知识发展进程的关键的拐点,应该进行一场深刻、严谨、透彻的讨论和思辨,但是很遗憾,在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新思维提出不久,没有发生那种能够足以对此作出判定的疾风暴雨式的世纪大辩论,整个物理学界几乎都匆忙的、一边倒的选择了对经典物理学的扬弃。


量子论的支持者认为,在自然从根本上是服从确定性还是非确定性的最基本的自然观和物理观上,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的、机械的物理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是知识、境界和理念的陈旧所致,所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对微观世界的新的发现和认识,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即自然或许从根本上就是服从非因果、非确定性的。因此,量子论批判了经典物理学以及传统哲学的连续的、确定性的、由因果律支配的自然观,从而提出了所谓“确定性的终结”。


经典物理学的关于自然的确定性和因果性的观念是否真的完全失效了呢?确定性真的终结了吗?量子论关于自然从根本上服从非确定性论观点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基础:1、能量的份额化和非连续性;2、原子衰变的不可因和不确定性及衰变过程中的质量、能量不守恒问题;3、测不准原理与光的波粒二相性。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证明自然从根本上服从非确定性的结论,对此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


一、量子的非连续性问题 


对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的过程中能量份额现象的发现和普朗克常数的提出,以及玻尔在应用普朗克的量子单位解决原子的层间结构问题时的阶段性量化成功,玻尔作出了独特的在当时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现和进步,而是蕴涵着一个更具基本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整个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问题。能量子的非连续性说明,自然的底层可能从根本上是非连续的,经典物理学以连续性和确定性为基础的理论框架可能只是一个对世界的浅层现象描述的理论,只能用来描述宏观的自然现象,自然的内涵本质远远的超越了其框架的涵盖范围。并且,连续性自然观本身也只是一个自发的形而上的认识,并非具有理论上的不可错性,因此,完全可以考虑在一个非连续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观,这是量子论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关于自然从根本上服从非确定性的一个核心理论基础。


依据已有的观测和理论,是否能够充分证明自然在底层的本质上必定是存在着非连续性呢?本人认为这种判断是不充分的,首先,这些已有的观测结果仍然是属于个别的而不是一般的现象,他没有考虑到所有的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形式,不能从逻辑上作出唯一的、排他性的判定,不能在理论上排除更复杂的物质形式和更小的能量单位存在的可能性,只能说明能量在电磁波这种特定的现象中存在着梯度性的不可再分的份额现象。


第二,普朗克常数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由理论导出的结果,而是一种缺乏内涵物质属性和机理解释的、通过实验测得而非理论导出的经验量,在本质上仍然是属于一个无理的常数,因此只能作为一个具有定域性的特殊物理量,而不是具有公理化的可无限广延的基本定律,如果用它来作为对整个宇宙的一般性作出判定,是违反前提要求和逻辑支持的。因此,电磁作用和原子结构中的能量子的非连续性现象绝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发现和新问题的提出,就像牛顿的引力常数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发现和初步量化的验证,而不是对其内在本质的理性化认识,真正的理性化认识必须指出引力的物质本性是什么,其产生拉动作用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同样道理,量子需要解释的是在电磁作用中能量的份额化的内在因果性是什么,而不是用一个无理的常数来判断整个自然界都因此而丧失了连续性和确定性。


第三,不仅仅是逻辑不支持量子化的无限广延,就人类已有的知识就已经使这种非逻辑的广延不能自圆其说,能量的普朗克常数是在解释黑体辐射时发现和提出的,对所有频率的电磁波在量化方面都是有效的,并且在用于构建原子能级模型中也能够适用,尽管这个模型最终实际上是失败的。但是,普朗克常数对描述引力作用有效吗?我们知道,如果设强相互作用为1,那么电磁力为10-2,弱相互作用力为10-12,引力作用为10-40,引力作用比电磁作用小38个数量级,引力作用不是一种能量作用吗?普朗克常数h=6.6260693×10-34J/s如何来描述引力作用的最小能量呢?引力作用在哪一个质量或距离单位上发生了中断?更何况人类目前对物质的存在种类、形式如反物质、暗物质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的感悟和困惑状态,对引力、场、真空等这些自然存在的物质本性和能量属性本身还所知甚少,远未看到自然内涵,怎么就能作出自然从底层是处于非连续性呢。


