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一(实现有效教学的若干措施)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一(实现有效教学的若干措施)

1、重视人文培养,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开弦弓小学  周荣根

新课程标准理念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美术反映着社会生活美和自然美,并可创造艺术美,它以自身特有的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美术课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了兴趣和爱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不稳定不持久的,是容易变化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鲜明的富有情绪色彩的故事情节、直观教具。所以在整个美术教学中怎样能够引起兴趣,激发表现欲、创作欲就成了有效教学的关键。

   1。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⑴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①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②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⑵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

⑶在上《七彩蝴蝶》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1。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⑴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

⑵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

⑶例如:在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歌曲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

②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1。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⑵比如在上《粽子情》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人文学科是核心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理念里,学生的发展是终极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更有效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2、培养思维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第一高中 张存志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教学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过程中,如何遵循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要问题。笔者认为: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2。1、从学习的过程和本质理解有效学习的含义。

    ⑴认知心理学表明: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发掘,揭示事物客观意义的过程。

①学习的实质就是将事物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理解书本知识的客观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心理意义的过程。

②客观事物(包括书本知识)的客观意义是如何在人脑中转化为心理意义的呢?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它是通过将人脑认知结构(存储在人脑中已获得心理意义的知识经验结构)中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而实现的。

    ⑵将学习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可分为两种情形:

①一种是人为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生硬地联系起来,一种是自然地、有机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显然前者是形式上外在的联系,后者才是实质上内在的联系。通常,我们称前者为机械学习,后者为有意义学习。

②由于机械学习中新旧知识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学生只是单凭机械记忆强硬地将其装入头脑中,而没有对新知识的客观意义真正理解,因此,机械学习不能算作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则由于新旧知识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学生真正理解了新旧知识的客观意义并能顺利地将其转化为心理意义,因此,有意义学习才是真正有效地学习。

     2。2、培养思维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⑴思维是建立在新旧知识之间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联系的心理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

     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思维活动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中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将学科知识在明确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内化、吸收。

⑶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导引思路,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真正意义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

3、创设情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石楼中心小学 张军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曾经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那就是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学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先讲述一段故事:嘟嘟一大早起床,推开门,咦!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吗?一只小蜗牛从门口爬过,只见它朝着昨天爷爷刚刚搭好的葡萄架爬去。它要去做什么呢?为什么有两只小黄鹂在树上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停,似乎在取笑这只小蜗牛?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会事呢?那么请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开始学习歌曲。

3.2、创设生活情境。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从而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在教唱歌曲《小渔篓》《踩山》和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拾稻穗的小姑娘》中,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进行劳动动作、节奏、歌词创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在兴趣中自动、自悟,达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

3.3、创设游戏情境。

一年的教学经验反映给我这样一个事实,在教唱新歌时,很多低年级的小学生总是喜欢动来动去,不能够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这和管理以及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好动、好玩、天真活泼是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4、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⑴在学习上把握主动权。①主动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责任感。而把握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②选择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歌词,可按节奏读、可默读、也可同桌对读等等;只要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的方法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⑵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让学生通过去敲、找、听、辨以及用肢体动作,去感受音的高低,感受旋律所表达的情绪。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3.5、提供机会,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⑴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相信每一位学生,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搭起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的轻松学习音乐的氛围。

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音乐课上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开展音乐小擂台活动。因此,合理的利用音乐课上的每一分钟,适当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表演,可以是独唱、小组唱、小品独奏、表演唱、朗诵、讲故事等。不过,要求所有同学必须事先作好准备。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总之,在音乐的课堂上创设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创设的情景中做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4、优化作业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张堰小学姚敏燕2008-04-08 13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的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其目的是探讨怎样进行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4.1、课题的提出。

⑴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传统的作业设计主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过多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①问题提出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方面是无所作为的。

②问题答案的绝对性。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这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③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④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⑤作业评价的片面性。如果我们观察学生拿到批改后发还的作业本的表现就会注意到,大多数人翻开看一下教师在本子上有没有打错的记号,然后就塞到书包里去。即使全对,反正大家都对,一个模式,学生也很少获得成就感。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老师说了算,学生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对作业、乃至对自己的人格作自我评价。

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走进二期课改,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上海的语文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目前的语文教育尚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尚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语文教育效益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①效益问题未能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教育观念,主要指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

②在教学实践中,“急功近利”的做法普遍存在,过细的课文分析,过多的知识概念、技巧方法的传授,过于机械的训练,过分统一的答案等,不同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掌握发展。

③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4.2、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⑴作业设计多样化。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快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①演说交际型 作业形式包括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叙说、漫读、诗文吟诵等。

ⅰ我们都知道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它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陶冶情趣,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对桂林的美丽景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就可以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给自己的朗读配上一段乐曲,准备第二天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情。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ⅱ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如教学完《晏子使楚》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回去排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晏子使楚》课本剧时,他们的能力让人刮目相看。他们不仅根据需要自制了一些简单的道具,而且能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

ⅲ这项作业虽然花功夫,但由于学生对排课本剧很喜欢,都乐于完成这项作业。此种作业的设计宗旨,是为了积淀语感经验,锻炼语感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②读写积累型 作业形式包括名篇名句摘记、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等。

ⅰ如学习了《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名著作中的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原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还可以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让孩子们仿文章写法,通过观察,自己也写一首展示自己才华的诗歌。这样的作业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ⅲ此种作业形式,既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了语言精华,加厚了文化底蕴,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采辑编创型 。作业形式包括采集、剪贴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等等。

