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

《易经》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之外的所有的经典都是《易经》的衍生物,都是对《易经》的运用和诠释。运用、诠释什么?就是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

具体来说,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包括两点。一个是天道稳定,一个是人格独立。

天道稳定是说,《易经》时代的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世界、宇宙是自然有秩序的,而且这个秩序高度稳定,值得完全信赖。自然的秩序就是天道、天命。

注意,中文“自然”一词的传统意义与现代意义有根本的不同。传统意义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就是说他自己本来就是那样,不是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和影响。自然的同义近义词是:本然、天然、天生、天理、天道、无为、善。自然的反义词是:他然、人为、人欲、干预扰民、伪、神、真理。现代的自然一词完全是指物质世界,而且是人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些意义来自现代的西方。

《易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天和命,就是指《易经》中的自然秩序。

说“自然秩序”只是方面现代人去理解。“自然”并非修饰“秩序”,自然本身就是秩序。自然的,就是有秩序的。所以,“自然”在中国传统中是价值最高的东西。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本来是道家思想的最高实体,就是道家的神,而它也只是自然的学生。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易经》不是用文字来描述这种自然秩序,而是用数字。秦汉以来,一般是把八卦符号看成是符号。事实上,八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数字符号,就是数。

考古学已经证实,春秋之前的八卦符号是纯数字,而非后来的用阴阳符号所构成的整齐的八卦符。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早期正是用“数”字来指代“道”的。道字本来并无天道之义,这种用法也是春秋后才逐渐形成的。

对春秋之前的《易经》来说,尽管重视自然秩序、天道,自然秩序、天道又蕴含于阴阳变化之中,但是,那时并无专门的词汇去指代天道,也无专门的符号去指代阴阳,而是单纯用数字、数学来表达。

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自然秩序、天道可用阴阳变化来表达,而阴阳的变化则可用数学运算、数字的变化来表达。数字都分单双、奇偶。数学运算会带来数字的变化,而数字的变化会带来奇偶的变化。如果以奇配阳,以偶配阴,奇偶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所以从技术上而言,《易经》就给自然秩序、天道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用这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天道是数理的,天道就是一个函数,一个方程式。

这意味着,《易经》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数学。尽管现代数学的计算技术比《易经》复杂很多,但是,其基本原理是本于《易经》的。而且不但没有超越《易经》,反而低于《易经》。这一点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提及。

尽管,自然秩序、天道非常重要,但是它又是超级稳定的。稳定到什么程度?稳定到它会自然而然地自动运行。既然天道如此地超级稳定,那么对于这个天道,人就无需花精力关心它,人只须关心人自己的事就行了。

这样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秩序之间,人与天道之间,人与天之间的相对分离。天管天的事,人管人的事。天不会干预人的事,人也不要去干预天。这就是“无为”,也是“天人分离”,人获得独立了。

北大的李零教授在《中国方术考》中提到一个说法,说“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的传统,“天人分离”才是。显然,就这一点来说,李零是敏锐和正确的。

就《易经》本身来说,人与天分离,而获得独立,就体现在对占筮结果的应对上。

在技术上,《易经》是一种占筮术,会对如何应对占筮结果提供建议,好的结果如何应对,坏的结果如何破解。《易经》最核心,甚至唯一的应对建议是“贞”。无论遇到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当事人需要做的都是“贞”。这就是《易经》卦辞中反复出现的“贞吉”、“贞凶”。

《易经》认为,碰到吉的占筮结果,你要“贞”。只要你“贞”了,“吉”的局面就会延续地更长久。碰到“凶”的占筮结果,你还是要“贞”。只要你“贞”了,凶的局面会自动改善、转化,变成吉的局面,即逢凶化吉。

毫无疑问,《易经》之所以最终落脚到“贞”上,是因为《易经》对自然秩序,对天道绝对信任。天道固然是一刻也不停的变化着,但这些变化中,并不存在危及人类根本生存的绝对恶的变化。尽管,泰极否来,但是,在否的局面中,人类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危险,而且,否极泰来。

所以,天道的变化不是无常的变化,而是有常的。而这个“常”对人类而言,就是绝对的善。所以,《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就是天道,天道最大的属性即是生养万物。天道的变化就是生生不息。天道的常就是生,生养孕育万物,当然也包括孕育生养人类。

正因为如此,《易经》不仅对天道的变化不恐惧,反而愉快接受,绝对信任。信任到一点也不去考虑它,而只去考虑人自己的事。

最重要的人事是什么?《易经》认为就是“贞”。所以,“贞”也就成了《易经》的真正核心。

尽管“贞”很重要,但是《易经》,包括《易传》却没有做更详细的解释。为什么?因为“贞”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人本有的东西。“贞”就是按人的本心、本性去做事,按自然之心、自然之性去做事。

