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芬兰人这样教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课”正被全球借鉴

(选自《芬兰式天赋教育》,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免费收听/订阅)


当我把目光投向芬兰初中课表时,一门课引起我的好奇,它就是家庭经济课(Home Economics)。

 

这是什么课?学做家务的课?学经济学的课?待我真正了解这门课后,不禁为芬兰教育叫好。

 

“这门课其实是一门生活教育课。”参观时,芬兰教师这样向我解释说,“我们会从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这三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并能够生活得经济适用,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芬兰初中生带我参观“厨房教室”)

 

不学习,先做饭

 

芬兰人从小就引导孩子做家务。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到了七年级,“家庭经济课”成为了学校里的必修课,八九年级为选修课,通常,七年级每周2节课连上,共2个小时,且是上午的第一、二节课。

 

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芬兰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习,先做饭,而他们做的饭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我们一听说“上课”,仿佛就能看到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芬兰的家庭经济课上,任课老师一般也会先花15-20分钟跟学生一起读懂食谱、分享tips,但这只是开始,让学生到厨房,拿起锅碗瓢盆,对着食谱,开火做饭,才是重头戏。

 

为了给学生提供“家庭经济课”学习的真实环境,每所学校都配有“厨房教室”,一般是两间,一间厨房有6个灶台。比如一个班一共22个学生,会被分成6组,3、4个人共享一个灶台,一起做饭。

(芬兰中学的“厨房教室”)

 

在这间“厨房教室”里,学生不仅要学食物烹饪、烘焙的知识和技能,如准备食材、读懂食谱、识别食物的营养成分、使用烤箱做饭等,还要学饮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链、饮食文化与宗教等;以及如何正确地摆放餐具、餐巾纸和杯子等。

 

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

 

(芬兰学生吃自己做的蓝莓派)

 

和孩子讨论工资水平

商量最近的家庭开支

 

家庭经济课还重点训练学生的另外两项技能——做家务、参与家庭消费。

 

做家务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做好家务可不容易。比如洗碗,就得知道怎样手洗餐具最节约用水,怎么给垃圾分类更环保,比如洗衣服,就得读懂衣服上面的洗涤说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机——这种能力,不少大人都不具备。

 

而参与家庭消费,也是让孩子尽早地参与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来,全面了解家庭消费的结构,了解如何用有限的金钱,规划、分配、安排家庭生活,才能尽早具备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能力。

 

课上,学生要认识一个家庭的收入、预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练习如何用适当的钱购买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美感设计的物品等,让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真是一门相当实用的课程。

 

这种训练,家庭和学校往往是联动的。

 

有一次,我在逛超市时,遇到了师范系的教授Eija正带着她的二儿子来买食物,闲聊中她告诉我,芬兰家长除了每个月都给孩子生活费,由他们自己支配外,还会经常和孩子讨论自己的工资,一起去买食物,让孩子了解现在的物价,送弟弟妹妹去幼儿园需要多少钱,还能有多少钱用在兴趣爱好上……这样,孩子就能全面了解家庭消费的结构。

 

他们还会教孩子发现广告是如何影响自己购物,怎样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有心就好?让孩子照顾家人!

 

总结来说,家庭经济课,非常准确地阐释了芬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坚持让学生在体验式场景中,学习抽象的理论概念。

 

孩子不能只负责读书,他还要深度参与到家庭生活、社会公民生活中去。他们不仅是他们自己,他们还是一个家庭里的成员,通过学习家庭经济,他们才能学会照顾自己,分担家务,还懂得照顾其他人,以后,也才有能力把生活过得温暖舒适。

 

这门课,与我们强调的“要有照顾他人的心意”不同,它更偏重于训练学生照顾他人的技能,比如:有能力为家人做一顿饭、做一个蛋糕庆祝爸爸生日、挑选妈妈喜欢的餐具……让孩子真正成为家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这门课,让学生意识到“我是集体生活中的一员”,在互动情境下,他们得与他人分工和合作,得批判性地处理信息,练习计划、组织、操作、管理自己手上的资源。

 

当我看到男生从小戴上围裙,挥舞铲刀,炒菜煮饭,烘焙点心,就真的理解芬兰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让男人分担家务,真的是从小做起。当每个家庭内部做到男女平等,整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芬兰男生在厨房教室一样得心应手)

 

好的教育

让孩子边做边学

 

不少国家,都有家政课、木工课等贴近生活的动手实践课程,但在芬兰,这些课程,从来都没有被“特殊对待过”,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是必修课,占据了学生一半的学习时间——

 

芬兰学生一周的总学时数平均为25课时,其中,家庭经济、木工课等,就占了13课时。每周数学课的学时是3小时,而音乐课的学时也是3小时。

 

在芬兰人的心中,家庭经济课,和学习就是一脉相承的。2014新版《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就指出,家庭经济课是跨学科学习,让学生把日常生活的不同概念、问题、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它们的交互关系,把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迁移用在家中、社会中。

 

参观“厨房教室”后,我也真正感受到,家庭经济课确实是很好的跨学科学习:给学生一间房间,让他们自己选家具用品、用什么色调的盘子、放什么造型的椅子既舒服又美观、烹饪时读懂食谱并测量食材、知晓食材的生长季节和产地、懂得营养搭配和食品安全……

 

这可不就是融合物理(测量)、自然科学(植物的生长)、健康(营养搭配和食品安全)、视觉艺术课(颜色搭配)、手工课(动手操作)、宗教(饮食文化)等的多学科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

 

但归根到底,这门课最吸引我的还是它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的是在用心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小的孩子越要做家务:为何“好好生活”正成为一种全球竞争力?
家庭教育:为什么芬兰的教育世界第一?芬兰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
给学生上一堂“失败课”
“世界大不过番茄炒蛋”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芬兰的教育为啥世界第一
劳动课将成中国孩子升学重要参考:从芬兰学生的家务经济课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