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作先生的女性——杨绛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

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也是知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之妻。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一个从小就嗜书如命的人


1911年7月17日,闻名江浙的大律师杨荫杭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给她取名季康。


在父母的关爱,姐妹的嬉闹中,季康渐渐长大,成了聪颖好学,个性活泼顽皮的孩子,她尤其喜爱读书,父亲因此对她特别钟爱。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这个爱看书的女娃娃,就是后来的杨绛。

最懂围城的人

对于文学的挚爱,旁人多会介绍钱先生为“杨绛的丈夫”。


也许人多以为,杨先生是在丈夫的感染下,才爱上文学的。实则不然,杨绛的成名,竟比钱锺书更早。她早年所著的剧本,被搬上舞台后,引来好评如潮。二人每每参加聚会,旁人多会介绍钱先生为“杨绛的丈夫”。


然而杨先生从未觉得,丈夫是比不上自己的。对于钱锺书的才学,她有着一种真切的钦佩与爱慕。她深知丈夫平日所读的书,早已化为肚里的真学问,自然不必为了眼前的功名而烦恼。


她认为所谓“围城”二字,并不仅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大体上便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对她精到的解析极为赞叹,深感“失火我心”。


这种无以复加的感情契合,加之对于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便成就了这一对璧人。日积月累的夫妻生活,历经艰辛的磨难,二人总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沉淀的是荣辱与共的患难真情

(杨绛与钱钟书)

翻译《唐吉可德》

她以48岁“高龄“(学语言48岁学起已经是非常难了)毅然决定学西班牙语。


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因读过杨绛先生翻译的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对其译笔大为赞赏,遂决定请杨绛重译《堂吉诃德》,并告诉她从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专门研究西洋小说的杨绛,深爱这部小说,也深知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她找了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对比,觉得五种译本各有所长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实原作,必须从原文翻译。先生已有两门外语的基础,为译好《堂吉诃德》,她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


48岁开始学习一门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杨绛从1959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不间断,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这时,她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堂吉诃德》版本开始翻译。至1966年的“文革” 初期,她已译完该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三分之二。

但就在这年8月,她的译稿被迫交出并从此失踪。杨绛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有一天,她在单位打扫一间脏屋子时,忽然从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的译稿,如获至宝的她本想把译稿偷回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1970年7月她下放干校前夕,一位仗义的年轻人把这部译稿交还给她。1972年春,杨绛从干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占用,他们夫妇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去住,杨绛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接着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译文搁置多年,读来好像断了气似的,无奈只好从头再译。她趴在床前的书桌上工作,一本一本大字典只好摊放在床上,当然这次重译省力得多了。至1976年秋冬,她终于译完全书。次年搬入新居后,她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将译稿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月该译本问世。

《我们仨》

杨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约便是她的散文随笔《我们仨》了。书中娓娓道来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深切绵长的怀念。1997年,当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后,杨绛和钱锺书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没有想到的一年后,丈夫也重病临终,弥留之际他余一眼未合,杨绛便附在他耳边安慰道:“你放心,有我呢!”钱先生这才放心地离开人世。谈到丈夫的离世杨绛说,“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1年,杨绛以仨人的名义,在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当年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了10年之后,已达到800万元。对于独自读过的余生,杨绛通过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表明心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一个朴素的家

三里河南沙沟寓所,钱钟书和杨绛的家很容易辨识。几百户人家里,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他们一家。

杨绛说:“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这里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1977年立春,钱钟书一家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居所。37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曾经有记者专门去他们住所采访过他们同小区的邻居,每个人都这样感叹。钱杨夫妇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子: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在的时候,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近作,笔耕不辍。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西墙边放着两张沙发,专为接待客人;东、北两排靠墙书柜,实际仅一个书架,且多是工具书;南面一溜明亮的玻璃窗,映出主人的剔透。

他们的家里客厅放了一张很久的书桌,书桌旁有两个同样很旧的椅子。有时,他们中的一个会在椅子上坐下来,静静地看书。过了一会,另一个也过来了,两个人眼光一对,彼此笑笑,也不搭话,就这样,静静地,彼此看着自己的书。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下午。

钱钟书走了之后

钱钟书去世后,留下了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 7 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11年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面世。


附:记者与杨绛谈话语录


记者郭红:手稿里的文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眼神不好的,会看不清;学问不够的,又看不懂。尤其是其中有些残页,头尾都不见了,但是您却把它们整理并粘贴出来,令人叹服人已。整理的过程是不是很艰苦?


杨绛:真是很艰苦!他摆得一摊一摊的,他的乱虽然乱,但他自己知道什么东西在哪儿,一拿就有。等到我去弄,我就不知道了。抽屉里是一堆,有的搁在封套里是一堆,有的乱的是一堆。有可能乱的那一堆是要扔的,我就分不出来了。剪下来的那个,我想他是要的。因为要不然他干嘛剪下来呢?第一次“三反运动”之前,我们有小朋友在大学里说,学生要检查老先生日记的。他的日记跟笔记混在一起的。他就把日记剪掉,留下的是笔记。他留下的,一沓一沓乱七八糟放在那儿,他大概也没有再看。



走到人生边上


来到100岁,尽管已走到人生边上,她还继续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96岁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文字有着初生婴儿的纯真,从容坦然。

《走到人生边上》是百年杨绛的晚年作品,其间夹杂着大量玄幻、命理等内容,使其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立飞说:“玄幻、命理、梦境等内容实际是在隐喻现实,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读者在她的文字里既能感受到一种看透人生的平静,又能感受到一种难以遏制的强烈感情。痛极之处方显平静,而平静之中又蕴藏着极大的波澜。”闫立飞说:“文字之间看似是屈从于命数,而在杨绛先生平静的文字中,我们却能体会她对于丑恶事物的批判。”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产生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如今,生命之火已然熄萎。我想,依照着杨绛先生的一生豁达来看,早已看破生死的她也必无遗憾。


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被称作先生的女性,与钱钟书共创佳话 传奇人物,一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杨绛,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空留下一个传奇,供后人敬仰。


我们感叹花开的灿烂,也不无遗憾的感味着花落的无痕,正如人生的舞台一样,有舞台的搭建,也会有谢幕的时刻,不管其中多么的光亮,多么的璀璨,终归是永恒的一瞬间....转眼间又是一个美好的盛夏,最后让我们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仅以自勉: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绛逝世六周年: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人间失了最才的女,天堂迎回了最贤的妻
杨绛先生走了,105岁的她再不能“围着生命之火取暖”
才子、名著、爱情…今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无锡美男子…
我们为什么要缅怀先生杨绛?
杨绛先生逝世2周年丨她像一株青莲,与世无争 芳香四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