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数两宋对外40场大战,有几人可以称得上名将?(上)

宋朝一直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窝囊”、“积弱”,但大家可能没想到,两宋320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对外作战,虽然败多胜少,但并非是一味的避战、进贡。

与契丹辽的战争

北宋平南唐后,赵匡胤不接受群臣请加尊号“一统太平”,说:“燕(幽云)、晋(北汉)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他认为太原未下,幽云未复,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尚未成功,拒绝加尊号。

赵匡胤收复幽云的规划是和平赎买为先、赎买不成再武力攻取、武力攻取不成则迁都固守,于是便有了将平定南唐所得府库金帛和三司常赋岁余存入“封桩库”之举,按赵匡胤的意思,待存够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士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图攻取耳。”

并且,于976年打算迁都洛阳,结果因为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使赵匡胤最终放弃了迁都,但留下一句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结果不出其所料,为了防守四战之地的开封,冗兵成了北宋的一大负担。

赵国胤虽然过早地死去,但他赎买幽云的构想以及积极备战的决心还是极为人所称道的。

至于赵光义,则完全没有从大局考虑,仅因为自己在开封经营多年就不愿放弃这一四战之地,实属目光短浅。

既然宋朝已经视燕晋为己土,则与辽之争便不可避免,于是宋辽四十年战争便拉开了帷幕。

一、一伐北汉:契丹援汉击宋,宋军未攻下北汉,主动退走。(平1)

赵匡胤本来与赵普制定的统一策略是“先南后北”,然而公元968年8月,北汉睿宗刘钧死,其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又被混入北汉内部的宋朝间谍刺杀身亡,继之者为刘钧另一养子刘继元。赵匡胤觉得北汉内乱,有机可乘,便临时改变“先南后北”的方针,命李继勋、党进、曹彬等将兵伐汉,败北汉兵于铜锅河,逼近太原,烧其延夏门。北汉向辽求救,辽将耶律述烈赴援,而当时宋军并未做与辽军作战的准备。11月李继勋等以辽援将至而仓皇退走。

二、二伐北汉:何继筠击退来援辽兵,但未攻下北汉。(小胜1)

这一次赵匡胤吸取了未备辽军赴援的教训,预先做了部署:以何继筠屯兵石岭关,阻击北面来援的辽兵。969年赵匡胤亲征,筑长围四面围攻太原,北汉刘继业(即杨业)出城攻宋寨被击退。宋将何继筠也在石岭关将赴援的辽兵击退,且斩获良多。但北汉固守坚城,宋军强攻不下,当时天气酷暑又多雨,军士多病,而辽北院大王乌珍率第二批援兵急速赶到,最终赵匡胤决定班师,但撤退时遗弃大量军资,使本已穷困已极的北汉,“赖此少济”。

三、三伐北汉:契丹援汉,宋军退走。(平2)

976年,赵匡胤再次出兵伐北汉,命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兵分五路攻太原,又以郭进攻汾、代、辽、石诸州,所向皆克。不久,辽将耶律沙、塔尔率兵救北汉。10月赵光胤死,12月宋师撤回。

四、四伐北汉:白马岭之战,郭进大破契丹军,灭亡北汉。(大胜1)

979年,北宋再度征伐北汉。鉴于以往三次的无功而返,赵光义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经验丰富的大将郭进为石岭关主将,以曾以少对多与契丹作战的将领田钦祚为监军,阻击北来的辽兵。以猛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进攻太原。

二月,赵光义的亲征大军自开封出发,进攻太原外围州县,所向皆克。

三月,辽军援兵果至。辽翼王塔尔、大将耶律沙、耶律抹只等率兵至白马岭,前有大涧阻隔,塔尔与抹只认为“急击之便”,耶律沙苦劝不听,于是塔尔等以先锋渡涧。郭进看准机会,率宋兵猛攻,塔尔与与其子华格,以及耶律沙的三个儿子均战死,宋军大胜。

白马岭之战是宋辽战争中宋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使辽兵短时间内无力再救援北汉,赵光义趁机迫降刘继元,北汉灭亡。

不过,此战后,刚刚立下大功的郭进自缢而死。原来田钦祚与郭进不和,白马岭之战田钦祚不援郭进,致使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郭进为人刚烈,虽是主将,却奈何不了身为监军的田钦祚,被他数次凌辱后想不开,自缢而死,而田钦祚上报说郭进是死于中风,赵光义也没有追究。

郭进之死影响是巨大的,赵光义能够一举灭亡北汉可以说有80%的功劳要记到郭进头上,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老将的不正常死亡,竟然不闻不问,无疑助长了“监军”的不正之风,为后来宋军的多次败北埋下了隐患。

