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导读】不失其亲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有子说:“守信近于道义,诺言就可兑现;恭敬近于礼仪,就可远离耻辱;(信与恭)因其不失仁爱的原则,也就可以遵循的。”本章有子说了三句话,下面分别说明一下。
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朱子集注》释曰: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意思差不多。“信”,《说文》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可见“信”的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说话算数。“近于”释为在范围内,不背离。因为“义”作为得到社会公认的普遍的道德标准,社会性的“义”理应高于个人性的“信”,是判断“承诺”的内容该不该兑现的更高的标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他人的承诺不违背道义,才可去践行兑现。换句话说,通常要言而有信,但所说的话,所承诺的,违背了道义,那是不要去兑现的。兑现了违背道义的诺言,反而是有害的。
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朱子集注》释曰:恭敬亦须合礼,否则易近于耻辱。也大旨可遵。对他人过分的超过礼的范围之内的恭敬,究其原因,或因私心作祟,被“富贵所淫”,陷于谄媚;或被“威武所屈”,不能自觉维护自身的尊严。这两种情况都难免遭受来自他人的耻辱。一是“被恭”者的心理的蔑视以及行为的侮辱;二是旁观者对你的丧失尊严行为的鄙夷,导致人言可畏、甚至千夫所指。这句话的意思,恭敬符合礼的范围,就可以避免良心的不安和他人的羞辱。
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歧义最多。大的不同源于对“因”的不同解读。小的不同起因对“宗”的多种释义。如朱子释“因”为“依靠”,本句理解为: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那第三句与前两句就没什么关联,读起来就怪怪的。还有就是认为“因”是“姻”的通假字。处理家族内部的事物时,能够不失去亲人的信任,便可以充任一族之首。这是把“宗”释为“宗主”,还可以把“宗”释为“效法”。“亦可宗也”就可翻译成:这就可以值得效法。这种解释与朱子的解释,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与前两句就失去联系了。不符合语言习惯,而且解释的意思一般化,没有经典的味道。
对于第三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与前面两句话相联系的。主要是对“亲”字,大部分注家都理解错了,应该正确理解为“爱”、“亲爱”、“仁爱”,就可迎刃而解。正因为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而信与恭这两者都是基于仁的原则,即不失其仁爱的原则,那么也是可以遵循去做的。义和礼也是不失其亲,以仁爱为根本的。也就是不管信,还是恭,因为不失其亲爱的原则,就可以去遵循的。其实包括义和礼,都不能失去仁爱的原则。把“亲”解释为“亲爱”、“仁爱”,才是正解,符合圣人孔子的思想。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信与恭)因不失其应仁爱的原则,也是可以遵循的。可惜,朱子一直没把“亲”往“爱”去解释,包括注释《大学》中的“亲民”为“新民”,这是他的误解啊,误导了很多人,而无数后人却不加思索,以他为宗,盲从不疑,直到如今,也是有所憾!
白云山人
201811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论语经典节选:学而篇,打开道德之门,16条原则教你完善自己
【第13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3章》有子提出人际交往中哪些原则?
细讲“三纲五常”稀有收藏
“论语”新解 “学而第一篇”第13、14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