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公司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这本1000天,感触颇深,一改我对碧桂园和杨国强的印象,这是一个可怕的组织,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老虎的组织,我想作为地产界的竞争对手们读到此书一定会倒吸一口冷气,和碧桂园竞争可能是一场噩梦;作为地产旁观者读完此书一定会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地产界;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读完此书,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安逸了,碧桂园的工作那才算是真正的挑战和踮起脚尖飞舞从不落地。

作者近期辟谣说该书为文学作品,一些情节是虚构成分,我觉得不对,这本书其实真实细致的可怕,以至于杨国强担心自己一下子成为了风口浪尖,人人关注,所以买断此书。比如我自己,在边读的时候就会去百度杨的照片,想像一下他批评吴建斌没有提前关注相关数据的那种冷峻和杀气,也想像一下他在面对政府官员的时候那副故作憨态的谦卑和超低姿态。

一、杨国强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

这其实是本书的核心解读,作者为其总结了12点“战法”,但我想跳出地产界的视角,从杨国强做为一个人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第一点,志存高远,心怀梦想,永远保持饥渴,永远追求更完美。这几年大家喜欢谈中国梦,喜欢半调侃地学马云的: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深一点对心怀梦想创造奇迹的认识了。其实杨国强也很赶时髦,他特别喜欢和员工谈梦想(有一篇谈企业价值观的文章是《我梦想中的碧桂园》),他经常给员工灌输的是:成为世界第一,不是没可能。

书中有如下一个情节:一天,杨主席在家中读到了《读者文摘》里的一篇散文,有一句话很应景,于是摘录了下来:少年时,站在波光粼粼的小溪旁,梦想着梦想。这很棒,但更棒的是,奋 *一生,在生命的尽头说一句,梦想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定会想,杨从一个农民到泥水工到包工头,一步步成长为5500亿销售额的地产巨鳄,为什么他还不满足想要做世界第一?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普通人不曾拥有过巨大的权利和资源,你无法想象拥有者的内心。

我想到书中一个细节,他说:我是一个一直想做事的人。我当年高中毕业,有一段时间没事做,我感到生不如死,人活着总要干点事,要敢于挑战自己。当杨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年轻人时,他就领悟到了朴素的人生意义,那就是干点事,挑战自己。所以,当他不断挑战自己,自己的舞台也不断变大,直到变成全世界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还是会继续挑战自己,否则还是会感到生不如死!我相信,杨的人生乐趣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巴菲特的乐趣是每天上班,做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开心快乐地如跳着踢踏舞上班。

第二,做事认真用心,追求极致完美。

我觉得成功人生的感悟其实都大同小异,无非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已。段永平说的更简单: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追求不断挑战的人生需要战略考虑什么是值得挑战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认真用心,追求极致。

杨不仅具有大局观,也是个极其细致认真的人,有人格分析说人各有特点,有人大局观,有人细节,但杨属于两者兼备的神人。他会自己亲自设计户型图,245大平层和劳斯莱斯都出自他的手绘,他会亲自爬上天花吊顶查看空调风机的噪音问题,他对于某个项目的成本核算和预算了如指掌。。。。。这样的细致认真,让他的同事感到非常紧张和压力,因为某个细节的不完善,他会立即给予羞辱。

第三,爱学习,爱求知,爱总结,爱思考。碧桂园的学习风、培训风、总结风颇盛,这也是杨所一直倡导的。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边实践边学习。杨不仅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努力。

他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也喜欢用问为什么的方式促发大家思考,他问自己的两个子女和家人,碧桂园如何才能年盈利500亿?让他们不断出方案和思路,以至于家人觉得快要崩溃。他是通过问为什么来不断接近事情真相不断解决不可能的问题,他曾经说:我时常在想,人和人为什么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有人可以住高尚的房子,开高级车,可有人为了过简单的生活还要发愁,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脑袋不同。有人是用脑袋思考问题的,也就是有智慧,即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决定你的未来。因此,学习很重要。

