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道」,是以「寂灭」为本体。修行,是以「离相」为宗旨。所以佛经说:「寂灭就是解脱,因为离灭了种种的现象。」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人有觉悟的心,修行得到真理解脱,所以称为佛。佛经说:「离灭一切诸相,就叫做佛。」知道即使「有相」也是无相之相,这个不可以眼见,只可以用大智慧知道。如果知道这个法门的人,生一念信心,此人就是发大乘心超越三界。三界就是贪嗔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但是贪嗔痴也没有实体性,这个是将就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如果能够返照自心,可以清楚明了见到,贪嗔痴本体就是佛性本体,在贪嗔痴本体之外没有其他佛性本体。佛经说:「诸佛由本体而来,常常身处于贪嗔痴中,在种种善法中成长滋养,而成就为世尊。」三毒,就是贪嗔痴。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所谓的大乘、最上乘,都是菩萨修行下手之处。外在度化利他无所不做,但是内心不生任何度化利他想法,终日行大乘法但是完全不生大乘念,这个就是佛乘。佛经说:「无乘就是佛乘」。如果有人知道六根不是实际存在,五蕴也只是假名,在全身上下寻找,找不到固定存在之处,可以知道此人理解佛陀的教导。佛经说:「五蕴所在之处就是禅院,向内观照心开意解就是大乘门。」不是解释得很明白吗?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为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不执着住于一切法,才叫做「禅定」。如果了解这句话的人,行住坐卧都是处于禅定。知道内心空寂,叫做「见佛」。为什么呢?十方诸佛都是因为无心,没有心念存在,称为见佛。不吝惜割舍肉身,叫做「大布施」。超越动静的禅定,叫做「大坐禅」。为什么呢?众生凡夫习惯动心,小乘修行习惯静定,超越凡夫和小乘的坐禅,叫做大坐禅。如果有这个体会的人,种种诸相不用求而自然解离,一切诸病不用治而自然痊愈,这个都是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盘」;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盘」;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用心向外求法的人是「迷」,不是心外求法的人是「悟」。不执着文字,叫做「解脱」;不被六尘染污,叫做「护法」;出离生死,叫做「出家」;脱离轮回,叫做「得道」;不生妄想,叫做「涅盘」;不处无明,叫做「大智慧」;没有烦恼,叫做「般涅盘」;处事无念,叫做「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为什么呢?因为凡夫阶位一向在此岸。如果是觉醒最上乘的人,心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所以能够超越此岸和彼岸。如果对彼岸和此岸有分别,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烦恼时叫做「众生」,开悟时叫做「菩提」,这二者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差别只是隔着迷悟而已。迷失时认为有世间可以出脱,觉悟时知道没有世间可以出脱。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书说:「平等法,凡夫无法入门,圣人无法做到。」平等法,只有大菩萨和诸佛如来做得到。如果见到生异于死,动异于静,都是叫做不平等。没见到烦恼异于涅盘,叫做平等。为什么呢?烦恼与涅盘,同样都是性空。小乘人修行一昧要断烦恼,一昧要入涅盘,反而被涅盘所困扰。菩萨知道烦恼性空,近空不离空,所以常在涅盘。
 
涅盘者,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诸佛入涅盘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涅盘指的是,有染着但是心不增生,有灭化但是心没减少,超脱生死现象,超脱涅盘境界。心无来去,就是入涅盘,故知涅盘就是空心。诸佛入涅盘,就是处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就是处在无烦恼处。空闲时的心所,就是没有贪嗔痴念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所以知道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谈到「一心」,好像真的有一个心像是破瓦石竹木等等无情的东西。如果知道「心」是假名,没有实体,就知道自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为什么呢?凡夫一向生心念,叫做「有」;小乘人一向灭心念,叫做「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念,未曾灭心念,叫做「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就称为「中道」。所以知道持有心念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念学法,则心法俱悟。迷失的人,迷失于不悟或求悟;觉悟的人,醒悟于知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就超越迷悟。没有迷没有悟,才叫做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色相自己不会彰显自己,是由自心产生作用分别才突显出色相;自心本来寂静不动,是由于染着色相所以起了作用。所以知道自心和色相,都有生灭。"有"是相对于无才显现出有,"无"是相对于有才显现出无,有无不是对立概念,称为真见。具备真见的人,无所不见,也无所见,见满十方,也未曾有见。为什么呢?因为无所见,见相但心无见,眼见但心非见。凡夫所见,皆是妄想。寂灭无见,才叫做真见。自心和外境相对时,中间过程发生了见。如果内不起心动念,则外就不生境,内心外境都清净,就称为真见。有这样的理解时,就称为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这一段,意境很高,其实不翻译比较好,会意是关键,推翻意识形态是方法)
不见一切法,就叫做「得道」;不解一切法,就叫做「解法」。为什么呢?不管见和不见,都是见无所得;解和不解,都是解无所得。没有己见之见,才叫做「真见」;没有己解之解,就称为「大解」。「正见」,不是只有对可见的见解,也要包含不见的见解。「真解」,不是只有理解可解的部分,也要包含对不理解的理解。如果自认有所解,就是「不解」;无所解,才是称为「正解」;理解和不理解,都不是真正的解。经书说:「不放下智慧叫做愚痴。」心若空寂,解与不解都是真;心若妄有,解与不解都是假。若真解时,是法跟随人;若不解时,是人追逐法。若法跟随人,则不正确的法也成正法;若人追逐法,则正法也成非法。若人追逐法,则所有法都是妄有;若法跟随人,则法法皆真。所以圣人不将心求法,也不将法求心,也不将心求心,也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所以常在定境。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知道一切法各各不相属,叫做得道人。知道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时有罪,觉醒时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本空。迷惑时无罪见到罪,觉醒时虽然近罪而实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书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惑时,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道时,六识五阴都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好像用锐器修剪让树重生。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是要随着念念无常而修行;不厌生死,也不爱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眼睛见色时不被色所染,耳朵听声音时不被声音所染,这些都是解脱。眼睛不染着色相,眼睛是禅门;耳朵不染着声音,耳朵是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响内心,内心不生色相,则色相和内心都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心的本体非有非无,在凡人为有,在圣人为无。圣人无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得涅盘时,就不见有涅盘。为什么呢?心就是涅盘。如果在心外还可以见到涅盘,这个是不正确的观念。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因为烦恼而得到智慧。