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读书单!《与孩子重回自然》如此重要的事,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做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到现在读了四本自然教育书籍,这本《与孩子重回自然》是第五本,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如果有时间的话,这几本自然教育主题书籍都值得一读,如果时间有限只能读一本,那么我就推荐读这本《与孩子重回自然》

这本书信息量很大,有趣实用的观点很多,强烈推荐从头到尾阅读纸质版书籍。

接下来分享一下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1.大自然缺失症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的主要问题都是由大自然的运作方式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 )

现在的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时间只有他们父母小时候的零头。美国孩子平均每天要花上至少 7个小时盯着电子屏幕,用虚拟替代品取代现实。大多数男孩在 21 岁前玩游戏的时间累计超过 10000 小时。

种向室内的迁移是一种大规模的、未经计划的试验,它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才开始显现。

人们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时,身体锻炼基本上局限于大拇指的转动。所以患慢性身心疾病的儿童数量急剧上升

2006 年的畅销书 《林间最后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中,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着重阐述了当前儿童与大自然世界的疏离

他称之为“大自然缺失症”( nature-deficit disorder)以及与大自然建立联系会给健康带来的诸多益处。

大自然的重大影响远远超出了身体健康,还涵盖了智力和情感健康、自我认同感、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接触大自然给健康带来的益处包括促进疗愈、减轻压力、提高创造力和自尊感。

大自然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激发人类情感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原始而强大的惊奇感、敬畏感、神秘感、快乐感以及恐惧感。

☔️我想说

“大自然缺失症”,这个词还是第一次见到。之前只知道孩子会缺D缺钙的,没想到孩子还会缺大自然。细想一下,还真会这样。

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农村大院,出门就是户外,除了偶尔的大风扬沙天气,基本上还算惬意,尤其是春夏季。

院子外一排排绿树环绕,村外一片片麦田玉米地,很喜欢放眼望去全是绿色的感觉。

后来长大了上大学后,陆续去了几个城市,哈尔滨、武汉、广州、长春、青岛,绿化面积比较大的两个城市是广州和青岛,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城市的原因之一。

武汉就读的大学,有森林大学之称。夏天的时候,感觉校园内的温度比校园外都能低两三度似的。

走在大自然中,心旷神怡,压力都能得到缓解。

所以我也会有意的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大自然,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视力健康。

📚2.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大自然,哪怕是野生大自然,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我们的后院、校园、城市公园以及农田里。事实上,从恒星和星系到行星地球,再到你身体里的一切,大自然可以说包罗万象。

让孩子走出家门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走出去。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后院、校园、花园和各种空地上,正顽强地从人行道的裂缝中钻出来,向着天空生长。

大自然不仅仅是远方的一群动植物,一年中可以去了解和参观一两次的风景,而是一个我们每天都要浸润在其中的环境,尤其是在我们的童年时代。

一座后院或是一块有灌木丛、虫子和大量泥士的空地,虽然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对一名幼童来说则可能野性十足。


☔️我想说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即便住在高楼里,也不会阻碍我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搬凳子坐在阳台发呆,窗外飞过的鸟,阳台上的绿植,抬头望见的蓝天白云,以及远处的绿树葱葱,都是不可忽视的大自然。

人们总是高估大自然所在,总以为大森林才称得上大自然。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脚下的泥土,路边的野花野草,还有觅食的鸟儿,飞过的小虫……我们总是容易忽视的所在。

所以当我们想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只需要穿好衣服走到户外就可以了,四周环境就是大自然环境。

我们总能发现吸引眼球的东西,哪怕它是一片落叶,都忍不住捡起来欣赏一番,更何况满是绿树、岩石、鸟儿、花草的公园了。

📚3.走进大自然的各种好处

大自然给健康带来的益处是不可否认的。除了户外散步、跑步和骑车能给心血管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只要置身于自然景观中,就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放松。

这种体验能缓解大脑疲劳,提高头脑清晰度,同时提高工作业绩和治愈效果。

一项早期研究发现,如果病房里有一扇可以俯瞰大自然环境的窗户,病人术后会恢复得更快,所需的止痛药也更少。

在森林里,血压往往也会下降,而免疫系统则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提高了白细胞和抗癌蛋白质的表达。这些效应中至少有一部分似乎是由植物排放的化学物质造成的。

玩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力。它也是年轻人体验和探索周围环境的主要途径。

与被禁锢在室内的孩子相比,经常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肌肉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平衡性、协调性和敏捷性。

他们倾向于更多地参与到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玩耍中,而这反过来又培养了语言、抽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种好奇感。

☔️我想说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知道大自然可以减轻压力,让人更加放松,外加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视力健康。

真心没想到,走进大自然能有这么多好处,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也太给力了!

与走进大自然相比,长时间呆在室内环境却有那么多坏处,肥胖,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长久呆在室内可能引发的问题。

了解这么多,想必你跟我一样感到意外震惊,接下来一起陪着孩子多多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啦。

📚4.为什么走进大自然有如此多的好处?

为什么在大自然中玩耍具有如此强大的效果?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多感官自助餐,包括看、听摸、尝,让儿童们沉浸在一个远比在室内甚至在电脑屏幕上能捕捉到的更为宏大的世界中。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玩耍空间往往是复杂的,能够提供种类繁多不确定的道具 (岩石、树枝、泥土、植物等等),远远胜过室内的对应物,所以能够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那里还有鸟类树木、昆虫和各种小爬虫,能产生最为重要的野生感。


☔️我想说


大自然为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原来是因为多感官刺激。

首先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对于大脑处于高度发育阶段的儿童,就更是如此了。而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在内的感官刺激,来丰富孩子生活的环境。

比如不同的气味、口感、艺术品,音乐、对话等,让孩子去感知、触碰、运动,让大脑和身体动起来。


📚5.关于宇宙中最错综复杂的结构:大脑

信不信由你,你脑壳中的那块 14千克重的果冻状物质是已知宇宙中最错综复杂的结构,里面有大约 2000 亿个神经元,由数百万亿个突触相连接。

人类大脑的生长速度极快,在出生的第一年就会增大一倍,到5 岁时就几乎达到了成年人大脑的体积(这导致蹒跚学步的幼儿拥有典型的“超大号”脑袋)。

所以,很显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一条有趣的线索就是大脑的生长模式。

在人类中,大脑皮层使大脑功能更加发达的皱巴巴的外层会在出生后迅速发育,因此大脑关键部分的发育发生在子宫之外,由谈话、抚摸、微笑的人类以及来自周围世界的众多额外感官输入激发。

也许我们人类之所以拥有上述三大特征—硕大的脑部、协作、漫长的童年,其终极原因就在于它们使人类得以拥有另一个重要特征:适应性。

这种惊人的适应性可以说是人类的标志性特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里所列出的三大基因禀赋:为学习和想象而构建的硕大的脑部,对协作和信息共享的偏爱,以及让我们的大脑能够学习并适应众多令人困惑的环境的漫长童年。

☔️我想说


神奇的大脑,简直不能用震惊来形容。著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在《大脑的故事》这本书中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在生活中,大脑受到的各种感官刺激越丰富多样,大脑发育就越丰富完善。即便是“看”这件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事情,也是大脑在多重感官刺激下,训练学习的结果。

参考资料:[美]大卫·伊格曼.闾佳译.《大脑的故事》.浙江教育出版社


所以别小看我们带孩子玩过的游戏到过的地方,它们都在多方位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6.关于体验式学习

促进与大自然联系方面最关键的三大主题:体验(experience)指导(mentoring)和理解(understanding)

