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3年,中苏论战时,毛主席在谈到苏联变化时说道:“苏联的干部
1963年,中苏论战时,毛主席在谈到苏联变化时说道:“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也搞特殊化,子承父业,苏联普通劳动者的子女很少能当党员、干部。这一现象在国内也越来越普遍地出现,他们看不起工人、农民,还瞎指挥……”
 
毛主席认为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提出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设想,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的庆安县,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毛泽东看了相关材料后,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他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各地便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高峰时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为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办起来的,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毛泽东还率先垂范,动员李敏、李纳到“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在毛泽东的带动下,除林彪以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及10多位其他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如秘书、警卫、司机、厨师、公务员等),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等革命家的后代,全都到干校轮流锻炼。
 
虽然这些学员大部分都有“一官半职”,但他们都能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插秧、割稻、割麦。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在干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开荒种地,筑路盖房,下河捞沙,冒雨追肥,抢“双夏”、战“三秋”,与当地百姓不分你我,既锻炼了干部,又建设了当地。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杨绛曾经说,她和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影响深远。她的《干校六记》记述了与当地农民的故事。一天,有位老大娘带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干校的菜园,捡了一些干老的菜帮子。

杨绛问:“那些干老的菜帮子捡来怎么吃?”小女孩回答:“先煮一锅水,揉碎了菜叶撒下,把面糊倒下去,一搅,可好吃哩!”此后,杨绛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还对小女儿的学习进行指导,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让干部参加劳动的尝试——五七干校的始末
五七干校
回忆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
J9 “五.七”干校
身边的历史:五七干校与我
【回眸】碧野先生与沙洋“五七干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