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礼仪之邦话礼仪



 

                   《礼仪之邦话礼仪》之一 礼仪略说

                                     转帖   羊之君子

 

主持人:做一个中国人总是让人骄傲的,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可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印度、巴比伦的文字和文化都已经消失或者断裂了,只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传承至今,还有一件让咱们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有一个称呼,说我们中国叫做“礼仪之邦”,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很崇尚礼仪,万事总有个根源,那么中国人的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今天我们请到的上海大学的胡申生教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礼仪之道。

我想前一阵子热播的《大长今》您看过没有?

胡申生:看了。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看一段片断。这个就是热播的韩剧《大长今》,据说在重播的时候收视率都很高,尽管有人对《大长今》不服气,可是它的收视率还是摆在那儿,说明老百姓对它喜欢。我在想,《大长今》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故事情景以外,它里面所表现的韩国的礼仪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很多媒体报道说是一些人看了《大长今》片子以后,都学《大长今》里面的礼仪,还用《大长今》的腔调跟人说话,特别客气,有的甚至还用《大长今》来教训人,你看看人家多懂礼貌。教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胡申生:《大长今》热播以后,社会上反向很大,在《大长今》反映了韩国礼仪方面的问题,药膳方面的问题,针灸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从历史记载来看,韩国,以前的整个朝鲜半岛,它是有高句丽、有百济,有新罗,这三个国家组成的,那么在我们国家的唐朝初年,这三个国家分别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也叫潜唐使,到我们中国的都城长安来学习。

主持人:等于是留学。

胡申生:留学,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而且派出最好的年轻弟子来学习。在唐高宗年间,他已经把我们的国家,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在内的儒家经典,“三礼”都带回去了,带回去以后,成为他们太学里的必学的教科书。实际上这个礼仪在他们的国家,在无论是教学方面,无论是在生活方面,都很好地传承下来。

主持人:我自己也有很多韩国的朋友,他们见了人非常有礼貌,见了师长,尤其是,一见你,你好,对你非常尊敬,而且在语言称呼当中,总是有一些敬语等等这些

胡申生:对,其实我们在看《大长今》也好,在看其他韩剧也好,不管对剧情怎么讲我们不管,但是对里面表现出来的礼仪,还是感到很值得学习的。

主持人:您现在所欣赏的恰恰是对咱们中国传统礼仪的欣赏。要说咱们中国的传统礼仪,我觉得您在这方面有研究,是不是还要从咱们礼仪的本意来说起呀?

胡申生:这个礼在中国古代的文字当中可以看出,它旁边是一个祭祀的祀,表示什么呢?这一种祭祀活动,上面是一个繁体字,上面是一个曲字这个就是酒,下面是一个豆,这个豆在我们古文当中是一种容器,实际上就是装酒的,盛酒的,整个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用盛了酒的这样一个礼器来祭祀祖先,来祭祀天地,是这样一个意思。

主持人:很像我们举一个酒尊,然后敬天那种感觉,这是一个礼字。礼字,实际上礼是从祭祀而来的。

胡申生: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对我们中国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天,一个是地,祭天地,因为和我们的农业发展太有关系了。第二个就是我们尊祖敬宗的这样一个中国民族的传统,对祖先特别尊重,所以往往到了农业的节目,就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在祭祀当中,你要考虑了,怎么一个礼仪,比如说谁先去敬酒,就有一个等级了。

主持人:这个里面,如果要是没有安排的话,会混乱的,谁都跑上去敬。

胡申生:对,所以要严格按照在生活当中按品级、等级所以这样才去,谁先谁后,有一个长幼秩序,这样一来,实际上礼它最大的一种本质,就是等级标志。

主持人:这样是等级。其实前面说到了三礼,这可能算是最早的有关于礼的方面的书籍,这里面是不是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礼”。

胡申生:我们现在讲到的礼一般是“周公制礼”,他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形成这样一本书,就流传到现在我们讲起来的,礼仪当中最早的就是《周礼》。

主持人:说到周公的话,曹操有一首师叫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胡申生:周公他制定周礼,本人也是非常地懂礼的,为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叫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意思呢?他在洗澡的时候,洗头叫沐,每次洗到一半有人来找他了,他马上把头发握起来,头发很湿的就去接待去了。那么几次吃饭的时候,刚刚吃到一半有人来找他了,他马上把饭吐出来,然后再去接待,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持人:说明这个人本身就很讲礼。

胡申生:但是我们现在讲到中国礼仪之邦,谁都不会忘记,周公对我们国家礼仪之邦重大的贡献就是制礼。后来的《仪礼》是有关于礼的一些具体的,比如说怎么搞怎么搞,《礼记》有的时候理论上再来进行阐发,《礼记》里面也有一些很具体的礼记内则,内则当中就是说我们具体怎么做,怎么行礼。

主持人:就是行动手册,行为守则。

胡申生:可见我们古人对这个礼不光是有理论,还有很多的条款是具体的让你怎么做。

主持人:再往下推的话,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不是对中国的礼仪传承有着很大的贡献呢?

胡申生: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春秋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周天子的威信、威权,他已经得到了大的打击,出现了什么呢?叫做“礼坏乐崩”。

主持人:礼和乐都没了,都乱了,所以孔子克己复礼。

胡申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还是想维护原来他讲的西周的这一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恢复它,事实上是孔子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这个良好的愿望,但是不一定能够达到,因为社会的变化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持人:那么刚才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最终区别的是一个等级,从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是非常乐意的,但是对老百姓本身,这种礼是不是很有好处呢?

