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昌龄诗全集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往甚密,唱酬不断。曾到过西北边塞。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鸿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访孟浩然,孟有诗《送王昌龄之岭南》相送;经湖南岳阳,访李白,有诗《巴陵送李十二》相送,此时李白正流放夜郎。次年回长安,冬,离京赴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此间,与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相送。处江宁不久,又遭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世又称其为王龙标。此间李白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送。安史乱起,再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于盛唐诗坛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殷璠《河岳英灵集》收二十四人诗作,其中王诗最多,并誉之为中兴高作。因诗名早著,与当时诗坛名人交游颇多,交谊也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王昌龄擅于七言绝句,被以“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他的七言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现存王昌龄诗一百八十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有一半,且以写边塞、从军最为有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练,音调铿锵。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沉深含蓄,使人吟味无穷。
其一生中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概因其游历甚广,于其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大有补益。
今存《王昌龄集》二卷,《王昌龄诗集》三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四卷。新、旧《唐书》皆有其传。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所著。日本僧人遍照金刚考唐时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遍照金刚所作《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一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

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迎旌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注】旌节:一作旗节。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塞上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从军行二首

其一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其二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少年行二首

其一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其二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长歌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古意

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放歌行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逐,飞云亦何俦。

越女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注】“意已会”,一作“可任今”。

为张僓赠阎使臣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赠史昭

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渺然夜将半。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金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弛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败臣欲于谒,稽首期殒碎。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腕,宝刀未光淬。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沛。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贫。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佩。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代扶风主人答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余孝王筑。徘徊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注】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山中别庞十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徘徊。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蓬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送韦十二兵曹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驱驰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注】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别刘諝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余响,来送千里客。

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山洲渚联,澹澹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巴陵别刘处士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宿裴氏山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须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謇谔。隐轸经济策,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深,浮云不堪托。

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注】一作高适诗。

咏史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本集《咏史》云:

荷畚至洛阳,胡马屯北门。天下裂其土,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济世,敛翼黄埃昏。披云见龙颜,始蒙国士恩。

位重谋亦深,所举无遗奔。长策寄临终,东南不可吞。

贤智苟有时,贫贱安所论。惟然嵩山老,而后知我言。

杂兴

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间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独游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何九于客舍集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空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如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

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观江淮名胜图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裴六书堂

闲堂闭空阴,竹林但清响。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

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

江上闻笛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明关深。

相去万余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阁延清风。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

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大梁途中作

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棱棱寒。

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

途中作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山行入泾州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小敷谷龙潭祠作

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

跳波沸峥嵘,深处不可挹。昏为蛟龙怒,清见云雨入。

灵怪崇偏祠,废兴自兹邑。沉淫顷多昧,檐宇遂不葺。

吾闻披明典,盛德催世及。生人载山川、血食报原隰。

岂伊骇微险,将以循氓揖。奔飞振吕梁,忠信亦我习。

波流浸已广,悔吝在所汲。溪水有请源,蹇裳靡沾湿。

段宥厅孤桐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失题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

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赠宇文中丞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注】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乌栖曲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柳树鸟争枝,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注】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

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奉赠张荆州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

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驾出长安

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复紫微。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注】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胡笳曲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送李棹游江东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离觞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收。

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客广陵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静法师东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注】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寒食即事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诸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注】一作王维诗。

朝来曲

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盘龙玉镜台,唯待画眉人。

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答武陵田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题灞池二首

其一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其二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击磐老人

双峰褐衣久,一磐白眉长。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题僧房双桐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送谭八之桂林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送刘十五之郡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其一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其二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甘泉歌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萧驸马宅花烛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上横捎意气归。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寄陶副使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西江寄越弟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梁苑

梁苑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仙老言余鹤飞去,玉清坛上雨蒙蒙。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湘江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薛大赴安陆

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知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别陶副使归南海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李五

玉碗金罍倾送君,江西日落起黄云。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

送十五舅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留别郭八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留别司马太守

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

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送程六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送朱越

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万大归长沙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别皇甫五

淑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送郑判官

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

送姚司法归吴

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

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旅望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人行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注】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磐步虚人。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其一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其二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其三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河上老人歌

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莲花。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春怨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注】《春怨》:一作《盖罗缝》。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

故人家于此,招我渔樵所。

上侍御七兄

天人俟明路,益稷分尧心。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

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钓深。

上同州使君伯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

留别

秦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

赠李侍御

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失题

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眇默客子魂,倏铄川上晖。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以上九篇见《文镜秘府论》

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题净眼师房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

袈裟挂着箔帘钉。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

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一澄如悟道,为照客心迷。

【注】一作孟浩然诗。

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注】一作孟浩然诗。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横行塞北尽,独步汉南来。

贝叶金传口,山楼作赋开。国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注】一作孟浩然诗。

梅道士水亭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

【注】一作孟浩然诗。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知同鹢舟。

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不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

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注】一作孟浩然诗。

失题

主家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

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

【注】一作孟浩然诗。

洞庭湖作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注】一作孟浩然诗。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

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

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

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

叔子神犹在,山公兴犹阑。尝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

【注】一作孟浩然诗。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弱冠早登龙,今来喜再逢。何知春月柳,犹忆岁寒松。

