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观

一、关于知识观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传统上,人们一直把知识看作是对世界的表征,即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人类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包括客观事实、原理、规律、理论等等)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与学习者的经验和认知方式无关的客观存在。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它。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觉、记忆、理解它的过程。   
而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知识),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个人的知识),“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意义锁链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因此,“个体是?意义的创造者?,他可以把事实材料纳入他自己关于事物的组织结构中,并将这一结构与他的已经作为经验而独有的那些东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知识并非只有单一的存在形式,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陈述性(表征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型。

总之,新旧知识观在以下几方面有着重大不同。

(l)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知识一直都被视为对?是什么?的探索;一夜之间,它就开始致力于?做什么?,变成了一个资源和有用的东西”。   


(2)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   


(3)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因此,旧知识观把知识和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5)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加以研究,而新知识观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

二、《纲要》中的知识观

知识观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选择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如何引导儿童的学习,追求什么样的学习结果,都是知识观的反映。以新的知识观来诠释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纲要》的重大突破之一。如前所述,《纲要》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列出一个幼儿“应该学”或教师“应该教”的知识技能的菜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例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纲要·语言》)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纲要·社会》)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纲要·科学》)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


从类似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纲要》的教育内容“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征,以及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行动性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的变化。

所谓教育内容的“情景化”,是指“环境会说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所谓教育内容的“活动化”,是指活动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内容的本身。

教育内容的“过程化”,强调的是活动过程与方式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

教育内容的“经验化”,强调要注重儿童的经历、感受、体验(非语言形态的知识)的教育价值。

知识观的变化影响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是整个课程与教学体系。
(1)课程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被视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求知识的活动。
(2)“内容不再信息为特征,而是蕴涵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过程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要面向内容,不断扩展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已经变得密不可分。
(3)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
(4)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代言人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要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探究和发现知识,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条件、背景及其价值,“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版【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导图解读
学前教育学资料
经典聚焦 | 幼儿园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之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