赵匡胤时期,对将领还都是许以便宜从事,但从赵光义开始,逐渐要求将领要按照“阵图”来用兵,监军的权力被无限扩大,相当于每次都是不懂军事的皇帝亲临,宋军不打败仗才怪。

五、第一次北伐幽云:高粱河之战,30万宋军被辽军反杀。(大败1)

本来辽援已退,北汉已平,这场战役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赵光义千不该万不该,在对辽作战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画蛇添足的乘胜北征。

979年,赵光义携灭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宋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河北易州、涿州等相继光复,30万宋军很快就兵临幽云十六州的最后一道关口——幽州。

当时北宋的军事形势确实一片大好,论天时,宋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昂;论地利,幽州只剩一坐孤城,被优势的宋军重重围困;论人和,当地百姓纷纷响应,真是“簟食壶浆迎王师”,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宋军还有曹彬和潘美这等军事才能卓越的将星,应该说能有的条件全有了,怎么看,宋军的胜利都没跑了。但可惜的是,赵光义放着一大帮名将不用,非要亲自指挥。

此战充分暴露出了赵光义在军事上的幼稚,他也不管什么主攻副攻,围三阙一、围点打援等战略战术,就是30万宋军齐上阵,轮番冲锋,结果就是宋军攻城数日,兵士疲惫,却连一次登上城楼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为了显示赵光义的无能,老天给了宋军一个天大的机会:正在攻城战陷入焦灼之时,幽州都指挥使李扎勒灿(契丹人)反水了,他率军突然投降,使幽州的防线出现了短暂的缺口,宋军趁机蜂拥而上,一举攻破外城,突入城内。

然而,就在赵光义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全军压上之际,守城的辽国汉族名臣韩德让亲自整顿兵马浴血奋战,将攻入城中的宋军赶了回去,宋军失去了最好的破城良机。

后来的事情就很明显了,当救援的契丹骑兵赶来时,双方在高粱河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逃离,30万宋军回到开封的不足半数。

幽州之战可以说是赵光义的优柔寡断导致功亏一篑,而且还被辽军极限反杀,此战是典型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赵光义被誉为史上最弱的太宗并没有冤枉他。

六、满城之战:赵延进违诏而行,宋军大胜。(大胜2)

高梁河战后,辽景宗为报燕京被围之恨,于979年,以燕王韩匡嗣(韩德让之父)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轮、耶律抹只率所部兵南下攻宋。9月辽兵进至满城之西,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宋朝镇州。

当时宋军得知辽军南来,已经按照赵光义所留之阵图,兵分八阵以待辽师。辽军到达满城时,宋将刘廷翰军在徐河,崔彦进自关南潜师衔枚蹑敌后,李汉琼及崔翰又引兵自镇、定继至,三军会合,此时宋军的军力已超过辽军,于是宋军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向赵光义钦点的主将崔翰建议:“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其势悬绝,士众疑惧,彼如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其用意很明白,就是按阵图布阵凶多吉少,不如随机应变。

崔翰还在疑虑,说:“万一不捷,则若之何?”赵延进毅然答道:“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崔翰这才下定决心违诏而行,将在徐河的八阵改为二阵,并出诈降之计,遣人往辽营约降,辽都统韩匡嗣中计,不做防备。

不久,宋军鼓噪而进。崔彦进出辽军之北,挡住辽军退路;李汉琼、崔翰、刘廷翰等军在辽军之南发起攻击。辽军仓促接战,不敌败走,结果溃兵荒不择路,被宋军追至遂城,斩首一万三百余级,获马千余匹,生擒辽将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军帐不可胜计。

而作为牵制进攻的西路辽军则被戍守雁门的杨业部所挫,不得前进,无功而返。

宋师大获全胜,赵光义大喜,没有追究违诏之罪,并封赏了有功战将,宋军自高梁河败后士气复振。

宋军虽然在满城之战中大胜,却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就是赵光义喜欢外行领导内行,如果不是赵延进劝谏主将变通一下,并愿意担责,崔翰绝对不敢擅改阵图,那么宋军就不可能有满城之胜。

七、雁门之战:杨业阵斩辽国驸马萧咄李。(小胜2)

辽景宗以满城之败,心有不甘,决计再举。于980年遣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进攻雁门关。