烟火临寒食,笠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咏青

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

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

·以上十二篇见《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秋日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注】一作耿湋诗。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空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凸,安禅制毒龙。

【注】一作王维诗。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回看双树阙,相去一牛鸣。

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手巾花叠净,香帔稻畦成。

问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

【注】一作王维诗。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盛才膺命世,高价动良时。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

神仙去华省,鸳鸯忆丹墀。清净能无事,优游即赋诗。

江山纷想象,云物动葳蕤。逸气刘公干,玄言向子期。

多惭汲引速,翻愧激昂迟。相马如何恨,登龙返自疑。

风尘吏道迫,行迈旅心衰。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秋风一片叶,朝镜数茎丝。州县甘无取,丘园悔莫追。

琼瑶生箧笥,光景借茅茨。他日青霄里,犹应访所知。

【注】一作高适诗。

送乔林

草绿小平津,花开一水滨。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

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阮君唯饮酒,陶令肯羞贫。

阳羡风流地,沧江避世人。菱歌五湖远,桂树八公邻。

青鸟迎孤棹,白云随一身。潮从秣陵上,月映石头新。

未可逃名利,应须在缙绅。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注】一作李颀诗。

·以上五篇见《文苑英华》

秋思

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注】一作李白诗。

还山贻湛法师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逐,岖崎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阴。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以上二篇见《唐诗所》

山行寻隐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叩关无童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蹉跎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见之子。

【注】一作丘为诗。

·以上见《历朝古体本韵诗笺评自知集》

残句

朝荐抱良策,独倚江城楼。[述情《诗式》]

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沅志》

娟魄已三孕。

·以下见《海录碎事》

驾幸温泉日,严霜子月初。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

·以下见《河岳英灵集》

苍荻寒沧江,石头岸边饮。天仗森森练雪凝,身骑铁骢自臂鹰。

·以下见《文镜秘府论》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欢州》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

