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文献(第五期)——瓦削文字卷

《书法文献》是以发掘传统书法遗存、整合书法资源的学术性大型书法专业刊物。针对当代书坛现状,很多青年书法爱好者徘徊于传统的边缘,鉴于此种状况,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大量字帖和各种书法资料的普及,为学习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范本。



第五期封面



本期内容摘要:

本期题字/齐剑楠先生



        这些文字砖和文字瓦,从其零星发现,少量拓本著录,出土地实地考察到用科学方法确定准确出土地点及年代这一复杂曲折过程,饱含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成果,但最被人们忽略的就是这些砖.瓦上面的文字书法价值。

目录:

·第一章-----北魏瓦削文字综述  /朱晓辉

·第二章-----汉魏洛阳城一号房址和出土的瓦文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

·第三章-----北魏“瓦削文字”考   /张克

·第四章-----洛阳北魏“瓦削文字”新考  /鲁九喜

·第五章-----汉魏洛阳城出土的有文字的瓦  /黄士斌

·第六章-----当代书坛名家新作

·第七章-----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简介



[摘要]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初称代国,自前秦383年11月30号淝水战败后,太元十一年(386-387)正月拓跋珪于牛川重建代国,同年农历的四月改国号“魏”。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史称道武帝史称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北魏是一个推动历史发展的朝代。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建筑遗址出土的有文字残瓦,洛阳的瓦文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被发现,1930年,文素松编著《瓦削文字谱》,收录散见的刻画瓦文120种。此后,黄士斌选取140块采集的标本,撰成《汉魏洛阳城出土的有文字瓦》,对瓦文的内容及所属时代进行了讨论。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汉魏洛阳城南部的一号房址进行发掘,出土有文字的残瓦911块,其中刻文瓦868块,印文瓦43块,在《汉魏洛阳城一号房址和出土的瓦文》一文中,参照其他出土遗物,对残瓦的年代进行了确认,并进一步分析了瓦文内容和北魏制瓦手工业情况。此外,张克的《北魏“瓦削文字”考》,结合前述资料,从名词考释、北魏制瓦业的工艺与分工、组织与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邵友箴《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削文字补谈》则对一些文字进行了重新辨识。王恩田《陶文图录》也收录41例“瓦削文字”,但该书未对出处进行说明,据笔者考证应为洛阳出土。

邺城瓦文出自河南安阳。中央美术学院衣雪峰博士在《后千甓亭藏邺城陶文略述》《印学研究》第2辑中对后千甓亭藏的邺城陶文200余种进行研究分析,从邺城营建、内容讨论、书法风格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中观点多有新意足可一读。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自1997年以来,陆续征集到一些刻有文字或印压文字的北魏残瓦,至2013年,其总数已超过3000种,其中洛阳汉魏故城出土的有2200余种,邺城残瓦有1000余种,残瓦的形制与附带文字与之前发表的北魏残瓦接近,应出自各自不同的遗址。现就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馆藏的这批残瓦,结合以前公布的资料,对北魏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建筑残瓦进行简单的论述见下文。

北魏残瓦文字的定名问题,关百益先生在《瓦削文字谱》序言中说:“削为古代制瓦之通用语,后因言语变迁,其言转晦,今复于瓦上见之,觉与古学有关。考削字之意,不一而合,于此瓦者有三:周礼考工记筑氏为削,郑注今之书刀,贾疏郑云,今之书刀者,汉时蔡伦造纸,蒙恬造笔,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是古之遗法也。”关百益先生对削字做了考证,另外他在序言中对削字的另外三种说法也有所阐述:笔则笔,削则削,或古语如是此说;长尺,博六寸,合之而成规,此一说;削,鞞也,一曰析也,凡破物皆谓之析,故制瓦之工名曰瓦削。”现代考古学把陶器上的文字统称陶文,但是北魏残瓦刻文印文皆有,其中的刻文瓦铭占了很大的比例,且印文也是先刻后戳,笔者认为关百益先生的论述很有道理,如用陶文过于宽泛覆盖面太大,单以北魏残瓦来讲定名“瓦削”未免不可。