胡申生:这个礼我们讲核心是个等级,那么,我们从大的方面讲,统治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礼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什么道理呢?我们老百姓,百工,有各种各样手工业的,有农民的,有商业的,在自己从事的生活范围当中,也应该有自己的礼仪,仪节,也应该谦让,所以礼不光是对统治者来说,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也是必须的。

主持人:其实民众当中也是有三六九等,本身也有等级,您刚才说的稳定倒是很有道理,如果说设想没有礼的一个社会,那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就非常容易发生。

胡申生:我们古人,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家都讲到,万物都有羽毛,比如说飞禽它有羽毛,走兽上面有毛,人的羽毛就是礼仪,同时墨子、荀子都讲过,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就是人懂得礼仪。

主持人:是,看起来这个礼仪跟衣服一样重要。像《大长今》里面,我们就看到衣服上面也确实是分等级的,服装方面颜色区别等级的话,这是个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规矩?

胡申生:孔子讲到礼的时候,一直讲到人,人和礼,人是一种道德规范,礼是个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除了祭祀当中也好,还有包括我们讲的服侍,从汉代开始,我们的朝服就规定了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唐代的时候三品以上,是紫服,五品绯色。

主持人:是那种粉红的感觉。

胡申生:然后是在五品以下,是蓝色的,红色的都有,所以我们一般讲,表示我认真读书,将来我能够飞黄腾达,脱去了蓝袍换紫袍,紫袍就是什么?我做大官了还有一句话我们讲,这个人红的发紫,为什么叫红得发紫?就是红的衣服,被紫色替代了,红得发紫就是做大官了。

主持人:今天咱们了解了一下红得发紫原来就是对礼仪的衣服上面谈的。

胡申生:到了明朝,我们看明朝的服装,前面有一块补,叫补服,这个补服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什么样的动物,实际上也是指等级,什么品是什么动物,什么品什么动物。到了清朝是顶戴,顶戴上的花翎的样子,珠宝的样子,就表示等级。这是仪字,仪式、规则、式样。

主持人:所以我们说仪表仪表嘛,实际上它是外面的一种表现。所以平常我们外在一定要注意,外在不注意,比如说你帽子戴错了,你衣服穿错了,或者你这个人特别不认真,那其实是一种失礼的表现。我们说了,不穿衣服是失礼,野蛮人不穿衣服,禽兽不穿衣服,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不穿衣服的话,好象两种人,只有两种人可以原谅,一种是水浒当中的那种江湖好汉,李逵,李逵只要是一拿着手持板斧往上冲的时候,必然是赤膊。还有魏晋时期的那些名士,好象总喜欢那种特别随便的,比如说我们说了,使东床这个词作为女婿这个代名词的王羲之,他就是当时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面被人家相中了。还有嵇康、刘伶那样的,放荡不羁的。

这儿我给大家说一个“刘伶醉酒”,这里面刘伶到什么程度?这个人一喝醉了酒,他就把衣服脱光,哪怕是客人来了也不管,照样一丝不挂地见客人,您看看,这是当时的图形,不过我们这个画师,好象显然是把他当成一个疯子,这身体画得好看一点嘛,对不对?那么他当时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日月是我的衣服,我干嘛要穿它?

胡申生:“刘伶醉酒”的真实含义是借酒躲避魏晋这样的一个乱世。

主持人:对,他不愿意出来见,实际上恰恰是想把别人吓走,拒人于门外,这是不是有点暴露狂的感觉?

胡申生:暴露狂,对。

主持人:那除了暴露狂以外,应该还有会什么偷窥狂。

胡申生:因为自从人类告别了裸体以后,有了衣服以后,实际上出现了另外一种病症,就是窥视,要暴露,一个人本人来说有暴露狂,另外一个是有窥视欲,在我们的史书上有记载,童耳,就是晋文公,春秋五霸第二个,晋文公没有做国君的时候,流亡在外面19年,到了一个曹国,曹国听说童耳这个人叫“骈胁”,什么意思呢?肋骨是联结在一起的。

主持人:板肋。

胡申生:肋骨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他就想偷视一下童耳的身体到底怎么样?就利用童耳洗澡的时候,他就偷。

主持人:你看,曹国国君偷看人家洗澡。

胡申生:结果,这件事被童耳知道了,那么是严重的失礼,所以后来他和曹国就结下了冤仇,尽管曹国接待了他,但是结下了冤仇,失礼是太大了。

主持人:好象据说是后来童耳开始霸业的时候,最先灭的就是曹国,失礼失大了。您刚才也说了,礼原本是为了祭祀用的,但是到后来跟祭祀的关系不是太大了,反倒跟我们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礼走得越来越近了。

胡申生:这就是礼越到发展含义越宽泛,宽泛到什么程度?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种行为都离不开礼,无论是家庭、社会、包括单位,我们讲是什么呢?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德当中我认为都贯穿一个字,就是一个礼字。

主持人:其实可能很多人并不具体知道礼到底有哪些含义和规则?甚至他们都没有看过“三礼”等规则方面的书,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浸润,好象礼就在我们的心中,现在我们人人都能判断,你这个人太无理了,休得无理,这种东西,已经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了。

胡申生: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主持人:好,今天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礼仪,大概地讲了一下,那么可能后边的话,我们还要继续多讲一些具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在我们的古代这个礼仪怎么样在我们生活当中影响着我们。

最后啊,我们再把礼仪这两个字拆开来看一看,礼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待之道,是秩序,是原则,是规则,是内核,这仪在外在是形式,是待人之道的具体表现,只有内有礼,外有仪,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道。

《礼仪之邦话礼仪》之二家庭礼仪-父子和兄弟

主持人:今天咱们继续来说礼仪,人和人之间一交往就存在礼仪,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呢?家庭成员,这其中有血缘关系的那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这样的血缘关系之间的礼仪。

今天呢,我们请来的是上海大学胡申生教授,胡教授你好。

胡申生:你好。

主持人:今天我想先请您看一条报道,看完您别生气,然后怎么接着分析,请看。

新闻资料:这位老人今年93岁,老人告诉记者:“孙子打我的,被子里拉出来打的,我还在睡觉呢,去年孙媳妇打得我血直流,到医院里缝了四针”。“打是孙媳妇打的,夏天把衣服拉下来,还有块淤青,我亲眼看见的”。居委会干部听说以后,马上上门了解有关情况,而当老太开门请居委干部进去时,他的孙子更是火冒三丈。看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小辈,经常调解居民纠纷的居委干部,也感到难以理解。

居委干部:今天看到小辈对她这样,我们也感到很心痛的。

主持人:您看完之后,教授您对条新闻有什么感觉?