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客舍秋霖呈席姨父》

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题上人房》

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送邬贲觐省江东》

陵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登城怀古》

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送别》

送友人之安南

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

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还家望炎海,楚叶下秋水。

托 尔 斯 泰
和 英 雄 主 义

我发现至今为止对托尔滕最精当的介绍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回忆录》(1921),这本书以作者对七十二岁高龄的小说家托尔斯泰的数次探访为基础写成。当时是1901年初,托尔斯泰住在克里米亚,健康不佳,又刚刚被俄国东正教会开除了教籍。高尔基毫不掩饰自己与托尔斯泰之间存在的矛盾纠葛,正是这些矛盾强化了托尔斯泰不断散发的诡异感:
  在他递给我看的日记中,我被一则奇怪格言惊住了:'上帝是我的欲望。'今日在归还曰记时,我问他那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看法,'他说,同时瞄着书页转动一下眼睛,'我一定是想说:上帝就是我要认识他的欲望。……不,不是的。'他笑着把曰记卷成管状放进上衣口袋里。他与上帝的关系是非常可疑的;这让我想起了'一洞双熊'的关系。
高尔基引用那句谚语的精明之处在于抓住了托尔斯泰虚无主义的隐秘真相,以及他对坚守虚无主义的无能为力。这位先知式小说家最终的想法是将上帝等同为永生的愿望。托尔斯泰勇气十足,他与其说是为对垂死或死亡的一般恐惧所动,不如说是为自己异常的活力和活力主义所动,因而不愿苟同任何消亡无存的感受。高尔基对此十分中肯地说道:
  他的一生中既怕又恨的就是死亡,他的灵魂里终生都悸动着'阿扎马斯的恐惧'——他必定死去吗?整个世界或地球都在看着他;从中国、印度、美洲,从生活的各处,跳动着的思绪都伸向他;他的灵魂无处不在直到永远。为什么大自然的规律不为他破例,让一个人生命永存呢?
我们或许可以说托尔斯泰的渴望是天启式的向往,而不是宗教式的欲求。世界各地散布着不少托尔斯泰主义者,但是他们现在已难以同其他各种精神化的理性主义区别开来。托尔斯泰以冷静的感情去爱他的上帝,向往但不狂热。他的基督是山上宝训的布道者,但仅此而已,作为神甚至还不及托尔斯泰自己。阅读托尔斯泰关于宗教的论述,人们会碰到一个严厉甚至粗野的道德家,他并不训谕,除了像甘地那样把非暴力置于一切价值之上。托尔斯泰与妻子总共生养了十三个孩子,但他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却充满苦痛,他对人类性欲的态度达到了厌女症的极端程度。当然,这些都证实了他是一位说教的托尔斯泰,而不是一位小说家,即使在他晚期作品《复活》、《魔鬼》和有名的《克莱采奏鸣曲》中也是这样。托尔斯泰的叙述才能如此有力而持久,所以他的布道式说教并没有太多地损害他的小说,也没有使其带有偏向。
俄国的批评家们已经强调过,他的小说和故事把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使一切看上去焕然一新。尼采所说的'人类原始之诗',即我们乐于看到的宇宙,被托尔斯泰重新加以视角化。一直读他的作品未必能让你与他一样目光敏鋭,但你会明白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狭隘。你的世界比他的世界贫乏许多,因为他总是力图表明他所见到的不仅更加自然,而且更加奇特。要了解他的自然概念多么富于隐喻性是需要时间的,因为他明快简朴的文体是修辞的胜利。英语文学中最相似的作品是华兹华斯早期写作《丁登寺》之前的诗歌,如《负疚与悲哀》、《荒屋》和《康柏兰的老乞丐》等。在这些作品中,华兹华斯还不需要记忆的神话,或柯勒律治式的人类心灵与大自然相互交流的感觉。华兹华斯早期主要诗作所表现的自然男女的哀痛情景让人不安,这些作品早在托尔斯泰之前已经是托尔斯泰式的,质朴文风表达出如此艺术的深情,几乎向我们遮掩了其内在的艺术性。乔治·艾略特最富于华兹华斯风格的作品《亚当·比德》似乎奇怪地带有托尔斯泰的味道,而后者对这部小说的赞赏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华兹华斯所说的永生的喻示来自他童年的最早期记忆,尽管这记忆会随着平淡时光的流逝而消退,但还保持着他对自然的崇敬。托尔斯泰没有类似的喻示,所以他从俄国农民那里寻找自然虔诚的相同情感。但是无论他找到了什么,都不是他所寻求的安慰。作为一位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无法分享民众的信念,但他仍然努力实现他们对上帝的爱。他拒絶任何奇迹,因此人们十分困惑于他所指的慈爱上帝是什么。高尔基写道,托尔斯泰'坚持认为,对所有人来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上帝的爱。不过谈论这一主题他的语气冷漠而疲倦'。还有一次,托尔斯泰告诉高尔基,信仰和爱情需要勇气和胆量,这十分接近托尔斯泰的心态。如果对上帝的爱就是鲁莽,那么谁还能拯救恐惧中的人呢?无论在托尔斯泰作品中还是在此处,让人对他敬慕的就是他的原创性或气质的陌生性。他的动机与我们的不同。勇气和胆量属于史诗的美德,而托尔斯泰的宗教(姑且这么称呼它)具有艺术的特质,处处显示出史诗的倾向。当托尔斯泰自比荷马时,我们是信服的,而在荷马之后的作家中还没有别人能让我们信服过。不论是先知还是道德家,托尔斯泰仍然既是一位史诗性人物又是一位史诗的创造者。