首先是体验。与大自然的有意义的联系首先是通过第一手的、多感官的体验建立起来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嗅到野花的清香、抓住一条鼻涕虫、在漆黑的天空中看到一轮满月,这些体验都与虚拟体验有着天壤之别。

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发现答案,往往是通过直接的体验。关键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绝大多数时候,最好还是跟着孩子的步伐走。大多数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从后面轻轻地推,而不是从前面拽。

第二个主题是指导。与传统教学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师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传授信息的专家。尤其是对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来说,在嬉戏中进行肩并肩的探索会有效得多。

最后,EMU 的第三个组成元素是理解。我在这里说的理解并不是指对详细事实的积累(例如植物和动物的正式名称)。

这里要强调的是理解一些宏观理念。太阳的能量是如何在你们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物质是如何围绕着太阳循环,从植物到动物再回到土壤中的?你们当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的食物和水从哪里来,你产生的皮弃物又往哪里去?许多证据表明,如果你先构建一些大的理念,然后通过添加事实来充实它们,学习效果就会更显著、更持久。

☔️我想说


体验式学习,体验、指导、理解。有没有一种感受,体验过的事情总是印象深刻,而教条式的记忆却从来不会真正走进内心深处。

回忆曾经背下来的各种教材内容,到现在记下来的有多少呢?即便是当时考满分的几个科目,又有多少知识依然在脑海残存呢?

答案是:接近零。

如果这个知识是经过体验后获得的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个知识是经过听、看、闻、甚至触摸之后的获得,是体验之后的获得,会有更丰富的情感在里面,所以印象会更加深刻。

比如通过自己养一个蚕宝宝,观察蚕宝宝每天的变化,变成毛毛虫,毛毛虫变成蛹,然后蝴蝶破蛹而出。

这一神奇的变化过程带给人的震撼绝对不亚于知识的积累,也绝对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7.关于蹲点观察这项体验大自然的方式

蹲点观察,可能更具深化与大自然联系的潜力。这么做的最佳方式是打开那些意识通道,延伸你的感官。

你能听到的最遥远的声音是什么?微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空气和土壤的感觉如何? 你能辨别出多少种不同的马叫声以及其他声音?

你应该在哪里进行蹲点观察?规则是这样的:你经常去哪里,哪里就是最佳观察点。前廊、后院,甚至喂鸟器旁边的窗户都是绝佳观察点。

大自然无处不在,几乎任何地方,包括城市的中心地带,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蹲点观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静止。

养成静止的习惯能带来多重好处。第一,它可以让头脑平静下来。

正如冥想者早就体会到的那样,静坐有助于我们观察自己疯狂转动的念头并让它们放慢速度

第二,安静的头脑和身体能让你更容易打开感官并意识到你所处的环境。第三,当你处于静止状态时,动物们更有可能出现,展开它们的日常生活。


☔️我想说


蹲点观察,哈哈哈,很喜欢这个体验大自然的方式。安安静静地观察大自然,无论是雨后花朵上的雨水,还是山茶花上飞来飞去的蜜蜂,亦或者是忙着搬家排成队的蚂蚁。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也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却不曾留意的景象。

看雪花从天空一片片飘落下来,地面慢慢变白,听雨水敲打地面的“滴答滴答”的声音,感受微风拂面的气息,只需要走到户外,这些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充分体验。

每天跟孩子一起来几次“蹲点观察”啦,很容易做到,却影响深远。

📚8.讲述当天的故事

讲故事可以而且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最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口头叙述,但也可以包括日记和绘画。绘画是讲故事的绝佳切入点,尤其是对幼童而言。

孩子可能会画一棵树或一只蝴蝶,或是任何能够吸引她注意力的东西。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来说,素描和写日记是一种强大的组合工具,以引出各种各样的叙述。

另一个选择是摄影,有时可作为日记的一部分。视频是另一种选择,但是应该审慎地使用,并且要格外小心,因为儿童往往会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而不是大自然上。

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讲故事工具是大自然展台。你可以考虑为孩子留出一张桌子,让他们摆放自己的最新发现。

石头、木棍、松果和骨头都是很棒的收获。你甚至可以鼓励他们收集活的小生物,比如虫子和蜥蜴,暂时先放在干净的容器里(当然得留些透气孔),然后再放生。

通过牵引不同的线索,你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创造故事,还可以培养孩子成为会讲故事的人。

当孩子问了一个问题,而你知道答案,你自然会想和孩子分享答案。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反应会切断好奇心,从而结束互动。

与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是,孩子往往更希望我们参与而不是提供答案,希望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也能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我想说


故事总是充满着无限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爱读故事的原因。讲述故事又比读故事难度加大了,不过好在这里的讲故事主角是大自然,可以是口述讲出来,还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大自然的故事,当然是关于大自然的方方面面。鸟儿如何在冬天觅食?春天花儿如何绽放?花从盛开到掉落都有哪些变化?等等。

而这都是在讲述大自然的故事,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活力,更加积极向上、心情放松。因为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9.关于神奇的“生命之网”

现在人们很喜欢谈论 “生命之网”这个概念,意指任何地点的所有生物都通过太阳能和可循环物质的流动而相互联系。

橡树吸收阳光,甲虫吃橡树叶,知更鸟吃甲虫,鹰吃知更鸟。然后,所有这些生物的残骸最终都会被一群微小生物分解,补充土壤的养分,培育出未来的一代代橡树。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地方,这种“生命循环”都与无数其他生命的循环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支撑我们和所有其他生物的网络。

事实上,构成“你”的并不只是一种生命形式,或者说一个自我,而是很多个。光是你的口腔中就居住着 700 多种细菌。

你的皮肤和睫毛上同样充满了微生物,而你的肠道中也有一大群类似的细菌助手。尽管一个健康的身体中仍然会保留几个无菌区,例如大脑、脊髓和血流,但是据目前估计,你生理学上的自我拥有大约10 万亿个人体细胞和大约 100 万亿个细菌细胞。

换向话说,在任何特定的时刻,你的身体大约有90%的部分是非人类的,居住在那里的生命形式比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甚至超过了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

如果我们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由数以万亿计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共生的生命形式组成的行走中的菌群,那么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独立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你更像是一种两足菌群或超级有机体,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我想说


当时阅读过程中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简直震惊到张大了嘴巴,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的身体竟然有90%非人类,有100万亿个细菌细胞,而自己才有10万亿个体细胞,恐慌情绪蔓延开来……

好吧,原来一直以来,我们人类都是与大自然处于共生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就是微生物的寄主啊,再一次感到不寒而栗。

不过细想一下,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样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的感觉,食物链顶端最后总能链接到食物链低端,这样才生生不息。

想到这里,反而感觉我们更加应该亲近大自然了,毕竟我们也是大自然“生命之网”中关键一环。

📚10.孩子理想的学习环境

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环境研究教授大卫·奥尔 (David or)曾写道:“所有的教育都是环境教育。通过在教育中被包含的或是被排除的内容,学生懂得了他们是或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如果不将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那么教育就会传递出一个没有言明却再清晰不过的信息:环境并不重要。

通过让学习扎根于当地,学生将开始了解他们所在的地方过去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在未来的繁荣发展需要些什么。

众所周知,芬兰在全球教育评估中的排名一直数一数三。芬兰人从童年早期开始就非常注重体验式教育,将其中大部分安排在户外进行。

教育者倾向于更短的上课时间和更多的玩耍时间。

目前,对幼童们户外学习和玩耍的重视也通过“森林幼儿园”的形式推广起来。这种幼儿园起源于欧洲,如今正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地方迅速兴起。