天道、人心都是自然。因为中国传统对自然拥有绝对信心,所以,对天道和人心都应有绝对信心,都绝对乐观。孟子对人性的绝对乐观和绝对信心就是秉承《易经》,他说“性善”。

也就是说,《易经》认为外部条件的变化并不重要,最总要的是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你自己是否“贞”,是否按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事,这才是决定未来吉凶的根本。

这样人的心性就成了真正决定性的东西,真正独立的东西。心性独立,唯有心性独立才是人格独立。

所以,《易经》的要义不是别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心性独立,要人格独立,要好好做人。

中国文明就是《易经》文明,《易经》文明就是心性文明,心性文明就是心性独立和自由的文明。所以,从《易经》产生以来,心性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学术的核心。

所以,《易经》是人格独立的源头,是自由和独立的源头。

纵览全球文明史,人类历史上就一部《易经》,她出现在中国。而且《易经》的出现时间早的惊人,应该在20000年前-10000年前之间,更可能在20000年-16000年之间(论证从略,可参看以前的文章)。这意味着,天道稳定、人格独立也唯一地在中国出现,也当然和《易经》一样古老。

同时,自《易经》产生以来,中国文明也一直是心性文明。尽管自公元前3500年以后,中国文明因周期性地遭遇反心性文化的冲击,而偏离心性独立和自由,但是又最终会消除异种文化的影响,回归心性传统。

与中国的非常明确不同,整个西方文明史在这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含混和矛盾。

一方面,他们完全没有中国自然的概念,也当然缺乏中国对自然的绝对信心。从而也不可能有明确的天道稳定和人格独立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对天道和人性的绝对信心。

但另一方面,西方文明从一开始起,就包含着天道稳定和人格独立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随着历史的演进,呈现周期性地增强。一部西方文明史就是天道稳定和人格独立的元素不断提升的历史,就是朝向天道稳定和人格独立不断进步的历史,就是对天道和人性的信心不断增强的历史。但至今,他们都没有真正达到《易经》的高度,包括所谓的现代文明。

西方文明的初始阶段是多神教,主要体现在古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多神教中,隐约存在一种世界秩序,一种天道。但是,这个世界秩序不是象中国一样自然存在,而是被认为由神创造和掌控的,而且也是超级不稳定的。为保障和增强世界秩序的稳定,必须对神做繁杂的祭祀仪式。

《易经》认为,《易经》的知识,当然包括天道和人性的只是,来源于对经验观察。即《易传》所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是很合理的记载。

西方文明对天道稳定严重恐惧和怀疑,而不得不求助神。这意味着西方不具备产生天道稳定的环境,但是他们却明确地知道有一个稳定的天道。而且他们认为天道不是产生于经验和历史,而是神的创造。这两方面都说明,天道的概念是从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传入西方的。那么这个地方只可能是中国。

这意味着,从文明一开始,西方就可能受到《易经》的影响。西方文明更多地是《易经》西传的结果,是《易经》文明的异化。

公元前1500年左右。西方文明是发生重大变化,一神教产生,以《犹太教》为代表。

和多神教相比,一神教的不同并不在于神的数量的多少,而是神的功能的不同。在犹太教中,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它能够绝对保障天道的稳定。上帝给人类约定,只要人绝对信仰它,它就会保障天道稳定,让人类无限地繁衍生息。这就上帝给人类签的合约,上帝之约,也是基督教的《旧约》。

在当时的世界,对天道稳定拥有绝对信心的只有中国。所以,一神教的核心思想,上帝之约只可能来自中国,来自《易经》。

公元1600年之后,西方文明再次发生大变化。这次是开始否定神,否定宗教。而认为天道的稳定是自然现象,无需靠神来保障。知识也不是来源于神,而是来源于经验观察,来源于人自身的理性。这就是所谓的欧洲近代哲学。

欧洲近代哲学所追求的新方向,事实上不是别的,也天道稳定和心性独立。欧洲近代哲学的出现,以及欧洲现代化的出现,也只可能是受到中国文明影响的结果。

但是,欧洲的现代文明依然没有达到《易经》的高度。

因为他们还是没有能够认识到天道是自然秩序,是自然的,而是认为天道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科学真理,决定着世界。这样以来,世界就不是自然的,而是他然的,被决定的。只是这个决定者由神换成了真理、规律。

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人的心性也是自然的,是绝对独立和自由的,而是认为人象整个世界一样,也要服从客观规律,服从科学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周易》开篇“潜龙勿用”的解读:确立独立人格
为何不能说《易经》起源天文学
朱熹阳明病在以理为先验
心性稳定的人,最好命
心学、心物之辩的宗旨在维护思考的独立,即维护心性独立和自由
心性与神性――中国古典与西方古典美的差异和交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