当时宋军在西北边境的驻军不过五万人,代州刺史杨业在雁门关守军仅有数千,于是杨业派人到太原,向节制西北军事的兵马都部署潘美求援。

结果潘美以需坚守太原,拒不发兵。杨业无奈,只好另谋守御之计。他命副将守关,自率精骑数百,到雁门山之北口,突然由北向南突击契丹中军。当时辽军正准备攻关,不防杨业自背后杀至,声势震人,又不知其虚实多寡,因而不敢抗拒纷纷退避,杨业望见辽中军旗鼓,知道乘骏马者必是主将,便率众攻击,遂斩其主将萧咄李。之后杨业又会集关上之兵追击辽军,辽军溃散,杨业又擒获辽军指挥使李重悔。

雁门大捷,报到太原,潘美起初不信,后来查实,遂起了妒忌之心,因而上书弹劾杨业,而赵光义将谤书给杨业看,将其感动的一塌糊涂。

八、瓦桥关之战:宋军先败后胜。(平3)

980年10月,辽景宗汇集诸军20万再次南伐,不久即兵临宋雄州治所瓦桥关下。瓦桥关位于易水北岸,守将为雄州刺史张师,城内守军不足万人,但是宋朝镇州、定州共计20万兵马已赶至易水南岸。

辽军见宋军在南岸防守,没有渡河的意思,便以大军围攻瓦桥关,宋诸军渡河袭击辽营,皆被击退。张师在瓦桥关支持不住,率众突围,被耶律休哥阵斩,宋溃兵退回瓦桥关。

随后辽军一面攻关,一面由耶律休哥集合精骑万余,渡河攻击宋军。宋军由于来自各处,不相统属,故而一触即败,不过宋军人多,阵势比较坚厚,败而不溃,只是且战且退,最后退至莫州附近,耶律休哥见天色已晚,遂生擒数将而还。

宋军退至莫州,都知道此战再败,众将都将获重罪,与其获罪而死,不如拼死一战,于是诸将商议,各整军伍,再至易水南岸列阵。第二天又有辽骑万余渡河攻击,宋军依阵反击,大破辽军,并乘胜渡河追击,斩首三千余级而还。

不久,辽景宗得知赵光义已率军北上,知道此时与宋军决战未必有胜算,于是下令大肆掠夺一番,班师回京。

瓦桥关之战,宋军先败后胜说明宋军的战斗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并没有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而且瓦桥关守将战死之后,关城仍能不失,也能说明此点。但是宋军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上位者身上,20万大军竟然没有统一指挥,全靠自觉,也是让人笑掉大牙。

九、第二次北伐幽云:宋军先胜后大败,杨业战死。(大败2)

辽景宗死后,契丹主年幼,韩德让擅权,赵光义以为辽国“国人怨疾”,于是于986年再次出兵北伐。此次北宋共派出了东、西、中三路大军:东路军以曹彬为帅、崔彦进为副帅,为进攻幽州的主力;中路军以田重进为帅,出飞狐,以切断辽国西去的通道;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攻击代北诸郡。同时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西路军护军(监军)。

潘美率领的西路军在接连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后,打算挥师东进与中路东路大军合围幽州,可惜的是东路曹彬大军贪功冒进,在岐沟关大败,中路军在飞狐口陷入苦战,被辽国大将耶律斜轸斩首数万级。

面对不利形势,赵光义只得下令撤军,并令西路军掩护四州百姓南迁,南迁百姓行动迟缓,导致西路军被辽军追上。

面对如此形势,杨业认为不可力敌,应在陈家谷口设伏,以挡辽军。对杨业的合理方案,护军王侁不但提出异议,甚至恶毒攻击杨业畏敌怯懦,杨业不得已只得孤军深入,狙击寰州的辽军,方便大军和百姓撤离。

临行前,他与主帅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汇合,以作接应。

杨业在寰州被辽军围困,王侁、刘文裕见势不妙不但不去救援,反而擅自逃跑,潘美见状不能制止,自已竟也擅自退却。

可怜杨业带军从中午战斗到傍晚才突围到陈家谷口,却发现没有潘美和王侁军队接应,杨业没办法只得率领剩下的军队与辽军死战,部下全部战死,杨业受伤落马后被擒,最终誓死不降绝食而死。

宋军此次大败,一是曹彬贪功冒进,被耶律休哥截断粮道,在岐沟关大败;二是监军王侁、刘文裕的临阵脱逃,导致杨业被俘,宋廷监军的为祸还在持续。

另外,曹彬之败还有一段插曲,本来半路上曹彬已经意识到粮道被断的危险,并准备退回雄州取粮,但是被赵光义一诏挡回,退而复进,终为耶律休哥所乘。可以说曹彬之败有一半的责任要记到赵光义瞎指挥的身上。

此战可以说集结了宋初四大名将:曹彬、潘美、田重进、杨业,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看一看四人的用兵之能。

