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不改”的理由(下)

那些“不改”的理由(下)

围绕课改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热点、难点话题,继上期之后,本期我们继续进行探讨。并邀请到问题的提出者任永生对此作总结性评述。

那些“不改”的理由

——一位教育局长的忧虑(下)

问题8: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影响好学生的提高,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拔尖人才,改革怎么能有利于好学生发展呢?

薛红岩:传统课堂好学生在学,可他学得疲惫、学得不快乐,只是他的自控能力在起着作用罢了。而高效课堂里,好学生是轻松学会后,教给他人,不仅加深了自己所学印象,更提高了他的交际能力。

当今社会,80%的人会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此,改革不仅利于好学生发展,而且还让好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生存技能。

张志博:这是技术层面欠缺引起的问题,但是所有技术问题的背后往往还是观念的问题。所谓的“好学生”不过是成人的一种预设而已。难道从学生时代,你就可以看得出某个学生今后就是国家的拔尖人才吗?恐怕有这种思想的人衡量的标准还是成绩吧?这种思想和标准是一种悲哀!

任永生:小组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差异,利用差异,缩小差距。没有人怀疑小组学习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会有好处,但总担心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影响。我们思考,什么叫会呢?会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写不会说,第二层次是会写也会说,第三层次是不但会写、会说,而且还能够把不会的说会了。如果能够达到第三层次,就必须真正掌握知识。所以好学生帮助别人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问题9:名师出高徒,教师不讲学生能会吗?不讲或者少讲就是违背教学规律。

薛红岩:“名师出高徒”不是“名讲出高徒”!好老师不仅仅是看他讲得好不好,更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

回归原点看问题,课堂该首先考虑学得有效,而不是教得精彩。况且精彩本就不是用话多话少来评定的。

张志博:提起名师,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把自己视为一无所知,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生为中心,他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助产婆”。而孔子以大智慧者自居,有问必答,“子曰”就是以“教”为中心的例证。而结果是,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而孔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朝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结果至多是授鱼,而不讲,则是为了授渔。学习即经历,梨子什么味道,最好自己去尝一尝。

任永生:什么是名师?是不是能讲的教师就是名师?用什么评判名师?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规律?其实争论讲与不讲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究竟坚持教为中心还是学为中心的问题。我们不是否定讲,只是提倡有的放矢地精讲和点拨。

问题10:现在学生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预习导学案,那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

李旭山:不要拼盘,不要勾兑,一个导学案可以很简洁,关键是要智慧要艺术。还可以让学生自导。

薛红岩:我并不否认课改之后学生的工作量没有减少,甚至是增加。但是,我敢肯定,之前是要学生被动去做,现在是要学生主动探寻。增加工作量,不等同于增加负担,看心态是乐观主动,还是被动抵触。

张志博:课改的最大功德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生命状态,并且可以立竿见影。从技术层面说,课改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分层是一个核心词,分层意味着尊重差异,尊重人,所有的事情包括导学案,如果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只能说明课改需要进一步深化,继续努力。

任永生:看似在否定课改流程,实际是没认清课改本质。课改不等同于减负,而是为了达到生命的狂欢。

问题11:现在许多班级人数都很多,怎么进行分组学习?

薛红岩:想必“一拖四”的授课方式大家早有耳闻。在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一个教师,同时带4个班,我想一个班级人数再多也不会大过4个班的总和吧。

张志博:创新无止境,观念一改,其他便不再是问题。分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多,人多不是问题。真正理解了小组的内涵和价值,人再多,分组的原理还是一样的。

任永生:分组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学习组织,用组织承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够实现我们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人多,我们顾及不了所有的学生,才把学生当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进行分组。

问题1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刚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过一段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了,课堂效果不好怎么办?

薛红岩:课改是要改理念而不是形式。课堂评价体制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因为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完善是永远的追求。

张志博: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激励、点燃与唤醒。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反思,反思的方式是从反思教学到反思教育,让教学回归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抓住知识与技能,永远走不出死胡同。

任永生:评价的作用是激发和引导。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只会被兴趣自然淘汰。评价要想到什么重点评价什么,学生最在乎什么就评什么,对不同的学生评价也要不一样,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要不一样。对评价的思维不能偷懒,世上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

问题13:有许多爱说话的孩子,平时教师管还管不住呢,分组后纪律怎么保证?

薛红岩:用评价来约束,用集体荣誉感来感召!曾经是一个老师管很多个爱说话的学生,现在是一个爱说话的学生分派在几个“领导”他的小组里,结果可想而知……

韩世文:至于老师眼中的没有纪律,其实就是传统观念下“管”的思想在作怪,他们希望培养的是听话的“顺民”,而不是民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公民”。

任永生:学生上课说话有两种,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所以就爱说闲话。小组建设到位,说话就是讨论、研究。老师该管的不是说话,而是在课堂流程、小组建设上下功夫。

问题14:学生不住校,没有时间预习,第二天早上学生抄袭导学案怎么办?

