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鉴赏分类?赏析

诗歌鉴赏分类 赏析

(2009-03-01 04:04:28)
诗歌鉴赏分类                                              

(一)  写景抒情诗

1山水田园诗

特点:①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写场景,常用“白描”的手法)

②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情感类型:①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

②流露隐逸避世之情。

③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

④表明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⑤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考题回放:

(2006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岂。②纪:经营。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分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最明显的特点,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和细节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这些生活场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表现了农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方法点拨:只要断定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就务必注意①意象(由意象到意境,再到作者

情感)②“描写”的运用(包括“衬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③要掌握几个术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写景抒情诗

一、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边塞军旅诗

思想内容分类: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②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③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④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⑤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⑥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默武的统治者。

考题回放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第一问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青冢、黑山、玉关;二是内容,从题目就可看出诗歌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的。第二问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要回答这一问题,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之后展开联想。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

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要读懂这句诗的含义,必须弄清诗中两个意象的作用,此处“桃花”是不可能出现在

边塞的,而边塞特有的是“雪”,此处把两个分属两地的景物放在一处写,很明显是通过虚实结合,进行对比。再从“马后”“马前”,联系题目“出关”,可以明白“桃花”象征了家乡的温馨生活,而“雪”象征了边塞的冷清生活。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方法点拨: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解析: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随着舞蹈动作的变换,琵琶又翻出了新的曲调,边地乐曲的内容,总离不开“离别情”这个主要的内容;那种悲凉的曲调,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扰得人心烦意乱,可是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令人动情。这时征人看到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悲凉,激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和保卫边疆的责任感。短短一首七绝,蕴含丰富,有动作有音响,有新声有旧情,缭乱的音响,婆娑的舞影,头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全被缀入“不尽”的怀乡思绪之中。这首诗,即景寓情,壮阔悲凉,荡漾回旋,实为七绝中的上乘之作、上乘之意境。

①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特别说明:欣赏边塞诗,一定要注意了解背景,知人论世.一般说来,盛唐时期,人们认为出征远戍是光荣的,因此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了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到宋代,诗人流露出的多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要特别注意诗中反映边塞特色的意象,有的需要

弄清其象征意义。如:关山、戍楼、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羌笛、

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③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对于战争,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

写,这就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还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

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

 

(三)咏物言志诗

特点:托物言志。

判断咏物诗的方法:咏物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

考题回放

(2007年重庆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因此,首先要弄清诗中物象的特点(包括外在的特点和内在品质),苏轼的《海棠》前二句“袅袅”写出海棠婀娜的情态,“崇光”写出了海棠的外型光彩明艳,“香雾”写出了海棠香气袭人,至于“东风”、“空蒙”“月转廊”点明了海棠所处的环境是在东风月色中。后二句的“花睡去”、“红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海棠的神态。“恐”、“照”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珍惜。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方法点拨:1、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然后想想这些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注意诗中对这一“物”的描写,然后从中概括出其特征)

2、其次,要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第三,要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事例的深浅程度。

相关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指修辞方法)

 

(四) 怀古咏史诗

特点:①、借古伤今、借古讽今;②、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③、诗歌里面的“人、

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因此,鉴赏这类诗重点应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判断怀古诗的方法:内容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在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考题回放

(2007年湖北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析:怀古诗中的写景是为了抒情,最常用的手法是“对比”,以达到或借古讽今,或感叹兴衰等目的。这两首诗,分别从“惟此”和“惟有”看出对比的手法。

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1)燕子  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首先,要弄清史实,知人论世。

2、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历史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二是感慨个人的身世,三是把史实和现实联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3、再次,要分析写法,把握表达技巧。

 

(五)赠友送别诗

特点: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挚爱深情,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感,有期待等。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但也例外)。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考题回放

(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分析:对照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从这两句诗中可读出一种“不舍”之情,从“水送无穷树”“云埋一半山”又可看出朋友此去是山长水远,作者的情感已从这两句写景中流露出来,即寓情于景。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分析:题干中已暗示,这首词在下片写出了两层“新意”,既是新意,就意味着不流俗于一般的送别诗只是抒发离愁别绪,这里只要读懂下片中的两句,就不难看出两层新意分别是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和嘱咐。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006安徽卷) 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12.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方法点拨

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

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酒抒情、借事抒情)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六)羁旅行役诗

内容: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主客移位

考题回放

(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方法点拨:1、作者写了哪些景?借此抒发了怎样的“心中情”?(多为思乡怀人之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有的诗是直接说自己思乡怀人,但有诗却不直接说,而是从对方入笔,以想象、主客移位的方式抒发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即思乡之情由何景而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复习
【回归教材】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课本古代诗歌回归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四)
古诗文鉴赏备考方略(一)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宝典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