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常识--中医诊断

什么是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

  【概念】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多由它经传变而成,其中尤以少阳病为主。

  厥阴的生理与病理: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并分别与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相表里。

  厥,含有极尽之意,是两阴交尽的互词。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所以,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又有"厥阴为阖"之称,有蕴蓄阴气的作用。

  厥阴与少阴相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应,在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阴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即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入厥阴;三为转属,即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邪入厥阴,肝阳与心包之火上逆,则形成上热;火不下达,无以温暖肾水,则形成下寒;阴阳互争,邪正相搏,则形成厥热胜复。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什么是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的生理与病理: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分别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互为表里。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

  少阴发病,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阴;传经者,太阳、太阴之邪不解而传入。其发病的根据是素体心肾阳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之邪只是发病的条件。

  少阴心肾,是人体生命的中枢,少阴为病,多为危笃重证。少阴病的病理既可出现心阳肾阳之虚衰,又可有心阴、肾阴之耗伤。故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什么是少阴寒化证

  【概念】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 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什么是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

  【概念】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本证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

  太阴的生理与病理: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并分别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脾与胃、肺与大肠在功能上相互协调,清阳升而浊阴降,精微布而水液行,维持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太阴为三阴经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太阴病的发生,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亦可因寒邪直中所致,且以后者为主。病至太阴,侵犯于脾,致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生。故其病位在里,病性属寒、属虚。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什么是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

  【概念】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 “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 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什么是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什么是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

  【概念】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什么是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

  【概念】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 “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 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什么是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的生理与病理: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分别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互为表里。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

  少阴发病,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阴;传经者,太阳、太阴之邪不解而传入。其发病的根据是素体心肾阳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之邪只是发病的条件。

  少阴心肾,是人体生命的中枢,少阴为病,多为危笃重证。少阴病的病理既可出现心阳肾阳之虚衰,又可有心阴、肾阴之耗伤。故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什么是少阴寒化证

  【概念】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 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什么是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概念】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什么是太阳病证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 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症

  【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症

  【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什么是六经辨证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辨证分型治汗证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煅牡蛎。偏气虚,可选玉屏风散加味;偏血虚,可选归脾汤。成药可酌选人参养荣丸、虚汗停颗粒、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

  营卫不和型: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可表现为局部出汗、半身出汗,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煅牡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若汗后发冷,可酌加附子以温阳敛汗。成药可选桂枝颗粒合虚汗停颗粒或黄芪精口服液。

  虚火内炽型: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降火滋阴,以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煅牡蛎、浮小麦、乌梅、银柴胡、麦冬、五味子。成药可酌选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丸。

  邪热郁蒸型: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黄,大便偏干,舌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化湿,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茵陈。成药可酌选龙胆泻肝丸、四妙丸。

  必须说明的是,对单独出现的汗证,依此辨证治疗效果确凿。对急性热病、危重症和其他疾病引起或伴发的汗证,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什么是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由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
    【概念】脾肾阳虚证是指由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本证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以泻痢浮肿,腰腹冷痛,并伴见虚寒之象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面色 白,形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泄久痢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冷,或面浮身肿,或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或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什么是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肝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阳亢耗阴,或因房事不节,肾之阴精耗损,或温热病日久,肝肾阴液被劫,皆可导致肝肾阴虚。本证以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并伴见虚热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或胁痛,或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颧红,或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什么是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
    【概念】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本证以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怀抑郁,或急躁易怒,或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望“变形指甲”诊病

正常的指甲表面是光滑的,如果指甲表面有一些很小的点状凹陷,预示着你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了。

  变形

    点状凹陷——银屑病

  正常的指甲表面是光滑的,如果指甲表面有一些很小的点状凹陷,预示着你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了。引起指甲表面出现点状凹陷的最常见原因是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炎性皮肤病,主要表现是皮肤发红、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可影响到指甲部位的皮肤细胞。因此,银屑病患者的指甲表面常不是光滑的,而会出现一些点状凹陷。不过如果银屑病治愈或者得到控制,指甲就会慢慢恢复正常。由于指甲每周只能生长1毫米,因此新的健康指甲需要生长数月才能代替旧的点状凹陷指甲。

  匙状指——贫血

  健康的指甲都具有特定的形状:中部隆起,边缘弯曲向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指甲形状刚好相反,指甲中部凹陷,边缘翘起,肯定是不正常的一种现象。这种指甲叫做匙状指,是缺铁性贫血的一个症状,不过在发生缺铁性贫血之后数月才会发生匙状指。匙状指随着贫血的纠正也会随之消失。

  变质

      剥皮——缺少植物油

  指甲由几层角蛋白组成,这几层角蛋白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坚硬的指甲。如果指甲失去保护,如当手放在水中太久,或者暴露在冷的、干燥空气中的时候,指甲的各层就会剥皮。指甲剥皮意味着饮食中缺乏亚麻油酸,因此需要尽早增加植物油的摄入量。