胡申生:我看了确实很生气,因为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居然还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例。

主持人:十恶不赦这个词应该非常严重了,其实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在恶逆里面的定义是什么呢?殴打或者是要谋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尤其是上辈。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跟这个正好相反的。

新闻资料:这个背着母亲上楼的男生叫刘亭,六年前刘亭13岁时,母亲肾病发作,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卖掉了房子,父亲外出打工,一去不回,刘亭学会了打针、输液等护理技术,悉心照料母亲。2005年,刘亭考取了浙江林业学院,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刘亭带着母亲上大学,就在学校的对面租了一间小屋,一边上课,一边服侍母亲,她希望有一天,能筹到一笔钱给妈妈治病。

主持人:现在上海中山医院已经成功地为刘亭的母亲进行了手术,并且免去了全部的手术费用,刘亭也接到了很多上海市民的捐款,刘亭的本子上面,她就记者很多捐款的细要,但是她没能记下来捐款人的名字,这些人都是做的好事不留名。

现在当然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就是说现在刘亭的母亲出院了,一位上海的市民把她们接回了浦东的家里面,因为刘亭的母亲在三个月以后还要复查,主动提出来给他们母子两个人有一定的支持。

胡申生:如果说刚才讲到的离子是现代逆子的话,那么刘亭就是我们值得歌颂的一个现代的孝子,为什么会那么多人支持她?捐款不留名,有的人甚至把她的母子接到家里去,实际上被他们的现代孝心所感动。

主持人:说到孝,我们大家都能想到,二十四孝。

胡申生: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说汉文帝,他为自己的母亲薄太后伺汤喂药,常汤药,因为汉文帝当时是一个藩王,是一个诸侯,就是代王,这样一个地位高的人,还为自己的母亲这样尝药,我感到我很感动。

第二件事就是宋朝的大学问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他为自己的母亲做什么呢?洗便器。

主持人:每天都要亲自来洗。

胡申生:洗便器,像他这样的一个人,名人,学问有吧,但是在家里,他依然履行着这样一个孝子的行为,所以对我来说,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

主持人:我们也给大家说说“卧冰求鲤”的故事,是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早年丧母了,继母其实对他不好,而且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得他失去了父爱母爱。但是有一天他的继母患病了以后,想吃活鱼,大冬天寒冬腊月,河道都冰封了,他当时是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以体温熔化河面上的冰,这个时候,冰忽然开裂,两条鲤鱼就蹦上来了,感动天地,这个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胡申生:这个是流传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在给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也提出异议,王祥傻乎乎的,傻孝,母亲要吃鲤鱼,你去找一个砖头,石块,砸冰,找石块去砸,为什么去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呢?这样好象有一点傻孝,但是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当时的社会提倡孝,但是有时候提倡过了头以后,“卧冰求鲤”已经有三个版本,不光是王祥一个人,还有装在其他人身上,为什么什么道理?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我们要讲“卧冰求鲤”,主要还是吸取他的孝的精神。

主持人:还有就是“怀橘遗亲”,在吃饭的时候,偷偷拿两个橘子藏起来,让人发现之后,问你怎么回事,说因为我母亲就喜欢吃这个橘子,所以带两个回去,结果他是过错,失礼了,但是人家觉得他这个人很可敬。

胡申生:这个例子在《左传》当中是有真实记载的,《左传》当中《郑伯克段于鄢》,颖考叔为了去劝解郑伯,在招待他吃饭的时候,把肉挑在旁边,郑庄公就问他了,你为什么把肉挑在旁边?他说,因为我母亲什么都吃过,就没有吃过国君赠给我的食物。所以我把这个食物带回去,这句话感动了郑庄公。

主持人:《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文章特别有意思,在大学语文也好,其他很多古文的书当中它都是排在前面,所以每次好象一背书总能背到,您这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胡申生:这个孝在我们的记载当中应该讲很长远了,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古代的经典《十三经》其中就有一个《诗经》,《诗经》是很远了,其中就有一句话,“孝子不匮,永赐尔类”,什么意思?孝子对我们人类来说,生生息息不会消亡的,上天永远会把孝子精神赐予给你们人类,所以孝子来源很长了,我们儒家是非常强调把孝看成是德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这是孔子讲的。孔子的学生曾子相传他编了一本书《孝经》,整个一部书就是讲孝,可见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对孝是非常重视的。

主持人:有一个叫做“父慈子孝”。

胡申生:对,过去我们讲“父慈子孝”是指父亲和孩子这一对当中,但是一般来讲,总是讲家父叫家严,父亲是严,家母叫家慈,母亲是慈。

主持人:您做父亲了?

胡申生:对。

主持人:您在家里边是严父还是慈父?

胡申生:我有一个女儿,我在家里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个慈父,但是我的妻子,就是孩子的妈妈,她扮演的是一个严母。

主持人:换过来了,慈父、严母。

胡申生:凡是女儿要钱的事,偷偷摸摸总跟我讲,我很大方,一要就给,但是有关我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事,我的妻子,就是她的妈妈抓的很严,我们两个正好,这样也是互相地相得益彰。

主持人:慈父严母也好,严父慈母也好,严这个字,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厉害,但实际上可不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也是一种慈爱的表现?

