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始觉相忆深

读书始觉相忆深

实施反思需要深厚的思想积淀作为再思的土壤,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一般去高唱反思,并期望借助此等反思建立教师个人的实践性智慧,会不会处于盲人瞎马的险境呢?

  ■方助生

  为知所困的时候,人会长久地想念某些书。

  近年来,心头萦绕的困惑集中在语文教学和教师知识构成两方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可复制、不足为外人所道的先进教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明显欠缺可教性、可学性的篇目充斥于教材,甚至赫然成为基本篇目?语文教材的编撰贯彻的是怎样的思路?关于教师知识构成,有一个高度活跃的专业词语“实践性知识”——以其高度的语义模糊性和强大的现实影响力而言,这个词堪称本土教育领域当中的UFO,值得慎思明辨。这些困惑,不时触动着我对几本旧书,甚至还是几本未曾得见的旧书的思念。

  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准绳,按照这个标准来品评汗牛充栋的语文教育专著,10年前的《语文教育展望》仍处前瞻之列。仅以书中关于“文选型教材”的论述为例,其冷峻的理性和绵密的逻辑至为可贵。与时下语文教学整个从著述到教学流行的煽情或炫智时尚相比,感觉该书更像一个知识渊博而亲切平和的朋友,每与倾谈,颇有收获。另外,本书注释所引的参考书,许多都是该领域极有分量的重器,按图索骥,绝对惊喜不断。

  如果打算原汁原味地鸟瞰古今中外关于教学的代表性创见,梳理教学思想的沿袭流变,进而给自己的教学寻找一个合乎逻辑的改革起点,一套20年前的《教学(上中下)》大可借鉴。笔者向来鄙薄,偶读书中布鲁姆“掌握学习”的几篇专论,顿觉通透。其主旨大略是:只要方法得当,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得同样好(智力超常者属于例外)。半个世纪过去,优质教育、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光鲜的泡沫更加衬托出当年布鲁姆理论的无可辩驳的先见之明。然而,今天的学者似乎更乐意高举“实践性智慧”的大旗,暗示教学实践可以在不考虑理论阐述的条件下进行参禅顿悟般的反思。这些词汇之畅销,已足够招致贬值的质疑。教学会因此堕入反智的魔道吗?要知道,个体创造性越高,越强调以严格的传统和基本的规范为基础。否则,婴儿就是毕加索,疯子就是张大千。作为一种严格制度规范之下的有组织、成建制的文化传播活动,教学首先体现为高度的科学性。未经深厚的学术传统熏陶累积而成的理性思维的土壤,既不知已往的范例,又不明参照的范式,一味反思,与当年王阳明“格竹致知”又有何异?

  教育存在着两种文化:专业功底与所谓“实践性知识”的张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关于理论素养下意识的轻慢与蔑视。许多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在专业上的准备是颇为可疑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凭着大学期间的“两学一法”,再加上为期3个月的短暂实习就走上岗位,其中许多人一上任就挑大梁、打主力,相当长的时期内其理论规范的土壤不是增厚而是日渐流失。拿这种教育学素养来比附社会发展阶段的话,说它处于工业化初期可能都显得勉强。

  反思者,思之再思。实施反思需要深厚的思想积淀作为再思的土壤,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一般去高唱反思,并期望借助此等反思建立教师个人的实践性智慧,会不会处于盲人瞎马的险境呢?

  担着这份忧心,很想弄懂“个人知识”的开山祖师波兰尼的本意。然而,这本印数极少的书至今无缘得见,笔者只在众多的引用中偶有惊鸿一瞥,于心戚戚,难以抑制无尽遐想: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是个人的?“我的”是知识的常态属性吗?存在着与个人知识相对的群体知识吗?二者如何流转演绎?教育知识是个人知识吗?为什么我自己作为教师很少感受过知识的个人性?假如存在“凡知识皆具个人性”,那么,教师传道授业,与贩卖自家私货何异?“知识”前缀“个人”,这里的“知识”究竟是名词性的还是动词性的?

  (作者系四川宜宾市金坪中学教师)

来源: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10版读书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课例研究: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闲言碎语016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