托尔斯泰的道德、宗教和美学信念重要吗?如果这个问题涉及信念本身,那么在过去因为有许多托尔斯泰主义者,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时过境迁,他现在必须和荷马、耶和华文献作者、但丁以及莎士比亚这位也许是文艺复兴以来惟一可与这些大师媲美的作家一起受到读者检验。他若知今日此种命运一定会不悦的;他自诩为先知而不是说书人。即使作为作家,他也宁可与《伊利亚特》和《创世记》为伴,而且无疑会继续嘲笑但丁和莎士比亚。他对《李尔王》有特别的怨气,虽然他在晚年不自觉地扮演了李尔的角色,决絶地逃离家园投人飘泊者的自由之路。他一心想当殉道者,但是精明的沙皇政府总不让他如愿,因为政府只迫害他的支持者,却从不触动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圣人和史诗式小说家,而且从一开始就认可他为普希金的真正传人和集大成者,于是,他就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这是他永远不会失去的尊荣。也许他身上有股执着的愿望要赶上并超过荷马和《圣经》,尽管他强烈的痛苦意识常常表现为对文学的不信任,甚至是对审美价值领域的某种拒斥。
在《何为艺术?》(1896)中,他激烈地抨击古希腊悲剧、但丁、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但他在令人惊诧的小说《哈吉·穆拉特》中又反驳了上述批评,这本不长的小说写于1896年到1904年之间,但直到他去世时都没有发表。他有时贬斥《哈吉·穆拉特》是自我放纵的产物,却仍然修改不止,并深知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一部背离他关于基督教和道德艺术的几乎所有准则的小说。人们不会立即把《哈吉·穆拉特》当作托尔斯泰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因为他在自己十分擅长的这种体裁中,还写了《伊凡·伊里奇之死》、《主子和人》、《魔鬼》、《哥萨克》、《克莱采奏鸣曲》和《谢尔盖神父》等众多佳篇。我在四十多年前初次阅读《哈吉·穆拉特》时就一直被它吸引,即使上面所列的头两篇也无此魅力。它成了我衡量小说崇高性的一块试金石,是世界最佳短篇小说,或至少是我读过的短篇小说中最好的。
在本书中我一直主张,在陌生性意义上而言的原创性超越其他一切质量,是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的质量。托尔斯泰的陌生性本身就很奇特,因为它很诡黯地让人乍看之下并不觉得陌生。你总是听到托尔斯泰的声音在充当叙述者,坦白、理智、自信而和善。现代俄国的一位重要批评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最常用的策略是拒絶认知一个对象,是把它描述为彷佛一个初次见到之物。'这种陌生性的技巧与托尔斯泰的语言风格一道,让读者心悦诚服地相信,托尔斯泰让他看到一切都是他头一次看到的,但同时又让他感到所见的一切都似曾相识。疏异和亲近两者结合似乎很难,而这正是托尔斯泰独一无二的氛围。
如何让小说既诡异又自然呢?我想可以这么说,那些成就最高的叙事作品如《神曲》、《哈姆莱特》、《李尔王》、《堂吉诃德》、《失乐园》、《浮士德·第二部》、《彼尔·京特》、《战争与和平》以及《追忆似水年华》等都融合了这些矛盾对立的特征。它们容纳各种杂乱不同的见解,甚至创造了那些见解。可是,能够达到这种融合的短篇小说并不多。《哈吉·穆拉特》的陌生性好比《奥德赛》,而熟悉性好比海明威的作品。托尔斯泰这篇小说的结局是哈吉·穆拉特的英勇战斗,他和几位忠实的支持者们迎战大群敌人,这使我们想起了《丧钟为谁而鸣》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断,艾尔·索多与一小批战友奋力反抗为数众多、武装精良的法西斯分子。海明威一直是托尔斯泰热诚的学生,对其伟大的原作模仿得也十分出色。但是,哈吉·穆拉特生与死都像个古代的史诗英雄,他融合奥德修斯、阿喀琉斯和埃涅阿斯的长处于一身,却不带他们的任何缺点。
维特根斯坦和伊萨克·巴贝尔两人的所有共同点也许只是那非常不同的犹太血统,但使我着迷的是他们都敬佩《哈吉·穆拉特》。维特根斯坦把此书给了其弟子诺曼·马尔科姆一本,让它伴随他的从军之旅,并对他说书中的意藴丰富。巴贝尔在1937年迭遭不幸之际重读此书,也为之激动:'在这里,电流由大地发出,经由双手直达纸页,其间没有絶缘,以一种真实感毫不留情地剥光所有的外层。'
激励维特根斯坦和巴贝尔产生独特敬意的书显然是带有普遍性的,而这一直是托尔斯泰的愿望。亨利·詹姆斯极为喜爱屠格涅夫而轻慢托尔斯泰,但他也无法把《哈吉·穆拉特》说成是一个'松垮臃肿的怪物',这恰好是他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细读他的小说可以表明使托尔斯泰成为十九世纪最经典作家的因素是什么,甚至在民主时代艺术百花齐放的年代里他也差不多是一位卓尔不群的人物。
《哈吉·穆拉特》首先是历史,虽然视其为历史小说有点奇怪,即使在《战争与和平》可以称作历史小说的意义上来看也是如此。《哈吉·穆拉特》中没有对历史进行反思,而纯粹只是讲故事;但小说中发生之事,至少其核心情节,严格说来不算是托尔斯泰的创造。当把这本小说与J.F.巴德利的《俄国征服高加索》(1908)放在一起阅读时,我觉得又遇到了那个悖论:托尔斯泰似乎既追随事实也追随自然,但他的《哈吉·穆拉特》十分诡异,它属于神话史诗而不是编年史。在十九世纪的整个上半期,沙俄帝国频频发动战争想要征服高加索山区和丛林中的穆斯林。高加索人最终在伊玛目沙米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进行圣战抗击沙俄,他最得力的下属就是早在战死前已是传奇人物的哈吉·穆拉特。1857年12月,他与沙米尔一起落入俄国人之手。四个月之后即1852年4月,他在试图逃跑时遭追浦并死战至最后一刻。