胡申生:对,所以我刚才讲到的严和慈,它只是一种外向的表面,它的内在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孩子的负责任,我们对家庭来说有一个职能,就是抚养的职能,教不教,父之过,这个“父之过”如果宽泛一点讲,父母都有这个责任。所以我们对于教育孩子来说,父子之间的关系来说,不在表面你的严,也不在你表面的慈,就是你负不负责任。

韩非子他曾经讲过,叫“严父无悍孺,慈母有败子”,这个严是什么?你教育得当的话,家庭就没有悍孺,对父母忤逆的,很凶的,过于慈母,就是有败子,这个就是有溺爱,所以我们讲的慈,并不等于说是溺爱。

主持人:严、慈可能它要同时存在,如果光要慈的话,我们现在看到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许多不良做法采取让步,甚至纵容,比如客人长辈没到齐,他就先吃了,也不管,老人一上来一看,那盘子好菜吃的差不多了,还有什么哭着闹着要买玩具,很奢侈的花费等等,这些比比皆是。所以我说是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严,或者严而无当或者慈而无当造成的?

胡申生:这里面有一个不管你是严还是慈,家庭的礼仪非常重要,无论父母严和慈,都要给孩子从小“蒙以养正”,开蒙的时候就要养正,正是什么?正确的方法,正气,其中就有家庭礼仪。

主持人:如果父不慈,或者不严,严而无当,慈而无当,子就不孝呢?

胡申生:父不慈,子不孝,这是有的,但是也有父不慈,子很孝,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尧舜,这个舜,他的父亲对他很不好的,经常打他骂他,甚至害他,但是舜仍然保持了对自己父亲的这一种孝。

主持人:这就是二十四孝当中的孝感动天,但是这个故事看完之后,很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寒门出孝子。

胡申生:这也是个规律,一般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说家里穷出寒门以后,往往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往往在这种环境当中,他知道父母生我,养我的艰辛,所以反而会对自己的父母更加负责任,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亭背母差不多。

主持人:当然了,我建议电视机前的各位,严也好,慈也好,一定要把握个度,对孩子后面认识父母,以及孝敬父母是非常有好处的。

胡申生:我们现在提倡的孝主要是取他核心的内容,取他的精神实质,并不是完全学他的样子,在家庭当中,孝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孝、养,还要有个敬,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偏离。

主持人:对,您说的非常好。传统的孝道当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了,我们知道的,你不结婚,不生孩子,没有子嗣,这个是你不孝,那么另外两个不孝呢?

胡申生:一个就是曝露了父母缺点,曾参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有一次他锄菜的时候,把瓜秧锄掉了,他的爸爸叫曾皙,痛打一顿,打好以后,曾参忍痛还装着笑脸,好象然后若无其事安慰父亲,孔子就骂他了,说你不应该这样,你这是什么呢?“陷父之不义”,小骂小责你要忍受,大骂痛打你要逃走,万一你不逃走被父亲打死了,你父亲不是不义了吗?

主持人:将来会背上一个不义之名,把自己的孩子给打死了。

胡申生:还有一个,你要到一定时间,你要去外面做工,做官,要挣钱来养活自己的父母。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养和敬的问题,我与之相反,想起来另外一个话题,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做“啃老族”,说现在有一些已经二十好几,三十好几的人了,他们自己不外出做事情,不愿意去挣钱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亲,反倒是赖到家里面,吃父母的,用父母的,有的父母已经退休了,他们一直要把他们吃到,还有没有,没了,吃到这种地步,吃老的一族,可是他们现在这些人,似乎都没有感觉到羞耻之意。

胡申生:今天的不孝之子这些人都是,因为父母养你不容易,一般说到了成年以后,你有这个责任去工作,然后反过来,应该是赡养,我们刚才讲的家庭两个功能,前面一个叫抚养,对未成年人、孩子抚养,这是父母的一种责任,父慈。但是反过来有一个子孝的问题,就是要赡养,对于年老的,甚至丧失了劳动力、退休的父母,儿子应该尽赡养之责。

主持人:所以不孝有三当中,恳老族当中已经违反了一条。说到父慈子孝,后面还有“兄良孝悌”。属于孝悌之道,那么这个悌的意思您给大家解释一下。

胡申生:这个悌还是敬的意思,就是作为弟弟应该是敬爱兄长,还是敬的意思,这是我们讲的父子礼仪以外,还有一个兄弟之礼。

主持人:这个敬在这里面有很多说法了,比如长兄如父,家庭里面如果父母不在的时候,这时候老大就要承担起来家里面的责任。

胡申生:长女如母。

主持人:我自己有切身的感受,我的哥哥比我大15岁,甚至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他曾经代表家里面去给我开过家长会,所以我觉得,我能深深体会到这点,因为父子之外,可能手足之情应该讲是血缘关系当中最为亲密的了,向来骨肉、同胞。

胡申生:同胞共乳的,同气连枝的。

主持人:手足相残也是为人所不耻。

胡申生:古代有一句话,把这个叫“兄弟阋于墙”,就是说在墙内在家里闹起来了,实际上也是被批判的,除了宣武门兵变以外,除了隋炀帝李广和自己哥哥以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曹丕、曹植兄弟两个人,这三个例子都超出了家庭的范围,是和政治关系在一起了,所以往往我们讲的兄弟之情,兄弟礼仪,一碰到政治这个问题,往往它会变形,我们应该不管在政治生活当中,家庭生活当中,都应该保持这一种良好的兄弟礼仪,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主持人:毕竟是一母同生,手足之情,念着点,我们看到现在新闻当中,邻居间打架不算新闻,亲兄弟之间两个人为了一个什么事情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那肯定是新闻了,说明在这个社会当中,如果亲兄弟打起来,是太新鲜的一件事不可能为人所不耻的,所以各位可要注意一点。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血缘、亲情是人之所以能够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本,父慈子孝,兄良弟悌,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系,才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纽带,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礼仪之邦话礼仪》之三社会礼仪-老师和朋友

主持人:今天咱们来继续讲礼仪。天、地、君、亲、师,老师在咱们中国人的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尊师是中国民族的一贯传统,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师如从父,师命即父命”,您看,对待自己的老师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学生和老师之间该有什么样的礼节呢?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上海大学的胡申生教授。

古人好象非常似乎强调师生之礼,尤其是今天跟你探讨这个话题非常切题,您就是老师,您对师生之礼怎么看待?

