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巍巍泰山:包容万象的中华民族之山 |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泰山,古称岱宗,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市北部,海拔1545米,是五岳中的东岳,并以“五岳之首”的盛名称誉古今。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壮丽,历史悠久,历代君王封禅祭祀,文人墨客吟咏题刻,留存的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短视频:山东泰山——雄浑中兼有瑰丽,静穆中透出力量。视频来源:央视网

泰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山、风景山,更是一座政治山、信仰山、文化山和精神山,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今天,讲好泰山故事、传播好泰山文化,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政治山”——中华历史的局部缩影

东岳泰山,堪称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一个晴雨表,记录千载沧桑的一卷历史石书。泰山早在中华文明初肇时便已凸现于历史舞台,此后绵延数千载,其文明传承未曾中断,故清代史家阮元有“史莫古于泰山”之说。

岱庙中轴线与泰山极顶一线贯通。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的泰山一带,气候温暖,草木繁茂,成为先民繁衍生息的乐土。泰山崇拜最早兴起于发祥于此的东夷人部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的“日火山”陶文图案,被确认为东夷大山崇拜的标志。在此后的岁月中,随着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泰山信仰的影响也持续扩大。

泰山作为“政治山”的重要彰显,即帝王封禅。“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这是《史记·封禅书》开篇对封禅大典的诠说。按照史家的解释,封禅是融政治与信仰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之际的国家祭祀大典。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巅筑坛以祭天;所谓禅,便是在泰山下小土丘上设坛祭地。相传远古时曾有黄帝等72位君主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后世帝王为了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相继举行封禅大典。

秦王朝的祖根嬴秦部族(属东夷一系)源起于泰山,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选定泰山作为大一统王朝封禅告天的圣山。公元前219年,举行封泰山禅梁父的旷世大典。同时在岱顶竖立代表秦文化理念的石阙,设置专司泰山工程的泰山司空,并立石以颂秦德。泰山作为中国名山的代表,在大一统王朝中首次得到确认。历史上,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6位帝王东封泰山。“五岳”这一制度便是定型于西汉,汉宣帝时将泰山列为“五岳之长”,此后历代王朝基本都延续着这一规制,如唐玄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先后加封其神为王、为帝,明孝宗在御制《东岳庙碑》中礼赞泰山为“群岳之长”。

元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元朝和清朝虽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但皆将崇祀泰山列为实行汉法内容之一。元代忽必烈的幕僚郝经曾创作《泰山赋》,其赋通过铺陈扬厉的辞笔,将泰山与海内诸山遍作比较,将泰山推为国中第一名山;更以“中华正朔,建极启元”的非凡之辞,将泰山视为中原文明的总体象征与具体代表,这是对泰山文化内涵的深入揭示。清政府始入北京,即立祭岱之制:“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祭东岳泰山于泰安州。”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更是接踵东巡,恭祀泰山,前后共达十余次之多。有清史专家提出,康熙皇帝的南巡盛典乃发端于泰山巡狩,“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适逢甲子年,仿照《尚书·舜典》圣王泰山巡狩之举……首次南巡也只有同东巡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彰显出历史意义”

历代帝王借泰山的神威巩固其封建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升到神圣的地位。正如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所言:“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的历代帝王封禅……因此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

通观泰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历史变迁,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之密、历史延续之长、社会影响之大,确实是其他诸山难以比肩的。特别是自元明清以来,泰山信仰开始走出中原一域,进入边疆民族地区生根发芽。从泰山信仰在中华各民族中传播的历程可以看出,泰山信仰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民族文化融合息息相关,泰山也因为体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而成为各族共瞻的中华民族之山。

短视频:“双遗产”名山在中国——泰山。视频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信仰山”——中国传统信仰的会通交集

中国传统信仰以儒、释、道影响最大,而泰山堪称三教相通相融的典范。

孔子与泰山,儒家文化与泰山文化,有着难以割断的血脉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认为是孔子借泰山的至高无上而抒发自己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儒家另一位圣哲孟子,人们称他有“泰山气象”,认为孟子的人格精神富有泰山的岩岩之势。如今在邹城孟庙之中,有一座石牌坊,上面书写着“泰山气象”四个大字,正是出自这一典故。

“李斯碑”是秦始皇封禅的重要实物,也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图为老师在向学生们实地讲解“李斯碑”。

泰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因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帝王封禅的初衷非常契合,因此深受秦始皇、汉武帝等的推崇。唐朝时,李唐王朝将老子当作自己的祖先,在泰山为其敕造老君堂,并敕封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武周七帝曾先后在泰山岱岳观中修斋建醮。金元时期,源于王重阳在山东创建全真道,道教在泰山迎来鼎盛。

佛教在东晋时传入泰山,北齐时有人在泰山之阳刻《金刚经》,至今犹存,是泰山珍贵的佛教史迹。隋唐以后,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灵岩寺被誉为“天下四大名刹”之一,佛教徒还在岱阴大举雕制摩崖造像,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明清时,高丽名僧满空、诗僧元玉曾先后主持泰山寺院,重整殿宇,一度使泰山梵香四起、伽蓝毗邻。

