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觉地将画笔蘸上新时期的墨色
上海外滩雄姿中国画应野平作
郑毓秀
对于传统中国画家来说,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描绘上海的城市风貌历来是一大挑战。在现当代海上画家中,著名画家应野平先生可以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解放后所创作的一系列外滩历史建筑风貌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别开生面,从绘画创作的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应野平生于1910年。“中国江南水墨画第一人”尽管是日本人对应野平的评价,但也从一个侧面恰当地反映了应野平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
应野平的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你很容易在一大批作品中挑出他的画来,这种个性的独特性来源于他的绘画技巧,也来源于他的绘画观念。他的技巧为观念服务,而观念又能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技巧,两相得益,遂使心手两畅,佳作迭出了。
和不少前辈海派画家一样,应野平也是以传统入手,经历了摹古、仿古到创新的绘画过程。虽然应野平早就有创新之意,但真正付诸实践并开始有所收获,则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应野平将自己的名字野萍改为野平是出于政治热情,而对绘画改革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政治热情的鼓舞。由于要创作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绘画作品,他自觉地将画笔蘸上了新时期的墨色。要知道,传统水墨画的创作是书斋式的,即使古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实际情况是画家们着重的仍然是画面上洋溢着的书卷气,而这种书卷气是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气,是画家们寄托自己乌托邦理想的世外桃源。当习惯了这种情调以及与这种情调相关联的传统绘画技法的应野平直面现实时,他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笔墨习惯,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他走遍了新中国的山山水水,都市工地,用崭新的笔墨创作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时代激情的佳作,引来了无数的称誉。
作为一个都市的艺术家,作为新一代的大师级的海派画家,应野平的绘画也洋溢着现代都市的文化气息,这表现为他对画面的唯美追求,对作品内涵的理想主义寄托和形式上的雅俗共赏的倾向。唯美追求使他的画在粗放用笔的同时仍然津津乐道于细节的完善和笔墨的丰富及完整性,包括诗书画的统一协调;理想主义的寄托则使他在山水中独独钟情于黄山,他不厌其烦地描绘黄山的奇峰异石,飞云乱流,并且把自己完整融入了进去;而形式上的雅俗共赏是他巧妙地将时代性与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观结合起来的结果。应野平将古人深奥的意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就像当年任伯年把人物画画得老少皆能看懂一样,应野平把传统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请出了书斋,请到了人民大众中去,这一点,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又一次革命,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技法范畴。
应野平热爱艺术,也热爱生活,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一生经受了许多磨难,而越是在磨难之中,就越能表现他的乐观和顽强。他曾经中过风,因手颤而无法握笔,连一位医生朋友也说:应先生恐怕不能再画了。但是,奇迹般康复之后,他不但顽强地拿起笔,而使人惊奇的是他的艺术走向更为老辣沉着。名记者郑重是应野平的忘年交,曾经撰写出版了 《应野平年谱》。据他撰文回忆,那年,突然发现应野平患食道癌,经化学治疗,有着强烈反应,他仍是不以为意,并把病中写的几首诗寄给郑重,诗中说“小病生来得小休,暂抛笔砚且优游”,这时,人们都以为他不能再作画了。接到他的诗,郑重去看他,却发现墙壁上又挂着应野平水墨淋漓的新作,并题着“病后试笔”的字样。郑重看了,心中一阵高兴:呵,应先生又能拿笔了。
本来,应野平在病中生活得很当心,身体一天天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到了秋天,几阵西北风一刮,阳澄湖的蟹上市了。虽长期“忌嘴”,但这次经不住“诱惑”,应野平开忌吃了一只蟹,自此癌症一发而不可收拾。此事,应野平是有些后悔的,还写了一首诗寄给郑重:“天不亡人人自亡,病从一蟹入膏肓。此身倘得回春日,暂勿轻尝八足王。”信末附语:“不吃蟹,也不再画蟹了”。
但是,这次病魔再也不给他回春的机会了,病情每况愈下。有一次在他的病床前,郑重说你今年八十一岁,可称“九九翁”了。他说:我不想当寿星,只是想画画,病中连做梦也在画画,要画到自己不能拿笔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艺术生命很长,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刻还在拿笔作画。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走了。
应野平生性爱交友,十分重情谊,朋友遍及各行各业。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他与朋友谈艺论画,彼此汲取“养分”。
评弹名家杨振雄当年与应野平过从甚密。应野平爱听评弹,尤喜杨振雄的《长生殿》。杨振雄曾经回忆说,当时每星期四是画家、书法家、金石家、艺人等集会搞活动的时间。每次活动,大家都论诗作画,随意挥洒。有时合作写诗绘画,我也凑凑热闹,涂上几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熟了,以后除了每星期四之外,我与应野平先生也经常相互走访,用应野平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是文艺之交。应野平先生钻研吟诗作画,他的艺术表现在笔墨宣纸上,我的艺术表现则是借助于舞台。我在演出时,应先生经常是我的座上客,而应野平先生作画时,我亦时常背手观摩。我对应野平先生说:看画家画画是一大乐事,明明是一张白纸,片刻之间便是层峦叠嶂,万壑争流,画家的用笔、构图、调色、题词,对我的弹词表演来说,在说法、布局上大有帮助,可以免俗增雅。应野平先生也说,“听你的《长生殿》之脱靴、磨墨,可使画家更增画兴。”他又说:“文艺本来是触类旁通的,可以互相吸收,如唐之张旭观公孙大娘剑舞而得狂草之法,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应先生留于我的墨宝很多,有条幅、册页,但我最爱的是应先生的扇面,每每在创作或表演之时,应野平先生画幅中那种奔放的笔墨,磅礴的气势,无不感染着我,给我联想,给我借鉴。
编后语
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如何运用中国笔墨描绘近现代城市风貌,历来是一大富于挑战性的命题。应野平与洪健、毛冬华三位画家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传统功底、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生长环境、艺术成就各异,但他们的外滩、苏州河历史风貌区建筑题材绘画,都反映了他们运用中国画艺术手段展现城市风貌的探索创新,呈现出新老艺术家对同一表现对象各具特色的艺术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画家实力讲解中国画一笔墨的运用—笔法苍劲有力,墨色变化多端
展览资讯|垄上行•岭南红荔 即将开展
中国山水画的虚实关系
国画基础知识讲座(系列)3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山水画呈现的东方文化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