托尔斯泰的传记作者和译者埃尔米尔·莫德在托尔斯泰写于1851年12月23日的一封信中找到了故事的源头,那时正值托尔斯泰即将参加对沙米尔的战役并担任炮兵军官之际:
  如果你要炫耀从高加索得到的消息,你可以述说有位名叫哈吉·穆拉特的人(沙米尔手下的第二号人物)儿天前已向俄国政府投诚。他是切尔卡西亚首要的凶猛敌将,却终于做此劣迹。
半个世纪后,托尔斯泰笔下的哈吉·穆拉特没有丝毫行为不佳的痕迹,甚至都不可能有劣迹。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相比,特别是与敌对的领袖们,如沙米尔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相比,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英雄。虽然托尔斯泰从没抱怨过荷马的任何不对,但他所塑造的哈吉·穆拉特对荷马式英雄却是一种有力的批判。荷马分别赋予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高贵质量现在同时体现在托尔斯泰的这位主人公身上,后者既不像阿喀琉斯那样对死亡无比狂怒,也不像赫克托耳那样消极地承受命运安排的毁灭。
哈吉·穆拉特和阿喀琉斯一样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他成熟、果断、强劲而不莽撞。他比阿喀琉斯更为活力充溢,在处事和外交手腕上与奥德修斯不相上下。他与后者一样渴望回家陪伴妻儿。但是,他没有完成自己的探寻,这和奥德修斯不一样,但托尔斯泰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神明化的英雄,而不是对他的失败的哀悼。在托尔斯泰作品中其他核心人物身上都找不到对哈吉·穆拉特那样的喜爱和充分描写,我不信在西方文学史上还有什么人物比得上这位鞑靼首领。难道还有谁为我们塑造过这样智勇双全的自然之子作为成功的主人公吗?康拉德的民众之子诺斯特洛莫形象伟岸,但他远没有达到哈吉·穆拉特那样的想象高度。托尔斯泰笔下的凶蛮形象如作者一样狡黠,却死得其所,十分壮烈,康拉德的诺斯特洛莫的死则带有反讽意味。
这与1902年初托尔斯泰的行将去世有关。他的病在四月初渐渐痊愈了,所以他能重新修改《哈吉·穆拉特》,他暂时回避了死亡而让他的主人公替他死掉。这位小说家也许明白,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哈吉·穆拉特,或者说,这位英雄就是莎士比亚版的托尔斯泰,这位剧作家讽刺性地战胜了最爱诋毁他的小说家。
《哈吉·穆拉特》显然是托尔斯泰作品中最具莎士比亚特色的叙事之作,它既有丰富的人物塑造,也有广泛的戏剧性共鸣,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核心人物的变化多端。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一样,他所叙述的哈吉·穆拉特的故事既属于所有人又不属于任何人,既有趣又平淡,深刻感人又不露声色。托尔斯泰从莎士比亚那里学会了(虽然他会否认这点)并置殊异场景的艺术,以此取得比单线发展更为复杂的连续性。我们在哈吉·穆拉特自己茫然无知的语境中遇到了他,我们也乐于见到作者对环境和人物的完全掌握。
托尔斯泰荒谬地指责莎士比亚不能让自己的人物有个性化的语言,这好比说巴哈写不出赋格曲。再多学些英语也不会使托尔斯泰豁然开朗;但他对莎士比亚的愤恨是防卫性的,尽管他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点。使他开心的只有福斯塔夫,李尔则特别使他不屑一顾。谈到托尔斯泰的局限性是令人痛苦的,但这些局限只有在与莎士比亚比较时才会出现。他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她身上带有强烈的莎士比亚特性,如果喜爱她的托尔斯泰知道这点的话就完全不会原谅她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托尔斯泰确实仇恨莎士比亚,只是我们要补充说他也惧怕莎士比亚。托马斯·曼认为托尔斯泰私下里把莎士比亚等同于自然,而他自己有更多的精神性。现在我们的学界正在重新风行道德主义,我们也会赞同托尔斯泰把斯陀夫人置于莎士比亚之上的评判。新历史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喜爱《汤姆叔叔的小屋》而不是《李尔王》,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实乃他们的先驱。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大的意外之作,这位老巫师在此终于挑战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非凡的能力可以让剧中最平凡的角色都显示出丰富的存在,让他们充满活力,这种能力被托尔斯泰巧妙地吸收了。《哈吉·穆拉特》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生动地具有个性,如沙米尔、沙皇尼古拉、阿夫杰耶夫以及在一场冲突中死去的可怜的俄国士兵;沃龙佐夫公爵,哈吉·穆拉特就是向他投降的;波尔托拉茨基,一位连长;哈吉·穆拉特一小队忠实的追随者:艾尔达、甘扎洛、马哈玛可汗和卡内菲等人。这一名单似乎永远没完,好比莎士比亚一部重要戏剧中的情形。还有老沃龙佐夫这位俄军首领,他的副官罗里斯-梅里科夫是负责看守哈吉·穆拉特的;还有巴特勒,一位欣赏鞑靼首领品格的英勇军官。作品中还有两位女性充满了感染力,这两位故事中常出现的人物是小沃龙佐夫公爵的妻子,玛丽亚·瓦斯列夫娜公主和某位下级军官的情妇玛丽亚·德米特里耶芙娜。
