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周易》是周人的舆论工具

2017.02.24 18:30

论《周易》是周人的舆论工具

作为一种筮法,《周易》的占筮功能比之于《归藏》,甚或《连山》,并没有实质性不同。那么,“西伯拘而演《周易》”,对《归藏》进行革命性改造的用意何在?特别是颠倒坤乾,置乾于坤之上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实为破解《周易》千古奥秘的关键匙钥。殊为遗憾的是,自《周易》行世至今,解易释易之先贤成千上万,之著述汗牛充栋,竟鲜见对此有详尽论及者。今不揣冒昧,尝试一解。

我认为,《周易》实质是西伯姬昌抑或是周人,为宣扬其政治纲领所借助的一种介质。是姬昌和后来的周政府所巧妙借用的宣传机器。其政治作用远大于占筮功能。初始,姬昌是利用这一广为所用的媒体,潜移默化地向世人宣扬周将代殷而兴的政治观念,宣扬周人的思想体系,宣扬其斗争策略以及代殷而执天命的历史趋势。周王朝建立之后,执政者则又让其承担起了宣扬治国方略的重要使命。

一、西伯演《周易》,别有用心

解读经典,最直接有效地方法是回归原典。如老子所言

“为道日损,损之有损”。像剥茧一样,层层剥去附着在经典之上的华丽外衣。当我们渐次剥去历代释易注易的种种缠绕之后,吹沙见金,会恍然而觉:单纯从占筮功能来看,《周易》并不明显优于曾与之并行于世的《连山》、《归藏》二易。甚至也不明显优于龟卜。其占卜方法有异,其作用却是相同。这一观点可以得到目前所能仅见的史料佐证。

《周礼·大卜》:大卜掌管三易之法,三易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只说“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并未论及孰优孰劣。后人研究出《归藏》占七八不变爻,《周易》占九六变爻,也只能说明其占断的方法不同。《仪礼·士冠礼》中讲到三人旅占,三人中一人掌《连山》,一人掌《归藏》,一人掌《周易》,三易据筮的结果共同定吉凶。也是将三易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考量的。没有特别倚重于某一易的迹象。

不仅如此,起码到春秋时期,筮占与同等功能的龟卜相比,也未见其占据优势。《左传·晋文公霸业》:初,晋献公欲以郦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输。一熏一莸,十年尚有余臭’。必不可”。弗听,立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早年,晋献公想立郦姬为夫人,占卜,不吉利,占筮,吉利。献公说:按占筮的结果做吧!卜人说:依通常惯例,占筮常常不灵验,占卜常常灵验,不如依照灵验的。况且它的兆辞说:专宠会发生变乱,将要偷走您的公羊。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臭气。一定不能按照占筮的结果去做。献公不听,立了郦姬。由此来看,龟筮并存并用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且筮的地位并未明显超过龟卜。对龟卜和筮占所获得的结果,占卜者的取舍往往是为我所用,由自己的主观意向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利用占卜给自己一个理由或者是说法。如旬子所言: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筮不见长于龟,《周易》不见长于《连山》、《归藏》。作为一代政治领袖的西伯姬昌,对这种政治技巧不能不心知肚明。既然如此,那他又何苦要费尽心机地创造这么一种新的卜筮方法呢?按照成说,西伯姬昌是在殷商的监狱羑里里面,为易作卦爻辞的。如此险恶的环境,身为诸侯之长,身系家国安危,且自认为天命加身的西伯不可能有闲情逸致来把玩算命之术。除非是另有用意,欲借此达到一种目的。这种用意和目的就是试图对《归藏》进行革命性的改头换面,用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来取代《归藏》。因为,取代《归藏》即是取代殷商赖以安身立命的政治理论体系。

二、变《归藏》为《周易》的原因

西伯姬昌之所以改造《归藏》,使《归藏》一变而为《周

易》,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易之本身具有政治思想信息,二是易之卜筮方法广为所用,本身具有信息介质也即是传媒作用。

先说其一。认识到易有思想,有政治理论的,历史上不乏其人。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礼记·礼运》篇中的这段记载: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是以观之。《坤乾》即《归藏》之说,基本已为先贤和当今易家认同,此不多言。既然孔子能够从《坤乾》里面观看殷道,这就证明它不可能是单纯的卜筮之书,必定包含有丰富的思想信息。所以贾公彦疏说:“夏之四时之书,殷之坤乾之说,并载前王损益,阴阳盛衰”。此说与庄子“易以道阴阳”异曲同工。损益,盛衰皆有变化之道,由此可证孔子所言不虚。

另一例证是《左传·昭公二年》所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观书与易可知周公德性以及周所以能够称王天下的道理,也足见易之思想深邃。