二、对价值投资的启发

我特别喜欢该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向我描述了商业模式和管理层与股价的关系,而这正是价值投资者一直求索的真理。所谓好生意 好管理 好价格 耐心=丰厚回报。在碧桂园的案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碧桂园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按照杨的话说:髙周转、精品质、低成本,而且用最大化刺激人性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杨最爱推荐给员工读的书是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的传记《富甲美国》,他认为天天低价、薄利多销是个绝对的竞争力,他还说:我们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学麦当劳的标准化, 另一方面学沃尔玛的薄利多销做法。对于这个商业模式,他有一种天生的自信和信仰,并不断在公司灌输给大家信心和勇气。他多次讲到:绝对不要怀疑我们的商业模式,这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

但事实上,这种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上长期得不到主流投资者的信任,碧桂园的股价从2007年上市以来,金融危机前的短暂辉煌后就一直都在缓慢下跌中,最低时的总市值不到500亿港币,书中有一情节是2015年中的时候,吴建斌请来当时国内著名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来和总裁莫斌谈碧桂园的困境,内容有些长但我决定都引用出来,因为作为资本市场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

感觉房产行业顶部已经摸到,机会越来越少,过去的高举高打、大规模拿地的玩法已经过去。以投资人角度看,捧场房地产的投资人不多。 目前,房地产步入 “红海”,要么被别人干死,要么自己把自己干死。他还说:“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扩张模式很像中国经济,还是靠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完成,但现金流报表表现不佳,因此在错配,导致既没有造血功能,股价上不去,资本市场也失去了融资能力。最后给了碧桂园一个忠告:目前,股票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碧桂园还沿用原有模式大肆扩张,而是期待碧桂园有新的增长点出现。在上升行业里找到上升业务,该业务还要有丰富想力。

他也给出了两点建议:建议您在中期业绩公布后参与一些国内反向路演,亲身感受一下国内投资人是如何看待房地产这个行业的。要相信众投资者的选择和手中的投票。2007年,曾经给了地产股极高市盈率,表明当时资金就是喜欢房地产业;而现在,就是不喜欢。碧桂园规模和利润在增长,可资本市场价值却在降低,形成了背道而驰的结果,这就是现实。 目前 ,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到‘存量时代’。这个行业虽不会消失,但活得会很辛苦!第二,地产公司会在资本市场失去股权融资的功能;第三 ,地产公司在行业下行中不会因为规模扩大而使成本下降,反而有成本上升的压力;第四,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售价还没有真正做过下行调整,但调整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出现调整,对库存量较大的企业来说是灭顶之灾。房地产企业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发展。风险意识一定强。

谈话的最后,莫斌总谈了自己的看法:房地产市场是存在的,我本人还是要把精力集中在房产,但保持适度规模而不追求规模翻番是个中肯的选择。买每一块地,当成机会去做。有得做就努力做,没得做就不要勉强。莫斌和杨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这也完全代表了杨的思想,即有挑战但自信能做好。

读完分析师的谈话,似乎逻辑清晰,事实有据,我相信在2015年中那个时候,大家一定是非常信服的。因为房地产行业已经处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国家不断打压、居民不断抱怨,投资者不断亏损,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投资者用脚投票远离这个行业吗?对于碧桂园的商业模式,被分析师批的体无完肤,认为这是一种不断失血风险极高的商业模式,最后赚回来的不是真金白银,很可能是一堆卖不出去的房子和土地。

分析师的观点的确和企业经营者完全不同,站在莫斌和杨的角度上看,房地产行业是个巨型的行业,不可能消失,国家经济在增长,行业不景气那么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比我们更难受,因为我们商业模式的竞争力比他们强,我们还是会活得很好。事实证明,2015年以来,碧桂园的业绩不断新高,现金流的情况也不断改善,股价从2015年最低迷时期到2017年下半年最多上涨接近8倍。

