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熙朝慕古:康熙官窑仿明初美瓷


康熙时期社会安定,由于废除了“匠户”制度,从而使得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朱琰《陶说》中记载清初的景德镇“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众多的窑户不仅在陶瓷装饰艺术上求得创新,并创烧了宫廷秘玩“珐琅彩”品种,更是在追摹前朝的陶瓷名品的仿制上惟妙惟肖。有些仿古佳作不仅形制、尺寸、画意完全与原作吻合,就是在细部的处理及观察上也力求还原前朝陶瓷的风貌。

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制瓷业第一个巅峰时期,由于朝廷重视海外贸易,多次派遣郑和出使,从而使得中国的制瓷业,再次与域外文化联手。其中对陶瓷影响最大的主要就是从波斯地区带来的“苏麻离”青花钴料。因为这种矿土具有高铁低锰的特性,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会出现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式的渲染效果。

国家博物馆藏永乐缠枝花卉斗笠碗

自永乐青花大放异彩之后,宣德官窑青花瓷器在艺术风格上继续沿袭,使得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明代王士懋在《窥天外乘》中赞叹:“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而其颇具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发色、超凡脱俗的纹饰,更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康熙皇帝也敏锐地察觉到永、宣青花钴料的这种特性,在进行仿制的时候,也同样要求画师刻意模仿那种青料浓艳而流淌的艺术效果,使其更为神形兼备。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碗撇口、斜壁、圈足釉底,无款。整器成倒置的尖顶斗笠形。胎体轻盈,釉质细腻,釉面晶莹肥润。

康熙御窑仿青花缠枝斗笠碗

此件摹古制品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上皆以永乐时期原型为制作蓝本。碗外壁绘缠枝牡丹四朵,分作两株,线条疏朗,笔法流畅。可以清晰看出描绘青花时,用反复点染描摹追求明早“苏麻离青”色调。此件器物母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按照清代官窑纹饰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二方连续的纹饰应该采用对称式排列。但是通过与永乐母本比对可以发现,碗外壁所绘的四朵花卉并非对称。会使人误以为是工匠不细致所导致的残次品。而有了母本作为查考依据,发现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的花头就是不对称排列的,同样是两朵紧贴,相互依偎。可以说,这件康熙御窑烧制的仿古的作品不仅是有意烧制的“无款”类纯摹古制品,还是对于原物一比一复制的忠实写照。

据笔者查考,除了这种无款花卉斗笠碗外,康熙皇帝还授意景德镇烧制过为数不多落有本朝款识的同类缠枝花卉斗笠碗,其花头也同样有着不对称的特征。

香港天民楼藏康熙仿明初斗笠碗

仿宣德青花轮花纹抱月瓶

康熙五十四年,江西按察使刘廷玑在其《在园杂记》中有段对于本朝摹古瓷器的描述,他说“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宣成,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而根据目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实物资料可以印证,他所形容的仿古程度并非夸张。在清宫中有一件康熙时期烧制的郎窑红瓶就被乾隆皇帝误认为是宣德时期的制品而大加褒奖,并作御制诗文錾刻于上。可见,康熙在仿制明初古瓷的造诣何其了得。

康熙郎窑红瓶

这件康熙官窑仿制的宣德青花抱月瓶也是当时众多同类仿品中的一件。瓶为葫芦形,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扁圆形肚,长方圈足。颈肩两侧各置一绶带耳。通体用青花料绘制,上部饰缠枝花卉,下部圆肚正中正反两面绘有轮状花纹,同心圆内有变体莲瓣和阴阳图,外圈做半钱纹,两只绶带形耳朵与瓶身连接处点缀以花朵纹。

康熙仿明初轮花纹抱月瓶

这种造型来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铜器,为明早期宫廷与海外贸易交融的成功典范。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对此有所仿制,习惯称其为“抱月瓶”或“马挂瓶”。通过与明朝宣德原型比对,可以看出尽管料色不同,但图案排列及细部处理完全一致。

明初青花轮花纹抱月瓶

可想当时御窑烧制对于前朝器物精髓的把握,以及心追手摩的态度。

仿成化斗彩婴戏纹小杯

成化官窑瓷器可以说是明代陶瓷工业的顶峰,虽然以小件器物居多,但件件制作精良。尤其是胎体中铁、钙元素含量的下降,使得成化瓷器的胎质更为洁白细腻,轻薄体透,从而使得成化时期的彩瓷更加绚丽、精致。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所以,后世对于成化彩瓷的仿制尤多。

成化五子婴戏图杯,直口,深腹,圈足。画面整体分为两组,一组描绘的是放风筝,一个边跑边拉扯风筝,一个童子在旁观望;另一组画面是三个孩童一起“斗草”。“斗草”相传起源周代,后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也就是今天孩子常玩的“拔老根儿”。画面中一人观战,另外两个儿童席地而坐,相互持草跃跃欲试,一争高下。画面里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场面。其间衬以流云、假山、棕榈、芭蕉等。红彩如血,绿彩似翠,青花幽兰,灰中泛紫。

国家博物馆藏成化斗彩婴戏小杯

康熙御窑在仿制的时候,还有意识地将其中一个童子的衣服描绘成了“姹紫”。色如铁赤,干涩无光趋近于紫、褐相间的色调就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姹紫”。“姹紫”一说来源“差紫”,其实本是形容“差强人意”之色。结果随着烧制配方的失传,反而成为了成化斗彩独有的一种色彩。康熙官窑制作的成化婴戏杯,在画面力求与原作相同的基础上,还刻意追求彩料的真实性,并牢牢把握“姹紫无光”的鉴定特点,可谓观察入微,丝毫不逊于现在的仿古要求。

康熙官窑仿成化斗彩婴戏杯

仿制自古有之,每个时代的追摹者都会在传承中体会前人所要表达的艺术诉求,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炼,获得提高,让艺术之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康熙青花瓷器鉴定者的知识面
断代||元、明、清釉里红瓷器
瑰宝奇珍青花瓷
清仿明古瓷特征大全,一看便知
元明清瓷器鉴定
明宣德怒放的繁花——青花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