实际上,量子理论的最早创建者普朗克本人是认为量子现象的存在具有某种物理的内在因果性的,不认为它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无理的常数,始终反对把这种理论进行无限制的推广,他不认为非连续性是一种自然的本质,同时也反对把热力学定律归纳为一种统计结果。但后来的量子论并没有认真注意普朗克的这些观点,并认为普朗克的这些观点没有摆脱经典的和传统观念,从而作出了相反方向的选择。就目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看,每一种我们已知的宏观波动现象,都因为介质的不同而存在频率的变化和范围限制,电磁波也是一种波动,自然也要受到介质的限制,也必然存在着这种限制机理,普朗克的观点在逻辑上应该是正确的。无论在经验还是逻辑上来看,宇宙中都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无介质的波动,任意的波动都必须依托介质才能发生,否则就不是波;也不存在不受介质属性影响而变化的波动频率和传导速率,在实际观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声波、光波等的频率和传导速率在不同的介质中是存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事实上说明,任意介质中的波动产生,必然存在一个由介质本身属性所决定的最小的激发能量规定,达到这种最小的激发能量的规定才能使介质产生谐振,从而形成波动。电磁波能量的份额化仅仅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被产生的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人类某种有限观测手段的某种结果,连光是否真的具有粒子性都不能确定,又如何能得出自然的基本连续性的中断呢?这不仅仅是一种逻辑的假设,也是已知的但被忽略的观测事实。


二、元素的衰变


卢瑟福等在研究放射性的本性时发现,在原子核发生衰变的过程中,单个的原子似乎完全处于一种随机性,并且这种随机性不受我们已知的所有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无论你通过改变温度、压强或是撞击等,都不能影响原子核的衰变,这是一个经过反复实验和观测的事实元素衰变的随机性使玻尔为代表的量子论者认为:粒子在什么时刻发生衰变,电子在某一个时刻从一个能态转变为另一个能态,是无法得到确定的,无论你怎样改变它的环境,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半衰期,它在哪个粒子身上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不可能存在某一个像经典物理学中的那种确定的原因,没有任何外部的和内部的可律性规定和机制去决定衰变在何时发生,因此,衰变的发生纯粹是一种统计结果。


原子核发生衰变的随机性,成为量子论非因果性和非确定性的理论的又一个强支持的实验依托基础,使量子论的创建者坚定的笃信宇宙中的事物并非都是必然服从确定性和因果律的,非因果性和非确定性并非是一种个别现象,也不是由于我们的理论存在的不足而未能对它进行完备,而是意味着非因果性和非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宇宙的最基本规律和本质。而后的更多的元素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不守恒问题,以及更多的粒子的发现如介子和共振态等,都似乎在观测中支持了这一非因果性和非确定性的观点。元素的衰变问题,似乎是已经强有力的从实验上证实了自然的非因果性和非确定性,你只要不能确切的证明元素衰变的原因,不能排除衰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不守恒问题,就必须接受量子论的自然从根本上是服从非确定性的结论。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就目前已有的知识来看,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应该看到元素的衰变并非仅仅只是一种随机性的结果,而是存在着可以被观察到的规律性的,对于任意的同一种类元素的总体,在特定的时间中有特定比例的原子会发生规律性的衰变,如镭的半衰期为1600年,碳14的半衰期为6000年,铀235半衰期为7亿年等。规律性的存在意味着某种内在的确定性和因果性是必然存在的,如果自然中不存在内质的确定性和因果律,是不可能让我们看到元素的具有规律性的半衰期的,甚至连规律性的所谓统计结果和具有规则性的元素单元都不可能存在,元素本身的规则性和衰变的可统计性本身就意味着宇宙深层确定性和因果律的存在,这是逻辑的规定。如果不否定逻辑在对自然判定中的有效性,那么科学应该做的事情就是:


第二,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整体性和物质的复杂性认识存在缺陷,是否应该去考虑一下空间的物质性和物理性,考虑一下空间的负能量性的物质属性及物理属性的问题,空间的负能量性其实早已发现,狄拉克在量子场方面的论述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空间的物质性的问题,但深层的内涵是什么,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如果充斥整个宇宙空间的负能量都存在着整体的某种物理的关联作用,这个充满负能量的宇宙就是一个限制和调整元素物理状态的海洋,元素目前这种规则性存在状态本身就是由于宇宙的整个空间的物质性和物理性所决定的,是一种正反物质和能量复杂性作用的结果,这种状态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随着负能量密度的降低而对元素的束缚力减弱,使一定比例的元素从高密高能状态衰变为低迷低能量状态,从而使元素发生衰变,这个过程完全是因果的和确定的。


关于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不守恒问题,本文是这样认为,中子在检测中显示为具有939.5MEV的质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子一定是存在着939.5MEV的质能量的粒子,因为我们对质量的测定是一个加速度的抗力指数,在一个反物质负能空间背景中,即便是正负能量为0的真空泡同样存在加速度抗力,不能以此认为中子真的是一个具有939.5MEV即相当于1.66×10-27kg质能量的粒子。在实测中,中子只在原子中保持稳定状态,不能脱离原子独立存在,离开核后会迅速衰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π,继而衰变为一个电子,这应该是一个正负能为0的真空泡在负能空间中动力平衡的调整过程,0能态真空泡在负能空间中处于非动力平衡状态,因此在具有–938.2MEV的空间共享负能作用下,被激发为正反物质对,衰变为一个质子,还有一份与之等量平衡的反物质。在实测中得到,中子的衰变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它首先衰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πˉ介子,πˉ在2.6×10-8S内又衰变为一个μˉ介子,μˉ又在2.2×10- 6S内衰变为一个电子。我们原来只是把衰变的终端产物质子和电子与中子进行了量化联系,但对整个过程为什么是分级发生的以及过程中的不守恒性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在实验中测得πˉ的质能量为140MEV,而中子与质子的质能量的差仅为1MEV,如果在实体粒子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怎么都解释不通,这个在衰变中多出来的140MEV质能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呈负能性?最后这份物质又到哪里去了?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这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的排列,也不是量子世界的非确定性,而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体现。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应该把这一衰变的全过程视为一个反物质的分段散射过程,当一个中子被激发为一个正能量的质子时,同时被激发出的等量的反物质,由于宇宙背景负能的支持,大部分的负能就成为多余而在极短的时间内散射出去,留下等效于140MEV的πˉ,但此时的与质子保持热动力平衡的负能量仍然过剩,则在2.6×10-8S内作第二次散射而成为一个μˉ,然后在2.2×10-6S中作第三次散射而留下一份与核内的那个质子保持动力平衡的束缚态电子云。πˉ、μˉ都是并非具有真实内禀质量的反物质,其质能量只是一种通过观测手段所获得的等效结果。这时,在整个宇宙的背景中,原子的正反物质之间达到一个动力平衡而得到稳定。至于中子与质子之间的质量差问题,我们原先认为是释放出了中微子,虽然在探测方面有一定的实测依据,但在理论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为从丰度来讲,中微子应充斥整个宇宙,不应该只是偶然被探测到,虽然没有直接测得中微子的质量,但中微子的理论质能量远大于那些随时都可以轻松测得的各种射线,为什么中微子如此难以被探测到呢?这不符合逻辑。可能的原因或许不能排除中子从真空态衰变为一对正反物质态时的抗力指数变化,中子在作为介质时并不具有内禀的质量,状态的改变导致抗力改变,中微子是否存在就不再影响整个过程的守恒性,探测器捕捉到的三种中微子可能与其它介子一样,也是一种过渡态。