再说其二。关于易之卜筮方法初民时期即广为所用问题,一些先贤及今之易学方家,存有歧义。刘大均先生《周易概论》:在西周前期,《周易》由天子的卜筮之官世守着。由于这门学问由专人掌管,因此,一般人是无缘接触的。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状况好像依然没有改变······至战国时代,《周易》的传播范围已有所扩大。——但它流入民间,起码已是春秋末期的事了。刘先生是当今易学名家,按说,对先生的这一见解,不应存有怀疑。可细读之后,却发现存有破绽。刘先生这一观点的论据有两点,一是“像韩宣子那样的人,也只能到了鲁国,才能在太史氏那里见到《易象》,可知这书,连晋侯那里都没有,一般人更是见不到了。”二是“再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云: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可能陈侯亦无此书。”可是接下来刘先生却说:然而,对于《周易》的研究,早在春秋时代,或者更早,恐怕就已经有了像《说卦》般专谈卦象的著作。否则《左传》,《国语》所记二十几条筮例,其年代不同,各国有别,而所讲的八卦之象,何以会如此一致?而且,可能也有了类似《彖》、《象》、《文言》阐释卦义的专著。因为,由《左传·襄公九年》所记穆姜对“元亨利贞”四字的解释看,它与《左传》、《国语》其他筮例对此的解释,多有雷同之处。按刘先生的这番话语推断,是把《周易》之经与传分开了,应是《说卦》、《彖》、《象》、《文言》有传布,而经未传布。此说似乎难以成立。我感觉倒是用这番理由推断《周易》早在春秋时代,或者更早就已流传开来更能站得住脚。毕竟经传分开流传的可能性甚小,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例证。张岱年先生即持与刘大均先生相反的观点。他在《〈周易〉与传统文化》中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已为各国卿大夫所传诵。《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救郑”,知庄子评论云:“此师殆哉”!引用《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又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引《周易·蛊卦》:“女惑男,风落山”云云。此外以《周易》进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证《周易》在春秋时已流传于周、鲁、秦、晋诸国了。

我认为像卜筮这种解疑释惑的方法,不可能只为天子所用。大大小小的诸侯长以及民众间的有识之士应该皆能掌握。《周易·系辞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此处讲《周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语似不应特为理解成普通老百姓整天按其道理行事而不明所以。理解成百姓整天运用《周易》指导其行动,但不知其间的道理,似乎更顺理成章。这亦可以间接印证旬子之“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之说。普通百姓可能更多地觉《周易》之神秘,以为筮之结果为天之旨意,而不明易的真正道理。

从易的起源上来分析,圣人之创易的目的恐怕也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以此来指导民众。易的创生,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初民时期,人类始脱愚昧,对世界充满了未知。可人类不满未知,而是渴求有知。卜筮即是人类探求未知的一种方式。后世有些易家似乎一谈到易的卜筮,就感觉瞧小了易,今人更是将其卜筮作用视为封建迷信。这种态度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是用今人的观点来看古人。殊不知,卜筮的产生在当时所代表的恰恰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其意义不亚于当今人们发射火箭,去探索太空。《周易折衷·纲领二》论易道精蕴:上古之时,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则行之,凶则避之。此是开物成务之道。此说足见圣人创易之初衷。

《周易·系辞传上》: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此处所说的天下,似也不应只理解为一人之天下,而应理解为天下人之天下。《周易折衷·纲领二》中的这一段论述可以为证:圣人作《易》之初,盖是俯仰观察,见得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于是圣人因之而画。卦画既立,便有吉凶在里。······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既决定而不差,则以之立事,而大业至此定矣。此圣人作《易》,教民占筮,而以开天下之愚,以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事者如此。

圣人体会民意,作《易》教民占筮趋吉避凶,而又担心“天下之人不能晓会,所以因占筮之法以晓人,使人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不迷于是非得失之途”。故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还有“圣人作《易》,本是使人卜筮,以决所行之可否,而因之以教人为善。”《周易折衷》中的这些论述,足可以论证“易之卜筮方法广为所用,本身具有信息介质也即是传媒作用”的说法。西伯姬昌正是明了《易》的这一媒体优势,才为了实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而改造《归藏》为《周易》的。

三、西伯改造《归藏》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易筮这种占卜方法,确实在

创生之初即蕴涵有丰富的思想,而创生之后则又承载着教化民众的职责。圣人俯仰观察,综罗万象,归纳推演,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民众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索及欲求,易筮的产生具有人类文明进步之里程碑的意义。而圣人通过易筮教民“吉则行之,凶则避之”,“不迷于得失之途”,“以决所行之可否,以教人为善”,则是利用易筮所蕴涵的道理来指导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明了这一问题之后,《周易》之许多悬而为决的疑惑便可迎刃而解。譬如:西伯姬昌改《归藏》之“首坤次乾”为“首乾次坤”问题,《周易》的卦序排列问题,周公继文王之后继续作爻辞问题,孔子以及后世先贤皆能从哲理思辩上对《周易》进行挖掘阐发问题等等,就都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了。

