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佛46%新生来自富豪家庭: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

    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做过一次新生背景调查。

    真相直戳我们的要害——寒门再难出贵子。

    据调查统计,哈佛大学2021届所招的新生中,高达46%的人,来自超级富豪家庭。

    而在往年,其比列仅占26.6%。

    也就是说,在美国的顶级大学中,近一半的学生,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

    可能你会说,那是因为资本主义阶层固化才导致这现象。

    不,中国“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更甚。

    中国校友网曾做过调查:

    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

    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高知,还有近两成的父母是国家公务员。

    而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直线下降。

    在2017年高考状元40人中,其中仅6位来自农村。

    有机构做过统计,高等院校招生比例早已出现两极分化——

    城市学生比例稳步上升,农村学生比例则一直下跌。

    1990年农村学生比例为22.11%,到了2010年,竟下降到8.12%。

    这都是残酷到令人不忍直视的真相。

    阶层从教育入口就已固化,社会精英大都一脉相承。

    还记得去年那个活跃在媒体镜头的熊轩昂吗?

    全国文科榜首,高一就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

    熊轩昂的父母皆是外交官。

    他刚牙牙学语时,就随着父母游历欧洲各国。不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在家庭教育上,都远胜于常人。

    跻身于凤毛麟角的他,一语道破时代真相: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现在高考状元大都来自富贵家庭。像我这种生在北京的人,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高考》纪录片里有句话: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仍有近8000万贫困人口,高考成为摆脱贫穷的一条出路。

    纪录片里有个女孩给我印象深刻。

    她叫何飞,农村人。

    这是她第二次高考,也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可能。

    家族的寄望,三年磨一剑的焦虑,压得何飞根本喘不过气。

    平时一没考好,她的眼泪便流了下来。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靠个好点的二本。

    班主任不断地给她施压:

    你要是考上三本,我讲难听点,可能毕业就是失业了。

    这段时间,没有人能想象出她究竟经历着怎样的煎熬。

    遗憾的是,煎熬过后,是无尽的失意。

    何飞只考取了一所三本大学。

    尽管不理想,但她已无力再次复读。

    我们再来看看纪录片里的另一个女孩。

    她叫刘云昊,生于北京,人大附中国际部高二的学生。

    当何飞正为模考成绩不好而流泪时,她却已放弃国内的高考资格。

    因为她准备留学。

    她说:

    小时候很喜欢哈佛,后来觉得哈佛并不适合我,所以我决定考美国耶鲁大学。

    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又是高知分子,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刘云昊,天然就充满了自信感。

    在外国名校的招生会中,她用流利的英语与外交官侃侃而谈。

    她说:

    我从小就经常往国外跑,很早就定了我会去美国。

    同样的妙龄少女,一个正为决定命运的高考忧愁不已,一个却准备着留学计划,连对高考的资格都不屑。

    难怪有人感叹,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

    谚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难道真是基因不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

    答案肯定是否的。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天壤之别。

    我出身在底层农村,在这方面可谓是行走的案例。

    每次坐火车,家人就会这样教育我:

    趁我检票的时候,你赶快偷溜出去。反正你是小孩,被抓到没关系的!

    我印象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母亲一边搓着麻将,一边斥责道:

    还不快去写作业,等会没写完,看我不打死你!

    底层孩子,大都从小就被灌输偶变投隙的处世之道,只观眼前利益的狭隘格局。

    命令、斥责,甚至棍棒,也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全部技能。

    而上等阶层的家庭教育,则更注重眼界的开拓,心灵和品德的塑造。

    比如熊昂轩。

    父母从小就灌输其宏大的价值观,以至于在自我认知方面,他就已超过普通孩子。

    比如刘云昊。

    她喜欢的是考古研究,一个奇葩而冷门的行业。

    她父母虽然不能理解,但却表示完全的支持,没有一点控制和压迫。

    至于教育资源的差异,那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说话洋枪搭土炮的农村教师和北京附中的优秀教师,自然是没法比。

    一个放假就往国外飞,一个放学就往田埂上跑,这所接受的文化熏陶,自然是云泥之别。

    一个通过和外国人对话来学英语,一个却只能通过备注拼音来记单词,这两种教育下的孩子,成绩有可比性吗?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哈佛大学成了富二代聚集之地;

    为什么名校的学生大都非富即贵;

    为什么我们县城连续10年,从未有人上榜清华北大;

    ......

    是的,差距已经摆在这了。

    不过好在,对底层孩子而言,高考的门虽然越来越狭窄,但却永远不曾关闭。

    在每年全国名校的新生中,底层孩子依然还占有着10%左右的比例。

    现在有很多人吹鼓读书无用论。

    但我想说,如果再没高考这个跳板,中国的阶层固化只会愈加严重。

    你看现在站在风光之上的佼佼者,大都有着傲人的学历——

    董卿拥有上海戏剧学院MFA的艺术硕士学位;

    杨澜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凤凰男俞敏洪毕业于北大;

    最近因离婚闹得沸沸扬扬的杨幂,也是出自“盛产”明星的北影学院。

    穷人子弟没有打好教育这张牌,若想翻身,那么勤奋、聪慧、格局、运气,以及贵人相助,缺一不可。

    而这些兼具者,几稀?

    所以之于寒门子弟,教育几乎是最后的机会。

    教育分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一种是学校教育。

    在家庭教育上,我们自己要不断学习,对“父母”这个身份负责。

    在抚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或许无法像精英父母一样,给予先进理念。

    但可以给他很多爱,教他如何自律,给他一个自由、没有控制的成长环境。(前几天写了篇《自律上瘾后,我秒杀了半个朋友圈》,就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自律的心理文。)

    再者,全力帮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在这个拼情商,拼见识的时代,与其将来给孩子20万存款,不如现在砸20万花在他教育上。

    前者能挥霍一空,后者却能令他一生受益。

    届时你就会发现,阶层永远不会完全固化。

    就像连岳说的,早先的皇帝,天下是他的,可以动用一切资源,比现在的上等阶层牛逼多了,可仍然没有永远不垮的王朝。

    在逆袭的路上,只有教育,才会赋予孩子眼界、格局、见识,也会令他拥有人脉、资源等诸多加持。

    要处女,狂生娃,史诗级直男癌的言论到底有多炸裂!

    “女人不干家务,娶来干什么”:直男癌的偏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做小三上瘾:姑娘,你为什么难以逃出烂感情的泥沼?

    冯小刚叫女人不要查手机:明知你渣我还装瞎的婚姻,唉……

    亲爱的,你置顶/星标我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来教育父母?
​哈佛新生家庭背景数据:如果别人的起点就是你的终点
如何突破自己的阶层?
“别人家的孩子”背后还有别人家的父母
成为1%
单读:令人细思极恐的精英教育的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