至此,一个深刻的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为什么一位长期跟踪行业的顶尖分析师的结论最终错误了而杨主席和莫斌总的观点成为了现实呢(至少暂时是实现了)?如果这个问题能想通,那么我想这就解决了投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即如何思考公司的价值。

投资股票要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考虑而非行业分析师的角度。

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最重要的提议: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从而思考公司价值不是从市场价格和偏好来决定,而应该做一个企业拥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多么鲜活的一个案例啊,理解了这个案例的意义其实就理解了巴菲特最重要的观点。你说收获大不大?太大了!

细分析分析师的逻辑,他的立足点在于他认为房产行业顶部已经摸到,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房价存在下跌可能性,一旦开始下跌,高周转模式就会熄火,最终陷入危机。他的解决方案是,迎合资本市场的兴趣,在上升行业里找到上升业务,寻找有丰富想像力的业务。

而杨和莫斌的理解首先来自宏观,即房地产行业规模巨大,10-15万亿,中国经济向上、居民追求更好住房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还有的做,关键是怎么做;在微观层面,来自于一个个的项目的销售日报,周边和月报,这是最最贴近市场的方式,大家都在唱衰行业,为什么我们的房子每天还是不断有人来买?为什么我们就是能卖的出去?同时,杨非常专注聚焦于本业,对于吴提出来的许多多元化方案都不怎么感兴趣,在吴看来这些都是能大幅降低企业风险,为未来做准备的事情。杨每天最最关心的就是销售,怎么样又快又好的把房子建好卖出去是他最多思考的问题。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2016年 2 月 ,投资公司汇报收购保险公司进展情况时,杨主席打断了汇报:“我不想听这些 !”接着说了这么一段话,“投资好比两人打架,你打一拳,别人还你一拳,这没什么特别之处,这是平庸人干的事。”我理解(指作者本人)杨主席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做事不可平庸,不走寻常路; 若想投资,就要创造出多于常规做法的数倍利润。因此,杨主席需要的是超越常规的人。在他眼里,资本运作没什么,就是一帮人为了做生意,通过包装卖个好价钱。

“投资好比两人打架,你打一拳,别人还你一拳,这没什么特别之处,这是平庸人干的事。”我理解杨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就是把钱交给别人去做事,自己坐等收利,并不创造多少价值,这当然是平庸,为什么有钱我不自己拿去做事赚钱而要交给别人呢?(当然,杨对于投资的看法虽然用在绝大部分人身上是对的,想想那么多不创造价值反而侵害投资者价值的基金经理,想想那么多为了并购而并购的企业行为,但的确有失偏薄,专业投资是发掘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做的好是一件非常不平庸的事,这是巴菲特的人生价值)所以,他们选择依然专注于房地产本业,对于投资和多元化方案兴趣寡然。

第二,好管理。本书通篇讲的就是一个兢兢业业、胆大心细、善于思考和学习、不断挑战自己的管理者的故事,杨是不可多见的杰出企业家,这一点毋庸置疑,用巴菲特的话说:这是不为钱工作的人,是真正在做自己擅长并热爱事业的人。

第三,好价格。股价长期低迷了10年之久,市值一直徘徊在400-500亿港币附近,而十年间相应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年化达到43%(从2007年的158亿增长到2017年5500亿),净利润年化增长20%,股价的表现严重落后于公司内在价值增长长达10年。对于认同其价值的投资者来说,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在好价格上买入。