即使是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口十分稠密的城市,这种森林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学校面向3~6岁的儿童,鼓励他们全年在户外环境中玩耍和学习。

他们的玩具不是商品玩具,而基本上是由天然的随时可以获得的 “零散部件〞组成。

所有研究报告都表明,儿童会在户外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环境也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改善生理机能,如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我想说


到现在我读了不少育儿书籍,就是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项目式教育,通识教育,还有体验式教育,以及心流学习法。

各不相同,却有相通之处,也就是将知识与生活体验结合到一起,将知识与解决问题挂钩,将知识与兴趣爱好结合。

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干巴巴的传授知识,是有真实情感的知识,是可以随时可以在实践性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户外教育对于孩子的好处,户外玩耍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所以如果可以选择,我会朝着为孩子尽可能创造寻找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11.关于地方本位学习

现在,让我们退一步,想象一个全新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应该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质。这样的环境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通过特长和兴趣建设来驱动好奇心。

它会通过大量主动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体验来培养(而不是扼杀)灵感和参与性,而且这些体验有很多来自课堂之外。

它的重点应该放在基于美、真、善等基本价值观的性格发展上。而且,如果能取得成功,这一系统将唤起一种深层次的、不断反弹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会反过来转化为对学习的终身热爱。

最近教育界内部兴起的一场势头强劲的运动体现了所有这些特质。

到目前为止,这场运动的各个派系之间虽有联系,但形式迥异,而且名称也千差万别,包括地方本位教育、体验式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性教育以及探险式学习等。

但这些差异与共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它们的共性包括体验式、探究式、注重实际操作、基于项目、通常在户外进行的学习,而且会将反思置于学习过程中。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户外教学可以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和热情,并孕育出更具创新性的教学策略。

大自然环境,哪怕只是校园里的一棵树或是一座园圃,都可以产生令人平静的生理效果,从而同时提高师生对校园事务的参与积极性。


☔️我想说

地方本位教育,这对于我来说是新的称呼方式,却是熟悉的理念。户外,体验式,项目式,实际操作探究式,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比较憧憬的教育方式。

作为在学校呆了19年的人,我并不清楚什么样的教育比较好,毕竟我并不是教育者。涉及到教育,自己真心属于门外汉。

可是说到我不喜欢的教育方式,我却太想说道说道了。

我不喜欢学习完全脱离实践的大把深奥的理论知识。我不想死记硬背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不知将来有何用的知识点。我更加不喜欢唯分数论的大环境……

总之,我不喜欢自己学习过程中那种接受教育的方式,这个想法,我并不是第一次表达,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表达。

就像对自己曾经学习环境而发出的一种无声反抗一般,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毕竟当时不好的体验一直都在。

所以我对现在的孩子学习环境充满期待,充满憧憬,对教育改革抱有期望。生活越来越好,孩子的教育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地方本位学习,结合了项目式、体验式教育方式优点精华所在,值得参考借鉴一二。

📚12.体验式学习之学校园圃

学校园圃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发展迅速的事物,其中蔬菜园是最受欢迎的。体验式学习包括预备士壤、播种、照料植物、收获蔬菜,以及将废物制成堆肥以备新的生长循环。孩子们会了解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成果。

园圃也为采用地方本位的、将科学作为整体研究看待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大量机会,因为它强调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着你种下的种子萌发出士并在你的照料下变成美味的食物,这再美妙不过了。

园圃拥有近乎神奇的力量,能够揭开让我们与大自然疏离的帘幕。如果将它们放在适当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从更大的、系统的角度看待大自然,把人类视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富有创意的教育工作者所发明的在学校园圃里教授各种科目的手段。

学生通过计算特定地块内种子的数量和间距或是通过确定所需的肥料分量来学习数学;通过调查原住民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种植的植物种类来进行社会学研究。

不断变化的园圃景观为撰写语言艺术报告、短篇小说、诗歌和博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们还会探索新的艺术创作形式,例如版画和延时摄影。一些小学教师已经做到让整个学年的课程都扎根于校园园圃中。

教师就能够建设起一套地方本位的、注重亲身实践的课程,在户外教室中授课。重新引入了大自然元的景观将成为科学、美术、音乐和数学等课程的教学素材。

☔️我想说

之前为女儿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参观了几个幼儿园,其中一个幼儿园就为孩子开辟了一块菜地。

孩子可以自己播种灌溉,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种的蔬菜还可以采摘到厨房做菜。当时就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园圃的用处好处那么多,可以利用园圃进行各科目体验式学习。

无论是数学、生物、语文,还是美术艺术,都可以在园圃开展起来。这利用率简直了!太值得在各个学校推行了。

📚13.我们所生活的地方让人震惊

努力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正以每小时 11 万公里的速度绕着一颗恒星急速运行的巨大球状岩石的一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唤起对这一现实的奇妙体验是可能的。我们只需前往一个可以观看日落的地方。那里最好有广阔的地平线,晴天是最佳时机。

等你的思绪平静下来之后,提醒自己,大阳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实际上比地球大一百万倍。

接下来,把地球想象成在同一个轨道平面上旋转的几颗行星中的第三颗,而所有这些行星都被正中央那颗恒星的巨大引力所锚定。

最后,就在圆圆的太阳开始消失时,想象自己正坐在一个巨大的、球形世界的一侧,它正旋转着离开它的恒星邻居。

哇!也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你也能体验到作为一个地球人生活在一个行星群中的感觉。


☔️我想说


其实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常识嘛。

可是当我读完《与孩子重回自然:如何在大自然中塑造孩子的身体、情感和认知》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总是忍不住想象这个事情。

真的会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正以每小时11万公里的速度绕着一颗恒星急速运行的巨大球状岩石的一侧,或者想象自己正坐在一个巨大的、球形世界的一侧,它正旋转着离开它的恒星邻居。

甚至会因为仅仅思考这件事产生些许眩晕的感觉,这真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此时此刻此地我们正站在、坐在、躺在一个旋转的球体上,处于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细想之下,不由得感觉充满神奇的力量,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浩瀚无边的宇宙,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每次闭上眼睛想象这个场景,也会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有很多斤斤计较的事情,仿佛都变得不重要起来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魔力吧,带给我们各种启迪,让我们走近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就像前一段时间带娃刚去了趟迪士尼,体验的其中一个项目是飞跃地平线,身临其境感受翱翔天空的自由和震撼,让我体验到科技的力量,更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即便是屏幕上的大自然,也能做到带给人开阔的视野,也能震撼人心。

而现在不用去哪里,只需细想我们居住的家园,细想我们不动声色地在宇宙中“旅行”,就会产生很神奇很美妙很震撼的感受,丝毫不亚于真实体验。

📚14.故事的力量,生命的故事

精心打造的故事能让我们的感官活跃起来。它们充满了惊奇感和神秘感,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和时代,让我们能透过他者的眼睛去看世界。

我们从讲故事的人那里了解到我们与其他生物以及地球本身的亲缘关系,并认识到我们行动的涟漪会如何在未来产生连锁效应。

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得很对。我们是恒星物质,是由在恒星熔炉中锻造形成的物质组成的。但真正的故事—宏观故事—比这还要深入许多。

我们也是地球物质,由来自地壳的物质组成。我们还是生命物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古老细菌融合的产物。

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之所以能存续至今,都仰仗时间尺度上一系列越来越错综复杂的融合。

海星不可能先于细菌出现,水不可能先于氧元素出现。所有这些创造性合作关系以及更多的合作关系仍然在我们的身体内共存。

宇宙学家布莱恩·斯威姆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总结了数十亿年间的全部故事:“你把氢气放在那里,别去管它,它自己就会变成政瑰花丛、长颈鹿和人类”。

