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 摘 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 知可见的, 而死却是个未知。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 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 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 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  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

1、尊重生命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 万物之灵。《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  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 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除了道德意识之 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人虽出 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由此出发,  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 敬重。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 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老子从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 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致虚极, 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庄子更是认为 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 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 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 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 ),而主张“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所  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2、生死必然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必然过程,这既是 自然之理, 又是必然之路, 不可违抗。孔子认为生由“命”定,死 亦由“命”定。在他看来,“命”为必然性,故不可抗“天”为自然性,故不可违。因此 ,生死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是无法违背的。儒家以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强调生命意识的自觉,以生 界定死;同时又直面死亡,借死反观生。在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上,儒学克服了二元对立的局限性,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面对死亡,必须有这一解脱精神。
道家同样深刻认识到生死必然这一现象。老子用天地万 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来观照人生死的必然性:“故飘风不终朝,骤 雨不终日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庄子更是深刻感 受到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之 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 、“生之来不能却, 其去不能止”( 《庄子.达生》 )。在他看来,个人的生死 现象乃由“命”所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 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庄子所说 的“命”,既有命令必须服从之意, 又有命运、命中注定之意。于 是,对于庄子来说, 正因为这样,个体生命是无法改变它的,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 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 命运的态度,安于现实,听任命运安排,随顺事物变化。
二、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点

1、儒家乐生,道家长生
儒家认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着本身,而在于人生的使 命,主张积极入世,对现实的人生抱着极大的乐观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道”与“义”是超于“富贵”的更高的层次。《孟子》说:“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孔子、孟子,他们都是重视人生,都是“乐生” 的。他们追求的不是富贵名利,而是高于富贵名利的东西。什 么是高于富贵名利的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乐道安贫”。乐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点在“修己”,其目的则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个社会安乐幸福,这就是儒家“乐 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其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而道家认为通过修炼成仙,就可以长生不死。道教“长生、养生”是很明显的。不过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执着。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说:“死生终始,将为昼夜。”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主张人该努力活够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时限,说明生死是自然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道家对人生 是顺应的既然是自然的必然规律,道家的“长生”,其真义乃在于极尽可能顺生命之自然,无以外物害其生,求尽其天年。
2、儒家注重道德,道家追求自然
儒家重礼仪、讲道德,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 务, 自然就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讨论生与死,用道德规范来 衡量生与死的意义、价值。儒家认为生命固然珍贵,但还有比 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仁义或道义,儒家的生死观是以 道德为核心的。孔子明确指出:“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宣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把个体生命与伦理道德完全融为一体,让人们从出生到老死,都要以儒家道德为指导。生时为道义努力奋斗,死时为道义献出生命。人固然有选择生死的意志 自由,但这一抉择务必以符合群体利益、符合道义为取向。人 应该向往道德的生命,道德的生命比肉体的生命更为重要。
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规范。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 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庄子把生与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生与死的变 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人们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综上,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儒、道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对生死的界定。儒家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使人们努力进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让后人上下而求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
华夏文化
庄子生死观
为什么要在高中课堂上讲“生死观”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鼓盆而歌:庄子的生死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