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和谐
初中阶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中小学生年龄偏小,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对教育过程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那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怎样正确理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1、 遵循理解原则。
  中小学生年龄偏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总是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周文彬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说:“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出现的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诸如此类事情,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教师有错误,及时承认,及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谅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坚持尊重原则。
  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一个学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时我在下面小声说话,您不但没批评我,还让同学们听听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坏,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
  教师偏爱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又一个原因。过去做班级工作提倡“抓两头,促中间”,好学生非常受宠,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冷落。教师这样做,尊重的只是少数“好学生”,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教师偏爱少数“好学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数学生。师生无亲疏,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协调,我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教师情感
  师生关系做到和谐或协调的班级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达到优秀、协调的,都少不了教师关爱学生的主导面。教师越是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越和谐。当然鼓励里有爱,批评里有爱,甚至处罚里也照样有爱。爱是教育手段里的含金量。
  对学生的爱与奉献是无私的、不企求任何回报。当学生的学习或生活遇到难时,我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的手,如:学习资料需要打印,我会利用晚上时间,深夜完稿,第二天交到学生手中;当看到学生因参加排练、演出,顾不上吃饭,身体日渐消瘦时,立即为他们买来水果和面包,……这种事情无计其数。
  在业余时间里也牵挂着学生,为教育学生的问题反复考虑,苦思冥想。我班有一位同学,家庭状况极其一般,父亲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母亲早已不上班,退养在家,而最主要的是母亲没有多少文化,脾气暴躁,家中气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经常像放烟幕弹”、“一点温暖都没有”。长期如此,造成这位学生情绪不稳定,有事情不和家长沟通,和社会上的很多人交往,来寻求温暖。我对她加以关心、提醒、引导,经常与她母亲联系、交谈,调节母女之间的矛盾,指出双方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供她们参考,收到良好效果。
  批评学生时,就方式、方法、手段、场合、时机、程度等方面反复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不伤害学生而更有效。记得担任班主任以后的第一次出差,在外地时,就听说班级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迟到、周日晚上未归学校、大型活动不请假等,对于出现的问题我很着急,但当看到同学们因我归来露出欣喜的目光时,我没有马上给予训斥、指责,我心平气和的对他们说:我对你们这一段的表现略知一二,也是预料之中的,但有一些失望,想先听一听你们自己的说法,我们来共同解决它,好不好?本来一些同学就等着班主任回来挨批的,经我这样一说,都很不好意思的找我说明……,并表示一定不会再犯错了,我拍拍她们的肩膀,问题迎刃而解了。
  (二) 教育思想:尊重比热爱更重要 
  爱应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贵在师生人格平等。学生跟老啊行拥有独立的人格,一样拥有受法律的正当权利,他跟教师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应特别保护他们自主创新精神的萌芽。例如:马建龙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时,发现场地边的水龙头坏了,立即找到负责的老师说明情况,减少了浪费。对于这种关心集体的做法,我马上在全班给予表扬,他因老师尊重他、鼓励他而更加看重自己,更积极为班级做好事;张鸿伟同学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因热爱学习,希望能在大专学习期间刻苦努力,争取考特招,与我商量辞去学生会干部职务,希望我能给予支持。在反复的斟酌和商讨中,我认为这名学生还是很负责任的,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就建议他与团委有关老师做进一步的协商,同时要体谅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妥善的解决。现在,他的想法得以实现,但仍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
  不把自己定位于单一的长者、管理者的角色上,而是实施的变换角色,有时是大姐姐,有时是朋友。懂得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懂得向学生学习,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例如:情感问题是中学生极其敏感的问题,靠一味的压制、教训不是良策。我们在主题班会上共同探讨,气氛热烈。我阐明我的观点:男女之间互相接近的心理需要是正常的,也是完善人格的需要,在正常的交往中,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理智对冲动的控制能力,认真正视、把握自己,珍惜大好时光,加强学习,提高层次,不要过早的陷入情感的漩涡之中。学生看到老师的开明,也纷纷谈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并对家长有些过分的做法表示异议,借此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 教师的人格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活动量增大,吸收信息增多,社会的多种影响增加,已不像低年级那么单纯;行为也比较复杂,也日益会掩饰自己的行为,言行也出现不一致,还会“对付”老师;对教师也会评头论足,不像低年级相信或依附教师的权威;知识需求的增加。这时,更需要依靠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知识水平来影响学生。
  人格力量指的不是教师地位身份带来的权威,而是一种人格精神、人格魅力产生的威信。一旦教师享有威信,就既有吸引力,又具有威慑力,就会把师生关系推向更高的境界。教师人格精神侧重在做人的根本品质,如:善良、是非分明、公正、诚信、宽容、实事求是等。教师以其品质的榜样影响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精神。学生人格精神的成长,使学生更理解、更信任、更支持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师生关系由此步入更高的层次。
  教师威信的含义是教师爱生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知识丰富的综合。其中人格力量是核心,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是基础,是动力。
  (四)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育能力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指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形成的心理能力。但教育机智更是教育艺术、教育智慧、教育创新,它是教师长时间的教育经验的灵活运用。
  教师的教育机智增加了教师的魅力,增加了学生的信任,平息了难以计数的小矛盾、小摩擦,还给集体以团结和安宁。没有谁喜欢生活在混乱、噪杂、猜疑的环境中,也不喜欢教师大呼小叫或一味训斥。教师的教育机敏,伴随着从容、风趣,营造着一种宽松、和谐、有序的气氛,成熟的教师使师生关系融洽。
  今年寒假,我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架起心灵之桥”活动,让学生给老师写信,说说心里话。在此,收到了许多让我感动的信件,学生说:你的严格要求不乏活泼真诚,你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俨然就是我们的好老师兼好朋友;你的实在、直率、开朗、大方,使得我们在一起时没有任何距离感,我会永远记得你对我的好;我敬佩你,我已把你当作离我最近的榜样;你有一颗能理解、宽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心;和你在一起的日子真开心。当我看到这些,我激动、我欣慰、我自豪,更觉肩负重担,我会更加努力,不负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充分的认识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主导面在教师。我们要提高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态度,并探索相关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五)课堂教学
