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读书笔记[5]
七、脾胃阳虚证:
1、脾虚水停证:
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词:动经——动,伤害、损伤;动经即损伤经脉之气。
起则头眩——指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感到头晕目眩。
提要:脾阳虚饮停证证治。
语译:伤寒当以汗解,今误施吐下之法,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液留中,则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脾阳不升,故起则头眩。脉沉紧,为水气搏激于内之象。若更发汗,会发生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的症象。可用桂苓术甘汤治疗。
成因:表证误吐误下,致脾阳虚无力温运水饮,水气上逆。
症状:心下逆满(即胃脘胀满且有气向上冲逆之感)——心脾阳虚,运化失司,水饮内生。水饮逆于心下,阻碍气机。
气上冲胸(即患者胸闷、气短、心悸)——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水气上逆。
起则头眩(指病人头晕目眩,只能静卧,不能起动)——水湿困阻中焦,清阳不升,水湿上冒。
脉沉紧——主里有水邪。
刘渡舟教授将此症称为“水气上冲—水心病”对其辩证很祥细,摘录于下:
(1)色诊:其面色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散见额、颊、鼻梁、唇围、下颌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色必然淡嫩;阳虚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2)脉诊:水气上冲为阴,脉应“沉紧”。验之临床,则多沉弦或沉伏无力。
(3)辩证:气上冲胸——典型者,患者自觉心下有一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非典型者,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依次出现或胀、或满、或悸、或眩晕等症侯,从下而上,一见便知,故也不难辩认为水气上冲之证。
胸满——以夜间发作为甚,气侯温和则轻,冷冽则重。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呼吸受阻等证。
心悸——心悸的出现有二:一是在气上冲咽喉时随之出现心悸;另一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疼痛,则立即出现心悸。
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餐之时,呈阵发性,轻者可以自止。
短气——活动量小时短气不明显,如登高爬楼等活动量大时则觉“气短发憋”,呼吸急促,咽喉生痰,痰喉窒,则加剧短气,甚则憋的周身出汗,频频矢气,小便也可失禁,同时心跳加剧。
辩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术、甘草(炙)10g。
水煎取汁,分温三服。
方解:茯苓——淡渗健脾利水
桂枝——辛温通阳化气
白术——甘温健脾燥湿
炙草——甘温补气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化饮利水,降逆平冲之效。
禁忌:禁发汗——因中阳本虚,水湿内停,发汗更伤阳气,使阳更虚,水更盛。阳虚筋脉失养,水湿浸渍经脉——身振振摇(即肌肉失去紧张力不能支持身体)。
苓桂术甘汤与苓桂枣甘汤证鉴别
证侯                苓桂术甘汤证                        苓桂枣甘汤证
典型表现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脐下悸,欲作奔豚
病机        脾阳虚弱,水停中焦        心阳虚弱,水停下焦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组方特点        用白术,重在健脾        用大枣,培土制水,并重用苓桂通阳化
气行水
临床应用:本方为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主方,治中阳虚弱,水饮内停诸证。如脾虚无制,水气凌心之心悸等循环系疾病;痰饮犯肺之喘咳等呼吸系疾病;脾虚水停之肿满等泌尿系疾病;痰饮上逆、蒙蔽清阳之眩晕,目疾等。
案23——痰饮眩晕胸闷
患者,程某,男,46岁,2008年12月1日诊。
因脑出血在本县医院住院1月,回家后继续巩固治疗,所在村医给输液一周未于补钾,致低血钾而出现浑身酸软,心悸胸闷,急到本所就诊。查血钾3.1mmol/L,经输液补钾3天,血钾升至4.9mmol/L,身酸软消失,能下床行走而回家休息将养。隔天其弟急邀余出诊,言患者回家后,自觉有气上冲胸部,随即胸闷气短,心悸,眩晕,卧则减轻,坐起加重。刻诊:患者述症如前,兼睡眠不安,诊脉沉而迟紧,两寸弱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而水滑。余辩为脾虚水停,痰饮上逆兼胸中大气下陷。治宜健脾利水,补气升陷。方用桂苓术甘汤合升陷汤。
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5g,甘草10g,黄芪30g,柴胡6g,升麻10g,桔梗8g,知母10g,龙骨30g,牡蛎30g。水煎服。2剂。
二诊:患者诉当天服中药1剂,夜间即感胸闷气短减轻,能坐起而眩晕未发,二剂服完,病若失,自己步行来本所就诊。复诊继用上方2剂巩固治疗。
按:《伤寒论》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本例患者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胸闷(即心下逆满),脉沉迟而紧,为脾虚水停,饮邪上逆;胸闷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脉两寸弱甚,为心肺气虚,胸中大气下陷。治用桂苓术甘健脾化饮以平饮邪之上逆,升陷汤益气升阳,以理大气之下陷,龙牡敛神固脱。由于药合病机,故收桴鼓之效。(余泽运医案)
2、胃虚水停证:
原文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解词:水渍入胃——即水饮浸渍胃肠。
提要:水停致厥的证治。
语译:伤寒,四肢厥冷而且心下悸,这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宜先治水,可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如不先治水气,却反先治厥,水饮浸渍,下渗入肠,势必会发生下利之证。
分析:本证以厥而心下悸为主。
成因:1、胃中素有水饮;
2、误治伤胃,致水邪停胃。
症状:手足厥冷——水饮内停,胸阳被遏,不能达于四末。
心下悸——水停于胃,上凌于心。
辩证要点:肢厥而伴见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大,脉弦,苔白腻或白滑等。
病机:阳虚饮停。
治法:温化水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5g,生姜15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   桂枝——辛温通阳;
茯苓——健脾利水
甘草——补虚和中
生姜——温胃散水。
重在温中健运,而不重利水。
现代应用:用治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病,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系扶阳温胃利水之剂。凡属胃阳不足,心下停水之证,不论有无表邪,都能用之。而水邪上逆,心中不烦者有效,即心中躁烦不安者亦效如桴鼓。
