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议回顾 | 北京论坛(2021)“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分论坛纪要

2021年12月18日至19日,由北京大学王博教授召集的北京论坛(2021)“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 分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行。论坛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并得到庄子研究基金的支持。论坛邀请了2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者以中文和英文发表论文,并由资深学者担任主持和评议,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两代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国内外庄学研究的沟通合作搭建桥梁,在庄学领域推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北京大学的安乐哲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北京论坛、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王博教授欢迎大家参会。他表示,《庄子》一书尽管出自许多人之手,但仍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并以其纯熟的修辞和文字表达了有关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的洞见。《庄子》作为一种哲学,则已经并将继续在许多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意义。关于庄周其人,今天所能得到的信息来自《庄子》书中的一些轶事、《天下》篇的描述,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司马迁的叙述与部分轶事所见相近:庄子之学的要旨归于老子,他有杰出的哲学和文学才能,并不愿为王公大人所用。《天下》篇则对庄子表达思想时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描述,将庄子看作不易把握的文本的语言,而非看作一个人。就像外杂篇的作者们为庄子的语言所吸引,以自己的语言对他们在庄子那里所发现的主题,进行多样的甚至冲突的评论一样,在这个周末,这一代的学者也将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参与《庄子》文本的解释学展开。

第一天上午,英文第一、二场由北京大学的安乐哲教授、澳门大学的王庆节教授主持。

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Robin Wang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庄子的“游”:一种哲学追问与社会参与》。她首先讨论了“游”作为获得哲学知识的方式和作为哲学生活的可能性,“游”的态度具体包含有三种做哲学的观念,也就是游九州、游心、游道/神。其次“游”也可以展现出庄子参与社会和政治世界的方式。这既是一种批判性的社会参与,即在入世和避世之间的“游世”,也为正当的行为创造了空间,“游方”是对有意统治和控制世界的反思。当这种为世界提供秩序的意向被“游”的观念打破时,人们才能获得注意到自身意愿和观念之为偶然的必要距离。布朗大学Harold Roth在评议中从自己近年有关道家传统以沉思或冥想为根基的研究出发,通过对心斋、坐忘的分析,指出如Robin Wang所说的批判性社会参与只有当人首先通过特定的精神方法来训练意识才能够实现。认知科学对集中注意力有专注和开放的不同冥想方式,也可以看作是游心的方式并对理解庄子的“游”提供参照。

澳门大学Hans G. Moeller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做自己是一个脆弱的姿态:人类处境的道家寓言》。他分析了《庄子》中螳螂捕蝉的寓言,这一描述与将道家的自然看作田园诗般景象并且人能与之达到和谐形成了对比,它显示出人类陷于一个吃与被吃之间暴力的循环之中。在自然里 “游”的状态与卷入相互的毁灭,这二者之间令人不安的同时性带来了生存的危机。猎捕的时候既是一个呈现自己自然的、完全做自己的状态,但同时也会因此忘记自身对他人的可见性并导向脆弱。因此这个故事不仅应被看作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是关于我们所共处的在看与被看中这种社会处境的寓言。安乐哲教授在评议中指出,不去设定边界这个观念在《庄子》是常见的,这其实也是一个更广的生生论而非本体论传统中的一部分。法家的“无见”、兵家如孙膑的“形莫不可以胜”,乃至孔子“绝四”等,都有类似的灵活性、不设边界的观念。《逍遥游》中由视角变换所带来有关无限总体而非形式定义的认识论,为建立自身同一性时可能出现的脆弱状态提供了出路。