第四,耐心。也许是巧合,在2014年至2016年间买入碧桂园,你都不需要多少耐心,因为短短的两年之后,即2016年底至2017年底的这一年,是房地产股价值发现的一年,融创、恒大、碧桂园等一批内房股都出现了少则5倍多则10倍的股价增长,当然有人会解读这是来自大陆非理性资金的买入力量,但本质是市场对房地产龙头企业价值的再认识,即房地产行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尤其是这些龙头优势企业将大大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如果你有幸在2016年之前读过此书并站在企业拥有者的角度上认同以上内容,你买入碧桂园赚取巨额收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我进一步想到,未来的投资该如何发现下一个碧桂园呢?因为你大概率不会有机会在买入股票之前得到一本几乎是明牌告诉你这家公司怎么样的书,那么你要做的工作就是靠自己去收集信息并深入思考你拟投资的企业,这些基本功没有人可以帮你。如戴维斯50年研究保险行业,如巴菲特50年如一日的发掘和思考什么是具有真正护城河的好公司,如费雪不断地拜访企业的客户、管理者和竞争对手,这些做到了,你才能偶尔获得一点点投资的灵感,找到伟大的投资机遇。价值投资,知易行难。

附:杨在未来领袖动员会的演讲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各位博士:

你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人?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功?

我认为,你们不能碰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不能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就觉得世界全是黑暗的。其实,很多人因为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大局观,对什么问题都只站在个人角 度看 ,而没有站在对方、社会、公司和更广的角度去看,知识面也不够宽。这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

说到知识面,知识面很重要。如果你的知识够充足,对事情的判断会完全不同。昨天,我跟部分“未来领袖”学员说:就算公司签了招聘合同,合同内容也是对的,你也要密切跟进这次筹备工作。我经常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共赢?什么是讲道理 ?

在某些时候,社会不会给你答案。我们很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可问题是社会不是这样的,那你怎么去应对呢?在我这里,我希望不要通过做违法的事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就只有这句话,你们要思考,怎么才能做到呢?

你们想象一下,如果公司不成功,我们不就更糟了吗?

一家公司怎样才算成功呢?其实,就是要把每个项目都做好, 同时不违法违规的事 。就这样简单。我跟你们说很多,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想自己的利益,这是天经地的,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追求成功的人,他就分得出什么是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一生要有最终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但能升华到那个地步是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人想拥有更多的东西,包括家庭、钱 、荣耀等。问题是你要想,活到100岁时你的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要想到最后一天你应该达到什么地步,而不是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如果只想着眼前利益,你就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作为一个人,可以想象一下,能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你们的家庭支持你们读到博士、硕士毕业,这很好,问题是,你怎么才能不辜负你的这一生。怎样才能做到呢?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而你没有呢?现在,你们大家来到这里,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个是我梦想中的碧桂园(指着背后的背景屏幕),我们一起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切莫辜负你的一生。因为既然你来到这个世上,又有机会读到博士、硕士,为什么不去想怎样做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呢?

作为一个人,怎样度过一生,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也有很多人失败,我觉得关键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解决不了,这是你才能的问题。我经常批评我的一些同事笨,所以他们做不好。你们 “未来领袖”智商高,肯定不笨吧?

如果你从出生到学会走路永远都踩在红地毯上,有鲜花相伴;太阳太大天有雨时有人替你打伞,还有汽车代步……你觉得有什么意思吗?如果每天都有好东西自己送到你面前,这样的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就像爬山,风吹日晒,一路辛苦,当你爬到山顶

看到有棵松树,坐在那里吹凉风休息时,才会有幸福感,而不是 刚才说的有一些人平淡无奇地走了一生。人就应该不负此生。

你们读了博士,这是多了不起的事!应该有一番成就才是。碧桂园有机会、有平台,现在是你们自已考虑怎么去把握机会 ,怎么在这里成长的时候了。这些问题值得你们认真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宏斌称佩服贾跃亭:这么点钱干这么大的事
为什么大家都高周转,出事的是碧桂园?.
碧桂园横空出世,三天三个措施,在房地产领...
房地产行业第一股,获主力加速进场, 将开启连续大涨模式
屡败屡战,他蹲冤狱、斗王石,公司干破产,如今身价超过2000亿
融创——被地产耽误的下一个BA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