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才”苏轼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可以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名句,千百年以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他的书法,在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中位列第一。可以说他诗词书画俱佳,是才子中的“全才”。

这样的苏轼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苏轼也不例外。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生活,去看看他的成长之路。

父亲严格而良好的文化教育

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苏轼的首要原因。这要归功于他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苏洵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有诗词为证。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节选)

苏轼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首诗大意是说:

苏轼小时候太贪玩了,不知道读书,于是父亲每天监督他看书。有一天,父亲要出门办事,临走前,给苏轼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读《春秋》,并要求他今天务必把这部史书看完,回来后要检查。眼瞅着父亲快回来了,可自己《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知道自己肯定会挨批评。此时苏轼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就像鱼咬住了鱼钩一样难受。

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那时的他在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却依然能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情景,可见苏洵家教之严格,早已深刻渗入到苏轼的血液中。可以说后来苏轼文学上这样优秀的成绩,和早期他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苏洵不仅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同时对他们做人特别重视。为此,苏洵特别为孩子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

在这篇文章中,苏洵从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分析、告诫他们将来应该怎样做人。苏洵在文章中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不影响车子的使用。苏洵将大儿子取名为“轼”,就是告诫他要像“轼”一样,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有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为小儿子其取名“辙”,希望苏辙像这个车印一样,妥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熏陶,也赋予了他们不拘泥于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

母亲以身作则的人格熏陶

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之家,个性仁慈而果断,文化素养深厚。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她不但激励苏洵努力向学,而且在丈夫外出“游学”期间,除了要主持安排一家人的吃喝生活之外,还要亲自课读儿子,这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说:唐宋八大家,居然有三位出在他苏氏一门中,和这个程氏夫人有莫大的关系。
对此,苏辙为他哥哥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苏轼十来岁的时候,母亲程夫人给他读《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非常清正廉洁的一位名臣,可是他所生活的汉灵帝时期,政治非常黑暗,正直的读书人遭到了大肆的屠杀。范滂因弹劾权贵,得罪奸佞,为了不牵累旁人,决定投案自首。他在和母亲诀别的时候,跟他的母亲这么说,他说儿子不孝,虽然是为了大义去死,死得其所,儿子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但是儿子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从此不能再在母亲的身边奉养母亲了。当时范滂的母亲大义凛然地说,你选择的是和那些历史上真正的名士一样齐名的事情,你的做法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是死,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听完故事后,苏轼当时正好站在母亲的身边,就问他的母亲,假如轼儿也立志,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你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地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一段对话,不仅显示了苏轼从小的志向,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母亲程夫人的气节和智慧。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正是造就苏轼一生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的根源。

自己勤奋刻苦在学问上下狠功夫

我们都把苏轼当做天才,他知识丰富,博闻强识,写诗行云流水,作文倚马可待。像苏轼这样的奇才,应该都是天生的吧?

苏轼天赋自然是极好的,但其实他也一直很勤奋刻苦。只不过,史书上记载苏轼才气的故事多,记载他用功的文字少,使大家误以为才子就是天生的了。

其实,苏轼在做学问方面下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苏轼被贬官黄州时,他的好友朱载上登门拜访,在客厅等了很久都不见苏轼出来。这应该不是苏轼的性格,他平日都是极好客、极有礼的。

朱载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这个苏轼,被贬到这里,做个闲差,也没啥公务,在忙什么呢?”朱载上肯定这么想。

“偶一日谒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达姓名。”

等了好久,苏轼才跑出来,连声道歉,解释说:“我刚才在做‘日课’,没能及时出来接你,请你谅解。”
原来,苏轼给自己规定了“日课”,固定时间,固定内容,雷打不动。

那么,苏轼的“日课”是什么呢?朱载上也想了解。苏轼说:“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布置的近期作业——抄写《汉书》,而且,这已经是第三遍抄写了。”

“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曰:‘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耶?’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苏轼十五岁之前即开始抄写《汉书》,至其四十五岁谪居黄州,已是他第三次抄写汉书。

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好吗?”

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他抄三遍书的用意。苏轼说:“请您说一个字。”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苏轼立即背出其后数百字,无一差错。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耶!’”

原来,苏轼说是抄书,实际上是背书。

纵观天下,也不乏天赋秉异如苏轼之人,但既有天赋,又刻苦如东坡者,就是凤毛麟角了。

天才不仅靠天赋,

平时更须下功夫。

皆谓东坡文采好,

不知三遍抄汉书。

原来天才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全才型巨匠(含音频)
苏东坡的千古绝唱
“三苏”家风撷微
苏轼,赢在了起跑线上
苏轼: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苏轼1少年成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