华东师范大学Paul D’Ambrossio副教授做了题为《偶然性和自主性:庄子学派关于自我、选择与主体的反思》的报告,他指出不同的哲学追问都会处理与偶然性相关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偶然性与自主性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者的增加也会对应于另一者的减少。道家哲学提供了关于偶然性问题不同的视角,庄子的“游”意味着在不断变化且多样的偶然性之间的自由流动。由社会环境以及不可控的偶然事件等因素所构建起来的人,仍然可以通过接受偶然性、回到原初本性的方式而拥有个人选择的权利,获得体验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评议中,台湾“中研院”方万全教授指出,庄子所理解的圣人有着不受外部环境和情绪影响的特点,从而有一定自主性,那么圣人在论文所叙述的框架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芝加哥大学博士后Stephen Walker的发言题目为《在物的领域中的愚与诬》。他从《秋水》篇北海若的主张,即以非与乱为代价的对于是与治的推行是“非愚即诬”这一说法的解读出发,说明我们对善恶好坏的判断能力来源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在我们忘记自身的视角和背景时,对于他人的理解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此外,我们所居处其中的世界的变化,是非治乱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关系,以及所重视与不重视的东西之间相互界定的特点,都意味着从特定视角出发的判断有其局限性。不顾这种局限而对事物的一个方向“语而不舍”因而是“非愚即诬”。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对《秋水》篇的文本解读应当关注整体与部分相关联的解释学原则。将这一篇放在庄子内篇同样讲述小大之辨和齐物等的篇章中,就会看到在这一相近的主题下《秋水》篇更关注对其他物的理论,特别是对名家如公孙龙以及墨家的批判。

里德学院的Tobias Zürn助理教授以《国际研究项目“〈庄子〉在世界的接受”: 一个邀请》为题,介绍了这一他与Mark Csikszentmihalyi从2018年开始成立的研究项目。围绕《庄子》不仅形成了数量丰富的注释,也出现了很多在文学、艺术乃至漫画和电影等领域的再创作,这都体现出《庄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这个项目希望不只将《庄子》看作属于过去的遗存,而是一个已经并将继续根据读者的兴趣与视野而呈现为不同生命的文本。这种研究方式的选择出于以下认识,即意义是在有着一定潜在意义的文本和读者期望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庄子》的不同呈现方式和丰富的接受进路,可以看作是来自不同时代的工艺品,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体会经典的多义性,并丰富我们自身研究的视野。南开大学Misha Tadd副教授的评议强调了文本的解释对文本本身而言的重要意义,同时在跨学科的视角下,《庄子》的丰富意义可以得到更好地理解。

第一天下午,英文第三、四场由深圳大学讲师Sharon Small、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崔晓姣主持。

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家瑜的发言主题为《分与化:〈庄子〉关于物之分界的五种认知状态》。她讨论了庄子的“化”这一概念,指出其与流动和打破边界相关。物的无穷变化是其边缘的融合与汇聚,并使得一切固定的变得不固定。打破边界并不意味着没有分别,反而是,“化”必然意味着区分,这种事物的区分是与人的认知能力密不可分的。《齐物论》明确讲述了人类知识范围内有关事物的区分,并体现了庄子对五种认知状态的看法。作用于物之边界的分与化,同时保留了内与外、自我与他者、一与多等对立,从而打破并超越了二元论的框架。在评议部分,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副教授认为,论文对《庄子》文本与段落在逻辑上连接、演绎,将庄子与不同学派进行对比,以及处理了自我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分与化不仅仅限于我们的认知,其在价值与判断等方面有超越认知的意义,并涉及在相互彼此关系之中的精神世界。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Esther Klein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在文本间世界中的人类世界:〈庄子〉的叶公与道德困境》,她认为《人间世》篇中孔子与叶公一段简短的对话,可以与有关叶公的更广泛资料进行对照阅读。将所有相关资料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叶公与一种特别的道德困境密切相关,即忠与孝的价值发生冲突的处境。这不仅反映在《论语》中,也反映在《左传》等其他文本中。此外,大致在相同时段和地域的一类人物也往往被看作是这种困境的扮演者。这种文本间的关系对理解《庄子》而言有不同的层次意义。鲁汶大学戴卡琳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将不同文本中关于叶公的材料放在一起并注意其间的关联是一种有趣的视角,《庄子》这段对话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紧张并告诉我们去接受它。论文所提到“攘羊”一事中确实含有紧张,但罗思文也曾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将中国古代文本中读出道德困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的哲学方法。从中解读出的道德困境没有在《论语》其他段落出现,也与西方以抽象的方式讨论的道德困境不同。