熟悉曹彬的都知道,此人在赵匡胤时期的统一战争中曾出现两次,一次是伐蜀时作为东路军的都监,最大的功劳就是维持军纪,不使滥杀。另一次是伐南唐之战,曹彬作为主帅,赵匡胤怕他无法约束众将,特授匣剑一柄,当着众将的面委以生杀大权,才放心地让他统军出征,看重的还是他重视军纪、不滥杀的优点,而曹彬在围金陵时,还要靠装病来劝说部下不要滥杀,可见此人是个儒将,不事威严,很多时候无法管束自己的部下。歧沟关之战时,诸将欲与西路军争功,曹彬作为主师无法平息众议,直接导致了三军人心不齐。歧沟关被契丹军围住时,又弃军而逃,颇失为将之道。

田重进当时还是个新人,之前没有被委以方面之任,他所领的东路军虽然可以说保持不败,却也受了重大损失,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

此战之前,潘美就是宋初最优秀的将领:伐南汉之战,虚实并用,声东击西,多次以少胜多,战胜攻取如行云流水,可见其指挥艺术;伐南唐之战,师渡秦淮河,舟楫未具,麾众涉水,大破南唐兵,又可见其勇猛果敢。

然而,此战中潘美虽然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陈家谷之战前竟被王侁怂恿,置杨业于死地,又无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动,撤离谷口,杨业兵败又不救援,这种表现让人不可思议。或许是王侁有监军这一层身份,潘美也是着实惹不起,只能唯唯诺诺,作了一次毫无主见的主帅,也从此成就了千古的骂名,背上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黑锅。

杨业则是殊为可悲,在战前的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稳妥之举,成功的可能性要大许多,然而没有得到一人赞同,最后力竭而死,既忠又勇,不愧是杨家将的灵魂人物。

第二次北伐幽云可以说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宋朝的惨败基本上宣告了对收复幽云的彻底失败。从此之后,宋朝一百多年内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契丹。宋太宗也由此不敢再言兵,并告戒边将不要妄生边事。而契丹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消灭了宋军的有生力量,牢牢地掌握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而且为日后的檀渊之盟增加了砝码。

十、檀渊之盟:宋向辽纳贡,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平4)

1005年,契丹主政的萧太后发动二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契丹人一度攻入澶渊,举国震动。宋朝副相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赵桓亲征。

赵桓虽然最终被寇准逼着北上,但到了黄河便停滞不前。面对无心作战的宋廷上下,寇准大声疾呼:“陛下唯有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盼望御驾,若在此回驾撤退,我军士气必然崩溃,敌军若乘势进击,恐怕连金陵也不可保。”真宗只好下令禁卫军渡河北上,寇准亲自牵马护卫真宗,使大军全部进入澶渊。

真宗大本营设在城北,寇准在其前面设置指挥部。真宗便把军队指挥权委给寇准,寇准带兵“号令明肃,土卒喜悦”,宋军士气大振,契丹军不敢侵犯,两军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辽军的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萧太后见军机不利,表示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一心想早日结束战争,返回京城,因此不顾寇准的反对,派遣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进行和谈。

和谈初期,萧太后坚持要求退还关南之地,曹利用不敢答应,便回营和真宗商量,真宗不答应割让土地,但表示:“不得已时,百万以下,你都有权答应。”寇准听到消息,便把曹利用召到帐前:“虽有圣上的敕旨,但议和的条件绝不可以超过三十万,否则我一定斩杀你以谢天下。”曹利用吓得双脚发抖,终于以三十万达成澶渊之盟。

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直到宋徽宗时,宋金联盟攻辽,宋军惨败,金军灭辽,宋朝收复幽云昙花一现。

至此宋辽之战全部结束。

汇总宋辽四十年间的十场大战,北宋4平2小胜2大胜,整体上并没有处于弱势,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显得比较窝囊,其中原因也能从中看出一二:宋廷统治者瞎指挥、监军窝里横,导致应该大胜的战役打成了小胜,能战平的最后成了溃败。

再就是,宋辽之战并没有哪一员宋将表现得特别突出,很多时候都是某一将的灵光一现,比如白马岭之战中的郭进、满城之战中的赵延进等等,如果非要选出一员名将,潘美勉强可以入选。

由于篇幅所限,下文我们再讲宋与党项夏的战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粱河的车神:雍熙北伐
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十五):宋辽的第二次碰撞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转帖连载33)
塞北名将耶律休哥:高粱河险擒太宗的契丹名将
他让宋朝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雍熙北伐:北宋押上全部身家的豪赌,换来的却是一场惨痛的大溃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