对这十五个角色和十几位配角的刻画具有莎士比亚式的精确与活泼,这就提供了一个框架进一步衬托哈吉·穆拉特,我们对他的认识好比对莎士比亚的伟大勇士一样·.奥赛罗、安东尼、科里奥兰或《约翰王》中的私生子福尔孔布里奇。确实,我们对哈吉·穆拉特的认识要比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了解更充分,因为后者太接近托尔斯泰了。托尔斯泰只有一次如莎士比亚一样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并塑造了哈吉·穆拉特这一伟大角色,一位史诗英雄般的自然之子。
历史上的哈吉·穆拉特既是又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据J.F.巴德利的解释,这位鞑靼英雄也许更为勇猛大胆,但也更为阴险残忍。他是达吉斯坦地区的阿瓦尔人,属于高山民族,先是与穆瑞兹斗争,这是一场大规模的伊斯兰神秘复兴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引发了俄国人和阿瓦尔人之间长达六十年的一场战争。巴德利对哈吉·穆拉特一生的记叙显然只是事实,但读来如奇妙的小说。伊玛目哈米亚德是穆瑞兹运动的领袖,哈吉这位英雄在杀掉哈米亚德之后就投入俄军阵营,但他随后又被阿瓦尔人首领出卖并被错误指控为新伊玛目沙米尔的追随者。哈吉经一处悬崖跳下而逃出俄军控制,然后一路投奔了穆瑞兹,在那里他的才干很快得到赏识并被提拔为沙米尔的主要副手。他在两军对垒或偷袭中都骁勇善战,他的英勇名声马上引起了沙米尔的嫉妒,后者宣判他这位最好的战士死刑以保证自己王朝延续的利益。哈吉·穆拉特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向俄国人投降,正如托尔斯泰在小说开头所描写的。托尔斯泰十分仔细地让事实准确无误,他以文字来妆扮哈吉·穆拉特,不允许笔下英雄的光辉形象蒙上残暴或野心的阴影。
托尔斯泰的小说以一简短序言开始,叙述者散步归来,费劲地折下'一株美丽的红蓟,周围的人都称它为'鞑靼''。这株红蓟已成了哈吉·穆拉特的象征:'它的精力多么充沛又倔强啊!它保卫自己的决心无比坚定,它让敌人损失惨重来换取自己的生命。'每次读到这一序言时,我都再次惊叹,这红蓟太过明显的象征意义在我看来似乎并非美学瑕疵。不过我随即反思,《哈吉·穆拉特》中的一切都是如此恰到好处地明显。故事中既无惊奇也无意外的转折;托尔斯泰确实常常让我们预先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当我们在尾声看到英雄头颅被割下后,这一技巧达到了叙事颠覆的高峰,它详细叙述了哈吉·穆拉特的最后一搏。托尔斯泰似乎假设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段历史,但是小说并不注意反思故事的深意;既不挖掘道德的意藴,也不争论任何问题。显然,最重要的既不是情节也不是悲伤,而只有英雄本人的性格,是对哈吉·穆拉特这个人物的深层揭示。
尽管他精明而大胆,但这位英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与两个邪恶的暴君冲突,即沙米尔和沙皇尼古拉。他的最终命运因此也就无可避免了:俄国人不太信任他,不会让他率领起义军与沙米尔作战,但是他必须试图救出被伊玛目沙米尔俘为人质的家人。所以他和作者以及读者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也知道一切故事中的英雄都会有个终结。但哈吉既不是但丁的尤利西斯也不是陷人过时道德世界里的史诗英雄。他是一位莎士比亚式的人物,他的最深层性格是经受内心变化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反抗毁灭自己的势力时被增强,正如安东尼在赫拉克勒斯神弃他而去后变得人性化那样。托尔斯泰既讲述哈吉·穆拉特的故事,也为这说故事者的艺术所着迷,他摆脱了托尔斯泰式教条的束缚,从而表现了艺术及其实践的纯粹性。
这是十一月的某个寒夜,哈吉·穆拉特戴上头盔披上斗篷,由艾尔达一人陪同骑马来到俄军防线之外十五里的一个鞑靼村庄。他此行目的是等待俄军是否接纳他的消息,因为他正在逃避沙米尔的追杀。据巴德利说,沙米尔是位走到哪里都带着刽子手的伊玛目。托尔斯泰叙述的最初这几段烘托出的气氛让我们信服我认为是维特根斯坦最赞赏哈吉·穆拉特的地方:这位悲剧英雄既引发又平息了我们对悲剧的自然真实性的怀疑。
在其精研之作《真理的阴郁》中,劳拉·昆尼应用了维特根斯坦对待生命悲剧意识的辩证态度,以此来分析约翰逊博士和雪莱。维特根斯坦着迷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两人的作品虽然大异其趣,但他在两人作品中似乎发现了自己对悲剧的矛盾心态。维特根斯坦也为莎士比亚所困扰,他显然和托尔斯泰一样对《哈姆莱特》和《李尔王》的作者心存畏惧。如果你和托尔斯泰及维特根斯坦一样不由自主地既怀疑悲剧又渴望悲剧,那你会觉得莎士比亚是个最大的问题,因为你会恼怒于这样的事实,即对莎氏而言,悲剧似乎和喜剧以及传奇剧一样是信手拈来的。尤其是托尔斯泰,他不能容忍《李尔王》的剧情,而《哈吉·穆拉特》中虽有隐含的莎士比亚主义,却是对莎氏悲剧的一种批判,因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英雄们常常迸发出超人的力量。哈吉是鞑靼人的头号勇士,他必须勇往直前,但又救不了自己,不过他所抗争或唤起的并不是神魔般的力量。他的悲剧在于,他是英雄的而又是自然的人,所以他必须直面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使我想起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的对话让我惊讶,托尔斯泰在那样的时刻竟然勉力完成了这部杰作:
  我说过,所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创造者,他们按自己乐意见到的生活来描写人物。我也说过,我喜欢活跃的人物,他们急切地以一切手段,包括暴力,去反抗生活中的邪恶。
'暴力是万恶之首,'他抓住我的手臂叫起来,'你怎样摆脱那种矛盾呢,创造者?你的旅伴先生不是被创造的——这样做的好处仅仅是它不是被创造的。但一旦你思考,你就会产生出所有阿玛迪斯弍骑士。'