  就基础教育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于是,师生关系的好坏便至关重要了。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然而,有些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时时摆出一付教师的架子”,像卫道士似的吓唬学生,如果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如果教师的职业及其生命价值若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来摆阔,那肯定是“活得很累”、“干得无味”,也是难有成效的。我刚毕业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有的同学很调皮,为了减少管理的麻烦,我对他们厉言厉色,表面看来一片平静。但后来,我与一学生谈起时,他说,同学们都很害怕我,所以有事也不跟我说,对老师敬而远之,致使有些事我不能及时了解。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也不利于教学。所有当过学生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内在的感觉和希望:学生出于自己的心理安全、学习生活快乐与个人发展的考虑,追求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埋藏的也很深,它是制约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之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俯首听命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再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导致一部分师生关系仍比较紧张,一些学生的人格仍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很难实现。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也会日益认识到未来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成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微笑的,学生也应是微笑的。如是“微笑教育”、“快乐教育”将党驻于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学校里,师生共同浇灌的“乐教乐学”之花,必盛开于教育的百花园中。刚毕业时,由于自己的思想不够开放,认为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敬畏就可以了,所以平时在对待学生时,总是威严有加,不舍得给学生一丝笑容,使课堂上气氛沉闷,效果也不理想。
  (六)对待后进生的态度
  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愿意尊重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生,而不大乐意尊重所谓的差生,似乎优秀生才有尊严与自尊心,应当得到爱护与尊重,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无尊严与自尊心可言。事实上,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理想或不理想,无论没过失还是有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网上不时爆出某地教师怎样惩罚学生,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不说,还使自己臭名远扬,也给社会带给困惑:当今的教育怎么了?教师变成什么样了?这个问题不能不令人沉思!
  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是师生关系优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学校教育中,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意义深远,十分重要,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一般来说,应首先从多给后进生“一点爱”入手,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转化的效果。
  多一点理解的尊重。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业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因为后进,他们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因此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多一点信任和支持。有的后进生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差,缺点、毛病比较多。他们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的冷漠眼光。教育转化他们,老师首先要信任他们,使他们有发挥特长的场所,有发表见解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应从多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和扶持,在引导上下功夫,会使后进生有所转变的。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良好师生关系有以下标志:
  ①指导思想正确。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有正确的教师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
  ②师生心理相容性好。师生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相互交往积极性高。
  ③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运用,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一般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是在课堂上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他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认识、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适度地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尽快了解学生,掌握学生,达到“知彼知己”的目的。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的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和谐。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不容忽视的途径。
  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是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时候,这种活动也是强化优良师生关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和变通手段。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内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历史的大书,已经翻开21世纪崭新的一页。新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实施现代化的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和人才的素质,而国民素质与人才素质又取决于教育,“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教育要超前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其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更应该领先一步。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强调教师素质,应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尊师爱生为基础,探讨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作为中介要素影响着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它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安全感和积极性、参与性,来撷去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价值,更易于充分体现个性与才能,为实现自主创新性的学习,提供必须具备的前提与基础。
  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师。诚然,由于历史原因,简单赏罚,实用应试主义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深深扎根,但是,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掉这些落后、不科学的错误做法,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的观念已经远远过时了。
  学生因为无知幼稚,需要有人引导、教育、培养才被送到学校。教师的浓浓爱心是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关系到学习是不是充满诱惑的快乐体验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训斥、敌意对立的话语和态度不仅无效,还会将学生引向教育的反面。
  我们平时说:欣赏一个人,就能造就一个人。就是强调情感因素和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突出的神奇作用。新的课程改革以体现“人本思想”为特色,倡导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强调基础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客观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学校行为,学会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和过失,要有耐心,不能把学生当成 “出气筒”。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要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此一番话语,身为教师要仔细体会,时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榜样,保证日常教学绝不背离新课程的主旨。
  不仅如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思维创新的闪光点,保护学生对问题独特的见解,爱护他们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用平等的思想营造新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良好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课程改革正在实施中,让我们老师以科学的师生观、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对学生的浓浓关爱走进新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课程的新奇和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样爱学生
谭玉梅: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高效的高中英语新课堂
浅谈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七年级)
爱还要会爱。
试论农村中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