生命起源于海洋,是由地壳中的物质构成的。最早的生命形式全都是细菌,它们全都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

信不信由你,在过去40亿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极微小的单细胞生命。但是这些早期的细菌非常了不起。它们找到办法做各种事情,比如呼吸氧气以及从太阳那里获取能量。

“数亿年后,一些能吸收阳光的细菌开始相互融合,成为具有许多细胞的生物。它们的后代孕育出了类似于这根巨藻的海草,也孕育出了陆地植物。

除了能够采集太阳能量的生命之外,其他种类的生命学会了通过吃掉对方来吸收太阳的能量。它们是远古祖先,有朝一日会孕育出动物,包括在这些岩石上生活的海星、贻贝和藤壶。

最后,鱼类也出现了,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几百万年以后,这些古老鱼类中的部分成员想方设法地适应陆地生活,先是变成了两栖动物,很久以后又变成了爬行动物。

在那些长着鳞片的爬行动物中,有一些变成了恐龙。在那些恐龙中,又有一些长出了羽毛,然后生出了翅膀,我们将它们现存的后代称为'鸟类”。

所以,当你我蹲守在后院中学习鸟语时,我们其实是在学习一种在数百万年前被发明出来的恐龙语言!”


☔️我想说


仅仅读文字,就能感受到这种生命进化的震撼。如果读过生命进化的书籍,以及去过自然博物馆,看过自然生命科普电影,就更能体验到双倍的震撼。

给女儿读过数十遍维吉尼亚·李·伯顿的《生命的故事》,亿万年的时间里,一个个物种轮番走到舞台中央。从古老动物中三叶虫统治海洋一亿年,到后来的无脊椎海洋动物、陆地植物。

再到一万年前人类走到了舞台中央,从发现了火🔥,制造工具,再到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种植植物,驯养动物🐮,一步步走到现在的科技文明。

我们是谁?来自何方?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就能找到答案。生命、演化、文明,在生命长河之中揭开了起源之谜,活灵活现的生命,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让人叹为观止的奇珍异宝💎。

在这里可以感受自然和生命,感受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看到人类祖先们勇于走出家园探索新环境,从而有了现在遍及全球的人类文明,让人不由得为之震撼。

还有关于天文物理、自然生命的科普电影:寻秘自然2,这是一部能找到自然博物馆里各种场景画面的电影。

这里能看到出现在自然博物馆的菊石、怪诞虫、三叶虫各种生物化石。这是讲述生命起源发展、物种灭绝、寒武纪之谜的电影。

这里能看到生命如何从化学原料构成生命的,讲了深海烟囱起源说(深海冒出来的化合物经过高温化学反应等逐渐形成了生命),讲了陆地起源说(火山边上的小温泉经过干湿循环发生化学反应)……

总之生命就这样由无生命状态到了生命状态。

一本书,一部影片,一次博物馆参观就能发现自然的神奇所在,就能发现自然界有太多未解的科学之谜。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是这些知识很重要吗?的确重要,更重要的是陪同孩子一起培养起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培养起科学思维: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这个充满未知的自然故事,生命故事,值得我们去探究。

📚15.万物皆有亲缘有关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大自然在特定时刻的运作方式,而进化论则关注大自然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的旅程就是你的旅程。你并不仅仅是你妈妈的后代,你还是你的祖母,以及在此之前,你的曾祖母和高祖母的后代。而在那之前很久,还有一长串由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的以及两栖动物的一代代母亲组成的延绵不断的链条。

我们还要衷心感激我们的鱼类母亲、无数海洋生物,以及在更久远的年代里孕育了它们的细菌。地球母亲孕育了第一个生命,伟大的宇宙母亲孕育了第一批恒星。

你可以想象一棵巨大的家族树,每一根树枝都是一个不同的祖先。在这棵宇宙树上,从最高的枝梢到最深的根须,一路向下都是母亲!没有她们,你我就不会出现在这里,地球上所有其他神奇的生物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最重要的是,旅程远未结束。所有现存的动植物,包括我们,都是这一旅程的一部分,而且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一切会如何发展。所以你可以对宇宙的末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想说


“万物皆有亲缘”理念从更宏大的角度揭示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宇宙长河中的一部分。

重要而渺小的我们,叙说着宇宙的故事,影响着宇宙未来的走向,起码我们认为有能力影响宇宙的未来。

无论如何,我们不过是亿万年宇宙中的转瞬即逝,有一天终将被忘记的尘埃,对于我们而言、唯一要紧的就是此时此刻了。


📚16.情感和感官印象比知识更重要!

蕾切尔·卡森告诫导师们:必须克服说教的沖动,努力成为共同冒险者。情感比理解更为重要。

她说:“如果事实是日后产生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情感和感官印象就是种子生长所必不可少的肥沃土壤。”

小孩比成年人更善于在大脑中构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所有那些额外的网络使幼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新的联系,而这种能力会通过他们思考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得到增强。

☔️我想说


《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里面提到:

人类一旦认为什么是讨厌的东西的话,就会最先在大脑里把它标记为负面的信息,那么这个讨厌的东西相关的一切:尤其是知识,都是不会再进入人类的大脑之中的。”

有一个词是爱屋及乌,那么延伸出来另一层含义就是“恨屋及乌”,对于喜欢的人或事怎么都好,而对于不喜欢的人或事,那么就是相关的一切都喜欢不起来。

亲身体验,事实的确如此!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感受,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毕竟这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喜欢上这门学科或者这个领域的知识。

📚17.关于灯笼意识和聚光灯意识

心理学家艾莉森·戈普尼克所描述的两种意识。第一种意识叫作聚光灯意识,涉及一种狭窄的有针对性的注意力,它会遮蔽外界的刺激。

第二种模式涉及一种更为广泛、更为分散的注意力,戈普尼克称之为灯笼意识

聚光灯是由目的驱动的,将它们的光束牢牢聚焦在特定对象上。灯笼的照射范围则很广泛,会照亮各种各样的对象。


在童年早期接近尾声的时候,尤其是在童年中期阶段,孩子变得越来越擅长使用聚光灯意识,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这种更为集中的注意力类型上。

今天,我们对聚光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灯笼。现代学校教育从阅读和写作到科学和社会研究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样,在小学课堂中迅速普及的数字屏幕需要与聚光灯意识相关联的高度定向、选择性的注意力。

因此,尽管我们在生命之初是非常熟练的灯笼型思考者,我们的感官对整个世界都是开放的,但是到了童年中期,我们往往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仅仅是因为对它废而不用。

那么,人类是不是已经不再需要认知效率相当于马车的发散型灯笼意识了?完全不是这样。定向注意力和聚光灯意识很容易诱发疲劳和压力,让我们失去精力。

想想连续几个小时盯着电脑屏幕看是什么感觉。相比之下,在户外,比如在公园或森林里,注意力往往会不那么集中,而这种处于更为分散模式中的注意力可以打开我们的感官,缓解压力,恢复精力,培养清晰的思维。

此外,定向注意力会将我们与周围环境隔绝,发散型注意力则会让我们的感官运作起来,将我们投入更广阔的世界中。

这就是为什么灯笼意识往往能产生奇迹和极大的魅力,点亮那些罕见却弥足珍贵的时刻,让我们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毫无疑问,灯笼意识也是地方本位户外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并非所有人都是视觉学习者。有些人通过身体运动、实际操作或音乐伴奏进行学习时效果最好。