托尔斯泰的侠客骑士,或高卢的阿玛迪斯,当然就是那卓越而狂暴的(当他必须如此时)哈吉·穆拉特,这是小说家创造又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作为非暴力主义的先知,托尔斯泰从叙述那鞑靼领袖的激烈文字中根本消失了。然而哪一位才是较真实的托尔斯泰?是《哈吉·穆拉特》的作者还是《忏悔》和《何为艺术?》中的道德家?人们会不无迟疑地声称有两个托尔斯泰,而且是互相对立的。下面这段描述怎么会不是那位最重要、最具经典性的托尔斯泰所为?
  两个男子的眼光相遇,互相表达着许多不可付诸言词或不可解释的信息。他们无言地倾吐全部真实。沃龙佐夫的眼神在说,他不相信哈吉·穆拉特的每一句话,他永远与俄国人为敌,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投降。哈吉明白这一点,但继续保证着自己的忠诚。他的眼睛说道那老家伙应该想想自己的死而不是战争,他虽然老但很狡猾,我必须小心才是'沃龙佐夫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总是以他认为对战争有利的方式同哈吉说话。
托尔斯泰也是一位要驱除死亡念头而去思考战争的老人。他像荷马一样既不赞扬也不责难战争;他们都认为战争是生活的基本法则。人们也许会再次想起托尔斯泰和他的非暴力主义,但这非暴力主义与沃龙佐夫和哈吉·穆拉特的高加索有什么关系呢?战争在《哈吉·穆拉特》中是一种能量释放,是平衡沙米尔和尼古拉邪恶力量的惟一办法。显然,写作这部小说也是一种释放,是年迈的托尔斯泰最佳的放纵方式,这就是他对高尔基所说的,'英雄——这只是一个谎言和杜撰;简单说来只有人,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那么,如果哈吉·穆拉特不是英雄,他又是什么呢?也许他部分地代表了托尔斯泰早已逝去的青春年华,但仅这一点不能说明那鞑靼勇士种种卓越的质量。与他相比,托尔斯泰主要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立即显得不够活泼,不那么富有同情心。所有读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去寻找一位如哈吉·穆拉特那样适合其自身世界的小说人物。在莎士比亚之后,惟有托尔斯泰比其他人更充分地表现出纷争世界中的权力角逐,而哈吉·穆拉特完全比得上《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安东尼或康拉德笔下的诺斯特洛莫。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一样漠然对待主人公的争斗,却深切地同情那些英雄们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托尔斯泰和哈吉之间的关系还有另一个因素,某种纯粹个人的东西,而且近于真正的认同。环境驱使哈吉·穆拉特成了一位逃亡者,一位尊严高贵的逃亡者。虽然他极为适应他的环境,但他清楚这一环境正在消解,最后只会留下他一个人和几位随从。命定结局的意味萦绕着整个故事,正如这宿命气氛弥漫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主人公身上一样。哈吉夹在沙米尔和沙皇之间,只有英勇赴死的自由,他的身份不仅没受损伤反而得到了增强。
絶非偶然的是,托尔斯泰自己最像两位文学人物:J作者的耶和华和莎剧中的李尔,但他更应该像自己的哈吉·穆拉特,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士而不是狂怒不安的神王。托马斯·曼在一篇论歌德与托尔斯泰的奇特短文里,无意中证实了这一看法:
  我们在托尔斯泰身上注意到了同样旺盛的野性精神;这些精神在他身上一直持续到老年,此时他缺少歌德晚年所具有的尊贵、威严和风度。这不会让人吃惊,因为我们毫不怀疑,歌德的生活比这位斯拉夫贵族更热忱、勤奋和典范;他的文化活动也远比托尔斯泰极无意义的精神说教更有真诚的自律、严谨和克制,因为后者的精神说教常常成了固执于荒唐情节的编造。正如高尔基所描述的,托尔斯泰的贵族式魅力属于高贵的野性。他从未努力去达到文明人(无可争议的胜者)所具有的尊严。
约翰·拜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较为恰当,他认为,歌德和托尔斯泰两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巨人,但彼此又截然不同:'如果说歌德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其他的话,托尔斯泰则只是自己;所以后者对前途和生命意义的感受相应地更为亲切感人。'
托尔斯泰和哈吉·穆拉特一样,只是他自己而已。托马斯·曼大概认为哈吉是又一个高贵的野兽,缺少文明的尊严。曼是一位伟大的讽刺家,他面对的是自己艺术能力所不及的论题。关于哈吉·穆拉特,最重要的是他具有的美学尊严,这是托马斯·曼笔下的任何人物所不及的特质。对于美学尊严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哈吉·穆拉特的最后一搏和战死,这也许是托尔斯泰最杰出的虚构。
托尔斯泰和哈吉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这位车臣英雄爱他的妻儿,至死都要拚力去解救遭沙米尔报复的家小。对托尔斯泰来说,成问题的却是他是否爱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即使华兹华斯或弥尔顿,甚至但丁,都比不上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唯我主义者。托尔斯泰的宗教和道德作品不是别的而只是唯我主义的表白;不过《战争与和平》或《哈吉·穆拉特》的读者难道希望托尔斯泰少一点自我着迷吗?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某些强力作家(男性和女性)如没有唯我主义就不会获得美学成就。就我们所知,莎士比亚也许是最少唯我意识的诗人;乔叟在这方面似乎和莎氏不相上下;我有时真想做个游戏,根据每位大作家唯我主义的程度给他们分分类。这种分类有什么意义呢?就他们的卓越成就来说这分类没什么意义,但和作家创作类型的差异确有关联。乔伊斯是纪念碑式的唯我主义者,而贝克特似乎是一位最无私的人。《为芬内根守灵》同贝克特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名者》之间的差异与贝克特对前辈的回避有关,但更多在于两位作者对他人自我的截然不同感受。
