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腕踝针疗法

友情提示:本文整理自网络,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质目的只在于宣传中医药文化。只教方法与临床经验,请自行甄别,如有试用以下方剂请在专业人士下指导下使用(剂量穴位只供参考),如有自行使用下出现任何问题,后果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如有学习者,请联系,非诚勿扰,三思而行。

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证、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其它临床各科的一些疾病。

该疗法是在1966-1975年间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医生张心曙创立的。张心曙在用电刺激疗法(最初用于治疗癔病性瘫痪)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疾病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下,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分区和主治】          
  1.腕踝针的分区          
  
(1)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

 
   

 
   

 

 

         
    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2)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2.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          
  (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         
  上3:靠桡动脉的外侧,主治高血压、胸痛。         
  上4: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主治头顶痛、耳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肩周炎(肩关节前部痛)、胸痛。         
  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节的部位。主治颞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周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指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指关节痛、手部冻疮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治疗上 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进针点及主治: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高点上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穴)一周处。从跟腿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腿,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         
    下1:靠跟腿内缘: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围痛、急性肠炎、痛经、白带多、遣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在内侧面,靠胫骨后缘。主治肝区痛、少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下3:胫骨前缘向内一横指处,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下5:在外侧面,靠腓骨后缘。主治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靠跟腱外缘。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脚前掌痛等。         
  查明了症状在身体的区域后,就可在踝部和腕部选取同一区的进针点。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的交接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线,相当于横膈的位置。横线以上的病症针腕部,横线以下的病证针踝部。一般来说,1区的病症针上1,下1,2区的病症针上2,下2 ,余类推;左侧病者针左侧,右侧病者针右侧;各症状同时存时,如其中有痛,可首先根据疼痛所在的区选取进针点。         
  臂干线:环绕三角肌缘至腋窝。         
  股干线:前方为腹股沟,后方为髂嵴。

选穴原则

1、取穴原则

(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是针对上、下两个段而说的。也就是说患者所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原因在体表区域的上段,就取与之相应的腕部(上)穴位。如果患者所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原因在体表区域的下段,就取与之相应的踝部(下)穴位。         
例如:前额部疼痛,因前额的体表区域属上段,所以取穴以取上部穴位为主。再如:急性腰扭伤,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腰部,而腰部的体表区域属下段,所以取穴以下部穴位为主。

(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左病取左、右病取右”,是针对左、右对称的六个体表区域而言的。也就是说患者所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原因在体表区域的左侧六区的任何一个区域,就取左侧与之相应的腕部(上)穴位,或踝部(下)穴位。相反,如果患者所患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原因在体表区域的右侧六区的任何一个区域,就取右侧与之相应的腕部(上)穴位,或踝部(下)穴位。         
例如:左乳房发生急性炎症,其主要症状表现在左乳房,而左乳房的体表区域为左2上区,所以以取左上2穴为主。相反,右乳房发生急性炎症,以取右上2穴为主。         
急性阑尾炎,主要症状为转移右下腹痛,而疼痛的部位则属右下2区,所以治疗以取右下2穴为主。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左侧下腹痛,而疼痛的部位则属左下2区,所以治疗以取左下2穴为主。

(3)区域不明、选双上1穴:临床上有些疾病,是无法确定其体表区域的。如失眠、高血压病、全身瘙痒症、多汗或无汗、寒颤、高热、癫痫、精神分裂症、内分泌失调证、更年期综合征、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乏力等。对于这些疾病,以及那些病因复杂难以明确判断其体表区域的疾病,均可取双上1穴进行治疗。         
   2、几种常用的变通取穴通则:“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区域不明、选双上1穴”是腕踝针疗法在临床上常用的几个取穴原则,或者说是基本的取穴原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取穴原则还不够,实际运用时还存在许多灵活性。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变通取穴原则。         
   (1)上下同取:“上下同取”是针对患者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病因表现位置在横膈线上下而言的。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原因,表现在横隔线的紧上边,或紧下边,治疗时不仅要取上部的穴位,还要取与之相对应的下部穴位。         
例如:胃脘痛,按体表区域的划分,胃脘部大致属于下1区和右下2区,在临床治疗时不仅要取双下1穴、右下2穴,而且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取双上1穴和右上2穴。         
一般来说,上1穴与下1穴对应,上2穴与下2穴对应,上3穴与下3穴对应,上4穴与下4穴对应,上5穴与下5穴对应,上6穴与下6穴对应。         
   (2)左右共针:“左右共针”是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病因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而言的。换句话讲,患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病因表现在躯干部的一区,临床治疗时应取双上1穴或双下1穴。同样,患者的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症状的病因表现在躯干部的六区,临床治疗时应取双上6穴或双下6穴。         
例如:脐周痛,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肝脐,属下1区,所以临床治疗取左下1与右下1两个穴位治疗。         
临床治疗中,还常会遇到右上腹疼痛,针右下2效果不好的现象,这时有必要针左下2加以治疗;也常遇到右肾区疼痛取右下5与左下5而获速效的病例。这些现象说明:对于一些疗效不显著的疾病,还可以加针左右相对的穴位予以治疗,一般来说,上六对穴位左、右对应,下六对穴位左、右对应。         
   (3)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针对脏腑功能失调或以脏腑损伤为主的疾病而言的。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其临床选取穴位还必须考虑到前后呼应关系。例如:冠心病,其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病症的原因在心脏。而心脏按其体表区域划分,在前为左2区,在后侧为左5区,故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针左上2穴外,还必须加针左上5穴;再如肝区不舒,其主要症状或引起异常病症的原因在肝脏。而肝脏按其体表区域划分,在前大部分为右2区,在右侧为右5区,故当以针右下2¬¬穴与右下5穴为主,当然必要时还可以加刺其他进针穴位。         
   (4)三针排刺:“三针排刺”是针对广泛疼痛的疾病,或主要症状范围表现广泛的疾病而言的。对这类疾病,首先得寻找到一个疼痛敏感点,或主要症状的反应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其所在的体表区域,从而选取针刺穴位。同时,还必须在疼痛敏感点,或主要症状反应点的两边一定范围内,再分别确定一个点作为取穴的依据。         
    换句话讲,对广泛性疼痛的疾病,或主要症状范围表现广泛的疾病,三针排刺,其疗效理想。例如:胸背疼痛,如按寻找的疼痛敏感点分别在左5区和右5区,其针刺穴位以针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为了进一步取得满意的疗效,还必须在右上5穴、左上5穴的两边各加选一个穴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器械】          
  30号或32 号1.5寸毫针。         
  【操作方法】

1、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2、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3、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1)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2)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3)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4、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用范围】          
  
腕踝针疗法的适应病症相当广泛,且在不断扩展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应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疗效迅速。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肤瘙痒症、遗尿、癔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对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高血压、中风偏瘫等亦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1)针体通过的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尖刺入的皮肤处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要沿纵线方向适当移位。         
  (2)针刺方向一般向上,如果病症在手足部位时,针刺方向朝下(手足方向)。         
  (3)针刺时,以医者针下松软,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为宜。若针下有阻力或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则表示针刺较深。应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刺入更表浅的部位。         
  (4)留针时,一般不作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1腕踝针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腕踝针法
腕踝针法图解
临床使用腕踝针疗法(一)
腕踝针疗法简介
爱医资源-腕踝针疗法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