清华大学袁艾助理教授发言主题为《古代中国的笑:〈庄子〉及其他》。她希望在幽默这一以往常见的研究视角之外,关注《庄子》中笑的行为,并将其作为研究古代中国笑的起点。论文处理了经常被忽视的领域,如笑声如何吸引读者进入文本,笑声如何使得有不同社会价值判断的人排斥在外,笑声如何被用作挑战政治权力的工具等。通过研究笑的种类、笑的功能、笑的不同情境中如何发生作用等问题,可以在《庄子》中看到一个具有多层次哲学意义的笑的新观念。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崔晓姣在评议部分指出,袁艾的研究看到了《庄子》中笑的丰富意涵,并分析了《庄子》对于笑的四种用法。如何将笑与诸如哀乐等情感联系起来是这个话题可以继续展开的一个方向。《庄子》中笑的多次出现,与其包含很多寓言和故事这一文本特征是否存在一定联系也是值得关注的。

深圳大学讲师Sharon Small发言主题为《不以人为破坏自然:庄子学派的个体性伦理学》,这也是一个正在与Galia Pat Sliamir共同进行的项目“在自身话语体系中的道家:早期道家的伦理模式”在《庄子》上的初步探索。人在成为有道德的存在者的过程中,要学习、实践和模仿宇宙生成的法则、天地自然的模式,并将其作为道在社会中可见的模型。《庄子》的伦理学与推己及人的伦理学金规则不同,更强调行为对其接受者的意义。如浑沌的寓言所见到的,儵与忽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宇宙中的事物尽管不同但都有其价值。应当以“心斋”、“听之以气”的方式认识到事物平等的价值而不是使它们变得相同。《庄子》内外篇中分别从“天”与“性”讨论了事物的本性,以及万物之性如何得到成就。特拉维夫大学Galia Pat Sliamir教授关于上述主题,进一步提供了庄子在“化”的体验中遗忘道德这一视角。遗忘使自身从概念化的判断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也不再有向任何人隐藏的必要,这样方能“藏天下于天下”并找到我们真正生命。

第二天上午,中文第一、二场由中山大学的陈少明教授、北京大学的王中江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罗祥相做了题为《庄子“有待”“无待”思想新诠》的报告。他看到“有待无待”问题是《逍遥游》诠释中,对逍遥义的生成与确立具有关键影响的重要问题。《庄子》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依待意义上的“待”:一是人根本无法摆脱的“物物间”“物道间”的依待;二是人可以摆脱的对生命本然无有且无用无益之物的依待。《逍遥游》中所言的“无待”特指后者的可去之待,故庄子“无待逍遥”思想的主旨实际上是让人摆脱人对“己、功、名”的依待,由此摆脱生命本然无有且无用无益之物对人的拘限,从而实现不为依待之物所系缚,无所拘碍,逍遥自在的人生超越境界。在评议部分,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认为,报告对于“无待”是无待于己、无待于功、无待于名,以及不存在绝对无待的自由,提供了非常完整的文本的论证。但在义理的论证上则带来了一些困惑需要去面对,“功、名、己”在社会化和政治建构中可能无法仅仅摆脱而是也要予以引导,在逍遥的不同层次中也包含有在自由的秩序中的逍遥。

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生林慈涵的发言题目是《〈庄子〉的判断模式》。她认为《庄子》中的判断是价值层面的,并有着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以成心和镜心为始,由此可以显现出两种主体性。“固化主体”以成心为用,局限、经验、我是成心的三个组成部分,开展出“成心→同一化标准→分判价值→自己”的判断模式,呈现出“已成”与“固定”的存在状态。“虚化主体”则是以“镜心”为用,他者、局限、经验组成了镜心的三元素,他者让主体能如实接收物本身,开展出“镜心→差异化标准→分判价值→自然”的判断模式,呈现出“虚空”与“流动”的存在状态。两种主体分别是庄子的批判与理想。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这一题目在广义上也是庄子的心灵模式、心灵图像,论文以成心、镜心的两个层次,对庄子的精神世界进行了重构,深化了相关讨论。对于研究庄子的世界这部分的把握、对先秦诸子的心灵模式等问题的把握还需要扩展,庄子中事实与价值、物理与精神世界有其复杂性,不易直接划分。

