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说迀移(二)

简说迁移(二)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剧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发对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中国居民移居海外,至少已有3000多年历史。一般把移居外国或在侨居国出生,仍保留中国籍的中国人称“华侨”;这些人若放弃中国籍加入外国籍则称“华人”,其后代即称“华裔”。据考证,“华侨”一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使用传播,而华侨往往自称“唐人”。这一方面说明唐朝国势强盛,影响远播,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对海外的移民人数可观。在宋、元、明几代,这类移民继续有所发展。大体上说,中国强盛时,对海外的开拓性或经营性移民较多,中国动乱时,则以避难或流亡式移民较多。

  清朝建立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向海外移民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条明文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应照“交通反叛罪”处“斩立决”。但仍有不少人生计无着,不得不冒险赴海外谋生。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良由生齿日繁,地狭民稠,故无室无家之人,一往海外,鲜回家者”。

  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藩篱瓦解了,满清政府反而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将大批中国劳动人民贩卖至海外充当劳工苦力。而这时中国社会百病丛生,人民困苦已极,许多人不得不流往海外以谋一线生机。在此形势下,形成了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并一直持续到整个民国时期,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鸦片战争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仅稍多于100万人,而1879年已达300万人,1919年为638万人,至1948年则达到872万人。其足迹在鸦片战争前仅限于亚洲的东南部,此后则逐渐遍布全世界:1847年首次抵达古巴,1849年抵达美国,1852年抵达澳大利亚,1858年抵达加拿大,1904年抵达南非,1910年抵达巴西……华侨华人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华裔的人数,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目前通常的说法是,总数近3000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其中东南亚占90%,已取得当地国籍者占90%以上。人数最多的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美国、缅甸和菲律宾,其中美国近年增长最快。

中国对海外的移民主要来自华南沿海。广东省在总数中占65%以上,福建省约占25%,广西和海南人数也较多。广东的汕头、兴宁、梅县、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中山、深圳,福建的福清、福州、晋安、南安、厦门,广西的容县、玉林、北海,海南的文昌、琼山、乐亭等皆为著名侨乡。其中广东省的侨眷即占全省总人口1/6以上。为了同亲人团聚,这些地区目前国际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

移民形成的特殊文化符号洪洞大槐树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五千余丈;十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这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被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而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

  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现在,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大槐树。对于这棵大槐树,数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在民间我们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一棵槐树成了亿万人的“故乡”。

接阅简说迁移(三)

这正是:


史载兴亡似不同,成王败寇各争雄。

烽火狼烟黎庶苦,背井离乡人外流。


本文相关资料源于网络文库收集整理
辽宁辽阳吕宪日2017.6.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槐树/班自亮
老家大槐树是怎么回事,原来历史如此悲惨,百万人从此背井离乡!
山西洪洞老槐树移民潮长达50年,有多少姓氏?祭祖堂上数量惊人
移民小故事 | 镇平明代大槐树移民传说
中国有多少姓氏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这里又何以成为寻根之地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大槐树祭祖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