运用更多的感官意味着体验更多的声音、更多的气味、更多的味道,简而言之,人们可以收集更多的感官输入信息来获取知识和建立持久的记忆。

数字技术(对于两岁以上的儿童而言)有利于前者,大自然则有利于后者。两方面都经常得到锻炼就能够达到平衡。


最终,培养出混合思维的儿童将能够同时熟练地与技术和自然界互动。技术工具将被用来增强而不是封闭人类的感官。


☔️我想说

很新颖的观点:“聚光灯意识”和“灯笼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聚光灯意识是集中注意力状态,灯笼意识则是放松随意状态。

注意力集中效率会提高,这一点无容置疑。可是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却会导致疲劳、眼睛不适,甚至头晕脑胀。看视频或者打游戏打两三个小时以上的状态应该就是这样子的。

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可以强调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可是不能强求要求孩子一直保持专注集中状态。

《心流学习法:在深度自然游戏中唤醒身心潜能》这本书中就提到:

“对一个新手司机来说,如果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集中在安全驾驶的所有要素上,一定会一头雾水,完全失去一个好司机自然流畅的轻松驾驶感。

专注于细节会阻断心流,在体验中的得到的喜悦感也会因此烟消云散。”

所以“灯笼意识”也极其重要。它可以让孩子让我们在放松状态下、心情愉悦情形下去体验去学习。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牛顿发现牛顿定律并不是冥思苦想之下发现的,而是偶然的机会被苹果砸到才发现的。所以灯笼意识有利于发明创造,更会产生奇迹。

📚18.孩童时期的灯笼意识

戈普尼克的研究表明,婴儿和幼童往往会表现出广泛而分散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她所说的“灯笼意识”如果你的最大需求是探索和吸收尽可能多的世事经验,那么这种分散型注意力是很有用的。

相比之下,成年人的注意力导向往往要狭窄得多。比如,当你读书时,往往会处于 “聚光灯意识”型的心理状态中。

聚光灯式思维往往由目的驱动,意识的光束会牢牢聚焦在某个特定主题上,灯笼式思维则将光明洒向四方,照亮范围广泛的主题。

因此,从一种非常实际的意义上讲,孩子的注意持续时间并不短暂,只是注意范围更为广阔而已。

尽管少儿的思维在本质上是分散型的,但其中一大部分具有惊人的科学性。

我们曾无数次看到,一个孩子没完没了地摆弄某样东西,可以是圆珠笔,也可以是石头,通过摆弄来测试其性能。实验性观察可以包括刮挠、摩擦、撞击、踢、扔和舔。

同样,堆沙堡也是一项伟大的物理实验。在沙塔倒塌之前,你能把它堆到多高?如果你让墙壁变厚或薄一些,或是在沙子中掺入重多或更少的水,会发生什么?儿童会密切观察、调整、创新,并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而进行观察和实验。

☔️我想说


有不少朋友后台留言说自己孩子专注力不够,完全坐不住,不知道看到书中这部分内容,你会不会感到心安很多呢。

对于孩子不应该特别追求专注,非要孩子在凳子上坐两个小时才是厉害。因为孩子在他那个年龄阶段本身就处于活跃阶段,处于灯笼意识阶段。

这时候广泛接触大千世界,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

而专注于某件事,一般就局限于某一方面了,比如画一幅画,读一本书,这时候孩子就无暇观察周边的一切。专注力有了,思维敏捷性、思维广泛性可能又欠缺了。

所以顺其自然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我们只需要提供给孩子足够多的选择就够了。

📚19.玩耍为何如此重要?

儿童是如何展开对世界本质的研究的?当然是通过 玩耍!玩耍是童年的标志,是童年存在的理由。

从严格意义上说,孩子是在欲望的驱使下玩耍的。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年轻人有通过玩耍了解世界的强烈欲望?

童年是这样一个生命阶段:我们的大脑会适应我们对自己的一切发现。我们在这个年龄会用想象力探索各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有用的可能性。这种探索大部分是通过玩耍进行的。

正如一直被人们引用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玩耍是研究的最高形式。”

简言之,童年的任务就是通过玩耍去体验、学习和想象世界。成年则是把所有那些经验、知识和想象力运用和发挥出来的时候。

我们大多数人早已忘记玩耍究竟是什么感觉了。真正的玩耍是自发的,由儿童自由选择,在他们的主导下进行。玩耍活动由内心驱动,没有外在的目标和奖励。

对一个孩子而言,玩耍是一什很严肃的事情,而且玩耍实际上是幼童的最佳学习途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甚至把两者等同起米:玩耍等于学习。

事实上,玩耍的益处远远超出了学习本身。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指出了玩耍在儿童的情感、精神和社交发展中的重要性。

玩耍最重要的好处是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二者都会在自由玩耍的影响下蓬勃发展。

此外,玩耍还有益于身体发育,促进骨骼、肌肉、感官和大脑的生长。在圆木上行走和爬树能增强运动能力和平衡感。

万花简般的景象、声音、气味、 质地和味道能促进感官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在户外。摆弄玩具、搭建临时堡垒和在水中的石头上跳跃能够微调运动技能。

大脑会扩展容量并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作为对嬉戏经历的回应。自由玩耍可以带来许多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益处。

☔️我想说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周围人总是偶尔会发出“我家孩子太贪玩”的抱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玩会玩也变成缺点了呢?

爱玩会玩,这是大大的优势,是优点啊。身体发育的好,创造力和想象力好。在和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友谊形成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也有了。

所以呢?如果家有爱玩会玩的孩子,我们不应该抱怨,反而应该开心才对。

📚20.什么是蜂鸟育儿法?

米歇尔·惠特克 (Michele Whitaker)提供的策略可能是最有帮助的:试着当一名“蜂鸟家长”吧!

倾向于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任由孩子探索和解快问题,可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这并不是经常发生),我就会拉近距离。我喜欢蜂鸟这个比喻。

惠特克建议成年人注意与孩子保持物理距离,并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不断退后,以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所以,既然大多数父母都不太可能任由孩子自由自在地在外漫游,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这么做。

我们如何才能在降低风险和控制恐惧感的同时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户外去,让他们拥有一些有意义的自主权?

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策略。首先,让孩子去户外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出去。把家庭户外活动作为优先事项,必要时制定一个日程表。

第二个策略是规划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只要加入
一些大自然元素,例如圆石、树木、沙子、草地,也许外加一座花园,这些环境就可以变得相当野性,尤其是对幼童而言。

简单地添加本地的野花就能吸引本地的昆虫和鸟类。这种再野化方法能够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微型栖息地,非常适合让孩童投入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中。

对于正处于童年中期,也就是我们当前讨论的焦点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要试着去寻找一些地方,能够让他们在距离和自由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这意味着你要给子孩子冒险的空间和自主权,大部分时间你都得待在外围啜饮花蜜,只有在必要时才靠近他们。

如果退居后方的做法让你感到紧张,那就先从近距离开始,然后慢慢地往后退,看看感觉如何。此外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对你们之间距离的感受。

随着他们年龄增长,扩大你们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承担一些风险、犯一些错误井应对后果的自由。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消除风险;儿童最终必须学会独立应对有风险的环境,否则在成为青少年和成年人之后,缺乏经验的他们将面临比这严重得多的后果。

如果你采取这种逐步提高自由度的方式,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能干。

☔️我想说


“蜂鸟育儿法”,特别赞同这个观点,读过的《孩子:挑战》这本书就提到类似的观点。必须说一下,《孩子:挑战》也是我最喜欢的育儿书籍,里面就有提到:

“极少有父母会故意不让孩子发展独立和自立的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这些。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度保护有意识,并且对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的各种机会保持敏感。

引导孩子迈出第一步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在孩子生活中的很多时刻再次使用。

“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

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

只要事情是孩子力所能力的,与其选择包办,不如选择退后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

📚21.儿童如何才能健康成长?

