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期论坛之六】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及策略—以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基础,而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启程点。作者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市政交通专院副总工程师夏洋,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市政交通专院院长曹靓,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项目主持张婷婷,胡娜,尚旭海在《规划师》2016年第5期撰文,文章从城市新区如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出发,以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城市用地特征、生态本底条件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多专业融合的建设策略,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
1.规划思路
在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引领下,规划采用“反规划”的理念,综合运用生态、景观、市政和城市规划等多专业技术,构建一种稳定、安全且充满活力的海绵格局和海绵体系,并融入城市结构、服务城市活动、引导城市发展。
2.技术路线
根据项目背景研究论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杭州湾新区的现状城市用地特征、生态本底条件及城市气候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现状综合径流系数、生态发展空间及气候条件,挖掘出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海绵城市相关的国家文件、标准等,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以目标为导向,最终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策略(图2)。
规划目标与策略
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规划以生态价值为导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影响城市空间发展,以应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不确定性。将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进行规划设计,进一步对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强化和完善,从而达到以下目标: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综合生态价值;打造安全的开发基底,形成可持续的空间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风貌与文化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微气候,塑造独特的“绿色水城”形象。
2.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南》),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 ( 试行 )》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 暂行 )》,整合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控制指标 ( 表 1)。
3.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规划针对杭州湾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制定以下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1)
注重生态功能,构建海绵格局
规划基于杭州湾新区的生态本底条件,对现状生态要素进行叠加分析,梳理新区的现状生态安全格局,结合水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进行海绵敏锐度分析,最终根据不同区域的海绵敏锐度和海绵体的主体功能,构建稳定、安全的海绵格局,发挥海绵体的集成效应。
①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基于杭州湾新区的工程地质敏感条件评价、生态系统敏感条件评价和
生态系统用地类型分布,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合现状用地布局,确定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一网、一屏、四域、多踏板”。“一网”,即区内的生态河网,是区域最基本的生态廊道;“一屏”,即南侧农林带,对区内环境起到屏障作用,应积极保留;“四域”,即东西两侧的湖库农田湿地,可以起到重要的生态缓冲和调节作用;“多踏板”,即区域中部多处中小型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区域河网的生态负担 ( 图 3)。
②水敏感性分析。规划综合考虑水面连通性、流域整体性、点状集水性、内涝风险以及人类滨水活动对水体的影响程度,建立缓冲层级并进行叠加,进而进行区域水环境敏感性评价,将新区划分为三类区域,即水敏感区、水敏感一般区和不敏感区。其中,水敏感区容易积蓄雨水,是具有调蓄能力的低洼区域,对降雨反应敏感;水敏感一般区的地势低洼程度一般,对降雨并没有相当显著的反应;不敏感区的地势相对较高,或是调蓄量相当大,对降雨反应不敏感 ( 图 4)。
③海绵敏锐度分析。规划基于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及水敏感性分析,通过对敏锐度的识别和叠加,将规划区域分为四个敏锐度的海绵分区。海绵高敏锐区主要为新区内的滩涂、水库、湖泊和湿地等区域,本身是自然海绵体,因此对雨水的自然管控能力最强,敏锐度最高;海绵中敏锐区主要指农林用地区域,大部分具有生态缓冲功能,对雨水的控制程度主要表现在自消纳和轻度的额外调控层面;海绵中低敏锐区是建成区与多种非建设用地的混合区域,可以满足自身的调蓄要求;海绵低敏锐区主要集中在建成区,以管网调蓄功能为主,自然调蓄能力较弱 ( 图 5)。
④ 构建海绵格局。规划根据现状生态安全格局、海绵敏锐度分析,结合远期用地空间布局,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协调不同敏锐度的海绵分区,并基于不同区域海绵体的主体功能划分五大海绵体,形成稳定、安全的海绵格局。规划以海绵体内主要的生态系统为区分依据,结合其相应的海绵特性,将五大海绵体分别定位为湿地缓冲体、公园净调体、江浦渗运体、农业蓄滞体和田园湖库调蓄体 ( 图 6)。
(2)
充实海绵本体,衔接灰色基础设施
规划基于海绵格局,对各海绵体进行海绵容量评估。对于海绵容量不足的海绵体,需要增设海绵设施,充实海绵本体,并与灰色基础设施衔接,从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各项指标要求。