另外,近来由于一些与科学无关的原因突然热炒的量子纠缠问题究竟蕴含着什么什么宇宙信息?为什么会存在量子纠缠?纠缠的内质原因是什么?本文认为,量子纠缠与元素衰变的周期性等在理论上应该是相辅的,它们的存在都在共同验证着一个问题,即宇宙是一个具有物理意义的整体,存在着整体的关联性和严格的对称性,这种关联性是一种宇宙本体的类似于张力的内在机能,在这个由正反两种性质相反、能量相反的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存在着严格的热力学对称,量子纠缠的存在不仅说明了宇宙物质的正反质能量的对称性,而且说明了宇宙中包括任何一个微小部分的自旋、角动量都是全宇宙精确对称的,是完全确定的和由因果率所支配的。


三、测不准原理与波粒二相性


海森伯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是量子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测不准原理认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一对共轭物理量,永远不可被同时精确测得,因此不可能对微观粒子的测量结果给出准确的预言;爱因斯坦1905年在解释光电效应时提出的波粒二相性概念,以及后来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概念,都为这一原理提供了理论的和概念的支持,即光和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相性,且没有任何实验能够同时确定一个物质单元既是波又是粒子,粒子性和波性不可同时测得。


从逻辑上来看,测不准原理不存在什么问题,由于观测物在“看”被观测物时,无论使用任何观测手段,都必须通过能量交换获得,这种交换必然使双方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空间相发生变化。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电磁波去观测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在看与被看二者之间的因为看而交换的能量所引起的状态变化微乎其微,不为零但可以忽略。而在观察微观的电子或一束光时,人类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仍然需要用电磁波来进行观察,用光来看光,犹如用星球之间的撞击来进行观测,根本不可能同时得到这一被观测物在被“看”前后坐标和动量的精准状态。


测不准原理提出之初,在量子论中就对此存在着几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位置和动量的不可同时确定性,是由于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得不对量子产生干扰而使观测的结果失真,以至永远不能得到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测不准原理与测量的方式无关,而是反映了某种自然的互补性原理和深层的非确定性的本质规律。


第一种观点是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上的,仍然属于经典理论的范畴,只是承认了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着远大于宏观世界的观测失真。玻尔是后一种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测不准原理并非来自于仪器的缺陷,而是蕴涵着自然的本质,至于这些自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什么,他又是依据什么逻辑原理导出这一判定的,玻尔也并没有作出明晰和完整的解释。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忠实信奉确定论的爱因斯坦,却根据光电效应提出了一个违反确定论原则的粒子具有波粒二相性的观点,他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过波粒二相性与确定性在逻辑上是如何的互悖,但这个观点很快就为信奉非确定性的量子论者所接受,并成为量子论的一个核心理论基础,与测不准原理形成了一对互为呼应的绝配。


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无疑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进步和升华,既是观测的结论,也是逻辑的结果,用经典物理学的思维也不难理解,而且应该比量子论解释的更好,因为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表达是不可同时精确测得,而不是不可精确测得,不能同时精确测得的与根本不可确定更是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你可以在A时间看到观测对象的波性,也可以在B时间看到观测对象的粒子性,二者都不存在非确定性,只是不具有同时性。但后来把这一原理引申到对整个自然作出从根本上服从非确定性的理论基础,显然是令人遗憾且不可思议的错误选择。