事实证明,成年人的成功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准确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命的最初几年,那时大脑
正在迅速成长和转化。

事实上,有害的压力一例如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远比智商更有助于预测一个人日后的成功(或失败)。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不需要什么了。那么,要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当然,他们需要成年人给他们喂食、穿衣、提供保护。

他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养育,这样才能与至少一位家长缔结牢固的亲情纽带。他们需要有一个或多个成年人花足够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说话,为他们朗读书籍。

但同样的,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无组织玩耍时间,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探索周围的世界。


☔️我想说


除了照顾好孩子的温饱、安全之外,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需要的也只能是爱和陪伴了。

如果孩子从小感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没有安全感的,缺少自信的,也许是自卑的,甚至是抑郁的,必定是不健康的。

就像《养育女孩》这本书中提到的:

“只有孩子得到足够的爱和陪伴,他们才有信心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变得自信乐观,变得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变得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情。”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也提及到:

“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应该是父母。孩子需要感觉到父母把他们放在首位,尤其是刚出生的那几年。如果婴儿对世界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他的生活会比较轻松。”

孩子小的时候总希望被爱,被理解,被鼓励。当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这些。

因为只有爱和陪伴才能有助于发挥个人潜力,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长大过程中才不需要因为向外寻求安全感而委屈自己。

📚22.走进大自然对于青春期孩子重要性

我们可以把青春期概括为一次对意义的探索之旅:我是谁?我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三的主张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找到它?

这些都是青少年在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令人烦恼的问题。


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考虑一下,如何通过共同进行户外冒险的方式与你的儿辈、孙辈或任何其他孩子建立某种关系。

如果孩子们知道大自然是接受挑战的地方,那么当青春期来临、冒险的冲动与日俱增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大自然中冒险。

大自然有助于提供一种人们非常需要的内在力量感,让人们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虽然永远无法掌控它,却能充满自信地在其中发挥作用。

如果说童年早期的任务是与家庭缔结纽带、培养对大自然的同理心,童年中期的任务是与地球缔结纽带,那么青春期的任务就是与自我缔结纽带。而大自然则为举行富有挑战性的通过仪式提供了环境和机会。

☔️我想说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被贴上“叛逆”“问题少年”的标签,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无非是因为孩子变得更独立,自己的想法更多,从而让父母感到难以应对而已。

我女儿现在六岁。其实,我已经开始面临这种“独立思考”带来的难以应对。会因此感到头大,可是却不想打压孩子的这种发展。

因为孩子的听话乖巧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能力才是。

大自然就可以为处在所谓“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提供一种释放,提供冒险探索的场所,从而让自己的个性、想法得到实现。

如果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在大自然中陪伴
孩子,那么这份在大自然中培养起来的情谊则是稳固的,也更加有利于共同面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23.最好的玩具:在大自然中玩耍

《连线》(Wircd)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有史以来最棒的五个玩具》的文章。这份榜单上竟然没有高科技游戏,而是依排名列出了树枝、盒子、绳子、硬纸板筒以及泥巴。

所有这些玩具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全都符合“零散部件”的要求,即全都没有特定的功能。换句话说,这种玩具的用途几乎是无限的,只受限于儿童的想象力。

比如说高居榜首的玩具-树枝。2008 年,它登上了美国玩具名人堂。树枝在尺寸、形状、颜色、质地和重量上千差万别。

事实上,没有两根树枝是完全相同的。你可以用树枝在沙子、雪地或泥士上画有趣的图案。你可以让树枝在你的手上保持平衡

你也可以挂着树枝走路。树枝可以被轻松地变成魔杖、权杖、望远镜、鱼竿、铲子,当然了,还有剑(或者是更高科技版本的光剑)。

​比起室内的零散部件来,户外的零散部件要远为丰富多样。室内的人造零散部件为数不多,常见的就是细绳、盒子和硬纸板筒。

相比之下,在户外,树枝和泥士的周围到处是开放式的、随手可得的物体。石头种类多多,从巨石到石块再到鹅卵石,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

植物材料也多种多样:除了树枝可能还有树叶、树皮、松果、花、果实、种子和橡子。此外,户外地形千变万化,通常具有树木、草地和水等典型的大自然要素,以及被树根、岩石、山丘和灌木丛遮挡形成的不平坦地形。

再加上鸟类、昆虫、蚯蚓和其他小生物的存在,以及它们产生的副产品-壳、巢穴、足迹等等。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真正引人入胜的玩耍空间,很难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户外玩耍需要在远近之间转换视线,所以这大大降低了儿童日后患近视的概率。户外玩耍能鼓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择,促进感官意识和协作。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实验。给孩子一桶大小、形状和颜色各异的石头。你多半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玩法是无穷无尽的。

孩于会滚动、堆叠、排列、掩埋、清洗、整理和藏匿这些石头。他们会把石头扔到水中和烂泥里,会把它们变成卡车、城堡或恐龙。如果受到鼓励,他们还会很高兴地给石头涂上颜料或是用它们制作各种艺术品。


☔️我想说


《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与早期教育指南》这本书中就提到:

玩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成了其生活的一部分。而理想的玩具应当是安全而有趣的,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且从刺激孩子身心的角度来说甚至有教育意义。

给孩子买的玩具,应该是孩子自己能拆开并且能组装回去的那种,玩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力和创造性行为。

玩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玩具太多才会扼杀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怎么玩,为数不多的玩具可能还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而大自然中的所有玩具就完美的满足了这一点。树叶可以扬着玩,可以踩着玩,可以摆出不同图案设计,还可以作为模版比着画画,还可以把树叶串成一串跑着玩……

而我们和孩子或者孩子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发动脑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的享受大自然享受玩耍的快乐。

📚24.关于脑细胞的变化

一般来说,脑细胞会发生三种变化。第一,它们会大量繁殖、迅速成长,形成新的连接。第二,它们会被修剪,未使用的细胞会像玫瑰花从中多余的枝干那样被切除。

第三,它们会被隔离,表面被涂上一层叫作髓磷脂的物质,可以提高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我们现在知道,脑细胞增殖在青春期早期达到高峰,随后修剪和隔离开始占主导地位。

在这一用进废退的过程中,体验是不确定因素。被体验激活的脑细胞会被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则会被修剪掉。

☔️我想说

大卫·伊格曼在《大脑的故事》这本书中指出:“在新生儿的大脑里,神经元彼此之间连接较少。在生命最初的两三年里,神经的枝丫生长,细胞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多。在此之后,连接遭到修剪,成年时变得更少、更强健。”

在整个童年期,局部环境不断完善着大脑,根据我们接触到的东西,对遍布种种可能性的密林进行修剪”。

其实,大脑发育从出生到我们成年之后一直都在进行着。《深度自然游戏》这本书中就提到:“最新研究已经发现,大脑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改变,这个现象被称为“大脑的可朔性”(brain plasticity)。


随着我们行为和思想的变化,大脑的神经回路不仅能不断生长改变,大脑还会因我们身体的活跃而不断生长出新的脑神经元。”

企业家、物理学博士后张朝阳在“谈大脑可塑性原理”的视频中也谈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大脑某些方面处于激活状态,那么要做的就是多去体验,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修剪掉。

📚25.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伟大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必须关爱它,但我们就是没办法经常走出去。为什么会这样?

家庭作业、技术产品,经验不足以及“病菌”是常见的阻碍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同龄人都是在室内进行数字“联网”的话,那么他多半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去户外了。

如果你们找不到任何能打动你们的事情,另一个很棒的策略就是寻找爱好或者至少是兴趣的交汇点。

首先,试着确定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看上去最喜欢鸟类、河流还是植物?