山东大学王玉彬研究员以《从“庄语”到“巵言”——庄子语言观念的生成脉络及其意涵》为题,从《齐物论》入手讨论《寓言》和《天下》两篇中庄子语言观念的生成方式及其内涵,在庄子看来“言”在人类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天下为沉浊”更适合的解释是将其看作对天下朴素状态的表达,“庄语”则可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原因。“庄语”因其试图定性乃至重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外物的限制与宰制。为了解决语言因隐于荣华与小成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三言”,也即寓言、重言与巵言。寓言、重言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言策略;巵言为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言,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台湾中山大学赖锡三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将“庄语”和“正名”等儒家视为典范的言的主张相互匹配是一个洞见,这可以关联到庄子对于“正”所代表的自我中心、自是非他、单一标准等更广泛的反省,以及对于道在行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认识。他也提出了只能尽物之言与自主超然的道之间是否有二元区分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做了题为《生命的构成、来源与归处——从〈庄子〉内篇到外杂篇》的报告。她认为庄子虽然重视心,但心还是被看作形体的一部分,庄子所理解的生命是形或身体。“心”“精”“神”或为形体的组成部分,或为形体的功能、作用。对于生命的来源,庄子及其后学以“道”为“形形者”,是有形之“物”或“物”之“形”的最终来源,为了解决各不相同的“物”如何成“形”的问题,又有“精神”“气”等参与其中,并明确了人的生死是气的变化的观点。在生命的归处即死的问题上,形体死亡实际上代表着心和神都没有办法再发挥作用,因而也无所谓神不灭的观念。庄子关于死亡的生命去哪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回到道那里,另一种就是转化成其他形态,即是物化。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庄子的“生”有广义生命和狭义身体之分,以前研究庄子养生观多从形神关系的角度。论文落脚于广义生命即在天人之际、道物、生死关系中的生命,是更深刻的宏大生命观,并且看到内篇中养神不是那么突显。外杂篇为什么没有衍化出神不灭和精神不朽的可能性,还可以有更多的讨论。

湖南大学陈之斌副教授做了题为《无穷与永恒:庄子的精神世界》的报告。庄子对无穷的重视,在先秦诸子中无出其右。庄子关注世界的无限性,无穷有着宇宙时空、世间万物及其变化、应接事物以及言说之无穷等多重含义。但是,这并没有导向对物理世界的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兴趣,而是把无穷视为一种精神境界,最终转向了精神境界的提升。借助对有限时空场域的突破、对作为道的隐喻的虚拟场景的展现,在心的作用特别是游心的状态下,把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上转化为精神意义上的空间,庄子在现实的自然、伦理、政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同时开启了对宇宙、无限性等问题的思考,为生命的安顿与精神的解放提供了终极依据。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进行了评议,认为世界含有人事物的日常世界、社会与政治世界、宇宙的世界等不同层次,论文以宇宙观为视角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宇宙世界可以成为精神世界的原因在于想象以及想象对于有限生活世界的突破。陈少明教授提出了关于庄子宇宙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的关系、精神作为意识状态与作为大化流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二天下午,中文第三、四场由北京大学的王博教授、台湾大学的林明照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研究员做了题为《〈庄子〉“化”思想研究》的报告,他从变化和物化、不化和造化、内不化和天下化三个方面讨论了《庄子》“化”的思想体系,这三方面分别代表了《庄子》“化”思想在现象界、本体界、修养功夫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变化是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庄子特别提出“物化”的概念,其前提是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本性,分界的存在才能使物化成为一种可能。人的变化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态,对此应当安时而处顺。在万物变化过程中,物物者是超乎物之外的。道是能够保持不变的“不化者”,《庄子》也称之为“造化者”。虽然对于万物,变化是不可改变的,但对于人而言,其在精神层面可以保持“不化”以应对外界的变化。“化”也有“天下化”这一政治维度。台湾大学林明照教授认为论文对“化”有较为全面和层次清楚的讨论。“化”既是应当以安时处顺的态度来面对的无穷无尽、条理难以把握的变化,又有一种自化的、动力来自人或事物自然的面向,因此要避免对“化”的人为干预。关于物化,梦蝶还提示了梦觉之间的不确定性与视角转化这一角度。借助“得其环中”等说法可以进一步关注内不化和外化之间的联结。

