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炒枳壳、炒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

中成药:香连丸、甘露消毒丹、枫蓼肠胃康颗粒、三九胃泰等。

(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

(二)针灸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根据临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3.“万应点灸笔”疗法。适合于16岁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操作方法如下:(1) 主穴: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2) 配穴:上腹胀、早饱配行间、章门,嗳气、恶心内关、公孙;(3) 方法:采用“万应点灸笔”,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最多连续治疗15次。注意事项:(1) 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晕灸、灸泡等;(2) 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紧张程度,并且帮患者选择舒适体位;(3) 做好出现以上意外时的救治准备。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533-537)。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 入院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 入院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 入院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 入院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中医王晨大夫:脾胃病的证型有哪些?
食管裂孔疝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疗方法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重磅发布!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专家详解按摩疗法缓解胃肠不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