接下来探讨西伯姬昌是如何对《归藏》实施改造的。

“文王被囚羑里之前,思想还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被囚羑里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推翻商王朝的统治为目标,于是创造了《周易》这样一种新的思想来取代反映殷商指导思想的《归藏》。”(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金景芳先生晚年的这一观点,可谓真知灼见,一语中的。身陷殷之囹圄的一代政治领袖西伯姬昌,想必深知舆论工作的重要。要想实现其政治抱负,匡正天下,代殷而执天命,首先必须掌握先进的舆论工具。而在当时,最为先进的舆论工具就是承载着思想意识的易筮。改造《归藏》,为己所用,无疑可以起到移花接木,潜移默化的作用。假天命神意制造玄机,这一方法,在文王之前就已经被屡用不爽,之后更是不断被发扬光大。黄帝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简狄见玄鸟坠其卵,取吞之,因孕生殷之先祖契。姜原出野,践巨人迹身动如孕,生周之先祖后稷。陈涉“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于鱼腹之中。刘邦“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走得都是借助天命神意广为舆论的路子。现代之造反夺权者,更是将舆论先行的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

西伯姬昌对《归藏》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偷梁换柱,颠倒“坤乾”。

殷之思想载体《归藏》的卦序排列,是“首坤次乾”。所以《归藏》又名《坤乾》。西伯姬昌对其动的第一个手术,就是将其颠倒过来,置乾与坤之上,变成了“首乾次坤”。如此一变,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非凡。表明的是周与殷之政治思想的截然相反。对“坤乾”颠倒所代表的意义,金景芳先生在其大作《周易全解序》中,有一段精彩论述,现引述如下:《周易》,《归藏》二书,从“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来看,是相同的。然而别卦之卦序,《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二者却恰恰相反。这绝非偶然,实反映了殷周二代政治思想上有重大的差别。例如《史记·梁孝王世家》禇先生补记有这样一段文字:窦太后和汉景帝说“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袁盎等解释说“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将这种说法与《礼记·表记》所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的说法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殷道亲亲”是重母统,“周道尊尊”是重父统。唯其重母统,故殷易“首坤次乾”,唯其重父统,故《周易》“首乾次坤”。亲亲重母,反映母权制残余的存在,尊尊重父,反映父权制已完全确立。

按照金先生精妙绝伦的分析,“坤乾”颠倒,确实其“时义大矣哉”。不仅从理论上颠覆了殷商立国的根基,而且开创了社会进化的新纪元。

除了赞成金先生上述明见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置乾与坤之上,西伯姬昌恐怕还有另一种意思想要明示:吾将取而代之!如果说金先生之分析“父权制确立”,为文王对社会进化之无意贡献的话,那么其所要有意为之,而且急切需要表达的则应是“周将代殷而执天命”的观点。用现在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颠倒“乾坤”,置乾与坤之上,无疑是吹响了向殷商旧政权宣战的号角。等于向天下百姓发出了第一道讨伐殷纣政权的檄文。如此理解,方能解释西伯被赎回之后,针对纣王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谋反行为。

其二是系辞卦爻,藏意明志。

依据成说,文王之前,卦爻有象无辞。是西伯逐卦逐爻加以解说,开举了易之金声玉振——始条理,终条理的创元性工作。但同时似也可理解成,文王之前,卦爻的有象无辞是说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和固定文字。是文王将其搜集整理归纳之后才形成规范模式的。

这无疑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既要与卦象和爻象吻合,使辞与象恰切合一,能够准确反映出象所昭示的意思。又要巧妙嫁接自己的用意,使之能够体现出“周将代殷而兴”的天命神意,体现出对殷作战的宏韬伟略。还要营造易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的神秘性。如此方能使人在“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所想表达的思想观点。

仔细考察分析《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便会发现,卦辞所反映出的大多是战略性的,纲领性的,方向性的,而爻辞则更多地呈现出战术式,细则式,阶段式的特点。

试以乾坤二卦分析阐发之。

在文王心中,乾代表一种新生力量。这种新生力量是先进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坤代表一种保守势力。这种保守势力是终将被新生力量战胜的。它只有顺从于新生力量,才有希望。

乾,元,亨,利,贞:

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寓意强健的,开辟新纪元的力量,犹如天体运行,一开始便畅通无阻,代表着世间的正途。

初九,潜龙勿用:

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如“龙”之潜藏,未可施用,当韬养以俟时。

寓意新生力量创生之初,已经具有了刚健的特性。如龙之在渊,如太阳之在地下。此时需要的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龙出现于地上,大人之德已著。《程传》: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