胡申生:师生之礼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很多的记载当中,都强调了尊师之礼,这里面特别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就是我们讲的尊师,尊师之礼。我们对待老师往往用对待父亲这样的礼仪,我们传统的一种观念,就是老师你就要教过我以后,我就永远不能忘,叫师恩难忘。但是作为老师来说,他也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比如说孔子,他教了那么多学生,我们要三千弟子,七十二弦,我们看历史记载当中,他的学生,学得差不多了,孔子就给他们介绍工作,孔子的几个弟子都担任过宰俋,就是一个县的地方官,或者一个家臣,卿的家里去担任一定的官职,这样的一种过程。实际上学生对老师也很感激。

主持人:现在您的学生教完了以后快毕业了,然后您给他个推荐表。北大当时是蔡元培任校长的时候,他就帮助过他的一个学生,叫做许德行。许德行他当时家境比较贫寒,没有办法继续上学,无奈之下,他就找了蔡元培请求帮助,蔡元培一看,许德行的英文笔译能力很不错,翻译能力很强,就把他安排到了国史编纂处,利用课余的时间做翻译,一个月给他10块钱银元,这样他就能够去上学,同时还能够贴补点家用,实际上给他提供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多年以后许德行说,自己最钦佩的人,一个孙中山先生,第二蔡元培先生,念念不忘。

胡申生:像老师给予穷学生以机会,一方面尊重他的自尊心,我不是白给你钱,这一种往往对学生不尊重,他不愿意让你施舍。蔡元培的伟大在哪里呢?他让你发挥你的特长,让你去到国史编纂处去搞翻译,你靠劳动所得,这个情况在我们现在大学里也很普遍,老师给穷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继续求学,这种学生往往确实会感恩,会用心读书。

主持人:其实在我们开蒙的教材当中,《三字经》当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说明老师他的重要性。

胡申生:这里牵扯到老师一个师德问题,既然你教了学生,你就要把他培养成才,那么,像汉朝有一个名丞叫余定国,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是最高的检察官,相当于司法部长,他在做官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学问不够了,又把老师请来,他做了那么高的官位,恭恭敬敬的,每天向自己的老师请教,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现在讲起来,是个再学习。其实讲到中国古人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不讲一个成语,叫“程门立雪”,“程”是指什么呢?就是北宋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和程颢兄弟两个人,我们叫“二程”,程颐当时的名气很大,他当时有一个学生叫杨时,后来也成为一个理学家,他慕名来拜师,结果程颐那天正好在打瞌睡,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杨时为了不惊动老师,让老师休息,就在外面站着,等老师醒来,结果鹅毛大雪把杨时身上都盖满了,变成一个雪人,后来程颐醒来才发现这件事,才把他叫进来,那么这是一个尊师的佳话“程门立雪”。

主持人:那可见当时对师父,或者对老师的这种尊敬。

胡申生:在我们的礼仪当中,拜师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智制度,包括送帖子,然后履行一种拜师的仪式。

主持人:古代的拜老师挺复杂的,有一套程序。首先是大家入席,然后学生老师按一定的规则就位,然后要呈上拜师帖,还要拜文房四宝,拜孔圣人,然后老师要回帖,学生家长要奉呈学金,就是交学费,还有一项是履呈戒尺,学生用红盘子,把一只戒子,这代表的是戒尺的意思,也有直接干脆就在一把戒尺在上面,恭送给大家,意思就是老师如果我有不听话的时候,请您严加管教。整套的拜师礼相当讲究。

胡申生:这就是为什么往往一个仪式越隆重,就说明这个越重要,如果我们的仪式很简单的话,往往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完全尽到,为什么对拜师有一套完整的礼节?就是希望拜师以后,你们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师生关系,来保持一种很好的师生礼仪。我们讲师生的礼仪不完全在老师健在的时候,有的时候老师亡故以后,对老师的一种情分。还是讲孔子,孔子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为老师守墓。他的大弟子叫子贡,子贡守墓守了三年,三年以后那些弟子又齐聚在一起,我们为老师守墓时间到了,子贡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我还想再为老师守三年。

主持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也有这么一篇文章,叫“30年的重量”,这里面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到了他接到了,曾经是他的语文老师的穆尼先生打来的电话,说是30年前的春节,你送来的这张贺卡,如今找不到了,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给我。余秋雨先生就想起来当年穆尼先生教他自己的时候,自己在作文比赛当中,得了大奖,后来过年的时候,他就和同学们在一起画了一张贺年图给了老师,结果老师到现在这么用心惦记着这个图,找不到了,还要请他们再重画一下。

胡申生:穆尼老师家我去过,这件事我确实也感受到,因为当时余秋雨已经是名满天下,后来搞了一个活动,就是说穆尼老师打了一个电话给了余秋雨,请他来一起参加,余秋雨一般是这种活动他不愿意多参加的,但是他还是欣然而来,所以我了解这个状况以后,对我也是一个教育,穆尼老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