古代泰山三大主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深入人心,影响遍及北方乃至全国,并由此产生了种种民间风俗。历史上围绕东岳庙定期举行的群体祭祀活动,称为“东岳庙会”。庙会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北宋时期逐渐成为影响巨大的民俗节日,种种庙会活动与风俗也不断产生,最为闻名的当属《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岳庙打擂”。明清时碧霞元君信仰广传北方,深入民间,并由此形成大规模的泰山香社,参与人数众多、地域渐广。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便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当时山东妇女结社登山进香的场景。

“泰山石敢当”石像。

泰山另一著名民俗信仰当属“泰山石敢当”,这是民间以镇石驱邪、禳解方法之一,其名源头可追溯至西汉史游的《急就篇》。最初的“石敢当”镇石风俗源于福建,之后由闽中向北方传播。整合后的“泰山石敢当”风俗广布各地,其影响力远超原来单一的“石敢当”,五字碑铭也取代三字之石,成为镇石镌文的主流。而且“石敢当”还由一方灵石逐渐人格化,变成一位威灵赫赫的“石将军”。“石敢当”信仰演变的过程,也是其日渐被纳入泰山信仰文化的过程。

“文化山”——中华艺文的丰富展示

泰山不仅为帝王僧道们所崇拜,也为历代文人学者所仰止。泰山题材的文学创作,自先秦业已问世。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一最早专咏泰山的诗句,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此后西晋陆机的《泰山吟》、南朝宋谢灵运的《泰山吟》、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泰山吟》等,都是吟岱名篇。唐代泰山文学呈现高峰,杜甫赋《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雄伟,境界高远;李白所作《登泰山》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以飘逸诗笔生动状写了泰山奇丽景象。

此后的宋人欧阳修、米芾、赵明诚,金元人党怀英、王恽、郝经、贾鲁,明清人李东阳、王世贞、钟惺、施闰章、王士禛、纳兰性德、袁枚、姚鼐、康有为等都曾登览泰山,留下了浩若烟海的颂岱诗文。

“五岳独尊”景观石。

在艺术领域,泰山的雄奇吸引了众多画家的目光,他们挥洒丹青,创作了大量的泰山题材画作。元明之际王蒙的《岱宗密雪图》,明代叶澄的《泰山图》,清代李世倬的《对松山图》、罗聘的《登岱图》等,都是传世名作。同时肇兴的还有泰山壁画创作。唐李隐《大唐奇事》记有泰山人廉广“于壁上画鬼兵百余”之故事,说明唐时壁画在泰山已多有绘制,至今岱庙大殿还留存有古代壁画杰作。

此外,在石窟造像、雕塑等方面,也多精工妙品。如灵岩寺四十尊宋塑罗汉像,被近代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其技艺为后世叹为观止。泰山石刻中秦《泰山刻石》、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唐《纪泰山铭》等,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泰山戏曲演艺活动,始于东岳庙会中的祀神演出。金元之际,戏曲作家、散坊散乐、民间艺人多趋地于东平,不仅为泰山戏曲注入活力,也促成元杂剧的大繁荣。

泰山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泰山与世界发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随着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使节来到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在盛唐两次封禅中,都有日本、印度等数十邦国的使节与会;宋代封禅时,更增添了来自阿拉伯半岛与东南亚印尼等国的商人队伍。与此同时,还有大批国外僧众远涉关山,前来泰山弘传佛法。随着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泰山的名字更是传遍了西方。近代以后,大批欧美人士奔赴泰山,访古览胜,并对泰山文化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探讨,如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所著《中国心灵》中称泰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等等。

而在当今世界,泰山以其承载的璀璨文明,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泰山遗产作了高度评价:“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贡献。”

短视频:“双遗产”名山在中国——泰山。视频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精神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泰山与中华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其山之精神特征——如博大、宽容、安定、崇高,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泰山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有人说: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正是在不断攀爬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攀登中获得的感受,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邹善的“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登泰山》)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艰”(《登东岱初出北门次范苏山韵》)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这一主旨。在泰山沿途景观的历代题刻中,不少也是昭示攀登主题的:红门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大观峰有“登峰造极”。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吃苦负重、脚踏实地的泰山挑山工,更成为展示攀登精神的具体形象。

“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便发聋振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泰山精神以时代内涵。

“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各宗派的优秀文化,呈现多元色彩。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特色的生动概括。民国邱山宁之《泰山赞》诗:“泰山何其雄,万象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观!更是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容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

泰山日出。

“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集中体现。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便有显著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距日轮最近,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地方,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泰山日出观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遗存,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泰山“雄重盘礴”的山体,自古以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汉代淮南王刘安之《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这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为“泰安”,泰山极顶也由此而得名“太平”。大观峰上明清人题勒“与国咸宁”“与国同安”,都正切中泰山文化的这一精髓。

当然诸家概括的泰山精神并不限于此,其他如担当精神、挑夫精神、和谐精神等,也都是泰山文化特质的体现。

泰山,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已深深植入中国人心中。正如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所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泰山则是精神家园!”

作者:周郢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山:各民族共瞻的“中华民族之山” | 动漫·中华文化符号
泰山岩岩 鲁邦所瞻 -----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泰山为什么这么有文化
聊泰山:先秦时期泰山占据怎样的历史地位?
泰山儒释道文化的互动与变迁
田智良发表于中国辞赋网之作品:《东岳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