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管裂孔疝中医诊疗方案

食管裂孔疝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9 年)。

食管裂孔疝是由于膈肌食管裂孔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后或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

食管的膈下段和胃的上部经裂孔进入胸腔。若胃食管结合部和胃移位至膈肌上方,称为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若胃食管的结合部仍在正常位置,但一部分胃沿食管旁移位至胸腔,

称为旁型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并降低食管对酸的清除,因而导致

胃食管反流病。

1.临床表现

患者往往并发反流性食管炎而有胸痛、心窝部烧灼感或烧心,常在饱食或饮酒后诱

发。偶尔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2.诊断要点:

1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摄片:如在纵膈内发现大气泡,左上腹胃泡影消失,

应考虑为食管裂孔疝。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当造影剂充盈胃底时,可发现贲门、胃底

不同程度地移位于横膈上方,可见胃粘膜皱襞通过裂孔出现在疝囊中,造影剂反流进入

疝囊;膈上可见到对称性环状切迹,其上为扩张的食管末端,其下为疝入膈上的胃。

2)内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移(距门齿<40cm),在疝囊与膈肌食管裂孔处可见

二个狭窄环。内镜检查还可以确定有无反流性食管炎,以及与食管癌相鉴别。

(二)证候诊断

1.肝胃郁热证:胸痛,烧心,胸胁胀满,嗳气反食,嘈杂易饥,舌红苔薄白或腻,

脉弦。

2.脾胃湿热证:胸胁胀痛,烧心,口苦口干,食少纳呆,嗳气反酸,身重困倦,小

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3.脾胃虚寒证:嗳气反酸,胸胁胀满,烧心,泛吐清水,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

疲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胸痛,胸胁胀满,吞咽困难,烧心,呕吐痰涎,嗳气呃逆,情绪舒

畅可减轻,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382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5.气虚血瘀证:胸痛,干呕频频,胸胁胀满,固着不移,甚及后背,呕血或黑便,

烧心反酸,神疲纳呆,少气懒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止痛。

推荐方药:左金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吴茱萸、黄连、橘皮、竹茹、麦冬、半夏、

枇杷叶、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陈皮、旋覆花、茯

苓、甘草、枳实、竹茹、泽泻、白术、党参等。

中成药:香连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黄芪、桂枝、赤芍、白芍、吴茱萸、

黄连、半夏、茯苓、白术、党参、旋覆花、代赭石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等。

4.气郁痰阻证

治法:行气化痰,开郁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厚朴、生姜、枳壳、茯苓、苏梗、香附、陈皮、

佛手、全瓜蒌、旋覆花、甘草等。

中成药:橘红化痰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党参、柴胡、

郁金、旋覆花、陈皮、香附等。

中成药:胃复春等。

(二)针灸疗法

主穴: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胃俞;

配穴:肝胃郁热证加行间、侠溪、太冲、阳陵泉;脾胃湿热证加阳陵泉、合谷、水

 

 

 383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分;脾胃虚寒证加神阙、鸠尾,用灸法;气郁痰阻证加太冲、外关、丰隆、阴陵泉;气

虚血瘀证加血海,加关元、气海、膻中,用灸法。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膈俞、胃俞等穴不可深刺。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

必要时加用灸法。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中药热奄包处方:白芷、益母草、红花、细辛、肉桂、川椒、藿香、陈皮等。

适用证候:脾胃虚寒证、气虚血瘀证。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食醋湿润中药热奄包,放在患者上腹部,

用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热奄包,每次照射 30 分钟,每 分钟翻一次,以保证加热面接触

患者上腹部,热奄包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患者上腹部有强烈温热感为

佳。每日 次。

2.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敷贴处方一:吴茱萸、肉桂、香附、白芥子、冰片等。

适用证候:脾胃虚寒证、气虚血瘀证。

穴位敷贴处方二:黄连、丹皮、乳香、没药、冰片等。

适用证候: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

方法:根据疾病取穴法,选取相应的穴位,清洁皮肤,将其敷贴在穴位上。分为寒、

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等进行中药穴位

贴敷。

3.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双足三里。

适用证候:气虚血瘀证、气郁痰阻证。

药物: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操作:取双足三里穴。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 2%碘酒消毒皮肤,再用 75%酒精脱碘,

用 5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物 2mL,斜刺皮下 0.50.8 寸,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

胀麻感时且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射 1mL 药液,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日 次。周为 疗程。

4.推拿捏脊疗法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使背部平坦松弛,沿太阳膀胱经第 支,两手沿

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重复 3遍,再按揉肾俞穴 2

次。每日操作 次,每次 2030 分钟。次为一疗程。

 

 

 384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5.湿热敷疗法

适用证候:气虚血瘀证、脾胃虚寒证。

部位:腹部、背部。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或背部皮肤,将用毛巾包裹好的湿热导子直接敷

于治疗部位即可。湿热导子的温度为 65,湿热治疗时间一般为 20 分钟,如疼痛感较

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湿热治疗时间,但总时间不宜超过 60 分钟,每日 次。

(四)健康指导

1.情志调摄

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

2.饮食调护

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2)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禁烟、酒。

4)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3.用药指导

尽量避免或减少服用降低胃动力的药物,如颠茄、阿托品、氨茶碱、烟酸、异博定、

心痛定、安定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拟定。

1.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胸痛、烧心症状消失。

显效:胸痛、烧心症状改善 级者。

有效:胸痛、烧心症状改善 级者。

无效:胸痛、烧心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 级:

无症状。

轻度:胸痛、烧心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

学习。

中度:胸痛、烧心症状尚能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胸痛、烧心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385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分);轻度(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

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

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

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分别在初诊、治疗中、治疗结束时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价。

1.初诊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初诊时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治疗结束时评价:对患者进行症状疗效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分钟教你读懂食管裂孔疝
消化道疾病思考系列——(14)2017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基础必备丨一文详解食管裂孔疝的诊治
食管裂孔疝的中医药治疗
北京中医王晨大夫:脾胃病的证型有哪些?
食管裂孔疝中医治疗方法/病因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