主持人:人们常说良师益友,一个人要得一良师终身受益,得一知己,终身无憾。前面我们说的是良师,接下来我们该说谊友。有一句话,在家靠父母,怎么着?出外靠朋友,对不对?朋友之间礼仪的基础是信义,重情重义,重信义。

胡申生:我们中国古代历来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主持人:社会上面关于朋友的歌特别多,我知道的朋友的歌里面,臧天朔的《朋友》,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还有周华建“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每个唱朋友情义的歌曲,都存在一种情义,谁都会唱,而且还有您刚才说到五伦当中,好象其他的亲属关系都没有,其他的各方面,只有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性。

胡申生:讲到朋友,我想就是“管鲍之交”,什么是“管鲍之交”呢?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管仲,有一个叫鲍叔牙,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他们都有记载的,年轻的时候交朋友的时候一起做生育,总是管仲要占便宜,失败了,总是要鲍叔牙贴钱,有利可图了,管仲多占一点,打仗了,管仲往后跑,鲍叔牙总是跟他讲,他家里有80老母,总是原谅他,为什么道理呢?实际上鲍叔牙看中了管仲的大才,后来在齐国,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继承者的时候,正好鲍叔牙是帮助齐桓公的,管仲是帮助公子纠的,公子纠失败以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然后管仲做官做到什么呢?反而在齐桓公那里,在鲍叔牙之上,变成鲍叔牙的上级了,所以管仲确实体现了政治家的才能,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当时司马迁记载史记,天下不多管仲,而多鲍叔牙。这个“多”是赞美的意思,天下人反而不去赞美管仲,赞美鲍叔牙,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到现在的“管鲍之交”。

主持人:当然了,也有朋友当中相处得做的很好的,大家都非常熟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妻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当时的乐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抚琴抒怀,想当时是作为一个砍柴的,就是普通的一个农民吧,农民,钟子妻,结果他就听明白了他的音乐,当时不禁赞道,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作为乐评人来说也很了不起,伯牙一看巧遇知音了,非常高兴,两个人相约半年后来这儿相会,但是,后来,这子期就病逝了,结果伯牙悲痛欲绝,到了子期的墓前,重弹“高山流水”的旧曲,悼念知音,据说到后来弹完之后,就把琴摔掉了。

胡申生:终生不复古琴。

主持人:再也不弹琴了。

胡申生:这个朋友之交,实际上我们讲是相互的,在我们古代的朋友礼仪当中,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既然是朋友之交,我们要扬长避短,尽量能够彰显朋友的长处,不要暴露朋友的短处。西汉刘向写了一部叫《说苑》,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次要出门,天上下雨了,结果雨伞没带,旁边的学生跟他讲了,说子夏有,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你问他借,孔子没有问他借,他就悄悄跟他们讲,子夏这个人呢,我知道,学问很好,但是很吝啬,如果我问他借,他有可能吝啬,不愿意借给我,也有可能借了以后不高兴,这样反而让他心里不痛快,如果不借的话,就暴露了他不尊重老师的缺点,算了,我们不借了,我们另外克服吧。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管但是这件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道,孔子非常懂得,就是不要随随便便的,无缘不顾地暴露朋友的短处。

主持人:对,没错,自古以来有求知己的,也有卖友求荣的。

胡申生:自古以来,卖友求荣为人所不耻,这个情况在我们古代有,比如说韩信,是刘邦下面的一员大将,有一次项羽下面的部将叫钟离昧,逃到了韩信那里,韩信把他藏匿起来了,后来韩信受到刘邦的猜忌,刘邦要杀他,结果有人跟韩信讲,钟离昧是刘邦要抓的人,你如果把他献给刘邦以后,你能够保全性命,结果他果然这样做了,这样做了以后,实际上把朋友害了,自己并没有得到解脱,最后韩信还是被刘邦所杀。

主持人:他最后的下场真是不太好,尤其到后来的时候,刘邦杀他的时候,他说:“狡兔死,则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是说我早知道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最后他很惨,他一边卖友了,他也没求到荣。

胡申生:对,我感觉到就暴露了韩信个人的品德问题,他的个人品德确实评价不高,他的军事拆卸评价很高,他的个人品德评价不高。实际上我们讲古代也有为朋友义气能够互相保全,这种故事也很多,我感到这是我们古代的讲朋友礼仪的精华,而韩信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朋友之间交往的一种不好的典型。

主持人:其实到这个时候的话,大家可能对朋友这个词有新的认识了,不是说说了朋友就真的衬朋友这两个字,我觉得您说的那个信字非常重要,同时您刚才说的一定是相互扶持的,相互帮助的情况下,不要暴露朋友的短处,要维护朋友的长处。太多了。如果说您最后没有做到这一点,只能四个字,交友不善。

胡申生:另外我们交朋友,不是说朋友越多越好,真正的朋友我们讲,精粹的朋友天下没有几个,刚才你讲到的,天下知己有一个就足够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是说我们要酒肉朋友,我们要的朋友是道义上相互砥砺的,生活上相互关心的,通过互帮互助能够互相前进的,这样的朋友是知己。

主持人:毕竟维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像血缘,不像其他的那些利益方面的东西,最主要的还是以心换心,所以体现在一个“信”字上面。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又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人生难得一知己呀,不管是拜师还是交友,除了缘分,要紧的还是学会待人有礼。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行”。

《礼仪之邦话礼仪》之四“敬人之道”

主持人:刚才您看到的是电影当中的镜头,虽然夸张了点,但是在生活当中,也很真能看得到,穿着睡衣上大街,在七八十年代的上海,那是很多了。再加上现在我们平常也经常批判的随地吐痰,说话带脏字,不文明礼貌等等这些现象,您说这些现象和我们的礼仪之邦的称呼相称吗?不相称,那叫失礼。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下,在全社会范围之内的敬人之道,今天依然请到的上海大学的胡申生教授。那么您对现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对古代提倡的礼,对比一下,您怎么看?