ⅰ课程总目标提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如在学习《黄山怪石》这类文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资料的展览。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ⅱ编辑手抄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大展示的一个舞台。在教完《我爱三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开展手抄报的活动。首先让同学们给自己的报纸起个好听而又有意义的名字。接着,开始收集资料,剪裁纸张,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最后进行誊写,插图等修饰。

ⅲ世界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孩子们学习课文时总喜欢动手画一画。例如学习了《虹》这篇课问,可以请小朋友自己绘制一幅美丽的彩虹图,并涂上颜色,进一步感受七色彩虹的美丽。除了画插图,还可以布置“画”日记的课外作业。所谓“画”日记,就是在日记中既有简短的文字,又有和日记内容相配的图画,图文并茂,一改令学生头疼的作文呆板面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走近大自然的浓厚情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锻炼了学生作文选材及概述能力,发展了形象思维。

ⅳ通过这类作业,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容量,拓展认知领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考察探究型 。作业形式包括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问,走进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并仿照课文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ⅰ如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学了《火烧云》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在让学生写状物文章时,要求学生预先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做到有话可写;让学生写参观记时,先领着学生参观该处,做到亲眼目睹,从而写出真情实感。

ⅱ节假日建议学生外出旅游,和同学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好“生活花絮”。如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上街开展“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如围绕“校园外的黑水河”这一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集活动,写出调查报告,为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ⅲ这类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⑵作业设计层次化。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

①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②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③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⑶作业设计自主化。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它不只是强调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①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ⅱ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快餐”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

②如A 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 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③比如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A、想象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B、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怜啊”为总起句写一段话;C、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④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进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⑥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办一张环保小报,一起分角色朗读一篇课文;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等。

⑦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学生就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不但能按时完成,还能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⑷作业设计趣味化。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①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②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这样做,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③如教学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养几只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④再比如,学习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

4.3、课题实施的初步效果及反思。

⑴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该项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验证实验效果,我对实验班的学生家长做了作业形式和内容改革前后的对比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等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学生家长对该项研究的支持率很高。

   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经过深入冷静地分析,发现改革初期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对学生作业质量的内涵提高不够。

⑶在今后的研究中,除继续发扬前一阶段的优势外,应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调整。主要策略有:①教师加强指导,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②强化学生学习汇报,让学生表现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竞争学习气氛;③加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幅度,教师应加强作业开放性的研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④加强作业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开发,形成作业设计的新概念——贴近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

5、加强教学反思,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陆悦红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有效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方法。

5.1、增强反思意识。

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在反思中更好地提高、发展。教学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不够完美的瑕疵,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

⑵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很多学校的备课笔记上都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等,但大多老师往往只是敷衍二、三句便了事了,没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行动也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⑶教学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反思意识,教师才会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也只有当教师意识到问题后,才会产生认知冲突,才会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从而进入反思环节。

⑷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思考教学设计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回味、储存,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还有待于今后改进。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反思意识,才能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敬业的教师,才有可能从技术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5.2、落实反思行动。

⑴课后备课。①课后备课即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②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会永远得不到解决,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提炼和升华。 ③课后备课将有助于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⑵反思日记。①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工作,或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教师应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同时对自己的上课进行反思,并对教学的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和设想等作好详细的记录,这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扬长避短。②反思日记,重在及时,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会产生偶发的“灵感”和“顿悟”,这些就像是“星星之火”,如不及时的捕捉、及时的反思,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错过燎原之势。

⑶交流讨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闭门思过”的状态,教师的自我反思往往受自身能力影响,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①别人的创新理念,优良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抑或是教学细节处的艺术性处理技巧,把它们在课后梳理、总结出来,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②交流讨论可以通过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来实现,观摩别人的教学,分析别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为自己的教学反思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大家畅所欲言,不同的观点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共识。

③开放式的交流讨论活动,既能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又能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从而弥补自我思考的不足。

④交流讨论还应延伸到校外,甚至是学科外。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不同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出解决方案,从而直接改进教学实践。交流讨论活动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来实现。这种形式的反思往往比自我反思更为深刻。

⑷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也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

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杜永珍 时间:2008-7-14

6.1、心理素质。

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对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敢于大胆地探索,才能具有克服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上才能取得成就。一般来说,新上任的教师心理素质较差,没有经验和胆识,对课堂的驾御能力欠缺。工作满三年以上的教师,平时上课就不会出现紧张的心情。在教研课、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仍然会出现紧张的状态。这种心理素质只能在时间的推移和磨练中逐渐成熟。

⑵在学校创设的多种活动和比赛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勇于挑战,表现自己,是提高心理素质极好的机会。教师还可以通过演讲等其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6.2、综合语言水平。

⑴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专业的英语教师,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相对应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知识技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是新鲜流动的。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正确;要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言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⑵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听出学生微弱的语音错误,及时纠正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进行说课和发表一些理论;能阅读有关英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能初步听懂英语广播和新闻。

6.3、组织教学能力。

⑴教师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能控制自如,收放巧妙。教师的组织语言要简练、明确和弹性。⑵简练是指语言简短,明确是指意思清楚,弹性是指符合环境注意使用的轻重。

6.4、教学能力。

⑴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固然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于简单中见精湛更能体现教者的水平。唱、画、表演、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和组织课外活动都能熟练掌握,需要教师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⑵目前小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形式是“情景会话”,趣味性主要依赖与对它的兴趣。教师必须利用综合教学能力,贯穿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5、改革创新能力。

⑴教师就像导演一样,能创造出各种教学模式,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创设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

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满生气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

6.6、理论研究水平。

⑴教师不光靠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价值,还要靠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快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⑵教师要善于学习、观察、钻研、思考、总结,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有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⑶养成写教后感的习惯,针对平时的教学结合教育理论,写一些研究性论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英语分层作业探索
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分层教学 @ 教研视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