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副教授做了题为《论〈庄〉书“静”之思想路径》的报告。《庄》书“静”的思想不仅有直接的论述,更贯穿于“心斋”“坐忘”“撄宁”等重要思想之中。她从“静”的语义发展考察“静”字以青、以争为声符所包含的丰富意涵,结合《老子》不同版本中所出现了“静”“争”通假,说明对《庄》书“静”的理解应突破动静的范畴。《庄》书中“静”的诠释存在的两种路径。庄子以镜鉴、止水为喻,使得“静”这一内在的心理状态外化出来,成为可效而可为的对象,并使主体突破自我狭隘性的束缚、获得比较的视野。这是一种以形象化和经验性为特征的境像化诠释。外杂篇对“静”的概念的发展呈现为不同的趋势,即在静与一、清、虚等概念之间建立关联,提升概念自身的意义,将概念之间外在的关联积极转化为内在的关联,是一种关联性诠释。这两种诠释路径进一步发展了道家“静”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评议中指出论文从字义讲起,借用境像化诠释并引申为关联性诠释,思路清晰。他认为《说文》“静”以“争”为声符仍然与常识更一致。静在本体上 “自然之道静”的意义、在工夫上《老子》的“静曰复命”等、在境界上《庄子》与境像化相关的问题,这三个面向可以使“静”的讨论更加丰富。

台湾大学博士生李姗的发言题目是《在遗忘中关怀:论〈庄子〉“忘”的伦理意涵》。她以关怀伦理学为参照讨论,认为“忘”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理想的内在境界,其内涵是多元的。《庄子》的存有型态透显了“忘”的理论地位。“忘”不仅作为工夫修养展现出关怀的效果,而且具有丰厚的伦理意义。“忘”的关怀效果使双方以灵活的方式互动、保有其特质与自由心灵,处在不压迫的互动场域中。在伦理上使差异经验沟通、整合,也使关怀遍及社会最边缘处。“忘”在遗忘礼俗制度的内化及其控制的意义下,凸显伦理规范不应单一化,而应从尊重、保全差异的角度出发。因此,忘即具有承认、包容差异性的意义,并应为伦理关系中最优位之概念。在评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研究员认为论文选择“忘”这个重要术语是很好的角度。在以“关怀伦理”作为问题意识与《德充符》展开的对话中,伯昏无人的例子其实没有工夫上遗忘形体残缺的修炼,而是从未对此有所记忆,这些例子是围绕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展开的。“相忘于江湖”、“坐忘”等所包含的关怀形态,特别之处是从关系中退出,让万物成为自己并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真正的关怀。道家伦理在正向的关怀之外,还有对伦理的节制。

中山大学杨勇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庄子〉内七篇与惠施考论》,讨论了庄惠之交这一了解庄子的契机。《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全生”之旨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是庄惠围绕妻死“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仅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静研究员指出论文很清晰地以惠施与庄子的交往为契机解释了他们思想的关联和差别。惠施与庄子有齐物、生死等很多相同的话题,但对其完全不同的理解来自于是否有经验的形上基础。道以及道物关系的引入,从物到道的方向上如何在经验世界中领悟道、在对待关系中走向他者,从道到物的方向上宇宙论和心性论的问题,是庄子思想中不同于惠施的内在理路。

