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书法点评平台 | 祝书艺大进

Best wishes for you!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盟主,他童年的经历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华地灵的巴蜀风光、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加上苏轼自身的敏而好学,才铸就了后来名垂千古、享誉九州的苏东坡。


物华地灵的巴蜀风光给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才气和诗歌创作的题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先看陆游的一首诗《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七十年后,这位南宋的大诗人来到眉山,面对山清水秀的眉山、追忆文采风流的苏轼,热情洋溢,口占绝句: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前两句道出了眉山秀美明丽的自然风光,后两句描绘了眉山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正是有了自然风光的濡养和人文山水的关怀,才为这位不世之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幸福的童年。



以致后来他陷入宦海沉浮之际仍对故土乡水怀有一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他回忆家乡的山水: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东湖》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寄蔡子华》


在这样优美的自然怀抱中惬意度日,幼小的苏轼享受着健康、快乐、有滋有味的逍遥日子。他悠闲地坐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且看: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他羡慕朋友有机会能到他的故乡做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做凌云游。


——《送张嘉州》


除了美丽富饶的土地,四川自古便名人辈出,榜样彪炳。


汉有司马相如、杨雄、王褒,李唐一朝,无论'初唐四杰'还是大唐上空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都曾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留下无数的名篇佳作、溢彩华章。


到了晚唐五代,诸侯混战,十国并起,而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国较为安定,大批文人前往避难,进一步繁荣了蜀地的文化。


时至苏轼出生的年代,已经有很多蜀地士人'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谢范舍人书》)。


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一年,仅眉山一县举荐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竟达四十五人之多,进士及第者十三人。人才荟萃,举国瞩目。


苏轼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无论诗、词、文、赋,时常可见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不仅开拓了思乡题材的作品,而且不断挖掘其广度和深度。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给予了他登车揽辔的志气和泛爱众生的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不错。


《三字经》中就有关于苏洵的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终成北宋文坛的散文大家,与两个儿子名列'唐宋八大家'。


父亲苏洵的施教可谓严格至极。以致五十年后,苏轼在海南还梦见父亲检查读《春秋》严肃的神情和自己当时忐忑的心情: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节选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苏轼也不例外。可是父亲每天布置的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到了限定读完《春秋左氏传》的日子,他还只粗略读到桓公庄公的部分。心里十分害怕,坐立不安就像鱼儿吞了吊钩。


今天读来这首诗觉得生动有趣,但不难体会苏轼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自己内心的隐痛。


父爱如山一点不假。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可谓用心良苦。在《名二子说》中,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得名的由来和真切的告诫: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儿子了。苏轼才情甚高,不免心高气傲,不懂得锋芒内敛。事实上证明,苏轼后来所遭受的一切非难都是因为自己口业太盛而引起的。


在父亲的高度期盼和严格要求下,苏轼'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严格有方的教育成果很快显出效果。一次,遵父命以《夏侯太初论》为题作文。十几岁的苏轼就出手不凡。


夏侯太初(名玄,字太初)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臣。在司马氏专权擅政的过程中,参与了推翻司马师的密谋,事泄被捕。临刑之际,颜色不变,举止自若。


据说是他平日就处事镇静。《世说新语·雅量》记载,'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苏轼借此评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苏轼出奇的雄辩才情得到了苏洵的大加赞赏。


如果说父爱如山,母爱则如水。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贤德善良、信仰佛教的女人。程夫人从细小事上培养儿子的仁心善念,对于苏轼后来泛爱众生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苏轼在《异鹊》中记述: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雀,巢壳可俯拿。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程夫人出身世家,知书明理,丈夫外出漫游时,她就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



有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誉满天下。


当读到范滂因反对宦官被捕而拜别母亲、范母鼓励儿子从容赴义一段,年方十岁的苏轼激动地问道:'母亲,倘若孩儿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程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说罢,一阵沉默,母子俩沉浸在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中。


从这里,我们已能影影绰绰看到几十年后站在庙堂之上,奋不顾身,面折廷争的那个苏东坡的影子了。


苏轼自身的敏而好学给予了他汪洋恣肆的文气和满腹经纶的学识。苏轼就特别喜欢读《庄子》。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它教人怎么在人生的苦难中找到快乐,在纷杂的世界里保全精神,达到心灵的自由高蹈、无拘无束。


年少的苏轼被深深的吸引了,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直抒胸臆、汪洋恣肆的语言对苏轼的文风和思想影响甚大。


以词而论,他是豪放派的鼻祖。苏轼一扫五代香艳绮丽的歌辞之词,转向刚柔相济的诗化之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诗入词大大开拓了词的美学境界。当然,这与他旷而能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苏东坡思想上是三教合一的统一体,特别是晚年他从前人(白居易)身上学到了化儒、释、道三家对立为统一的精髓。


儒家入世、释家超世、道家避世本来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它们却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得到统一。就是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苏轼将这三家思想融于生命本体,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就政绩功业而言,徐、密、杭三州苏轼以儒家思想实现政治的抱负。就文学创作而言,黄、惠、儋三州则用黄老思想排解精神的苦闷。所以叶嘉莹教授写过一首评论苏轼的小诗: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


小词馀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古人读书讲究抄书,苏轼也不例外。青少年时代,记忆力最好。他曾将有一百二十卷之多的《汉书》手抄两遍。既加深记忆,又练习书法。


早年的博闻强识,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他起草过八百多份皇帝的诏令,用典灵活自如,如数家珍。而且从来不临时查阅书籍。


一次黄州教授朱载到苏轼家拜访苏轼,仆人通报过后,等了很久也不见来人。几乎想要走了,这时苏轼匆匆相迎,连声道歉:'刚才忙于完成些日课,让您久等了。'


朱载上忍不住好奇地问:'先生所谓日课是什么?'


东坡答道:'抄《汉书》。'


朱载上大吃一惊,说:'以先生之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呢?'


东坡说道:'不然,我读《汉书》,至今已抄过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是每段事抄两字为题,现在则只用一字。'


朱载上翻开东坡所抄,如言挑出一字,东坡应声背出数百字,无一字差失,几次改挑,莫不如此。朱载上肃然离席,惊叹不已,说:'先生真谪仙才也!'


后来,这位朱先生常常用这个例子教育儿子:'东坡尚且如此,你不过中等资质,岂可不勤读书耶?'


综上三点所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童年经历与其后来文学创作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关重要的影响。


荆榛易布,大木难成。小流作响,大流无声。人要想获得成功,外在的环境、客观的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动力和主观的努力。


苏轼,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文章源于网络

欢迎您真诚的留言!

==您能看到此文,只因他人的无私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才”苏轼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苏轼《归园帖》
北宋苏轼《书方干诗卷》
苏东坡大字楷书《过都昌诗》
生活家苏东坡
连载:苏轼(东坡)传1~眉山降奇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