  常劈裂——甲状腺疾病

  据估计,20%的女性都有指甲脆性增强症状,即脆甲症。引起脆甲症的原因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需要进行相应治疗。饮食中铁缺乏也可导致指甲变薄、易脆和易损害,需要多吃绿叶蔬菜、红肉和蛋类,增加铁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族也有助于改善脆甲症。另外,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指甲经常在潮湿或干燥环境中也会加重脆甲症。

  变色

      白色斑点——缺锌

  粉红色的指甲上如果位于甲床部位有白色斑点,你可以发现白色斑点随着指甲生长而重复出现。引起指甲出现白色斑点的原因有多种,如皮肤病中的银屑病和湿疹、饮食中矿物质锌缺乏等。

  指甲全白——肝炎

  非常灰甚至发白的指甲有时意味着衰老,但同样也可能是一系列严重疾病的信号,比如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肝病、营养不良等。如果指甲近乎全白同时有深色的边,可能意味着肝病,比如肝炎。

  指甲浅蓝色——糖尿病

  指甲呈现蓝色表明身体缺氧。同时它也可能意味着肺部感染,比如肺炎。浅蓝色的底色则对应糖尿病。

  黄指甲——肺病

  指甲变色很普遍,黄指甲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是真菌感染。随着感染的加重,指甲盖可能收缩,指甲可能变厚和粉碎。在少数情况下,黄指甲意味着更严重的疾病,比如严重的甲状腺疾病、肺病、糖尿病或者牛皮癣。

中医望“发”辨病

中医认为,“察其毛色枯润,可以现脏腑之病”。通过头发的变化的确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况,探视体内存在的疾病及其发展变化。但这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和中年人,因为这两类人本来就气血旺盛,更容易从头发表现出异常。

    中医认为,头发与人的肾气和肝血最为相关,故称发为肾之精华,血之余。头发是肾的花朵,是肾的外观,肾主要是黑色的,所以,头发黑不黑与肾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的肾气收敛能力强,头发滋润,不易脱发,反之亦然。

    中医认为,“察其毛色枯润,可以现脏腑之病”。通过头发的变化的确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况,探视体内存在的疾病及其发展变化。但这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和中年人,因为这两类人本来就气血旺盛,更容易从头发表现出异常。

头发的疾病:

    秃顶

    中医讲秃顶属于肾气发散过度。

    头皮屑

    阴盛阳衰。肾精收不住虚火,虚火上漂,久之,精血减少,头皮得不到滋润,便产生头皮屑。

    头油多

    脾、肺之病。脾气输布太过,肺气下降功能就不够了,人体油脂往上飘,致使头出油。

望舌选择降压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上百种之多,仅纯西药制剂就有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五大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上百种之多,仅纯西药制剂就有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五大类。此外还有纯中药制剂如牛黄降压丸等,中西药复合制剂如珍菊降压片等。面对林林总总的降压药,在选用时未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本人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舌诊理论,根据患者舌质、舌苔表现,把高血压分为痰湿型、瘀血型、阴虚型、气血虚弱型。并以此选择降压药,实行个体化治疗,选择药物时少走弯路,疗效确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痰湿型

  此型患者的舌质表现为淡红或淡白,舌苔表现为白腻、白滑或灰黑而润,中医辨证为湿邪,此型选择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效果较好。

  瘀血型

  此型患者表现为全舌青紫色或局部有青紫色斑块、瘀点,中医辨证为气血不畅、瘀血凝滞。此型首选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钙通道阻滞剂,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果舌苔白腻或滑,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如果舌苔黄或白而燥,则忌用利尿剂。

  阴虚型

  此型患者舌质呈现为鲜红,舌苔白干,薄黄而干或厚黄而干,中医认为出现此类舌质、舌苔是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所致。直白地讲就是“水”少了,所以这类病人使用利尿类降压药几乎无效,并易出现不适反应。这类病人可使用以普洛奈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用牛黄降压丸等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成药。

  气血虚弱型

  这类病人舌质淡白或有齿痕,舌苔白或无苔,或舌苔中间剥脱。中医认为是气血亏虚或阳气衰微所致,目前使用的西药降压药都不适合此类病人。中医认为,这类病人属真虚假实证——血压很高,实际身体很虚弱,如果一味选用降、消的药物,就犯了“虚虚”之戒。反之,依据中医理论,大量使用红参、黄芪、当归、白芍等补益气血的药,不仅血压能轻松降下来,而且无不适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文澄医理精髓
打卡—中医内科说水肿
《图解中医原本》第四章 中医原本病理
淋证(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