与托尔斯泰笔下其他男性主人公不同的是,哈吉·穆拉特对他人自我的现实有超凡的感受。没有这一感受,他也许早就去世了;但他的这种意识决不只是谨慎小心,这表现在他和巴特勒的深厚情感上,后者的浪漫幻想和赌博妄为让人联系到托尔斯泰年轻时在高加索从军的往事。如果在某一方面哈吉·穆拉特的悲剧性孤独投射了托尔斯泰自己的窘境,那么这位鞑靼族勇士的宽宏大量就反映了小说家自知自己所缺少的质量。主人公的英勇善战无疑也是托尔斯泰想要认同的。约翰·拜利总结托尔斯泰军营生涯时指出:'几乎整天在闲聊和试着编故事,猎杀野鸡野兔,与高加索少女调情厮混,在当地浴场治疗淋病。'拜利还有趣地加了一句:托尔斯泰的这段经历很像海明威活跃的军事历险,后者的全部生活都在有意识地与托尔斯泰竞争。两位小说家都把自我崇拜注入艺术的深处,把他们的自我融入事物的本性之中,于是他们就进入了弗洛伊德所谓的'现实检验'的领域,尽管其中没有与必死命运交友的那种最终的弗洛伊德式智慧。
哈吉·穆拉特的一生和最后的一搏都是壮丽的,他显示了只有莎士比亚悲剧中男女主角能够显示的智能,战斗不息,桀骜而不失尊严地赴死。在他一生的最后一个早晨,天已放亮而太阳尚未升起,他召来坐骑,和五名亲信以及一队监视自己的哥萨克兵一起外出。在杀掉和赶走这些哥萨克兵以后,他和亲信们仍无法逃脱大队哥萨克人及为俄军服务的鞑靼民兵们的重围。经过一番激烈枪战后,哈吉·穆拉特走投无路了:
  又一粒子弹击中哈吉·穆拉特的左胸。他倒在沟壕里,又从外套里扯出一团棉花塞住伤口。这个伤口是致命的,他觉得自己快死了。记忆与画面迅速惊过脑海。他见到了威猛的阿布·努查尔汗手执匕首,昂起撕裂的脸颊冲向前;然后他又见到了虚弱失血的老沃龙佐夫狡诈的白脸,还听到他轻慢的声音;接下来他又见到自已的儿子优素福和妻子索菲娅,还有那红胡子死敌沙米尔半闭的眼睛和灰白的面孔。这些形象流过脑海却没有唤起一丝情感——没有怜悯,没有愤怒,也没有任何欲望:与正在他身上发生着的或已经发生的事相比,一切似乎都毫无意义。
但是他强壮的身躯仍继续行动着。他聚起最后的力气从壕岸后边向朝他跑来的一个敌人开了枪,他击中了这人。敌人倒下了,然后哈吉·穆拉特沉重地爬出壕沟,手执匕首步履蹒跚地径直朝敌人走去。
几声枪响过后,他摇晃着倒下。几个民兵高呼胜利奔向那倒下的躯体。但那似乎死去的身体忽然动了起来。先是无遮盖的、流血的光光的头抬了起来;然后是身子用手抓住一棵树干站了起来。他是那样可怕,所有跑过去的人都突然停住了。但是,一阵突发的颤枓传遍全身,哈吉摇摇摆摆地放开树干,脸朝下倒下去,四肢伸开如同一株被割下的蓟草,然后就再也不动了。
他无法动弹,却仍有感觉。
当哈吉·艾加第一个上来用一把大匕首敲打他的头时,哈吉·穆拉特觉得有人在用锤子敲他,但他不知是谁,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意识最后一次和身体的连结。接着他不再有任何感觉,任凭他的敌人踢打砍削那与他毫无关系的身体。
除了这段文字中那客观而几乎冷酷的描写外,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奇怪,托尔斯泰既然认同这位主角,却为何避免在哈吉失去意识时表示任何震动、哀伤或难以名状的恐惧?尸体'与他毫无关系',这使我们记起《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听说安德鲁公爵死讯时大叫道他在哪里?现在他是谁?'我要引用约翰·拜利含蓄的文字,这是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认同力量时所作的妙论:'唯我主义是不朽的标志。'
哈吉·穆拉特之死是年迈的托尔斯泰逃避唯我主义的方式,这没有引发娜塔莎所提的那两个痛苦问题。相反,托尔斯泰显示给我们的是'战火纷飞时鸦雀无声而现在又开始鸣唱的夜莺,先在近旁,随着远处也发出回响'。
我们仅见到被踩碎的鞑靼红蓟散落在起伏的田野上,还有那夜莺的哀鸣。托尔斯泰叙事的精妙力量既有荷马式的氛围,也有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描绘,让我们在英雄主义的形象中得到完全的满足。哈吉·穆拉特不论在高加索还是俄国都是他的世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具有一切重要的特质:大胆勇猛、骑术高超、随机应变、领导才能和现实意识。自古至今英雄传奇或史诗中无人能与他比肩,或类似于他。哈吉之死也净化了他的怜悯、愤恨和欲望等情绪。托尔斯泰也是如此。我们也不例外。在所有作家中,只有托尔斯泰能想象出这一死亡场景,如此地适合又如此地不同于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感,这是一种出人意料和令人欣慰的审美尊严的胜利。无论我们认为经典是什么,《哈吉·穆拉特》都处于民主时代经典的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漂读书记30:哈吉穆拉特就是托尔斯泰
外国文学名著中译本插图集赏1
唐朝诗人常建和王昌龄
【赏图阁】现代版草婴译本《哈吉穆拉特》彩色插图欣赏
《唐诗三百首》七首五言律诗,句句精湛,让人忍不住收藏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诗集、词集)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