只能说「烦恼生如来」,不可说「烦恼是如来」。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树外无香,心外无佛。如果树外有香,就是其它树的香;如果心外还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心中有贪嗔痴,称为国土秽恶;心中没有贪嗔痴,称为国土清净。经书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没有这样的事情。」不净秽恶,就是即无明贪嗔痴;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一切的言语都是佛法。如果能够心无所思而言,则整日说话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所以佛陀教导时言语不胜于静默,静默也不胜于言语,言语也不离开静默。领悟了言语和静默的人,都处于正定的状态。悟道的人说话,言语都是解脱的;未悟道的人虽然保持沉默,静默都是系缚。所以言语如果离相,言语就是解脱;沉默如果着相,沉默就是系缚。文字的本质是帮助人解脱的。文字不能系缚人,系缚是由自心而来,不是文字的问题。万法没有高下优劣,如果见到高下优劣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把不正确的方法当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过船筏得渡彼岸解脱,则非法就是正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就世俗来说,有男女,贵贱等等分别;以道来说,没有男女,贵贱等等差异。所以天女悟道后,还是不变化女性的外形;车匿证道后,也不需要改变贫贱的出身。开悟无关于男女贵贱,这些分别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脱离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内六根外六尘)。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离开自心没有佛,离开自佛没有心;也像是离开水没有冰,离开冰没有水。所谓的「离心」,不是远离于心,而是指不着于心相。经书说:「不见相,名为见佛。」就是离心相。离佛无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鱼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鱼而生。要观赏鱼,还没见到鱼,就先见到水。想要看到佛,还没见佛,就先见到心。既然见到了鱼,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经见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众生与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被贪嗔痴系缚,就称为众生;被空无相无愿所净化,就称为菩提。被冬天冷冻,就称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如果舍弃冰,就没有水;如果舍弃众生,就没有菩提。众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众生性,就是菩提性。众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乌头和附子是同根,差别是不同的时节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现差异,才有众生、菩提二个名称。所以蛇变化成龙不改变鳞片,凡人变为圣者不改变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内由智慧观照本心,外由戒律约束报身。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真实的理解了众生度佛,佛度众生,称为平等。众生度佛指的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指的是,悟解灭烦恼。所以知道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悟解;所以知道没有烦恼不能生悟解,没有悟解不能灭烦恼。如果迷惑时佛度众生,如果开悟时众生度佛。为什么呢?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众生度化出来的。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都是众生的别名。众生和无明,好像左掌与右掌,没有其他的差别。迷惑时在此岸,开悟时在彼岸。如果心空不见相,就离开迷悟的分别;既然离开迷悟分别,也就没有彼岸。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中间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脱。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又叫做应化身。如果众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时是报身,觉悟无为是法身。常常飞腾各地随机救济度化,是化身佛。断尽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若依最上乘理论是一个佛都没有的,怎么会有三个佛身呢?所谓的三身,是根据人的智慧程度来说的。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报,妄见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想断除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的人妄想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的之人内照圆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和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大道。经书说: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没有解脱的时刻。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书说: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是空言呢!人能造业,业不造人;人若造业,业力便随人俱生;人不造业,业力随着人俱灭。所以知道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日的众生凡夫,往往造业,妄言说没有报应,这个受报不是更痛苦吗。如果以为业少而心中起心动念,造作后续的业报,何时才能解脱呢?如果前心不造作,则后心无业报,哪里会妄见业报呢?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经书说:虽虽然相信有佛,但是认为成佛要透过苦行,是不正确的观念。虽然相信有佛,但认为成佛有被木枪刺和吃马麦的报应,是信心不具足,是没有善根的人。解悟圣法称为圣人,解悟凡法称为凡夫。能够舍弃凡法而成就圣法,则凡夫成圣人。世间愚昧的人,一昧向外追求圣人,不相信自己本有慧解之心就是圣人。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经书说:没有智慧的人,不要对他解说这部经。经书说:心就是万法,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自己的心。解悟万法成为圣人,只想要向外求师拜学,爱慕佛像发出光明香色等等现象,产生不正确的观念,丧失心智而狂乱。经书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这些病患的根源。
  
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肌,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众生凡夫活着就忧愁死亡,吃饱就烦恼挨饿,这些都叫做大困惑。所以圣人不回想以前的事,不忧虑未来的事,不留恋现在的事,念念都符合天道。如果未领悟这个重要道理的人,应该马上行善积德求取生人天之善业,以免在轮回中连投生人界或天界的资格都没有。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以上,仅以此功德回向见闻者,早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现世如意,诸事顺遂,福慧增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達摩祖師悟性論
微头条
达摩大师悟性论白话2
修道与道不相应的原因是什么?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六祖坛经启示录030:凡夫与佛,只不过是一念之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