西北政法大学李智福副教授做了题为《经学·大同·诸天游:康有为庄学诠释学发微》的报告。他认为庄子哲学是康有为基于今文经学而进行哲学构建的重要传统学术资源,在康有为的思想系统中,庄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一,就传世文献而言,《庄子》书中首次出现一些今文经学的关键术语,在此意义上康有为将庄子视为早期今文经学的经师。其二,庄子的“逍遥”“齐物”“在宥”等哲学潜含着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等大同理念,即此而言,康有为视域中的庄子是孔子大同教之传人。其三,人类在大同世界实现之后将迎来诸天世界,《逍遥游》隐藏着诸天无量、大小齐一、视域转换的立场,无量诸天是康有为觉悟人生、观照存在的终极视域,诸天游是近代科学视域下的逍遥游。可见,庄学对康有为影响甚深,康有为不仅为新儒家,亦为新道家。中山大学张永义教授认为论文对康有为与庄学的关系有很全面和系统的讨论,在道家对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庄子》在晚清思想变革中的作用等问题上有所贡献。康有为要把庄子纳入孔门后学的传统中,论文对康有为这一立场的辩解应与对康有为立场的陈述有所区分。康有为对庄子的理解是否受廖平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南开大学叶树勋副教授以《浑沌的场域及其自发性》为题,讨论了道家的天下观在庄子思想中的开展。浑沌寓言的蕴意丰富而深刻,包含着对天下本质的隐喻。天下根本上是一个混芒而天放、人人之“德”得以“玄同”的浑沌场域,被凿则指向由于统治者的为导致的天下形态的异化。浑沌场域有着自发的秩序,它根源于人的“自然”的能力,这决定了为政者应以维护者的角色出现。“无为”指维护者不干涉的消极责任,此外维护者还有让天下“在”的积极责任。庄子以“自然”指示个体的自由,以“天下”标示其场域,以“道”“德”为人的自由立基。儒道两家在天下观上存在一些共识,但关注点各不一样。两家从不同的角度缔造出天下人之天下这一理念,成为后世天下观念赖以推展的思想源泉。中山大学邓联合教授认为文章论证充分,在老庄异同、道和儒的差异等问题上的讨论很有意义。浑沌不是与秩序对立的,浑沌中本有的生命力是构建秩序的根基。道家对于社会的生命看到其自我组织的活力,对于个体生命则肯定它们的自然,因此道家认为秩序应当能够容纳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并遵循去中心化、不出于外在强制安排等原则,给个体无限的成长前景和广大的空间。

王博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他对北京论坛和来自周凯旋女士基金会的庄子研究基金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且感谢所有参加论坛的发表人、评议人、主持人和所有听众,也感谢工作团队的组织和付出。他指出这次论坛是很认真、很有深度的对话,展现出庄子解释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庄子的世界”是无穷的,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庄子的解释传统,这些传统都是无穷中间的一部分,仍然是开放的并在不断地注入鲜活的内容。庄子像一个很大的思想平台,能够对接不同的思想传统和跨文明的思想资源,并面向不同的问题领域展开。论坛希望借助于庄子无限的对接能力,打开“庄子的世界”,给来自世界的思想者和庄子更进一步对话的机会。“世界的庄子”指的既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构成的世界,也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利用不同的学术传统、文明传统、知识背景,希望庄子能够走近我们所有人,进入到我们的世界中间,成为现代世界甚至未来世界的资源。庄子还不仅是纯粹思想的资源,也是生活世界的资源,会指导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构建秩序等等。王博教授表示,接下来还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以“相与于无相与”的方式进行对话,逐渐扩大庄子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关于庄子、关于中国哲学,甚至关于哲学本身的研究。



排版 | 刘枫林
审核 | 王彦晶
发布 | 刘枫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三十年来日本的《庄子》研究
寻本溯源 撮要撷精
《周易》是一部怎样的书?漫谈《周易王氏传》(一)
林顺夫:“亦师亦友”悼亨兄
从物的世界到达道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