其次,他们最关心的当地问题是什么?濒危物种?社会不公?水质?这两个问题一旦有了答案,你们就可以一起搜寻能将二者交织在一起的活动。

☔️我想说


想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想让自己更多的走进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自然里有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有我们喜欢的东西。否则走进大自然的动力九不够强大。

比如我自己喜欢在大自然中闲逛是因为总能发现让我感到美好的事物。

春天的各种鲜花,夏天的枝繁叶茂,还有偶尔会碰到的不知名植物,秋天姹紫嫣红的落叶,冬天的安宁与静谧。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走进大自然。而女儿受我感染,一样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欣赏观察,有时还会给植物拍照留念。

📚26.屏幕时间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在屏幕前耗费大量时间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影响?很可能你就是一名拥有大量第一手经验的数字消费者。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些近期的研究发现可能不会让你感到惊讶。

对信息技术的大量消费缩短了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使我们更容易分心。经常性被打断 (例如收到电子邮件和短信) 可能增加压力,降低短期记忆力,使学习或执行哪伯是简单的任务都变得更加困难。

大脑研究人员越来越确信,过长的屏幕使用时间会让我们变得更不耐烦、更冲动、更健忘,甚至更自恋。

更。事实上,除了少数“超级任务执行者”(只占人群的 3%)之外,同时使用多种技术实际上会降低效率。

一项针对微软公司员工的研究发现,即使是短暂地停下来查看电子邮件也会使手头的主要任务滞后约 15分钟。

总的来说,试图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时,热衷于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往往比非多任务处理者速度慢。问题似乎在于,多任务处理者将自己的大脑训练得对新信息高度敏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分心,总是在寻找下一条数字信息。

☔️我想说


呜呜呜,这不说的就是我吗?我正在思考以后编辑文章还是用电脑算了。现在我所有的文字输出基本上都是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

之所以养成用手机码字的习惯,是因为女儿小月龄阶段频繁夜醒,我需要总在旁边守着。有时候刚打开电脑坐下来,女儿就被自己的惊跳反射惊醒了。我就需要过去再哄睡。

后来我干脆就在孩子旁边用手机码字,距离孩子近,手机按键没有声音,然后就养成了手机码字的习惯。

还别说,我用手机打字的速度现在已经远远超过用电脑打字的速度了。

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手机里社交app太多,每次我在编辑文章过程中总是忍不住滑到其他app上查看信息了。

当我码字卡壳的时候,当我收到信息提醒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就是不知不觉间翻看了其他社交软件。

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后果。科技改变生活!我承认!可是科技在一方面让我们生活的更好更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过分依赖,甚至有些着迷上瘾。

这种情况只能依靠自律能力,以及合理的计划安排了。嗯,以后码字的时候,我会尽量使用电脑。

📚27.数字技术对儿童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儿童会产生什么特殊影响?使用电子媒体是导致儿童身心健康程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一项研究报告称,那些不受父母监督玩电子游戏的孩子7岁时身体质量指数(BMI) 往往会显著高于受到成年人更多监督的儿童。

在其撰写的《最愚蠢的一代:数码时代如何麻痹了年轻的美国人并危及我们的未来》(The Dumbest Generation : How the Digital Age Stupefies
Young Americans and Jeopardizes Our Future)
一书中,马克 ·鲍尔菜因(Mark Bauerlein)认为: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指尖一点就可以打开浩瀚的知识宝库,但与历史上任何一代人相比,他们却往往更没见识、更没文化、更只顾白己。

互联网并没有兑现它的承诺,即成为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伟大资源”;对大多数数码原住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伟大的沟通工具”,使年轻人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即时通信、博客和社交媒体网站全天候保持联系。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担心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恋会对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埃利亚斯 · 阿布贾乌德 (Elias Aboujaoude)提到了由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 “自我碎裂”。

一些专门研究大脑额叶的神经科学家猜测,滥用数宇技术可能会妨碍青少年正常成长,“将他们冻结在青少年大脑模式中”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当代年轻人对技术的大量使用正在重新定义人际关系,因为技术在削弱我们的同理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我们就越可能感到孤立。

正如研究人类与技术关系的专家雪莉 · 特克尔(Sherry Turkle)指出的,如果我们不教会儿童独处,那他们只会变得孤独。她说,我们需要珍视独处,并为我们的孩子树立独处的榜样。


☔️我想说


我发现自己近几年的焦虑程度远远大于以前任何时候。除了与这几年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网络媒体曝光的消息。

今天看到有人腹泻几天后来不治而亡,后天看到有人嗓子疼严重没治好,再有一天又看到各种恶人恶事……恐惧、恐慌、气愤、愤怒各种情绪一涌而上。

然后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焦虑。

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可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结果。没办法,凡事都有两面性。

可是我们总有办法做些什么,减少这种负面影响。比如尽量避免沉迷于网络世界,多走进现实生活。比如限制孩子看视频的时间,以及筛选优质视频。

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不沉迷于网络,不相信碎片化学习的谎言,追求系统化学习模式。

📚28.让孩子学会拥抱科技和大自然

作家理查德·洛夫令人信服地指出:“我们的生活越高科技化,我们就越需要大自然。”但在这个手机、游戏机和搜索引擎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这种平衡呢?

显然,我们再也无法回归更为简单的低科技附代了。21世纪的孩子必须学会同时拥抱科技和大自然。

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建立技术和大自然的平衡呢?哪些数码设备最适合在定向注意力和发散型注意力之间切换?

数码摄影也许是将孩子与大自然联系起来的最简便、最显而易见的电子手段。

照相机可以鼓动年仅两岁的幼童将技术作为一种有趣的创造性工具。大自然中充斥了太多的感官刺激,可能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对外行而言。

摄影可以让孩子暂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主题上—昆虫、花或鸟,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观察它,然后运用多种感官再次体验。

照片可以让孩子带走与大自然互动的生动纪念品,培养持久的记忆;可以用来创作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可以串在一起,做成幻灯片。如今,社交媒体受到高度重视,儿童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图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大自然体验。

视频也可以成为一种加强大自然联系的很棒的数字工具。除了捕捉静态或动态图像外,如今还有不计其数的大自然主题应用程序可供下载,而且每周都有新产品加入其中。很多程序是为观鸟者开发的,让你在自家后院或任何其他环境中都能识别鸟类。

想识别你在徒步旅行中看到的足印和听到的叫声吗?这方面也有相应的应用程序。你担心有害动物吗?不要害伯。有一种可下载的工具能为你提供从蟑螂到啮齿动物的丰富信息,可谓应有尽有。

☔️我想说


科技改变世界!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商品,买机票,订酒店。

我们可以看扫地机器人帮我们打扫房间。交通工具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远程操控技术,这些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科技与体验大自然就更是如此了。沉迷于数字技术是不好的一面,可是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利用科技更好的体验大自然,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盛开的花,飞过的鸟,摇曳的柳枝,流淌的河水,都可以成为我们手机或者相机里美好的回忆。

以前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只能遗憾的走过。现在立马拿出手机识别一下,三五秒就认识了眼前的这个植物。学习知识变得容易简单起来。

所以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好好的利用,它们就有利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好好的利用,它们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说到底,这完全看我们自己啊。

📚29.万事皆可请教大自然

仿生学致力于在大自然母亲已经创造的答案中寻找人类问趣的答案,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尼龙搭扣,其灵感来自牛蒡果,它们当时正顽固地黏在一位瑞士工程师的宠物狗身上。

与流行的观点相反,进化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诋毁者经常把进化比作成千上万只猴子在打字机上胡乱敲打,直到一只猴子纯属偶然地把所有字母和单词都按正确顺序敲出一本内容很长的书。

这个比喻简直错得离谱。进化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通过不懈的反复尝试过程不断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仿生学的核心思想是,大自然已经解决了人类工程师和设计师目前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

通过利用这些解决方案,或者说“改编”方案,我们正在学习像叶子一样捕捉太阳能,像蝴蝶一样创造色彩,像草地一样种植食物,像沼泽一样回收我们的废物。

今天,在谈到尖端技术创新时,我们往往指的是“高科技”。相对地,大自然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被称为“深科技〞(deep technology),是数十亿年间进化性研发的结果。

深科技和仿生学是将进化史诗—世间万物的共同历史与繁荣未来结合起来的强大工具。在那个未来里,人类将完全融入自然界。

我们生活在一颗天才辈出的超级多样化的行星上。生物模拟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珍妮 ·班亚斯 (Janine Benyus) 如是说,有什么急事需要解决吗?问问自然吧!