胡申生:刚才你讲到的,我们穿着睡衣满街跑,这个是香港实业家罗康瑞给我们提出过的一种忠告,我当时看了是脸红的,我记得报纸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个小学生,对妈妈好象不尊重,妈妈到学校告老师,你们怎么教育的,我女儿在大街上看到我,叫都不叫我,校长找到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尊重你妈妈?这个孩子说,我不好意思叫她,妈妈怎么在穿着睡衣在跟人家讲话。这个是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礼记,礼记当中的第一篇就是《曲礼》,《曲礼》当中提出了三个字,“毋不敬”。

主持人:就是不要不敬的意思。

胡申生: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注这个的时候,他曾经讲过,“毋不敬”是礼记当中的纲领,所以我想既然我们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好的讲礼的传统,那么我们在生活当中,就应该时时处处来讲礼,讲这个敬字。

主持人:礼可以说是敬人之道。以前看过这么一个报道,咱们北大的一位副校长,到了韩国的某个大学去参观、访问,走到了某个地方,在对方校长的陪同之下,走到了某一个地方之后,有几个韩国学生正在那里玩耍,突然间看到校长陪着客人过来了,立刻齐刷刷站在那个地方,非常恭敬的鞠躬,当时北大这位校长就非常感慨,惊讶,说在北大我可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其实我们见惯的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接见仪式,两排学生手拿鲜花,感觉是这么一种形式,像人家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

胡申生:韩国大学里的学生,他们不是作秀,他们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这是我们礼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你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所以在我们古代也讲过,德辉动于内,礼发于外,就是说内心有这个需求以后,你会由内而外的表现这种礼节。我们古代讲到个人的修养,反省,实际上都是从礼,从敬这个角度表现出来的。

主持人:没错,其实礼像刚才您说的,内心的德作为基本的前提由内而外,否则真的是作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经常讨论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怎么界定人?其实在儒家经典著作当中,礼记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就在于礼,人懂礼,动物它不懂得这个礼,礼记当中还说,鹦鹉能说话,终归还是鸟,猩猩最后能说话了,他还是禽兽,如果人没了礼,会说话了,但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说得是非常地尖刻,如果你不懂礼就是衣冠禽兽。

胡申生:外在的礼节实际上是容易做到的,我们的礼节不要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

主持人:如果是光表演,那谁都会表演,不能够形成一种人文的推动力,大家要是懂礼,有礼的话,还是从内心出发,比较好。过去有各式各样的礼,比如说有什么成人礼。成人礼当时是冠礼和季礼。

胡申生:对,礼书上都有记载,一个男子到了一定的时间,18岁,那么他要行冠礼,冠礼可以戴帽子,因为古代我们是披发的,到了成年以后,开始束发,头发可以束起来,然后用一个簪插好,表示成人了。笈也是这样,一个女子到了15岁以后,就要行笄礼了,一看你的头发就知道你成年了,这个礼在我们古代叫人生礼仪,非常看重,为什么那么重视?就是对你本身来说,你要认识到我是成人了,我现在要注意成人的礼仪,成人的义务,对别人来说,也要对你应有的尊重,我国古代有姓,有名,有字,这个字什么时候起呢?就是行冠礼的时候,给你起一个字,字一旦起好以后,比如我称呼你,一般表示尊敬,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要称呼什么呢?称字了,刘备,要称他玄德,玄德公,张飞翼德,这个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们现在在广场上,我们也有叫18岁(成人)意识,就是18岁成人礼,学校会共同举办。我认为这个是我们从古代的冠礼继承下来的,是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说起来古代的冠礼和笄礼很繁杂。

胡申生:它有一套很烦琐的程序,我想我们对于这个中华优秀的文化当中的礼仪部分,我们继承的是什么?精神,内涵,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按照现在的社会需求,取它合理的内核,发扬光大。

主持人:如果说起来我们老祖宗的礼仪的话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驳杂,后来还有将礼分为五类的,什么吉、凶、军、宾、嘉,等等这些礼,每个礼又有很多很多讲究,比方说语言、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我们就拿语言来说,大家平常见面一见着说,您贵姓啊?这个贵字体现着一种礼,还有公交车上,地铁当中,宣传的使用10字文明语。

胡申生:我倒要考考你今波,10字文明语,哪10个字知道吗?

主持人:这个其实我们嘴上都有,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比较成系统的这样一些用语、谦语或者词令。

胡申生:在我们古代,有很多讲究,语言还是有阶层的,一种是老百姓的语言,一种是官方语言,一种是贵族之间的语言,那么这个欲言又敬词,有谦词,有委婉语,有避讳语,我们讲:鄙人,卑人,在下

主持人:甚至还有人说小的。

胡申生:今波我有一个浅见,这个浅见,就是一个谦辞。

主持人:那您有何高见,您发表。

胡申生:这是一个敬词,我们不能把这个用反了,比如我们也看到有些电视传播,你有什么高见?我有一个高见。

主持人:我的高见是,那就坏了。

胡申生:他这个倒不是说故意不敬,他不懂得这个词的真正的含义,我也看到,您贵姓?我贵姓王,这个贵实际上是一种敬词,我们现在也看到,您贵姓?免贵我姓胡,这个免贵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人家讲,您贵姓,实际上表示一种感情色彩,敬词,不是说你真的是贵,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拘泥于这种话,您贵姓?我姓胡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是委婉的说法,在我们人与人交往的礼节当中相当重要,比如说我们看过《赵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有名的文章。讲到一个国君如果死了怎么办?一旦山陵崩,山陵,就是指国君,老太太一旦您不在了怎么办?如果说一旦你死了怎么办,那马上要掌嘴了。一旦山陵崩,这就是委婉语,一旦有不测,不测是委婉语。这个在我们生活当中特别多,你比如说我们去探望一个病人,有的时候我看同行是谁,我为他讲话捏把汗,慰问人家病情,你不能乱说的。

