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纵横] 浅析黄煌体质学理论构建思想

黄煌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方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其研究经方的视角独树一帜,强调不同体质是临证用方的基础,故体质为本,证候为标,辨别体质是第一位。经长期的临床研究,黄教授发现某些药物、方剂与特定的体质或混合体质有对应关系,因此提出“药人”与“方人”学说,用以描述患者异常表现,同时密切结合临床,便于指导用方。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

1 黄煌体质学的形成

体 质 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具有独特性、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其形成与遗传、饮食、起居、家庭、社会、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灵枢》中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伤寒杂病论》则有“平人”“尊荣人”“瘦人”“羸人”“盛人”等描述,并提出相应方药。

▲灵枢注

黄煌教授体质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药物来命名体质,形成“药人”“方人”概念。黄煌教授曾跟随苏南名医朱莘农先生的弟子夏奕钧、邢鹂江学习。朱莘农临床重视验体辨证( 望诊、切腹等) ,后受清代叶天士体质辨证思想、柯韵伯先生以方类证思想及日本一贯堂医学体质论的影响,发现某些药物与特定体质有对应关系,即用该药时出现的某种体质表现多于其他体质。

黄教授结合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提出用药物名、方名来命名体质,如桂枝体质、柴胡体质、麻黄体质、大黄体质、黄芪体质、桂枝茯苓丸体质、大柴胡汤体质、温经汤体质等。

2  体质学理论形成的思维特征

黄教授体质学理论的形成,充分运用了取象思维方证对应腹证诊察等思维方法

2.1 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是古人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据比物立象、取象比类、总结归纳等方法进行思维,来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体质象,由于人体个体阴阳、气血、津液等因素构成与代谢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性。致病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 各有其不同的阴阳属性和致病特点,当两者相遇时就会产生体质的变化,形成体质之象。

中药象,中药有天然的气、味、色、形、质、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等,均无不可成象。中药有四气象、五味象、升降象、五色象等。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药有其药象,人亦有阴阳象、五行象、证象、藏象等各种现象,因此药象与人象、病象均可相应而发生关联效应。

▲天麻,又名定风草,取其在风中不倒之象,用于平肝熄风

病邪象,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异常会导致人发病,人发病的病象会同引起发病之“气”的状态相似。如风邪为自然界中致病的具有风之升发、开泄、善行、致动等特性病象的外邪。风属阳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易汗出,汗出腠理更疏而恶风,风邪袭表,正气趋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故发热。风袭阳位,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常见头项痛、眩晕、肩背痛等。

诊察象  望象为从“见乃谓之象”中获取的生命信息,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诊法,主要包括望神、色、形、态。

形体之象,是通过观察患者体型强弱、胖瘦情况,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如体强者多见内脏坚实、气血充盈、抵抗力强之象,体弱者多见内脏虚弱、气血不足、抵抗力弱之象。体型偏胖、精神疲惫、肌肉松弛,多为黄芪体质的特征; 体型偏胖、烦躁易怒、肌肉丰满,多为大黄体质的特征。

脉之象,是从脉位、形态、力量、紧张度、节律等方面来体察病情。桂枝体质,多见脉浮、或缓、或弱; 麻黄体质,多见浮紧有力; 柴胡体质,多见弦细脉; 大黄体质多见洪大有力脉; 半夏体质多见滑脉。黄煌教授注重通过诊察表象,来认识人体内在机理的变化,正如《丹溪心法》所言: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2.2 方证对应   方证相应说首见于《伤寒论》第 317条: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清代柯韵伯在研究《伤寒论》方证中明确提出方证对应的思想,即所谓“合是证用是方”。《伤寒论》确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方证体系,如太阳病有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证( 麻黄汤证) ,阳明病有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少阳病有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证) 、少阳兼里实证( 大柴胡汤证) 等,每个方证均具有完整的证候及方药。方为药物相互间配合、协同、互动之结果。方证是以方为名的证,方证即用方的指征与证据

叉手自冒心

证即以人的外在表现为依据,并通过望闻问切采集到患者的证候。《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方证的描述更为朴实而形象。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勾画出一位心悸动、冷汗出的心 阳 虚 者 的 形 象。

黄煌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结合患者的外部特征,在 反 复 的 发 现—验 证—再 发现—再验证的过程中,从实践中提炼概括总结出方药人的体质特征。

2.3 腹证诊察   腹诊,即腹部的触( 切) 诊,为中医四诊之一,是医者应用按、循、推、探等手法,诊察胸腹部色调、形状、汗出、皮温、肠蠕动亢进、胃肠气体、腹直肌的紧张度、腹力、震水音、抵抗感、压痛、脐上悸等,来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所谓司外揣内,由表知里。

腹诊

人体整体机能的盛衰可通过胸腹部的征象反映出来,《灵枢·本脏》云: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仲景书中提到“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便是瘀血证的特点。其腹诊的特点为少腹、脐周围及两少腹部按压,往往有压痛,指间有抵抗感、充实感甚至可摸到条索状物,再结合患者“面诊、腿诊”可考虑桂枝茯苓丸体质。

吉益东洞,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

依据黄教授多年的探索与临床经验,  如见脐上悸动 ( 腹主动脉波动亢进) ,多为气逆兼水滞的病态,苓桂甘枣汤使用概率较大; 如见胃部震水音( 心窝部排水音) ,提示心下部有水滞的证候,倾向于使用苓桂术甘汤、茯苓饮。在临床辨识体质中,腹诊对于弥补其他诊法的不足,提高中医诊断学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日本古方派著名医家吉益东洞所言: “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于此焉,是以诊病必候其腹。”

3  小 结

综上所述, 黄教授注重经方研究, 尤其是对“方—病—人”的探索, 黄煌老师在象思维 (面象、体象、腹象等) 、方证对应、司外揣内、整体观念等理论的基础上, 以张仲景原文为依据, 凭借自己在临床中敏锐的洞察力,同时结合经典的训示以及前人临床经验的提示和总结,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让体质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实用性,能落实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真正服务于临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黄煌教授临证思维特点探析
“黄煌经方”兴化传人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7 )
黄煌教授经方言论之七 - 黄煌经方沙龙(教育网)
【经方争鸣】黄煌教授师生关于“经方加减”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