在对量子世界的观测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单元都会表现出波性和粒子性状态,粒子模式的波粒二相性确实是存在的,这是观测事实,但这并不意味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状态的模糊性和非确定性,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处于二相性状态,也不可能存在波粒叠加性这种概念模糊的某种物质,这是逻辑的规定。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我们用什么去看它,从传感器到显示器是如何的一个转换过程,最终我们对显示器的结果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真实,一个具有能量的在介质上传导的波动可以触动传感器的反应,由于传导、处理的手段和过程因素,可以让我们看到或认为触动传感器的是一个粒子,即便是一个一般概念中所定义的所谓粒子,比如电子,也可以在观测过程中让我们看到它的频率,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观测技术上的问题;观测的手段影响观测结果,即使在经典物理学中也是一种常识,用鸡蛋和钻石去测试铁的硬度,就会得到坚硬或柔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物体的状态在不同的测试手段中效果是各异的。


二是必须要考虑它的同时性问题,物质的波、粒二相性从来不具有同时性,二相性不过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看到某种物质存在的两种变化状态,它们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时间、相对于不同的观测手段,展现给观测者的各自独立的但都是确定的形态。测不准原理与二相性实际上最终都可以归为对宇宙中物质某种状态变化的表述,这种状态变化的真实内涵就是物质的相变,在宇宙中,任何物质都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状态和空间相,任何作用过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位移和动量的变化,而且会使物质的状态产生空间的相变。相变和塌缩的概念最早是由玻尔提出的,这是一个非常贴近自然真实内涵的伟大思想,但很难想象为什么玻尔没有用这一思想去解决二相性这样的逻辑自悖问题。塌缩与相变是对测不准与二相性的最好解释,能够很好的说明测不准原理的内涵只是一个非同时性而不是非确定性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解释波粒两种状态的确定性的相变过程和机理,如果你想看到光塌缩前的相,那你就使用观测波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你想看到它塌缩后的相,那你就使用观测粒子的手段和方法。在光电效应中,光在塌缩前就是一束通过介质(类似以太的某种充斥宇宙空间的物质)传导的波动能量,不存在什么粒子性,而在与金属元素外层电子层发生作用时把波动能转换为电子的势动能,在这个过程中光波塌缩了,与电子共同相变为一个通常所称为粒子的状态,塌缩前后的状态都是确定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二者的空间相是截然各异的。


另外,从哲学认识论的层面上来讲,位置和动量是否能够同时测得,不是自然本身的要求,也不影响自然本身的内在联系,而是一种人择的思想需求。对于一个粒子来讲,无论它的动量和位置如何变化,都有自身的内在的确定规律,而不必去考虑是否有人在看它。不能因为人类不能同时对它的动量和坐标作出精确测量,就认为它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把坐标和动量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要求同时得到它的精确状态,是一种人择的描述需求,动量只是一个与质量有关的物理量,波的本身只存在能量而不存在动量,只有当它作用于质量物体时才具有动量意义,在未与质量问题发生作用之前,波只是分布于空间的一种能量形式,你不能说波的动量有多大,你只能说它在某种物体上的作用体现可转换为多大的动量,至于这个动量存在于波的哪一个具体的坐标点上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而论,在测不准原理上建立非确定决定论主导的自然观,并不具有理论的完备性和逻辑的严谨性,用一个可选择性的逻辑判定作出了排它性的绝对判定,推论出了整个宇宙的不确定性,完全超出了测不准原理的表达范围,测不准原理不能从逻辑上排除确定性的存在,在理论上仍然可以为确定性自然观所容纳,确定性并没有因此而被证伪。


四、确定性没有终结


从以上几个问题分析来看,微观世界所表现出的某种非连续性、不确定性和不可因果性,应该是在某种总体的确定性和大因果关系存在的前提下,由某种定域性和观测手段、知识水平所决定的某种特殊现象,不能无限广延的推论。宇宙中所有的自然规律并非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它们存在着基本性和定域性的区别,一个具有基本性的规律必然不具有定域性,而服从定域性的现象和规律在更深的层次中必定服从基本性。在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之间,非确定性所描述的应该是特定的有关量子的动量和坐标的状态行为,它不涵盖量子层以外的所有物质行为,也不能解释量子现象本身的内涵和因果关系,并且缺乏与更为基本的热力学定律相洽的内容甚至与之相悖,所以它必定是具有定域性限制的,在更深的层次上,它必然服从更具根本性的因果律,服从对称性和热平衡态的规定,这些最基本定律和逻辑是使宇宙能够存在的基本保证,否则我们的有序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因此,非确定性不可能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描述。


