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汉字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书体也随之变化,演绎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风格各异的中国书法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文字。因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甲骨文大多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契文”、“卜辞”、“殷契”等。

图为殷王武乙(文丁?)贞问祭祀先公先王卜骨,长10.5cm ,宽3cm,故宫博物院藏

甲骨文具有鲜明的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取势为主,善于运用对称等手段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

毛公鼎》,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771,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公鼎》局部铭文

虽然仍有甲骨文的影响,但基本线条丰腴厚实,粗细均匀,有些点画或笔形肥大或略带波磔。

字形由纵势日趋方正,大小悬殊变为均匀,章法从犬牙交错向整齐过渡,形成了端庄浑穆的庙堂气息。

篆书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等。

狭义的大篆多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秦石鼓】,为花岗岩质,高约90cm,直径约60cm,故宫博物院藏。

从书法的诸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愈加工整,已有小篆风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

小篆

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这就是小篆,又称“秦篆”。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大篆”的特点是保存着古象形文字的特点,繁复,粗犷。“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等,圆转流畅。结构平衡对称,体正势圆,字形修长见方,大小相同。

隶书

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其中,“秦隶”称古隶,“汉隶”称今隶。

秦隶 图片来源:网络

秦隶

秦隶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曹全碑》局部 图片来源:网络

与篆书相比,隶书改圆笔为方笔、连笔为断笔、曲笔为直笔,而且粗细有别,末笔大都出现挑势;形体结构改变,偏旁简化和省并,字形由长形变为扁形或方形。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孕育繁衍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为书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经过千年的发展,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两个大类:章草和今草。

章草是与隶书同时的草书,带有隶书的笔意,这种草书一般是字字独立,不连写,很规范;今草没有章草的波磔形的笔画,显得流畅简洁。

《出师颂》局部,隋人书,章草书,纵21.2cm,横29.1cm,故宫博物院藏。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上阳台帖》局部,唐,李白,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书作为一种书体,若按时代划分,可以有晋、魏、唐楷等类别;若按风格分,可以有欧、颜、柳、赵等类别,不一而论。

《善见律》局部,唐,国诠,楷书,纵22.6cm,横468.8cm,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具有易写易辨、方正规范、笔画端谨等特点。

楷书是一种寓实用的规范性与欣赏性的艺术性为一体的书体,代表着汉字书体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形态。

行书

行书,产生于汉末,是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中秋帖》局部,传为晋王献之书,纵27cm,横11.9cm,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不易辨认的不足。'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卜商读书帖》,唐,欧阳询,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故宫博物院藏。

《怀成都十韵诗》局部,南宋,陆游,行草书,纵34.6cm,横82.4cm,故宫博物院藏。

就实际来看,行书最为古人偏爱,因为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书写便捷明晰,容易辨认和富有变化;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藏官网/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绍基的书法到底有多好?
中国书法欣赏
洪厚甜:从初级走向高级一一谈书法学习的路径
跬步·高远|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2020届毕业作品·书法篆刻篇
正气歌的五体写法丨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
清代书法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