①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根据《指南》,杭州湾新区属于 III 区,年径流总量控制范围为 75% ~85%。规划基于海绵格局和用地空间布局,根据各海绵体的主要功能和特征,将杭州湾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到五大海绵体中,经加权平均计算,可得出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满足《指南》的要求 ( 表 2)。
② 海绵容量评估。规划根据杭州湾新区远期用地空间布局,参考《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4 年 )》和相关规划,以较优比例选取各类用地的建筑密度和绿地率,计算各用地类型的年均雨量径流系数,最后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各海绵体的年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随后,将各海绵体的年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相比较,评价各海绵体的海绵容量是否达标。规划综合考虑生态本底条件、海绵敏锐度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对未达标的海绵体增设海绵设施,最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要求 ( 图 7)。
③ 海绵设施布局规划。根据海绵容量评估可知,五大海绵体中远期仅农业蓄滞体的开发程度较低,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其他四个海绵体需要增设海绵设施,方可达到水量和水质控制目标。规划重点区分新建区域和已建成区:新建区域按照规划比例进行海绵设施布局;已建成区需综合考虑改造难易程度、成本投入等相关因素,采用局部改造措施,如将部分平屋面改造成绿色屋顶,将现状 40%的绿地改造成下凹式绿地,将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等硬质化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地面等。规划结合杭州湾新区水系布局及管网规划,最终形成以湿地、湖泊和水库等为基础的大海绵布局,以及以雨水罐、蓄水池和雨水湿塘等为基础的小海绵布局。规划参考《指南》和海绵城市相关资料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计算结果证明,在基本不改变用地空间布局的前提下,通过大、小海绵布局,以及与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杭州湾新区整体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控制指标要求( 图 8,表 3)。
(3)
发挥海绵效益,改善城市气候
海绵城市不仅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还能对城市微气候有所改善。为实现海绵效益的最大化,规划根据海绵设施布局,采取以下三大设计策略。
①城市物理环境塑造。根据当地气候数据,规划建构对应夏季主导风向的大型通风廊道,并利用大海绵布局的河道,布置东西向的小型通风廊道,促进城市内部空气流通。通风廊道将周边生态湿地、现代农业、湖泊水库等海绵体与城市建成区联通,并深入城市热岛区内部,提高城区物理环境舒适度。通风廊道区域应合理布局街道走向,控制建筑密度与高度。同时,在通风廊道上风向、廊道交点与城区内部分区域布局绿地、水体等,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 图 9)。
② 气候适宜性的城市设计。在规划区域内,主要道路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排列,或最多成 30°角,城市街道高宽比 (H/W) 不宜大于 2;主通风廊道宽度应大于 50 m,沿线宜留出次区域通风廊道,宽度应大于 30 m;城市空间布局宜采用多中心组团结构,区域中心宜采用四周低、中间高的高度控制形态,有助于引导风向,避免空气滞留 ( 图 10)。
③ 海绵设施布局优化。相对于传统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布局主要通过开辟通风廊道、实施道路绿化与屋顶绿化、增设水体等方式调节城市微气候,以提高户外人体舒适度和空气质量。根据杭州湾新区气候数据与特点,规划针对城市建成区热岛效应问题,采用 CFD 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效果模拟和海绵设施布局优化。结果显示,整个区域的热岛效应有所缓解,气温有所下降,风速和空气品质均有所提高。
(4)
基于海绵特征,提升城市品位
规划应在区域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海绵城市的边际效应;优化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塑造城市品牌。在五大海绵体中,湿地缓冲体可依托湿地水库,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婚庆摄影基地及定期举办节庆会展等,打造新区新名片。其开发建设需结合绿道和水系开拓生态廊道,加强湿地水库对城市的渗透性。公园净调体可依托城市公园,植入水文化,丰富城市公园活动类型,提升周边用地价值,建议可结合道路建设,增加城市绿廊,加强中心绿地的可达性。江浦渗运体可依托工业片区的江浦绿地,提升园区环境品质,增强对企业和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建议可适当增加街头绿地,对局部河道进行加宽,构建互联互通的水网。农业蓄滞体和田园湖库调蓄体应保持绿色、田园的风貌特征,引导片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议可在农田与河道间增加防护绿地,避免农业污染水体。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及策略
—以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公园》
本书由A24 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斯特凡·罗贝尔(德)编写,囊括了众多关于“海绵公园”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案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景观植被对地表雨水进行渗透、调蓄以及过滤等,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园内的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自然地理的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本土化建设探析
【方向泰安】海绵城市规划通过审议 泰安将迎来海绵城市时代
缓解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大盘点来了!
海绵城市初探
城市装上“海绵体”滞洪还能防内涝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6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将在2016年底前建成
【技术】城市新区遍地,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到底哪家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