寓意新生的力量已经足够壮大,开始展露头角。犹如龙现身于田野,太阳跃出地面。章华闪烁,光耀四野,人们已经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此时,身负神圣使命,具有远大抱负的新生力量,应该广纳贤良,共谋大事。如文王之礼聘太公望,刘备之三顾茅庐。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意为健健。惕,戒惧。若厉,似有厉。

寓意此时千万不要心有懈怠,更不要滋生骄态,而应继续发扬乾的刚健精神,白天勤奋精进,夜晚心怀戒惧,居安思危。顺天应时,行止有常,这样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可保无过。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疑也。跃,跳跃也。或跃在渊,欲跃非跃也。

寓意审时度势以决定行止。条件许可的话,就试着展现一下,条件不成熟就继续等待,寻找时机。(此爻辞让人想到武王之会师盟津。《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遂兴师。······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此事足见姬发对乃父系辞卦爻用意之心领神会。)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飞于天,圣人而居天位。圣功既成,为万物所瞻睹。

寓意新生力量经过漫长的蓄积,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胜利。犹如龙飞上天,太阳跃上了高空。伟大的征兆终于应验在了新生力量身上,普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得到他的恩泽。

九六,亢龙有悔:

亢者过也。有过则有悔。

寓意:警惕呵,后生小子们,千万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日中而昃,月盈则缺,事物好过了头就要变坏。只有时刻戒惧,才可永保无忧。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新生力量依靠刚健精进实现了理想。可阳极则阴消,过刚则易折。只有刚柔并用,方可阴阳协调,和谐共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性柔顺,安于牝马之职,始能亨通。不可为先,为先则迷,为后则利。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

寓意保守势力是柔弱的。只有像母马顺从于公马一样,坚定地跟随服从于新生力量,才能贞吉。西南是希望所在,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东北的旧势力已经众叛亲离,不再是你的同道。不要执迷不悟了,选择与新生力量合作,才是唯一的正途。

初六,履霜,坚冰至:

阴之始凝为霜,履霜则当知阴渐盛而至坚冰矣。

寓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保守势力的没落由来已久了,明智的君子应该在踏霜之时,就能预见到坚冰的到来。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不改变正直方正的宏大美德,就没有不利。习,应为摺之假借,摺与折同义。《帛书易传·二三子》云:尊威精白坚强,行之不可挠也,“不习”近之矣。此处之“不可挠”显然释“不习”。“习”为摺之借,作折解,故云“挠”。《帛书易传·衷》说“子曰······是故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朕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刚而不折”正是“不习”。

寓意保守势力并不是一开始就保守的,也曾经具有过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不是改变了其当初的美德,就不会有现在的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内含章美,贞正可守。跟随大王做事,没有成就也会有好的结果。

寓意发扬柔顺的美德,坚定地听从新生力量的召唤,与新生力量一起开创伟大的事业,如此方可乃终有庆。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扎紧口袋,无灾祸也无荣誉。

寓意晦藏、隐退或者保持中立也可,这样既无咎也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黄裳,忠顺之德也。

寓意忠实诚信地与新生力量合作,才能获得大善之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周易折中》引李开语:曰“龙战”,则是乾来战,不以坤敌乾也。

寓意固执地坚持保守立场,与新生力量为敌,势必有一场激战。

用六,利永贞:

君子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保守势力只有变成新生力量,才能长久贞正,永保福泽。

《周易》乾坤二卦为六十四卦之纲领,为其余六十二卦之父母。窥一而知全,余卦当可推想而知。

四、结语

考察一件事情,背景至关重要。先儒既然已经考定“《易》

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西伯拘而演《周易》”,那么就不应该忽视其创生时的历史环境,不应该忽视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更不应该忽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综观《周易》问世三千多年来,言其象数者有之,发其义理者有之,附会其图书者有之,挖掘其史实者有之,各执其一端,俱言之成理。并且皆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可细思之下,总觉皆未切近《周易》之实质。确实,《周易》既是象数之术,又有义理哲思,也有历史事实,但其为什么既是象数之术,又有义理哲思,也有历史事实呢?一本原本的卜筮之书,竟然能让人发现如此深奥丰富的内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再三深思探寻。现在流行一句俗话,叫“屁股决定脑袋。”三千多年前,西伯姬昌的屁股会决定他什么样的脑袋呢?如此想来,就会明白,《周易》的这种复杂现象,正是西伯的刻意所为,亦正是其作为舆论工具所承载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本文的要旨。

一己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学名句新解:推天道明人事
“易”的变迁与《周易》探索
李守力《周易诠释》之解读复卦
左传读书杂记(二)
《易经》的作者是谁?
(12)归藏全本释义精解(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