薛红岩:一方面,学生回家有很多自由时间,其实在学校的自习,利用好了,完全不用回家在做作业。

另一方面,能抄的导学案,说明还是一份试题,写不写是没有意义的。导学案要避免习题化,让学生真正从中有所收获。

韩世文: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任何能发生学习行为的地方也都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不学习、不预习,不要将原因归结为住校与否,而是教师是否让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任永生: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何把握时间,尤其对于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群体来讲,兴趣非常关键。教师要做好兴趣的养成和维护。

导学案到底是什么?面对导学案习题化、可抄性的现象,做教育的我们不去想自身编写导学案的不足,还去埋怨学生抄袭,这不是很可悲吗?

问题15:高效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薛红岩: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放手,还课堂于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于导学案的编写、好的小组建设和课堂模式以及教学流程。

张志博:新课改有三个支点,一是课堂流程的再造;二是小组建设;三是导学案。

从三个支点来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厘清教和学的关系,即教师角色的定位;其次是激励、点燃与唤醒学生,那就是动力培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会学到学会,从乐学到创学;第三才是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即导学案的问题。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从这3个层面下功夫。

任永生: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学生学习感情的点燃者,知识的点拨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真实学情的发现者,科学方法的提供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想着自己的这些定位,去为学生服务。

问题16: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外显文化,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展示文化的构建?

薛红岩:展示是调动激情的环节,是发现问题的环节,是群学的具体体现。好的展示是一场无需排练的精彩表演,但是比表演有意义。高效课堂追求生命的狂欢,就主要体现在展示的环节上。

张志博: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展示即评价,展示即成长,可以说不放大展示的课堂将无法承载三维目标,不放大展示将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不放大展示将无法实现“生命的狂欢”。

展示还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文化。对于新课改而言,从课堂到课程,从小组到班级再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持续不断的动力将来自三种文化的打造,一是自主文化,二是展示文化,三是反思文化。因此,“自主、展示、反馈”也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更是一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它将促使学校最终转变过去控制观念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三种文化的打造形成一种体现人本思想的育人生态。在这三种文化当中,放大展示是让学校教育走向人本高度的关键。

任永生:展示之所以是高效课堂的一种文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展示在高效课堂中的地位决定的。只有让学生展示,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才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所以展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构建展示文化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文化。

 

认清问题做课改(任永生)

 

我很喜欢问题,因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思路的进一步厘清和成熟。探究会让人聪明,讨论会让人理性。

教育的问题发展下去,课改应运而生。前些年谈课改,人家说你是疯子,现在,甚至那些曾说别人疯的人,都开始说课改了。然而真改和假改是有区别的,其表现也在于所提出的问题。

推行课改,是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实质是一场教育革命。革命,必然引起许多争论,也会出现许多困惑。总结课改进程,无法绕过的问题大致分为4个方面,假改的人面对的是改不改和观念方面的问题,真改的人面对的是如何认识课改模式和技术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划分了改革的性质是真是假,然而问题本身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我针对困惑课改人的4类问题,分别列举了一些例子,直面人群,听取心声。很感谢大家的支持,这么多人对此作了回答。今天我应编辑之邀,也对这些问题做了剖析,并在此做一个总结性表述。

关于改不改的问题。现在没有人反对课改了,原因即在于没有人否定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想不想改,敢不敢改,会不会改,能否成功仍旧是一些人从自我利益出发所摆脱不了的困扰。课改该以替学生着想为动力点,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懈努力。因此,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立场的颠覆,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当然也是对传统教育行为的颠覆。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所以,改革是对我们的良心和胆量的考验。改不改本不该是问题,提出此类问题的人就一个目的,找理由不改。

关于观念问题。构建新课堂的前提是树立与新课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因而实现教育观念的3个彻底转变是其中的必要条件。即由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变,由以知识为本向以素质为本转变。实现这3个转变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关于如何认识课改模式的问题。思想是指路的灯塔,模式是前行的脚步。一些学校想改革,但还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而没有用一种科学有效的模式去落实。不相信杜郎口中学等一些课改学校模式的科学性、普适性。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没有真正改变自身的传统课堂结构,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很难深入,也必然无法产生大的突破。

关于课改技术问题。技术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技术即是对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技术不是一件事怎么做,而是一类事的应对方法。一些教师之所以对一些课堂出现的问题没有破解之法,一方面,是因为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另一方面就是,没有真正把握新课堂的精髓,而是从一招一式学习,陷入了技术的泥潭。在课堂构建过程中还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还没有把利用学生当作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

我提出这些问题让大家讨论,是想大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寻求破解问题的答案,把改革引向深入。但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梳理和回答,进一步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增强课改的紧迫性和责任感。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利用学生是高效课堂的最核心技术,进一步掌握破解高效课堂困惑的方法论,让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四要素
引导是课改的精髓
高效课堂教师要做到“五个落实 ”
高效课堂离我们还有多远(转载)
任永生:高效课堂教师究竟应该做什么?
授人以渔:作文互评自评课。高效课堂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