华人德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专辟一节,对“削”专门做出研究,他对削的阐述与关百益先生的观点基本相同,但他还认为削为汉代以前写字必备用具,不是用来锲刻的。在民国年间的《河南博物馆馆刊》第七八集合刊中,许敬参先生发表了《说削》一文,对削做了全面的考证。他说:“削本为刀之一种,初未有专名,今字以其形言,则为刀,以其用言,则为削,以其偃曲却刃与鞞同,适于削物。”他还对双柄竹刀、单柄竹刀摹图勾画,对其规格和用法做了研究。

由此可知,削不仅是汉代以前的一种书写工具,还是一种削物的工具和制瓦工艺。在汉魏洛阳故城出土的北魏瓦削文字瓦的瓦面上,留有明显的削瓦痕迹,所以此类残瓦应定名为“北魏瓦削文字瓦”。这些残瓦,分板瓦与筒瓦两种。刻划类的文字多出现在板瓦的正面、侧面或筒瓦的瓦唇、侧面,极少数刻写在筒瓦的内部。压印类的文字则多出现在板瓦的正面或筒瓦的瓦唇上。刻划及压印均在瓦坯未干时完成。

陶瓦上刻写文字,仍旧是“物勒工名”的范畴,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出土的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瓦文都属于此类。而洛阳汉魏故城出土的瓦文,既标示造作时间,又列明不同工序的制作人,则表明整个工程是有组织、有分工的进行,并且还可能有严格的监督检验,这些都为研究当时的手工业管理制度提供宝贵素材。

北魏平城明堂瓦刻文,其刻文内容多为单字,应当为制瓦工匠的标识。东魏、北齐时期邺城瓦文以印文居多。洛阳汉魏故城瓦文比较丰富收录了从官至匠的吏、师、隤主、匠、轮、削、昆、拍等制瓦的各个工种。东魏自洛阳迁都邺城,相关的手工业制作者也可能追随迁邺,同时,洛阳、邺城两地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制瓦的原材料和制瓦工艺都应该没有太多区别,邺城陶瓦制作应该延续了北魏时期的工艺和风格。近些年来出土了的大量邺城残瓦,无论陶质、形式都与洛阳汉魏故城出土的北魏残瓦极为相似。此外邺城残瓦保留有大量的戳记,或作一印,记录“军主某匠某作头某”,或者“军主某”、“匠某”、“瓦匠某”单作一印,并列压在瓦上。据考证,军主、匠、瓦匠应该是负责制作陶瓦的不同级别的官员或工匠。从内容上看,这些戳印与洛阳汉魏故城的北魏瓦文非常类似,只不过前者出自压印,后者刻划而成。

 

北魏平城文字瓦

公元398至494年,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96年。如果再加上建国之前以平城为南都的85年,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当中,现在的大同地区一直是鲜卑拓跋政权的主要活动区域。著名的云冈石窟,以及平城遗址、北魏明堂遗址、灵丘道御射台、方山永固陵,包括近年来在大同一带发现的诸多北魏贵族墓葬,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北魏平城瓦文则是从北魏平城时期这些历史遗迹中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瓦。

图文选自《书法文献——瓦削文字卷》



本期编委会成员

名誉主编/王 镛 李刚田

主   编/胡抗美 曾 翔

副 主 编/李 林 刘 咏

执行主编/柴天鳞

本期编委/朱晓杰  朱晓辉  冷柏青  黄士斌  鲁九喜  张克

特邀编审/郭正英 释伍灯 蒋振华

总  监/王 璨

编   辑/景安文 高兴 随文豪

设计总监/侯建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走进洛阳 北魏篇
一场起义孕育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王朝?详解“六镇大起义”
奶与茶的碰撞:《洛阳伽蓝记》书写的乱世家国沉痛史
十分钟让你看懂: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漫漫“融合之旅”
上海书评︱沈睿文:拓跋-北魏考古概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