方鉴:   苓桂术甘汤-苓桂草—加白术重在健脾———脾虚水停
苓桂枣甘汤-苓桂草—重苓加枣重在利水——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苓桂草—加生姜重在散饮———胃中停饮3、脾虚心悸腹痛证:
原文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提要:论里虚伤寒的证治。
语译:伤寒之初,心中悸而烦,为素体里虚,脾阳不足,故治以小建中汤温补里虚,安内攘外。
成因:气血素虚,又感邪气,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不支。
症状: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感外邪,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心失所养则悸,神失所养则烦。此属里虚兼表。
辩证要点: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小建中汤有以下两组症状: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2、舌质嫩,苔少。
病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遵“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先建中补脾,益气血之源。若建中后表邪仍不解,再用桂枝汤解表。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现代量: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4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70ml。
水煎取汁,内饴,更上微火消解,分温3服。
方解: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饴糖——甘温补中
桂枝——辛甘化阳
白芍——酸甘化阴
炙草——补中益气
姜枣——补中调和。
诸药合用,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建运中气。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中气虚弱,外邪内侵,正不胜邪,而以扶正为主,宣邪为辅之方。凡属脾胃不足,营卫气弱,虚劳损伤,失精亡血等症,都可加减用之。而治虚寒性腹痛,效果尤著”。
现代应用: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胃下垂、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障贫血、功能性发热、眩晕、头痛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降低胃张力、安神作用。
注:桂枝汤和小建中汤鉴别: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辛甘发散,重在解肌祛邪。
小建中—倍芍加胶饴——温中建脾,重在扶助正气。
案24——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应某,男,50岁,1992年11月20日诊。
以上腹部疼痛伴纳差乏力,消瘦2年在本乡医院经X线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医用抗溃疡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特来本所就诊。诊见患者腹痛隐隐,饥饿时痛甚,泛吐清水,四肢不温,怕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辩证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治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方选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桂枝15g,炙甘草12g,大枣7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60g,黄芪50g,良姜15g,香附15g,红参10g,五灵脂15g。水煎服,5剂。
二诊:上方服至3剂腹痛止,肢冷转暖,5剂服完,诸证消失。后用本方加鱼膘胶10g,共服10剂后X线钡餐复查溃疡愈合,随访10年未复发。
按:本例“十二指肠溃疡”,证见脘腹冷痛,饿时痛甚,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苔白脉弱,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方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参芪补中益气,良附丸理气散寒止痛,人参配灵脂补气化瘀,愈合溃疡。由于证方相符,故获效较速。(余泽运医案)4、脾虚气滞腹胀证:
原文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提要:脾虚气滞腹胀证的证治。
语译:发汗后,表证已解,脾气损伤,出现腹胀满,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
成因:发汗过多,损伤脾气。
症状:腹胀满——素体脾虚或误汗伤脾阳,致脾阳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有形痰湿阻滞气机,气滞于腹,雍而作满。为虚实夹杂之证。
郝万山说:“本条病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重,下午轻,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时不喜温按”。
辩证要点: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病机: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
治法:健脾除湿,宽中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量:厚朴40g,生姜40g,半夏20g,甘草10g,人参5g。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厚朴——苦温行气除满
生姜——辛温散寒温中
半夏——降逆燥湿健脾
参草——甘温补气健脾。
诸药合用,行气以治标,健脾以治本,标本兼治。
郝万山说:“本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雍滞为主,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用量大,而补脾益气之药的用量小,可称作补三消七之法”。
注意:本方消大于补,适用于实多虚少之证,凡纯实纯虚之腹胀满,均不宜用。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为治疗正气虚弱,脾不健运,腹部胀满之方。凡食后腹胀不适,食消则减,大便不实,四肢逆冷,脉象虚弱沉微,舌质淡而苔白腻者,都可酌情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脾胃阳虚证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4)[转载]伤寒论读书笔记《五》
伤寒里的治水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主题:苓桂术甘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