☔️我想说


哈哈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先问问大自然吧!

之前带女儿逛上海自然博物馆,其中一处特别让人震撼的展览,就是关于科技发明的灵感来源的,了解到:很多科技发明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来自于大自然的灵感。

根据穿山甲自我保护的鳞片特征,科学家发明了可修复的穿山甲防弹衣,从鸟儿飞翔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从蜘蛛织网捕捉昆虫到用网捕鱼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无穷的智慧结合,有了科技的发展。所以大自然特别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更多藏在深处的奥秘。

📚30.以身作则爱上大自然

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并通过额外的活动来鼓励这些头趣受好。要尽早启动与大自然建立联系的过程,最好从婴儿期就开始。尽最大可能利用海滩、森林和星空这些引人入胜的环境。

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是一项接触性运动,所以要鼓励孩子运用所有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浴缸和洗衣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整个童年早期,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好奇心,多多益善。

在童年中期,我们的工作是发掘孩子对自主权、冒险和能力的渴望。这时候,丰富的大自然体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努力成为蜂鸟家长,随着一年年过去,逐步后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走上前去干预。

找一项你真正热爱的自然活动,并带上孩子们一起去进行这项活动。你的参与度对于保持孩子的参与度至关重要。

不管你是父母、祖父母、老师还是保姆,你的大自然爱好是什么?观鸟?山地自行车?绘画?不管是什么,想想看你能如何利用它来诱导孩子的欲望,加深他们与大自然的联系。

如果你还没有任何大自然爱好或兴趣活动,那就考虑找一个。钓鱼、打猎?园艺、采蘑菇、登山和观鸟,都需要学习一套可以终生提高的技能。

换言之,它们涉及各种能力,正是有可能吸引童年中期的儿童积极参与的事情。

☔️我想说

很多时候孩子并听不进去我们的各种说教,应该说很少有人喜欢被人说教,无论孩子还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

既然孩子听不进去我们说什么,那么怎么做才能被孩子看到呢?那就是我们自己去做!比如想让孩子喜欢大自然,自己就要多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毕竟走进大自然的好处那么多。无论是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而言,还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这件事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无论是将自然与探索发现结合起来,还是将自然与运动结合起来,将自然与摄影结合起来,或者自然与绘画结合起来,都是很棒的选择。

为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更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后会把尽可能多的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这件事放在首位。

📚31.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各种诀窍

✔️养成新习惯

改变行为的关键是养成新习惯。所以你要开始培养让你身边的儿童更多地走进大自然的习惯。哪怕每天仅花几分钟时间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把野生生命请进你的庭院

喂鸟器、鸟舍和鸟浴盆可能是最简单的附加设施其他办法还包括播种本地植物(以吸引本地昆虫)和添置一个“蝙蝠盒”。

✔️把校园变成教室

无论主题是阅读、数学、科学还是艺术,只要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中,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把课程与孩子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周围事物联系起来。让学习与你们所在的地方产生关联。

✔️探索本地的大自然

对于幼童来说,可以是当地的公园、校园,甚至是自家的后院。同样,关键在于“注意”。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6~11岁)而言,不妨去更远的地方冒险:比如沿着小溪溯流而上,这种简单的事情就可能是一次伟大的冒险。

✔️蹲点观察

定期前往你的观察点,最好每天一次或至少每周几次,然后安静地待在那里,运用你的所有感官进行观察。如果可能的话,待上30~40分钟,哪怕只待5分钟也比不去要好得多。


✔️把学习带到户外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不妨考虑让孩子在户外做家庭作业:读书可以坐在树下完成;如果能用一根木棍在泥土或沙子上演算,数学作业也会变得更加有趣。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不管你教的是什么科目,试着去户外上课.

✔️大自然故事时间

培养幼童时,要记住爱因斯坦的训诚:“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变聪明,就给他们读童话故事。如果你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就给他们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添加一些零散部件

孩子的玩耍空间添加一些零散部件。无论是校园、后院还是庭院,添加一些岩石、圆木,水和树技之类的大自然元素都可能改变户外玩耍体验。

✔️成为蜂鸟家长

童年中期的儿童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与成年人分开,获得一些独立性。与其当一名直升机家长,不如努力培养作为一名蜂鸟家长所需的飞行技能。

✔️发挥艺术天赋

泥土、树枝、石头、羽毛、松果、花朵,这些都是很棒的艺术元素。年龄较小的儿童最喜欢的一个主题是用小树枝等植物材料搭建童话屋,甚至是迷你村庄。这种艺术能激发想象力,带来故事创作的灵感。


✔️发现你自己的大自然爱好

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如今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主动进入大自然,除非我们带他们过去。为了增加你们定期走进大自然中的概率,选择二项你们热爱的洁动,不管是滑雪、骑自行车还是徒步旅行。

✔️拍摄一些大自然照片

鼓励孩子在户外用相机拍下令他们感兴趣的5种自然事物,花、虫子、石头,什么都可以。要将相机作为一种提高观察和认识技能的工具,然后对成果进行反思。在此之后,你完全可以鼓励孩子以电子手段分享成果。

✔️再次爱上大自然

让大自然成为你和你身边的儿童优先考虑的事情。放慢脚步,留出时间进行放松和反思。有意识地努力扩展你的意识,并对你所看到的美丽事物云朵、花、树、鸟发表评论。如果你以身作则,孩子就会效仿你。

☔️我想说


其实书中给到很多详细具体又实用的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诀窍。根据自己喜好以及实践操作难易程度,选择了这几个诀窍供自己日后参考。

这几个方面都是平时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过程,可以参考借鉴的。比如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寻找各种原材料创造艺术品,搭建自己的房屋。

自己在家种植植物,或者自己在家养个毛毛虫观察毛毛虫每天的成长变化。大自然本来就在我们身边,把大自然带回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嘛。

不过这却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强烈强烈推荐朋友们阅读这本书纸质版,上次我如此推荐一本书还是四年前读《孩子:挑战》那本书的时候。

这两本都属于信息量很大,带来的惊喜很多,而且很实用的书籍。我想说读过的三五十本育儿书籍中,这两本绝对排在前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亚鹏和李嫣又上热搜:关于暑假,我们一直都误解了
正念练习有助于改善儿童注意力不足
运动促学
孩子“感统失调”太突然?只是你没有提早发现而已!
儿童脑发育科学规律丨4-12岁孩子专注力训练是关键期 越早越好 真的耽误不起
聪明的孩子为啥跟不上 —切莫“荒废”高智商“问题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