其实在量子论的支持者中对非确定性的观点也是不同的,贝尔不等式的提出者贝尔本人也将量子论称为“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尝试”,希望物理学家们能够提出一个理论,根据真实的世界来解释量子世界的奇怪性质,而真实世界在人们没有对它观测时也是存在的。量子论的另外一个“靴袢”理论也认为宇宙整体的关联对部分的决定是存在确定性的,正是人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关联作用,才出现了自然规律和常数的无理性。玻尔或许也没有认真考虑他提出的理论之间的逻辑自悖关系,他其中的一个思想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与外界无关的独立个体,任何一种状态都是关联态,以此来说明量子的非确定性的存在,但是,如果量子本身的状态也是处于这种关联之中,那么这种关联是否对量子态具有影响呢?这是否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因果律的有效性?如果因果律仍然是有效的,量子态必然要存在着先在的某种确定性或趋向,从而对底层的非确定性作出否定。从理论的自洽性来看,量子论本身在理论上一直是处于矛盾和困惑状态的。


就以上的简单例证来看,量子论的关于世界从根本上服从非确定性和非因果性的结论,并没有充分的观测基础和实验基础,也没有逻辑的支持,往往是仅通过一些暂时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的发现就作出了具有根本性的否定结论,像元素的衰变现象,仅仅是处于发现和观测阶段,就匆匆的作出了自然具有非确定本质的结论,元素的观测和研究仅仅是刚刚开始,怎么就能唯一的认定衰变的发生过程中不存在因果关系呢?双缝实验还在迷惑阶段,怎么就能肯定的认为光的状态唯一的必须用互补性来解决呢?宇宙深层的对称性至今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又怎么那么肯定的认为电子在通过革拉赫的磁铁时是完全随机的呢?这些现象并非不能通过因果关系来解释,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基点和倾向,如果转变一个认识角度,衰变发生的因果关系是可以由物理的机制予以解释的,光的不同状态也仅仅是一种并不违背经典原则的并非离谱的物理现象,只是我们的理论根本没有往这个方向作出努力,而是把研究方向定在了如何去证明这个世界的不可确定上。


可以说人类的视界对深奥的宇宙来讲是微不足道的,没有理由认为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已经看到了宇宙的全部,不能凭目前所具有的有限知识和不完备的分析对宇宙作出根本性的判断。在人类知识和经验不足时,对事物判断必须首先要能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而逻辑本身就根植和来自于确定性和可因果性,逻辑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非确定性、非因果律和反因果律的否定。除非完全排除因果在逻辑形式上的有效,排除逻辑本身在自然中的存在,否则就无法在理论上排除因果律和确定性。人类无法建立一个消灭逻辑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因为战胜逻辑还需要逻辑,排斥逻辑的任何时尚理论最终排斥的是人类的思想和科学,而现代文明的成就已经证明了科学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经典是需要继承、批判、提高而不是要颠覆的,试图否定经典物理学确定性框架基础和自然的因果律确实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放弃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后传统的偏见,尊重科学、不求时尚、理性思维、独立思考,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加完美的新的物理学领域。确定性没有终结,并且最终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子史话:测量不到“龙”和根本没有“龙”是一回事吗?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最精密的数学推导出的唯心主义
不确定性原理
多层面时空理论 作者:清华大学部分学者(1)
通俗科普: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了解质量的本质,此文足矣!
概览系列:《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概览——波粒大战再临,因果律?波函数?该选择哪个世界?(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