主持人:对,可能闹笑话,您来举几个例子。

胡申生:一不当心,你这个病不会死的,这个话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发自内心是什么?是安慰,但是你讲话犯忌了,这种犯忌就不合礼数了。你想,你来看我我很高兴,你拿着鲜花、水果我很感激,你讲我不会死的,那么就是安慰我,我要死了。

主持人:原来以为你要死了,你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怎么样了。

胡申生:这就是委婉语,我们说话当中一定要懂得,我们讲说话要讲分寸。

主持人:如今也有不少人也想显得文化一把,有礼一把,也常常会用到一些敬语,用的不好会闹笑话。比方说彼此身份年龄相当,朋友,大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他就在封面上写,谁谁谁敬拆。这意思不就是让对方恭恭敬敬地来拆这封信了吗?其实这个错了。应该反过来。

胡申生:它正好是相反,我看了报纸上,我们的学者,就是老专家,为这个敬拆愤愤不平,你叫我怎么敬拆呢?同时他就讲到了,我们提倡的国学,现在太薄弱了,因为现代人对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大声疾呼要想办法补课,连最起码的都忘了,所以闹了笑话。

主持人:千万注意是谁拆。

胡申生:敬是先放在下面的,应该是我。

主持人:写个敬上,我敬上。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不光是敬语使用的非常讲究,比如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有行礼也很讲究,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作揖,拱手,还有跪拜

胡申生:在我们古代一般有稽首,这是个大礼,发展到现在的就是作揖替代了,在欧风,西方的文化过来以后,现在就是握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我们传统的拱手礼与作揖礼实用,方便,简洁,大方,文明,卫生。)从行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礼的进化,它是由繁到简,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在变化,另一方面也在进化。

以前像我们清朝的皇帝,西方的使者来,一定要特三跪九叩,西方的使者坚决不肯,闹了外交上的纷争,我想这一点上,还是要与时俱进。

主持人:其实我们说了这么多,无论是从辞令也好,无论是行礼也好,主要还在个敬字。其实我们现在处处可以表现这个敬,比方说您在公交车上面,您给人让个座,给老、弱、病、残、幼让个座,然后这个表现你的敬,但是现在我觉得,现在社会慢慢缺掉了,失掉了,我这儿有一条,这是最近争论比较大的,标题是“肺癌老人首持病历,哀求不到公交坐位”,说得是什么呢?一个70多岁的病人,老人,他身患肺癌,从医院出来了以后,坐公交,身体不舒服,想有个座,他即使是拿到了病历,来跟别人说,能不能给我让个座,你看我这个病历上面写的,结果很多人对此表示漠然,不给让座。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胡申生:从我们为老人让座,尊老、携老、扶老是我们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孔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不为也。什么叫为老人折枝?就是从树上摘下一根枝,给老人做拐杖,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干,不愿意干,这里面就是非不能也,不为也。这些人完全能够起来为老人让座,但是他们都不愿意这样做,违背了中华礼仪的美德,尽管我们看这个报道,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为他让了,谁让我?我将来年纪大了,没人让我,或者也有讲这样极端的理由,我让是让了座,结果她把自己的座占了以后,空出来以后,又不是还给我,又叫自己的丈夫来座等等我也碰到过,但是我想,有一条我是坚定不移的,我碰到老人,孕妇、儿童,任何时候,我该让,我必须让,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推托的,因为这是礼仪的美德,因为我让座不是为了回报,不是为了我要得到什么,这一点上来说,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礼仪当中这方面的规定,不应该再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托词来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找借口。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的一个是给老人让座的问题,我想这些不让座的人,你们难道就没有想到,你们就有老的一天吗?但是我们很奇怪,在这个网络调查当中,有一定的比例的人,认为不让座是有很多理由的,而且这个比例现在看起来是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我觉得这可能代表着一种不好的趋势。

胡申生: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大力宣传礼仪,尤其是人际交往,敬人之道它的意义所在。尽管我们现在讲古代的礼仪,古代的礼仪不能离开现在的生活,现在市政府实施了工程,百万家庭学礼仪,我们礼仪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主持人: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礼仪,出生有生日之礼,成年有冠荠之礼,婚配有嫁娶之礼,死亡有丧葬之礼,古人都把这些分成吉、凶、军、兵、嘉五类礼仪,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礼仪几乎丢失,继承与发扬传统礼仪问题也需要每个国人的践行,就先从作揖礼和拱手礼开始,过年等给长辈和祖先行个跪拜礼也是应该的;对家人朋友做个揖礼;对同事等做个拱手礼那是多么亲切啊

小知识:何为拱手?何为作揖?

1. 拱 手礼

拱手是谓沓手也,为打招呼的礼。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手不前伸。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大礼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时鞠躬45度,重礼是鞠躬90度。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2. 做 揖礼:起手至胸定位,立掌沓手当心外推以作揖,为问候之大礼。

长揖:拱手立掌高举前推,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手至踝而上,是谓“长揖至地”(大儒郦生之长揖是谓替代对刘邦的跪拜之礼)。

天揖(或曰高揖,深揖)为标准正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双手两边打开至胸合抱掌侧立于胸,男士左手在上,手心向内,指不出拳锋,俯身前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90度,立掌手臂伸直,起身时回手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时揖(手位于胸平者)又叫:当胸推手,手至头前一掌为宜。为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等。

编者按:中华传统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
管仲为何不推荐鲍叔为相?认为他太清白廉正2011年06月29日
孝感民俗礼仪一
孔子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贤君》(二)
成语“八拜之交”怎解?有何典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