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大不过番茄炒蛋”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一碗番茄炒蛋引发的教育迷思

昨天,被一个番茄炒蛋的视频刷了屏。不少评论说感动泪目,我却难以感同身受。相反,我觉得这视频映射的是教育巨大的失败。特别是对比芬兰孩子从小的家政必修课,中国学生的难以独立和巨婴现象让人汗颜。

视频的主角是一个刚到美国留学才的大学生。一次同学聚会,每个人都得拿出一道特色菜,他来自中国,就决定来一道经典的“中国料理”——西红柿炒蛋:

可是,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赶紧给在大洋彼岸的老妈发个微信求助:

然而,即使有老妈语音留言为其助攻,儿子听不太清于是焦虑万分,连打鸡蛋都手忙脚乱:

孩子急了:

于是,老妈再次神助攻,直接起身进厨房,实操示范并视频传送:

结果不用多说,一切尽在掌握——好菜赢得满堂彩。儿子这才发现,美国和中国有时差,敢情爸妈那边是凌晨,被惊扰不说,二话来说爬起来就为了帮他挣回点面子。

故事很简单。有24小时超长待机的无私父母,有天涯若比邻的亲子关系,不少朋友看到了温情。

但我却觉得“奇葩”。

这孩子这么大了,番茄炒蛋不会做姑且不说,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到网上搜菜谱,而是给老妈发微信。老妈没回微信,他急得满屋乱转,老妈的指导没用,他急得直发脾气——他是长不大的孩子,他是依赖心强的“妈宝”,他是巨婴现象的“模范生”。

而他的父母,凌晨4点20能秒回儿子微信,儿子一个指令能让夫妻俩都起床,不眠不休直播番茄炒蛋,甚至眼睁睁等着儿子聚餐后给反馈。有一个词,叫“24孝父母”,可以想象,当孩子不会铺床、不会洗衣服、不会……他们都会“挺身而出”。

但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助攻”吗?这样的学生不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最大讽刺吗?

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了在斯坦福大学新生部担任主任十余年的Julie Haims曾说的一段话,那是她眼里大学新生报到的一个场景:

“抵达斯坦福已经好几天了,但托运来的行李箱却还躺在宿舍门外的走廊上,箱子又大又笨重,每个都需要两个人扛,新生们坐在一旁无计可施,后来,还是他们的妈妈从家里打电话向宿管员求助,才总算把它们弄到房间里去……”(点此阅读更多)

能进斯坦福的孩子天资都不差,但有些孩子生活能力竟这么差,让人咋舌。究其原因,无疑与这些孩子从小所受学校、家庭教育过分重视基础学科,而轻视生活能力有关。

看看自己做午饭的芬兰孩子吧

家政课从小就是必修课

前不久我们到芬兰到考察。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全球教育强国,坚持花大力气来培养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并且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著有《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陈之华老师,也曾分享过芬兰罗亚市(Lohja)一所中学七年级的课表:

课表里的“家事经济”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家政课”。这个词,不少中国家长一听,可能会认为,孩子上学,又不是为了做家务活或以后当保姆的,为什么要上这种课?也就是觉得家政课太“土”!

芬兰人却极为重视这门课。他们认为,这是一堂“生活教育课”,会从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这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并能够生活得经济适用,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具备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兰学校,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习,先做饭,而他们做的饭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但说是“家政课”,却不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任课老师一般会先花15-20分钟,跟学生一起读懂食谱、分享tips,这只是开始,接着,学生要到“厨房教室”,拿起锅碗瓢盆,对着食谱,开火做饭,才是重头戏。

(芬兰中学的“厨房教室”)

为了给学生提供家政学习的真实环境,每所学校都配有“厨房教室”,一般是两间,一间厨房有6个灶台。比如一个班一共22个学生,会被分成6组,3、4个人共享一个灶台,一起做饭。

在“厨房教室”里,学生不仅要学食物烹饪、烘焙的知识和技能,如准备食材、读懂食谱、识别食物的营养成分、使用烤箱做饭等,还要学饮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链、饮食文化与宗教等;以及如何正确地摆放餐具、餐巾纸和杯子等。

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

(芬兰学生吃自己做的蓝莓派)

家政课还重点训练学生的另外两项技能——做家务、参与家庭消费。这些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做好可不容易。

它会教孩子养成及时清理厨具的好习惯,比如自己用洗碗机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样手洗餐具最节约用水,怎么给垃圾分类更环保,甚至还能读懂衣服上面的洗涤说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机——这些事情,很多大人都不会。

它会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家庭的日常消费中来。课上,学生要认识一个家庭的收入、预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练习如何用适当的钱,购买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美感设计的物品等,让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真是一门相当实用的课程。

总结来说,芬兰的家政课,非常准确地阐释了芬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能只负责读书,他还要深度参与到家庭生活、社会公民生活中去。

他们不仅是他们自己,他们还是一个家庭里的成员,通过学习家政课,他们才能学会照顾自己,分担家务,还懂得照顾其他人,以后,也才有能力把生活过得温暖舒适。

这门课,与我们强调的“要有照顾他人的心意”不同,它更偏重于训练学生照顾他人的技能,比如:有能力为家人做一顿饭、做一个蛋糕庆祝爸爸生日、挑选妈妈喜欢的餐具……让孩子真正成为家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越来越多国家视“做菜”为

孩子独立的基本能力之一

是的,做菜,看似小事,却是孩子真正走向独立一个重要标志。

除了芬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把“做菜”视为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英国,学校里同样有烹饪课程,前个星期给出菜谱,让孩子们准备,很多都是预调好的面粉,只要上课时,加上鸡蛋牛奶搅一搅,放烤箱就行了,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会讲授英国的饮食文化特征,从食材,向生产与采集等方面进行延伸。

在美国,“会做菜”甚至成了报考名校的敲门砖。美国著名的希尔中学(The Hill School)去年就录取了一个不会弹钢琴,没有体育运动特长的上海男孩,他被录取的原因是“爱做饭”——他把自己做饭菜的过程拍成了视频,如何调酱,如何切肉……最真实的一面打动了学校,最终被成功录取。

在日本,教孩子做菜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曾有人这么总结:日本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最当红的是儿童专用橱具,电视台最叫座的节目是“儿童烹饪”。

在国内,近几年,“厨房育儿”的概念也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知名的中小学把“做菜”作为家庭作业。比如重庆的巴蜀小学,他们有一个班级——全班37个孩子,个个都是大厨,平均每人都会20道拿手菜……

少年商学院也倡导这样的理念,我们开设的《青少年经济学启蒙》直播课程中,导师在谈到“分工与流程”这个基本概念时,就布置了这么一个创意挑战:和妈妈学做一道菜,并记录下来流程、材料和成本,从而了解何为“生产与分工”。

来看看小学生们的杰作,他们有的此前从未碰过锅铲。

(鸡蛋炒饭,Mindy-8岁,柳州)

(寿司,王鑫泽 11岁半,长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劳动教育怎么做?看看日本、德国、美国、芬兰的课程设计
木工课和家政课,你们学校敢开吗?
劳动课将成中国孩子升学重要参考:从芬兰学生的家务经济课说起
芬兰的家政课学什么?
越小的孩子越要做家务,“好好生活”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越小的孩子越要做家务:为何“好好生活”正成为一种全球竞争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